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列强从“中立”一步步走向“借师助剿”,你怎么看?这其中有哪些发展历程?

我讲几个趣事,借此梳理一下太平天国与洋人打交道的历程。您看完,就知道为什么西方列强为什么实在受不了太平天国,非要干仗了!

清庭想求洋人相助,洋人争先当“洪吹”

太平天国起事之初,影响并不大,西方人也就爱理不理。可是,太平天国打下南京以后,西方人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事实上,上海等地的清地方政府早在此时,就想借助洋人的力量来协助防御了。

他们擅自散发公告,说“夷人之船,皆支持朝廷”,英国人“对反贼同仇敌忾”,自愿承担剿灭太平军的费用。

在南京失守前后几周,上海外滩有三艘洋人军舰(分别来自英法美)。清朝地方官员请求洋人出面干涉,但是,三国军舰虽然各自举措不同,却都没有搭理清朝的要求,只是确保本国在沪人民的安全。

当时西方舆论,对洪秀全持谨慎的欢迎态度。

首先跳出来吹牛逼的,是洪秀全当年的”启蒙老师“罗孝全。他在发表文章,绝口不提当年拒绝洪秀全洗礼的事情。说洪秀全“纯洁无暇”、“颇为英俊,中等年纪,举止优雅”。说洪秀全正“以先知之能行事”,“争取宗教自由”。

除此之外,英国在华人士,也普遍建议英国不要支持清朝。他们认为,太平军极有可能一统南方各省,建立“一个全由汉人统治内部凝聚力强的国家”。

一开始,同样信上帝的西方人,对太平军有莫名的好感。高层的直接接触,太平天国领袖的态度让西方人苦笑不得

英国全权公使文翰爵士,为了帮大英帝国搞清楚情况,想直接与太平天国高层接触。

太平天国对高层会晤的答复是:“天王是天父皇上帝差遣来的,是天下万国的真主。天下臣民意来朝的,要严格遵守礼制·····”

文翰爵士晕了,回信做起了现代政治的科普工作。“...我们英国拜上帝也九百年了,但是呢,在地上只能尽忠大英帝国君主一人...”

不过,英国人也知道,扛精毕竟解决不了问题。公使本人不能不顾大英帝国的尊严,但是,公使的下属还是下船,低声下气行了各种太平天国的礼仪,见到了北王韦昌辉。

会晤中,当韦昌辉得知英国人拜上帝拜了九百年以后,态度非常热情,表示欢迎英国人“吾等今后不特彼此相安无事,且可成为亲密之友”

尽管私下交流中,彼此印象很好。但是,杨秀清的官方答复,还是让人失望,“······你们既然拜了主,就要相信我们的天王、天父。我们都是被妖魔侵犯的上帝子民,我们欢迎你们随时来贸易,也欢迎你们派兵来帮我们歼灭妖敌。但是,天王万国之主,凡人都要朝拜他!”

英国人实在不想再扯淡了,只留了封信,说你们敢对英侨的财产、生命有侵害,我们就像十年前一样(鸦片战争)不客气!

随后,法国人也来了。

秦日纲接见了他们。结果,因为法国人尊称咸丰为“皇帝”。秦日纲差点没杀了他们!

再后来,美国人来了。这次,太平天国大约也烦了,不搭理美国人。只是回信:“什么中国、美国的,天下一家!你们不要分什么国家,大家都是天王的臣民,万国为一体。念在你们还不懂道理,准你们年年来朝贡!”

在当时太平天国的世界观中,世界唯一领导就是洪秀全。也许,在他们看来,维多利亚女王啥的和清朝皇帝一样,都是妖魔。

除了官方的交流外,西方也不断有传教士开始进入天京。由于大家都是“信基督”的,传教士们与天王就各种教义扯皮扯得天昏地暗。最后,除了想多赚钱的人,大部分都离开了。

比如,洪秀全的“启蒙老师”,作为早期的“洪吹“,后来实在受不了,跑到英国船只上要求庇护。留下的话是:“洪秀全伪装基督,掺杂的都是迷信和邪恶,他的政府也毫无组织!”

