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平军的计策,为啥还是被立即处死?
这是一部悬疑片。曾国藩有必须隐瞒的东西。
神秘的审讯后,曾国藩改变主意,决定尽快就地正法在曾国藩得到李秀成被俘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立刻前往南京审讯李秀成,同时,上奏朝廷,到底是把李秀成押到京城,还是就地正法,请朝廷指示。
在审讯李秀成后,当天他的日记中就写道:“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正法”。一次审讯后,他就下定决心,就地正法,不解押到京师了。
那么,这次审讯,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流行的版本是,李秀成劝曾国藩自立。他愿意辅佐曾国藩推翻满清。
可是,这些主要都来自一些小说和野史的猜测。真实的审讯,进行得十分秘密,在场的都是曾家兄弟及亲信,具体聊了什么,并没有说法。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正是这次交流的内容,打消了曾国藩将李秀成呈到北京的想法。
在审讯中,李秀成究竟说了什么,才使得曾国藩改变主意,决定就地正法呢删减近半的《自述》随后,李秀成又洋洋洒洒写了十万字的自述。这份自述成了太平天国历史研究的主要材料。在目前已经留存的内容中,既总结了太平军这些年的得失,也提到了招降太平军余部的建议,甚至,还提到大清今后主要对手是洋人,应该采购火炮抵御洋人的注意事项。
遗憾的是,这份汇集了李秀成最后心血《自述》,终究没有得到全面的留存。
曾国藩以李秀成自述文理多有不通为由,在手抄给朝廷的版本中,多有修改。这个版本,就连当时的人都觉得不全。因此,一度流行了几十个版本的《自述》。
1963年,曾国藩的后人将家藏的《自述》原稿交给了台湾世界书局出版。
可是,这份原稿,也明显被删减过了!
这份原稿版本,字数为33000多字。
《曾国藩日记》和《赵烈文日记》,都称李秀成自述有五、六万字,李秀成在《自述》中,也三次提到所写大致字数。
太平天国历史研究的权威历史学家罗尔纲考证,原稿至少有两处被撕毁,且原稿并无结尾。
曾国藩究竟想要隐藏什么信息呢?
曾国藩虽学识出众,小心更改,依然留下篡改线索,令人遐想无穷李秀成应该是劝曾国藩自立曾国藩究竟有什么必须要隐瞒的东西呢?
虽然原稿已被篡改得扑朔迷离,但个人分析,认为李秀成是劝曾国藩自立。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晚期的主要领导人,甚至可以说,在洪秀全死后,他是最后的实际领导人。
这个级别的人物,要给条活路,在大清的体系中,曾国藩是说不上话的。
所以,有关李秀成卑躬屈膝向曾国藩求饶的说法不足为信。李秀成智商并不低,曾国藩有没有权利饶恕他,他不会不清楚!要求饶,你得跟西太后去说呀!而所谓《自述》的口吻,通篇都是对着曾国藩说的。所以,秀成以《自述》求饶的说法,我不认同。
李秀成在文中提到“如能活命”要帮助曾国藩招降旧部,甚至以后助剿捻军等等。足以见到,李秀成是假定曾国藩愿意自立的前提下的。
因此,我认为,删掉的内容,应该是在颂扬曾国藩之余,说明形势,试图说服曾国藩造反。
可是,如果曾国藩无意造反呢?李秀成真的到了京师,说明形势,又或者离间君臣,对于此时如履薄冰的曾国藩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此时,许多湘军将领都劝曾国藩自立,李秀成极可能也有此意。所谓太平天国宝藏的说法,我认为似乎可以排除。李秀成虽然后期在太平天国位高权重,但毕竟是外臣。
相比之下,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轩及洪仁达这些洪秀全更亲近的人物,应该更可能知道所谓的“天朝圣库之谜”,可是,这些人大清朝廷并没有表现出要亲自审问“圣库之谜”的兴趣,纷纷就地正法。
要问太平天国宝藏,应该主要去问那些姓洪的王。至于忌惮李秀成揭穿湘军谎报战功的说法,似乎也不成立。从中期的李昭寿到韦俊,再到后期诸王,太平军投降的将领不止一两个。况且,曾国藩在天京之战之前,与主要在苏杭活动的李秀成对阵并不多,需要隐瞒的“谎报战功”既或有之,也并不多。而且,大清被揭穿的“谎报战功”早已见怪不怪。曾国藩大功已成,少许“谎报战功”的事情并不致命,不至于为此冒险未得朝廷答复就就地正法李秀成。
李秀成最后时刻,反复感激曾国藩李秀成在写完《自述》后,当天就被斩杀。临刑前,反复说他感激曾国藩,恩情来世再报等等。
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1、曾国藩毕竟给了李秀成时间和环境,让他得以把自己的经历和总结,留存下来;
2、像李秀成这个级别的人,应该是凌迟。可是,曾国藩不但没有凌迟处死他,而且,还配以棺木,给了他最后的尊重。
因此,我认为李秀成对于活命,并不报以什么希望。
如果曾国藩愿意自立,一起接着和满清干!
