清末“洋枪队”打不过太平军,为何还能得到清廷的重视?

大清有多支“洋枪队”,协助大清剿杀太平军和捻军。可是,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常胜军”的故事,我相信,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远万里前来,想要投奔太平军的华尔

大清合作的最著名的“洋枪队”就是华尔创立的“常胜军”。

可是,华尔创立“常胜军”的过程,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在太平军打下金陵以后,大清就慌张不已。大清在苏浙地区的地方官,都想拉上海地区的洋人下水,一起镇压太平军。可是,当时的洋人,对太平天国还不了解,甚至还幻想太平天国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呢,“严守中立”,没有搭理大清。

就像当时无数的洋人一样,美国人华尔,也对信奉上帝的太平军报以莫名的好感。1859年,这位在法国和墨西哥都打过仗的美国兄弟,也来到了上海。他最初的愿望,是加入太平军,建功立业,看看能不能混个王呀侯呀什么的当当。

早期想与太平军合作的洋人非常多。

底薪+提成,“洋枪队”创立,华尔为此不要美国国籍

可是,到了上海后。华尔跟上海本地洋人朋友一打听,才知道,我靠,太平天国这个上帝教和他在美国听说的不一样呀!再一仔细打听,感觉太平军成不了气候。

于是,华尔就主动请缨,联络上海地方官,向吴熙面陈自己的计划。希望自建一支军队,协助大清打击太平军。

吴熙这段时间,也一直在找洋人帮忙,但是,此时毕竟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洋人的官方,都只愿意组织防御,李秀成要是来打上海了,我们和他干。但是,要我们帮你去打太平军?呵呵,不干。

于是,吴熙和华尔这个民间创业家订立了合作关系:由华尔组建军队。合作方式,就是今天常见的底薪+提成。军饷由大清政府拨款,另外,洋枪队每打下一城,再奖励若干钱。

可是,和中方谈完合作后,美国不支持。当地的美国官员、商会、教会,都不赞成华尔的举动。

华尔的做法很直接:行,我不做美国人了!于是,脱离美国国籍,加入了大清国籍!

华尔,可能是最早的华籍美人吧。连续吃瘪,艰难的创业

华尔很嚣张,四月十三日开始招兵,五月就出兵去打太平军!

这堪称中外历史上的奇观。当时洋人打仗厉害是事实,但是,也不是随便组几个洋人就可以耀武扬威的呀!

初战的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洋人老爷们一触即溃,几乎团灭。灰溜溜回到上海的华尔,成了中外各界人士的笑柄。

被嘲笑几句不怕,反正华尔脸皮厚,问题是,成了笑柄后,招不到兵了呀!

华尔到底是个创业者,迎难而上!他找到了菲律宾勇士马加者。让这位菲律宾的意见领袖,招募了在上海的两百名菲律宾人。大清也派参将李恒嵩带7000人来配合他。

华尔依然很嚣张!当月底,就马上去打松江府。这次,他运气不错。本来,伤亡惨重,眼看着又要扑街了。此时,华尔意外地发现城门下边炸开了一个二尺宽的小洞。华尔身先士卒,第一个钻洞而入,其他军官继之。他们以指挥刀、手枪与太平军肉搏,损失惨重,健在者仅仅30多人,华尔和副官都受伤了。幸亏此时,大清李恒嵩到达。太平军弃城而去!

华尔艰难首胜!此战后,大清也不食言,发奖金十三万三千元(求助,这是哪国货币),洋枪队以松江府为大本营,开始了转战旅程。

此战虽有运气成分,但结果是好的。中外人士纷纷称颂华尔。华尔于借机继续买枪招兵。来参加的洋人很多!这里军饷高,提成高,关键还能顺手抢劫!此次募兵后,“洋枪队”有了三百人。(菲律宾人两百,欧美人一百)。

就在华尔志得意满时,他遇到了李秀成本人大军。浦口一战,死伤惨重,华尔自己身受五伤,配合他作战的李恒嵩差点被活捉!

此战后,秀成第一次攻上海失败,回救安庆,与洋人冲突暂告段落,华尔也去法国治病。

“常胜军”,常胜个屁。“常胜军”及各路“洋枪队”的宿命

华尔养伤完毕回到上海后,重组“洋枪队”,编制扩大到了1200人,并有轮船一艘。随后,又陆续扩招,形成了“以西洋军官为领导,华人兵勇为士卒的架构”,兵力一度达到5000多人。

后期,“洋枪队”士兵已逐渐以华人为主。

各地的“洋枪队”也都纷纷组建起来。什么“常捷军”呀,都是这段时期组织起来的。

至于“常胜军”的常胜我就不细说了。

一则因为这个“常胜”实在有点吹嘘,李秀成经常把该军打得吃瘪。华尔本人,也重伤而死!

再则,面对此时已经行将覆灭的太平军,湘军、淮军,也都往往能以极少兵力取胜。

后期,对“常胜军”影响比较大的,是苏州杀降事件。在苏州,郜永宽等八个太平军的王想投降,信不过李鸿章,于是,以“洋人讲信用”为由,找“常胜军”戈登担保,才投降。可是,投降后,立刻被李鸿章全部屠杀!戈登十分恼怒,拿枪要找李鸿章决斗!