正是这段时间官方和民间的接触,让西方不再对太平天国有好感,使得以后李秀成等人的示好变得毫无意义。

南京江面的炮击;天王信件写出玄幻剧情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间歇期。英国额尔金(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司令官)的船要路过南京。

在南京江面,由于太平军将士误击,双方发生了炮战。结果呢?毫无疑问,太平军吃了亏。

此时,杨秀清早就扑街了,石达开也出走了,太平天国事务正是洪秀全亲自处理。

洪秀全见识了洋人的军舰威力,自然不会再嚣张了。写信给额尔金,此信,极具玄幻性。

洪秀全描写了两个事情:

1、早年,他托萧朝贵问耶稣,他有几个军师?耶稣告诉他,耶稣派了4个军师来辅佐他,除了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还有一人在番邦;

2、几日前,耶稣托梦和他说,那个军师这几天会前来帮他一起消灭清妖。

因此,洪秀全希望额尔金和他一起,消灭清妖!

额尔金当然没有搭理他!

洪秀全在国内惯用的招数,对洋人毫无效果。洪仁轩的商铺理论;太平军攻上海,与洋人交兵

说上海之战是与洋人初次交兵,不严谨。

事实上,很早开始,就有西方的冒险家分别加入两军阵营作战了。但是,攻上海之战,是与洋人正式交恶的开始。

进攻上海,可能触怒洋人,太平军是很清楚的。

不过,对西洋十分了解的洪仁轩,提出了商铺理论,坚定了太平军攻上海的信心。

“我们要和西洋并立争雄,要这么理解。我们就是两家商铺,现在,我们没有铺租,他们有铺租,我们没有工人,他们有工人,我们吃点亏,卖东西便宜一点,他们卖得贵一点,我们不就开始有优势了吗?”

吃亏的意思是,攻下上海,然后把上海的库银,全部出高价购买西洋的军舰,然后,再用这些军舰回头打清朝,收复长江上游的要塞!

太平军尽量避免与列强冲突,但已无意义。

李秀成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开始了进攻上海。他致信给西方人,既然他们承诺中立,就请在他们住的地方悬挂黄色旗帜。

结果,西方人没有悬挂黄色旗帜。他们直接攻击了太平军。此时,李秀成不想和西方闹翻,不对洋人还击,只是希望绕过西方人,攻取上海后,再交好。

可是,没绕好,损失惨重,李秀成被迫撤退。

到了1862年,李秀成再次进攻上海。这次,他给西方人的信,就没那么客气了,“法国英国人听着,你们要是敢打我们,等我们打下上海,把你们全部杀掉!如果你们不还手,允许你们的白人和我们做生意!”

洋人还手了!

自此,太平军与洋人军队,不再客气,该打就打,彻底闹翻!

有人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列强从“中立”一步步走向“借师助剿”,你怎么看?这其中有哪些发展历程?

“借师助剿”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意思大同小异,顾名思义就是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这个事件的发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当时的清政府赔偿至少3700万银元,已经远超清政府的还债能力,这时候又碰上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又要再进行镇压农民,打仗都是用钱的,这是必然的!虽然清政府刚和英、法侵略者刚刚兵戎相见,然而清政府也知道军事实力上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方正是打不过了,而一边又要镇压人民起义,本能上清政府至少也要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按当时的形势就是清政府就是夹杂中间,上有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下有人民起义团体,所以他们就只能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握手言和,进而借用敌军镇压人民起义。而帝国主义侵略者更是贪婪的,这也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结果,借了买了他们的武器,他们有可以得赚一笔钱,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殖民化,有点像三国时代,打起来的两方总会有伤亡,而这也是第三方最想看到的结局,所以“借师助剿”也使得清政府得以加强军事实力而缩短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总的来说,对于帝国主义侵略者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瓜分中国,都想从中压榨中国,在利用面前,都是贪婪,他们更加想不用损失而获得最大的利益,意思就不用打仗又可以获利,就如二战时期的美国人,可以买武器赚钱。所以才会有在太平天国运功,西方列强从开始的“中立”到后面的一步步走向“借师筑巢”。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有人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列强从“中立”一步步走向“借师助剿”,你怎么看?这其中有哪些发展历程?

初期,因为西方列强不了解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实质,不了解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以为是一个可能亲西方的基督教政权,所以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后来,太平天国在与列强的斡旋中,充分表现出反对列强侵略中国的态度和决心,使列强认识到这个政权似乎比软弱的清政府更难对付,所以态度急转直下地开始帮助清政府剿灭。

有人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列强从“中立”一步步走向“借师助剿”,你怎么看?这其中有哪些发展历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和反西方列强的运动,所以西方列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协助清王朝剿灭太平天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