如果曾国藩选择效忠大清,各为其主,不含私怨。
不过,他依然想尽最后的努力,争取继续反清的事业吧。
曾国藩虽敬重李秀成,但是,他终究选择了快刀斩乱麻。因此,我认为曾国藩急杀李秀成,是希望隐瞒掉一些至关重要的,致命的信息。这致命的信息,极有可能是李秀成劝其自立。
也许李秀成是希望像姜维一样,说服钟会一起继续造反,争取新的希望吧。
可是,曾国藩毕竟不是钟会,此时敏感、如履薄冰,却又熟读历史的他,选择了快刀斩乱麻。
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平军的计策,为啥还是被立即处死?
感谢邀请。1864年,曾国藩终于攻克天京,太平天国遭遇灭顶之灾。混乱中,李秀成带着幼天王出逃,为了保护幼主,李秀成把自己的宝马让给幼天王,让他骑马先走,自己却不幸被俘。
被俘后,曾国藩起初对李秀成很礼遇,李秀成也在短短几天内就写下了几万字的《自述书》来表明归降的心意,但最后却出人意料,曾国藩根本就没有等待朝廷旨意就迫不及待地将李秀成处死了。这是为什么?原因无外乎两点。
湘军行为不堪,曾国藩为了避嫌我们知道,湘军是由曾国藩一手组建的,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是,湘军军纪败坏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弥补军费和鼓舞士气,一直以来,曾国藩都对湘军的烧杀抢掠睁只眼、闭只眼。曾国藩也因此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屠夫”。尤其是在攻克天京城后,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和手下可是人杀了不少,更抢了个盆满钵满。
李秀成却在自述书里详细地点明了太平天国的财富。他说,“天京城里有圣库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宝库一座,传说里面有稀世珍宝”,但是曾国藩上报给朝廷的是,天京城破后连财宝的影子都没见到。其实,财宝是大大滴有的,只不过就是被曾国荃等人瓜分了,这点曾国藩心知肚明。
但李秀成写的这样的文稿如果被别人看见了,肯定会惹出很多麻烦;同样地,如果还留着李秀成,万一让他在别人面前泄露了此事,保不齐哪天就被贪财的慈禧知道了,那还了得!
所以,曾国藩为了避嫌,李秀成不能留。
李秀成动机不纯,曾国藩为了自保李秀成虽然表示愿意降服,甚至还表示愿意利用自己的声望出面去劝降其他仍在反抗的数十万太平军,但是,李秀成此举很有深意。
在《自述书》中,李秀成是这样描述的:“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之恩,愿召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这哪是投降了朝廷,分明就是想效仿当年“姜维说服钟会造反”一样,策反曾国藩,劝他顺势起兵灭满清。
而我们的曾国藩却死心塌地地效忠清朝,看到这些话当然吓出了一身冷汗。本来湘军就树大招风,是遭忌的对象,如果再放任李秀成“胡说八道”,甚至再让他去招降纳叛,那么朝廷必然会起猜忌之心,到时候百口莫辩,真要上演一出“兔死狗烹”的悲剧了。
所以,为了自保,李秀成必须死。于是,曾国藩根本就没有等朝廷旨意,私自将《自述书》扣下,迅速地将李秀成处斩。
最后,再说几句,曾国藩对李秀成其实还是颇为欣赏的,所以才给李秀成判了斩刑,让他免受太多痛苦。要知道,同时期的太平天国其他将领被俘后,大多都是被折磨至死。例如李开芳、石达开、陈玉成等人,都是被凌迟处死,惨不忍睹。
而在李秀成死后,曾国藩还命人用棺材将李秀成下葬,也是很少见的。以曾国藩的性格和处境,他能为李秀成做的也仅此而已,这大概也就是曾李之间的“英雄惜英雄”吧。
原创问答不易,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平军的计策,为啥还是被立即处死?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南京,忠王李秀成率领一千多名太平军掩护幼天王,从清军炸开的城墙缺口处逃脱。为了能让幼天王脱离危险,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他,而他自己则在逃跑过程中被俘。
李秀成被押进清军的大营,曾国荃一看到这个昔日的对手,恨的牙齿咯咯响,不由分说先让人割下李秀成胳膊几块肉,杀杀他的威风,没想到李秀成一声不吭,坦然自若,大有关云长刮骨疗毒之遗风,气急败坏的曾国荃抓起桌上坠子,扑向李秀成,向他身上猛扎一通,顿时血流如注。李秀成怒喝道:”两军交战,各忠其主,难免死伤,和至于如此”。曾国荃知道自己不擅自处置李秀成,便把他交给曾国藩。
曾国藩见到李秀成后,也非常吃惊,这个曾经让湘军吃尽苦头的太平军忠王,竟然瘦弱像一个书生。老奸巨猾的曾国藩意识到:这个外表文弱李秀成能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灵魂人物,必定有钢铁般的意志,任何严刑峻法在他身上根本起不了作用。
