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宋可以存在那多年,南明一下子就被满族所灭?
南明不能像南宋及历代“南朝政权”一样立住脚,历来人们都把认为是各统治者及马士英等人的素质低下。
这个看法有点“甩锅”,南明之所以不能像南宋一样长期支持,与统治者素质关系不大。即使是崇祯南迁到南京,南明依然无法长期抵抗清朝。
南明是军阀的傀儡,各军阀各自谋求自身利益,根本无法组织力量抵抗大家应该都对南宋高宗时期,朝廷对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处置印象深刻。事实上,在那之前,南宋已经处置过刘光世的军队了。
统兵大将,多遭不公正待遇。侧面也反映出,南宋对军队的控制权很强势。可见,在当时,南宋政府可以非常强势地处置各拥兵大将和他们的部属。南宋朝廷,牢牢把握着对各军队的控制权。
当时,岳飞、韩世忠等部队的部属,主要以南宋朝廷的拨款来支撑。在岳飞等人壮大部队,出现朝廷拨款不济时,他们也是通过开设赌场、租房、卖酒等方式来增加补给。可是,他们对地方的财政、行政,是丝毫不敢过问的。就更不用说过问中央政府了,岳飞对立储之事小声嘀嗒了几句,就被怼得不行。
因此,赵构等人可处置各将,各将只得服从(或叛逃)。
直到南宋末年,贾姒道还能以中央名义行“打算法”对各统兵将领加以限制(迫害),可见南宋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力。
南明则完全不同。
东林党与马士英就立帝问题争执不休,但江北四镇一旦发话,则争论立即停止。
江北各镇之间,江北与左良玉之间相互攻代。不说是史可法,还是任何朝庭官吏,不但不能制约,连指责也不敢。
为什么呢?
以左良玉为例。他的兵力大约2、30万,也有人说50万的。但是,他的在册兵马,只有25000人。
什么概念呢?朝廷只负责这25000人的军饷。那么,其他几十万大军吃什么呢?靠抢劫,长期维系几十万大军?
这就很清楚,为什么崇祯时期,老左敢那么“慢腾腾”地奉诏了。
因为,他们的军饷、辎重,已经基本不依赖明朝政府,他们已经在相关区域,获取了财政、行政的权力。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军阀了。
这些军阀,道德、才干或有不同,但却没有人把南明朝庭当回事。
东林党、马士英,不管谁得位,都节制不了早已成军阀的骄兵悍将。他们,几乎从头到尾没有与清军或农民军进行过任何战斗。自始至终,都在闹剧般的内斗,直到降清。只有农民军余部和郑氏海盗集团,进行过像样的抵抗。而农民军和海盗,除了借明朝旗号,难道会真心服从南明吗?
郑成功、李定国,这些正儿八经抗清的队伍,都不源自明政府军。南明皇帝,或南明士人,都是这些军阀的傀儡。我们把所有锅甩给傀儡,是不客观的。
清朝早已立定详细入主中原计划,与金朝截然不同。金朝灭北宋,“靖康之耻”令宋人屈辱不已,但对于“入主中原”完全缺乏准备。
他们甚至长期尝试用张邦彦、刘豫建立伪政府,来统治中原。
即使是“搜山检海抓赵构”,他们也只以攻掠为意,至于如何建立对中原、冮南的统治,并无详细筹划。
靖康之耻,屈辱不堪。但金人当时并无长期统治中原的决心和计划。清朝,则最迟于皇太极时开始,就有入主中原之意。他们储备的范文程等汉人官员,早已开始尝试对汉人区域的治理。他们致信李自成一起灭明,“平分天下”。
在准备入关时,即告知全军:“以前我们与明是国与国交战,掠夺明朝百姓,就是弱敌强我。现在,我们要入主中原,这些百姓都是我们臣民了,不得再以掠夺为能”。入北京后,就收纳原明官员协助统治;就马不停蹄,计划分兵同时讨灭大顺与南明。
清军,早有一举平定全域的决心和计划。即使是曾统治海内的蒙元,在灭金时,对于平定南方,除了“斡腹”这种大略外,也并无详细规划。
因此,清,与历史上各“北朝”不同,是一个有决心、有计划的,决心一举扫定全域的对手。
这就意味着,清没有留给南明整合内部的时间。
自己只是个军阀们的傀儡,又面对比金朝更成熟的强敌,怎么可能像南宋一样长期支撑呢?