最终,因不愿再与李鸿章合作,被调回后方。不久,被解散!

其他“洋枪队”也都在1864年前后陆续被解散。

看完这些,我想我们能得到答案了。

这些西洋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军事素质非常高。华尔每战必身先士卒,受伤七八次之多,最终阵亡在中国。甚至,他愿意放弃美国国籍也要干,可谓大清的“洋忠臣”。

其次,这些部队,一直在大清良好的控制之下,战时奋勇作战,战事结束纷纷解散,可谓“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大清,自然喜欢这样的部队了!

但是,通过“洋枪队”的事情,我们又多少有些遗憾。不管是此时跟随他们作战的华人,还是后来八国联军时期受雇于洋人的华人军队,打起自家兄弟来,都表现优异,受到洋人赞赏!

兵,还是那些兵,只是,军官不是那些军官!

可见,即使在最为衰弱的时刻,华人都不缺乏勇猛之士,不缺乏良好的士兵!假如这些士兵,能在中国自己良好的组织下,又怎么会有甲午之耻,八国联军之祸呢?

清末“洋枪队”打不过太平军,为何还能得到清廷的重视?

太平天国战争中出现在清政府阵营一方的“洋枪队”(后来更名常胜军),并不存在什么“打不过太平军”的问题,恰恰相反的是,洋枪队之所以得到清政府的认可,正是因为其作战有效。

洋枪队最开始组建时,原本是地方上先斩后奏的活动,并没有向清政府中央进行汇报。

1860年,上海受到太平天国军队进攻的威胁,而清政府在上海地区的兵力十分有限,为此上海绅商杨坊等在江苏巡抚薛焕、苏松太道吴熙等地方官员的允许下,创造性地构思出了组建雇佣军的念头,由当时在缉私捕盗船“孔夫子”上工作的美国人华尔,负责组建一支雇佣军,其兵员主要由菲律宾人构成,军官则多为美国人和欧洲人,因为装备西式武器而得名“洋枪队”。

洋枪队组建之初,因为人员大都缺乏真正的战争经验,再加上数量很少(一、二百人),所以看起来并不起眼,主要配合清政府军队作战,而后随着兵力的增长,其价值也日益明显,在攻打太平军的战斗中屡屡得手。

1862年2月25日,时任江苏巡抚薛焕第一次正式向清政府汇报了洋枪队的存在和其作战的情况,称“华尔胆识兼优,颇谙兵法,所教洋枪兵勇,业已著有成效”。而后到了3月16日,因洋枪队和英法联军协助攻克了太平军在上海外围的重要据点浦东高桥,薛焕上奏为洋枪队请奖,并正式提出了想要授予“常胜军”番号的设想,“华尔与英法两国提督所带兵勇不过一千五百余人,而敌悍贼二三万之众,攻破敌垒六座、炮台五十余处,杀贼三千数百名,生擒五百余名”,随即得到了清政府的默认。

由上述可见,清政府对洋枪队的重视,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作战有效。

清末“洋枪队”打不过太平军,为何还能得到清廷的重视?

洋枪队其实是洋人在当时中国组建的军队,有很强的雇佣军性质,不过得到清政府的大力资助。洋枪队从洋人的个人利益出发,清政府则希望借助他们的先进武器和军制打击自己的死对头太平军。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似乎没有那个国家摆出在官方上支持洋枪的立场。最终洋枪队没能像湘军等地方武装一样成为清政府剿灭太平军的中坚力量,这说明新事物的产生到适应过程确实需要不断的磨合。

清末“洋枪队”打不过太平军,为何还能得到清廷的重视?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

一对一单挑,神仙也不是洋枪的对手啊!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人数,就算现在的手枪也不过能杀六七个人,人家来10个人,你怎么打赢?

清末“洋枪队”打不过太平军,为何还能得到清廷的重视?

说起“洋枪队”那在清末可是中外闻名。它是中国历朝历代第一支官方组织的雇佣军,也是封建史上第一支,唯一一支由外籍洋人任统帅和各级指挥官的军队。始作俑者是当时清朝的署理(代理)江苏巡抚薛焕和吴松太道台吴熙,首任统帅是美国退役军官华尔,一开始组织不力,鱼龙混杂,初战告捷后,连战不力,只能打打普通太平军,遇忠王李秀成之精锐就不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西方列强态度由中立转而支持朝廷,应当时接手“洋枪队”的李鸿章(新任江苏巡抚)要求,派出英国现役陆军少校戈登接任统帅后,面目一新,真正令清朝上下明白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军事至理。成为朝廷与洋大人合作的样板工程,怎会不重视?洋枪队也不再惧怕太平军而连战连胜,成为当年在江浙沪地区剿灭太平军的先锋主力之一,中外知名!朝廷自然高兴,典型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过,这种军队组织形式,花费太大,朝廷一旦感觉太平天国已处穷途末路,就卸磨杀驴,解散了洋枪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