于是,曾国藩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与李秀成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这一对曾经在战场上死对头,经此促膝谈心,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而后,李秀成听从曾国藩之劝,开始写供状书,总结了太平天国如何从成功走向失败,书中多有对曾国藩赞誉之词。李秀成每写一张,曾国藩都要亲自过目,对李秀成一些观点颇为赞赏,惜才爱才之心也是油然而生。就在李秀成写完供状的第七天晚上,曾国藩亲自把他召进大帐,摒退左右,与李秀成长谈达一个时辰。俩人究竟谈些什么,后人已经无从知晓。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第八天,在没有得到朝廷圣旨的情况下,曾国藩擅自下令处死李秀成。并把供状书改了以后,呈送朝廷。曾国藩为啥要急于处死李秀成呢?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怕夜成梦多。李秀成是太平天国二号人物,威望很高。湘军虽然占领南京,但城内依然存有太平天国残余势力,万一这些人把李秀成救出去,那将后患无穷。再者,湘军中不乏投降的太平军,他们对被俘李秀成非常的恭敬同情,只要李秀成存在一天,这些难免会生异心。因此,只有杀掉李秀成,才能永绝后患。
二:在那晚谈话中,史学家估计李秀成很可能像当年的姜维策反钟会一样,怂恿曾国藩反清。但曾国藩没有钟会之志,不但没有接受李秀成的劝说,而且担心一旦这话传出去,自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如果把李秀成押到北京,他要想置自己于死地,那就是一句话的问题。所以 为了自保,曾国藩不等圣旨下来,先来个杀人灭口。
三:曾国藩斩杀李秀成,也是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提现。按照清朝的律例,谋反之人,通常要被凌迟处死。如果曾国藩将他押送北京,李秀成的命运恐怕会跟石达开一样。所以,曾国藩就网开一面,将李秀成斩首示众。并传首各营后,将李秀成入殓下葬,可以说,李秀成的结局,在被俘太平军将领中是最好的。从曾国藩对李秀成“聪慧明敏,富于谋略”的评价中,曾国藩的确很喜欢这个小自己十几岁年轻将领,他杀李秀成也是迫不得已。
天平天国已经过去100多年,真相早就被埋进历史的尘埃中。曾国藩为啥要急于处死李秀成,恐怕永远没有合情合理的答案了。
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平军的计策,为啥还是被立即处死?
曾国藩非常善于攻心,李秀成本性倾向于优柔寡断,不像石达开、陈玉成那般嫉恶如仇。如此一来,在曾国藩似是而非的引诱下,李秀成误以为曾国藩宅心仁厚,自己给出了有价值的东西后曾国藩会给他不错的待遇。当然了,在沦落为阶下囚的情况下,李秀成感到寥落并有求生欲是人的基本天性,毕竟人世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石达开、陈玉成、林凤祥、李开芳等人那般坚韧无比。曾国藩在与太平军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次生死关头,他断然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太平天国的将领,而且也没有现象表明曾国藩是宅心仁厚的大儒。在政治斗争中,曾国藩更老辣。为了斩草除根,消除后患,对于李秀成这样的优秀将领,无论是清朝还是太平天国重用必将独当一面。谁也不能保证,如果李秀成在清廷中担任要职、执掌大权,不会拿旧日的宿敌开刀。往深一点想,李秀成即使归顺清廷,也不敢保证他以后会不会反目叛变。所以从清廷和曾国藩的角度看,留下李秀成的几率其实是非常渺茫的!
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平军的计策,为啥还是被立即处死?
李秀成于1864年天京攻破后,7月19日被俘,在狱中写完自述后,于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曾国藩不等朝廷复审,擅自将李秀成杀害,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曾经对清王朝的军队以重创,尤其是清王朝的股肱之臣曾国藩也数次败在其手下,令朝廷和曾国藩难堪,不杀之,以后何以立天下;二是1864年,太平天国己走向灭亡,清王朝没有必要厚待李秀成来瓦解其它的将领,还要考虑到李秀成今后的再反叛;三是曾国藩崇尚以忠谋政,早年在危难之中,他宁可投水自尽也不愿落入太平军之手,他认为李秀成没有骨气,没有骨气之人易反复;四是其弟曾国华在三河镇与李秀成作战时,被李秀成杀死。这些是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的原因!
李秀成给曾国藩出了平定太平军的计策,为啥还是被立即处死?
简言之,一为彻底清剿太平天国势力,防止死灰复燃;二为自保,封住别人嘴,博得清廷信任;三是对湘军而言,李的存在弊多于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