为什么南宋可以存在那多年,南明一下子就被满族所灭?
金灭辽、北宋线路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发动“靖康之变”,攻破北宋都城并俘虏徽钦二帝及赵宋宗室、百官三千余人北上,北宋灭亡。随后,康王赵构称帝,建立了史称南宋的中兴政权,守住半壁江山长达153年。
公元1644年的中国形势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大明都城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随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先后建立多个政权,除了疆域狭小之外,国祚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四十年。那么南明相比于南宋,都有哪些缺陷?为何没能守住半壁江山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两朝政治合法性不同
宋高宗赵构
王夫之曾经总结中国政权更迭的几种形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其中禅让制是最受古代帝王喜欢的,暴力革命成功的政权也不在少数,而南宋和南明都是典型的继承式。但是这两个政权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康王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与北宋政权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但南明四帝一监国中,与明朝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弘光帝——他是明神宗的孙子,虽然也是明朝宗室,但说起来并不够硬气。
第二、金与清的汉化程度不同
雍正、乾隆都喜欢穿汉服
北宋灭亡之后,金国虽然获取了中原故地,但是他们并没有统治汉人的经验与耐心,最终在中原起义军的反抗下不得不一路北遁,扶植了张邦昌、刘豫等傀儡政权来管理中原地区。在政治上,他们也采取高压政策,长期无法得到北方汉人的支持。明朝虽然亡于农民起义军之手,但是最终接手明朝疆域的却是满清。与金国女真人相比,满清已经接受了深度的汉化,他们吸取了初期统治不稳定的教训,采取怀柔政策,很快就笼络了明朝遗民之心。
第三、领导班子差得远
南宋“中兴四将”
虽然很多人认为宋高宗赵构是千年难遇的昏君,但即便他真的是昏君,毕竟南宋只有一个赵构啊,随后还出现了宋孝宗等明君。但南明就不一样了——四帝一监国几乎人人都是“赵构”,弘光帝、隆武帝等等都没有维持偏安一隅的能力。在文臣武将中,南宋有李纲等四大名臣,岳飞等中兴四将,但南明只有一个左良玉能拿得出手,却飞扬跋扈不听指挥。
南宋与金对峙
另外,北宋虽然亡国,但南方大部分地区并没有经历战火,而且攻下汴京之后,金国基本上没有继续大规模南下,再加上宋朝经济高度发达,所以赵构起兵之时,军费上总体还有保证。而南明接手的则是一个烂摊子,并且一路被追打,最终难免再度亡国。
为什么南宋可以存在那多年,南明一下子就被满族所灭?
明朝的内部动乱,远远比宋朝激烈,别忘了明朝的国都是被李自成占领的。清朝是坐收渔翁之利。
而北宋与金国的战争,才是北宋国都被占领的原因,北宋的农民起义,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对朝廷影响不大。
明末没有形成抗清的合力,皇族之间你争我夺,农民军与官军之间,自始至终没有形成团结对敌,而且经常火拼。
上面的理由,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身,却又感觉不是最最紧要的。
那么,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本身出发,南宋可以延续宋朝100多年,南明没撑多久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还是这么两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其一、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的全国性权威,是由北宋皇帝培植出来的,南明皇帝都是地方官员拥立的,没有全国性的权威- 历史上真实的赵构,其个人能力可以说文武双全,金军元帅扣留赵构在金营十余日,赵构对金帅毫不畏惧。金人责备宋朝使臣,众多使臣恐惧,都伏地痛哭,唯独赵构不为所动,金帅对此感到奇怪,以为赵构不是真正的皇子
史书上称赞他“天性聪明,博闻强记”,很早就担任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
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以及其兄宋钦宗,北宋就此灭亡。
事实上,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据说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金军下令宋朝的亲王、宰臣前去军中议和。
宋朝已经打算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派宰辅前去交割土地,还准备派遣一个亲王前去送金军过黄河。
宋钦宗召赵构前去参加,赵构不畏生死,自请前去。于是宋钦宗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赵构同去金营。
金军元帅扣留赵构在金营达十余日,赵构对金帅毫不畏惧。
后来,宋军的姚平仲,在夜里袭击金人的营垒,金人责备宋朝使臣没有和平诚意,张邦昌非常恐惧,伏地痛哭,赵构不为之所动,金军元帅对此感到诧异,想象宋朝皇族都是比较胆小的花花公子,所以他以为这个赵构不是真正的皇子。
于是乎,金军又请宋朝更换“真皇子”来谈判,这样五皇子肃王赵枢就到了金军大营,许诺割让三镇的土地。张邦昌进为太宰,和肃王一起在金军大营为人质,赵构这才得以回朝。
-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的全国性权威,是由北宋皇帝培植出来的
赵构出使金国,其实也是皇帝对赵构的一种培养和锻炼。
后来,金兵再次南侵,赵构又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居然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这才得以免遭金兵俘虏。
靖康元年,金兵又再次包围开封,赵构已经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后来又称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宋朝命令他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以避敌锋。事实上赵构在北宋皇帝的培养和提拔下,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
- 而南明皇帝都是地方官员拥立的,跟崇祯皇帝似乎没有半点关系,所以他们没有全国性的权威
比如永历皇帝在崇祯时期,仅仅是一个藩王的王子,又没有在朝廷任职,更没有被崇祯皇帝委以重任,他纯粹就是地方官员拥立的结果。
永历帝曾经被张献忠的大西军俘虏,得到混入大西军的明朝官员的保护,他才得以死里逃生,到广西梧州与其父相聚。
于是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吕大器等人,才推举朱由榔监国。这就是后来的永历皇帝。
其二、南宋与南明的义军初衷不同,岳飞等人建立民间武力的初衷,是为了抗金勤王,而李自成等人的义军,其初衷在于推翻明朝清军入关后,农民军张献忠的大西军,没有北上抗清,还在攻打湖南长沙城,朱由榔随父南逃,在湖南东安县与父亲走散,后被大西军俘虏,幸得混入大西军的明朝官员的保护,他才得以死里逃生。
这个朱由榔,就是后来南明的永历皇帝,可以看出起义军的初衷就是推翻明朝,不管清军是否入关,他们主要还是与明军死磕。
李自成就更加没有与明朝共同抵抗八旗兵的意愿,山海关之战后,他退守西安,后又准备图谋占领明朝的东南地区。
他没有与明军合作抗清,反而率军进攻武昌的明军,这个时候,他还可以吓跑左良玉的几十万明军。
但是,宋朝的义军就不同了,不管是“八字军”还是“岳家军”,都是抗金的先锋和中流砥柱。
总而言之,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的全国性权威,是由北宋皇帝培植出来的,南明皇帝都是地方官员拥立的,没有全国性的权威。
南宋与南明的义军初衷不同,岳飞等人建立民间武力的初衷,是为了抗金勤王,而李自成等人的义军,其初衷在于推翻明朝。
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本身出发,南宋可以延续宋朝100多年,南明没撑多久的原因,就是上述这么两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南宋可以存在那多年,南明一下子就被满族所灭?
海天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一、宋朝总体来说对文人知识分子非常好,所以口碑就好。老百姓就认其正统性。大批北方军民逃到南宋。南方势力增长。
二、南宋和金之间,存在着傀儡政权伪楚和伪齐。还有西夏、辽天祚帝等势力。还有西辽的耶律大石当时也在可敦城逗留一段时间。对金的牵制作用很大。使得南宋君臣有足够的时间整合内部关系和势力。
三、金本身的势力并不十分强大,再吃掉辽帝国后,消化就要很长时间,属于蛇吃大象,天灭辽国。女真人非常少,撒在辽阔的土地上就没法统治,所以才有了两个傀儡政权的过度。
四、等金国消化了辽国、吞并了北宋土地上的傀儡政权、压服了西夏、赶跑了耶律大石、抓住了天祚帝。这个时候的女真已经被新世界的荣华富贵浸软了骨头。再者不适应南方的水战。你让一群富豪再去拼命是不现实的。这使得金的战斗力迅速向南宋靠拢。互相吃不掉对方。正如当初的辽和北宋。
五、赵构一人跑到南方,正统唯一,也使得内部同意不消耗。
六、长江防线稳固完整。
而反观南明的局势
一、天子和太子被灭,南方各个藩王都有称帝的想法。各方势力没办法统一起来。
二、汉奸太多,很多都是前名官军和农民起义部队,民心不在明朝。
三、长期的天灾人祸,战乱和天灾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对明朝廷失望。
四、满蒙联合、朝鲜从属,使得满清力量空前强大。整个北方、西方、西北方都是满清的势力。
五、满清能征惯战。武器先进,又有汉奸熟悉南明,并且瓦解南明抵抗。
六、南明朝廷的政策不对。南明居然协同满清一起绞杀农民军使得中间缓冲区消失。直接面对强大的满清军队。
七、天险失却,左良玉儿子率部队投降,使得长江中上游的天险失去,江南防线不在。
这里只是简要的说明一点情况,实际论述起来就要复杂多了。
总结:南明灭亡,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面对的是比以往更强大的对手,自己还在内部争斗不休,不作不死,可悲可叹,以史为鉴。
如果大家觉得还有可取之处,请点击红字“关注”,谢谢!
为什么南宋可以存在那多年,南明一下子就被满族所灭?
东晋和南宋、南明的情况不一样,因为东晋立国的头五十年,一直都是稳坐江南,并没有类似南宋、南明面临的外患问题。
公元316年,长安失守,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于江南称帝,东晋建立。
东晋建立的当年,割据关中的匈奴人刘曜和割据河北的羯族人石勒立即开始混战,双方大打出手十余年,一直到公元329年,石勒击败刘曜后才结束了北方混战。
在石勒和刘曜混战期间,东晋全程都是抱着一副看戏的心态在南方观望。当时东晋不仅不存在任何外患问题,东晋的祖逖还主动北伐,打的石勒叫苦不迭。
也就是东晋那帮大士族偏安,不争气,无心支持祖逖北伐,否则以当时的形势,东晋是极有可能收复失地的。
石勒击败刘曜,统一北方后,理论上讲,东晋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后赵整合北方各实力派后,肯定要打东晋。然而,东晋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石勒刚统一北方没多久,公元333年,他就病死了,而他死后,后赵政权内部(石勒建立的政权)立即爆发内讧,石勒的侄子石虎干掉太子石弘,自己上位。
石虎这个人残暴无比,在他的统治下,后赵内部人心惶惶,四分五裂。并且,由于辽东的慕容氏崛起(慕容复的老祖宗),后赵当时不仅内乱,外部军事压力还巨大,赵军屡屡被慕容恪、慕容垂等名将爆锤。
所以,后赵灭亡之前,别说是打东晋了,它能不瓦解就已经算运气好了。而东晋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外患,反而可能是因为歇息的时间太久了,人心思变,桓温想取司马氏而代之,晋军还主动开始对外扩张,消灭了盘踞在巴蜀的成汉政权,统一了南方。
公元349年,石虎挂了。他死后,后赵就如前面所言,立即四分五裂,石虎的养孙冉闵在混战中胜出,然后屠胡灭石,建立冉魏政权,给后赵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冉魏政权建立后,实力偏弱,辽东的鲜卑慕容氏迅速南下,与冉魏于河北大战。此时盘踞于关中的氐族人苻洪也趁机自立,割据关中,自立为帝,建立了前秦政权。
北方自此又陷入了分裂。
不久后,冉魏被灭,退出争霸,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鲜卑人建立的前燕开战,这一次混战比前一次石勒和刘曜的混战还要长,整整打了有20年之久。
一直到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才算是又初步统一了北方。从这个时候开始,北方政权才正式开始注意到江南,意图吞并东晋。
所以说,东晋与南宋、南明不一样。东晋前期约五十年时间,根本没有大的外患。东晋所处的前期,实际上是元末朱元璋北伐时面对的形势,非常有利于南方;而南宋、南明则是诸葛亮北伐时面对的形势,对南方非常不利。
东晋与南宋、南明的对手实力不同,根本没有可比性。
南宋、南明要是处于东晋的时代背景,赵构和南明朱氏子孙恐怕睡觉都要笑醒了。而东晋要是处于南宋、南明的时代背景,以当时江南士族撕逼成风的做派,下场恐怕比南明更惨。还想立国百年?做白日梦吧。
由于东晋情况特殊,下面就不说东晋了。只分析南宋和南明的差异。
我觉得南明没有像南宋坚持一百多年,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原因。
第一、宋朝气数未尽,而明朝气数已尽。
北宋灭亡时,赵氏统治了167年,167年在大一统王朝里(把北宋姑且也算进去),属于帝国的中期。
这个时期,王朝初创的朝气慢慢消退,朝廷政治斗争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党争风气尚未深入到帝国中下层,民间总体还是比较认可朝廷法统的。
诸如方腊起义,杨幺钟相起义,很快就被朝廷镇压,没演变成全国性大起义,这就是当时老百姓对宋朝还比较认可的直观表现。
像北宋那种情况,若不是皇帝、大臣都同时脑残,主动投降,按道理来讲,是不应当那么快灭亡的。(汴梁被攻破的时候,开封城内还有上百万军民,金人根本不敢入城,结果皇帝脑短路,亲自到金军去求和,主动送人头,这怪不得别人)
赵构后来在江南复国,实际上就是沾了宋朝气数未尽,老百姓还支持他的便宜。
这就跟明英宗“北狩”,在瓦剌做俘虏,而明朝没什么影响,是一样的道理。
老百姓支持明朝,纵然皇帝被俘虏,京师精锐全军覆没,王朝根基也不会被动摇。
但到了明朝末年,就不是一回事了。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时,明朝统治了267年,已经明显是帝国的晚期了。
当时的党争严重,而且是积重难返。真有才干的人根本上不不去,居于庙堂之高的人几乎全是废柴。
举个例子说。为什么南宋初年会有岳飞、韩世忠、吴阶这样的中兴名将出现。即便是到了中期也有辛弃疾这样的北方出身的人主动南下投南宋?
而到了南宋末年,就没有人才了呢?是南宋末年的人都是废柴,没人才出现了吗?
显然不是的,诸如协助元朝灭宋的水军统帅刘整就人才。只是在南宋末年,朝堂之上劣币驱逐良币,像刘整这样的精英没有出头之日。宋朝在老百姓眼里,人心尽失,刘整这样的人不愿意为宋朝殉葬,便投奔元朝,为元朝卖命。
南明也一样。为什么明军打仗不行,改投清军就厉害的不得了?说到底,明朝的阶级完全固化了,军队也好,士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已经不愿意为朱明王朝卖命了。
像南明那种情况。要么就是大洗牌,比如出现一个像刘秀式的宗室子弟改“招牌”,实际上是改朝换代。
要么就是被新王朝,如大顺、大清取代,改朝换代
要么就是像东晋那样,运气好到爆,北方不主动打它,明朝各派系在江南完成整合。
除此之外,明朝想在南方延续统治,是根本不可能维持统治。
简而言之,并不是清朝灭了南明,而是老百姓抛弃了明朝,清朝只不过是来补刀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农民军加入明军,为南明添加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活力,协助永历帝在西南又维持了十余年。单靠明朝既有的势力,南明撑死了也就只能坚持3~5年。
第二、南宋帝位没有争议,而南明有争议。
南宋除了沾了气数未尽这个便宜外,它还占了帝位没有争议这个优势。
靖康之变后,北宋近支皇族被一网打尽,皇子当中只有赵构一人逃脱。由于赵构身份的特殊性,再加上当时南逃到江南的濮王赵仲湜等漏网皇族都支持赵构登基,这就使得南宋在一开始就紧密团结在了赵构身边,形成了一个较为团结的整体。
再看南明,福王朱由崧登基时,江南的东林党就不支持他。他完蛋后,南明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了潞王朱常淓、益王朱慈炲、唐王朱聿键、靖江王朱亨嘉等几派势力。这帮人的实力本来就弱,相互之间还不服,相互攻打。这样的政权不被灭,简直没天理了。
如果说南宋是实力没有被彻底削弱,气数还未尽,权力的归属也没有争议,那南明就是实力既弱,又一盘散沙,气数也尽了。南明无法坚持,十几年就完蛋,实乃正常现象。
为什么南宋可以存在那多年,南明一下子就被满族所灭?
这个问题太繁复,只能说个概括,别浪费明友们的时间:。
其实宋朝是历朝历代最富有的,朋友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可是朝庭开始安逸,重文轻武,一批文人得以重用,文风大兴。搞得金邦觊觎,灭了宋朝。赵构泥马过江,逃往南方,建立南宋。秦桧当权,靖康之耻不雪,反杀岳飞于一风波庭。南宗虽苟延一时,最终被汉奸出卖而招达子所灭。
明朝的的败亡,在于失政,忠诚良将被杀,农民造反,根基被拨,崇祯吊死,无所延续,所以被清庭一锅端了。
所以宋明两朝,不完全可比,但也有相同之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