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败走麦城侥幸不死,刘备和诸葛亮会怎样处置关羽?

谈论这种“如果”问题的意义,在于用“假设法”串联历史事件,从而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本质。

我认为:当然会启用关羽,收复荆州!

重新夺回荆州的战略决策决定了蜀汉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决定了必然不会重治关羽!

首先,我希望我们达成一个一致意见:刘备是一定要夺回南郡的。后来的夷陵之战,本质就是这个。所谓给关羽报仇,只是一个更加有号召力的战争动员口号。

荆州丢失后,只要刘备认为自己还有力量夺回,就必然不会轻易放弃。

虽然,此时的刘备不会知道,后来诸葛亮们在崇山峻岭间爬山涉水去北伐有多么艰苦,但是,打遍了西川、汉中的刘备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不拿回荆州,蜀汉就基本上只能画地为牢了。

既然要夺回荆州,就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战争动员。在这种战争动员,决定了对东吴袭取荆州事件的评价。

蜀汉必须把东吴袭取荆州,归罪于东吴的背信弃义,而不会归罪于关羽的过失。你东吴背盟,趁着关羽在前线作战,悍然从背后捅刀子!幸亏苍天有眼,关羽安全回来,我们要团结一致,夺回荆州!

再者,我们回顾刘备的一生。常年屡败屡战的他,通常不会因为下属的失误而过分苛责下属。

当初在徐州,张飞失了徐州,没有怪罪;

下辩之战,张飞、马超都吃了败仗,没有怪罪;

甚至到了夷陵之战失败,黄权投降曹丕时,刘备也只是感叹“是我对不起黄权”,没有为难黄权的家属。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

刘备是否是善战者,后世尚有争议。但是,刘备为人,反求诸己,遇到失败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苛责他人,这样的品格还是有的。

张飞失徐州,刘备只是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加责备。干大事以人为本,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奔波一生,兄弟不离不弃,靠的就是这样的品格。要夺取荆州,关羽价值极大

要夺取荆州,关羽有多重要?这点,从当时东吴全力部署,围杀关羽就能看出来了。不但部署重兵,全力捉捕,而且,一旦抓捕,就地杀害。可见,东吴杀关羽之心是有多么迫切!

不管是早先对关羽的忌惮,还是后来不惜代价擒杀关羽,都从侧面反应出,关羽的重要性。

当然,如果你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关羽没礼貌,东吴众将咽不下这口气,那就当我没说吧。

人脉价值:关羽治理南郡数年,在当地颇有根基!

吕蒙取荆州时,通过心理战,让关羽军无心作战,士卒都纷纷离开关羽,回到荆州。这一战,为后世津津乐道,人们常把“吕蒙取荆州之道”视为瓦解敌军战意的典范。

可是,这些将士,他们在家人被陷入敌手的特殊条件下离开关羽,并非代表大家都真心厌恶关羽,不愿意为关羽效力。退一步说,不代表所有的将士都不愿意为关羽效力了。

事实上,历史记载,即使是糜芳这样的人,当初在决定投降时,都是“大哭而出”。而吕蒙,当时派遣军士守卫城中各处,还镇压了城内的反叛者。可见,即使当时的守将决定投降,中下级别军官中,仍然想追随关羽的,还是大有人在!

因此,一旦关羽获得支持,领军来攻时,与城内旧部取得联系,那对孙吴的危害甚大!

历史上,关羽的谋士马良,后来参加了夷陵之战。他策动了武陵地区的蛮夷参加刘备军。尽管因为刘备军受挫于夷陵,没有与武陵蛮形成会合,但武陵蛮在当时声势不小,对东吴相当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猛将甘宁,就是死在了武陵蛮沙摩柯的箭下。

马良发动的武陵蛮,给东吴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以关羽的人脉、威望,可以发动的力量只会强大许多。

领军之能:关羽是少有的水陆两栖作战人才

人们都说,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身边都没有带大将。事实上,我认为吴班、冯习等都不差,在关张黄故去,马超病重且不善山地战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只是,此时的吴班、冯习,不论名望、经验,以及对荆州地区山川地势的了解,和关羽这个级别的人物,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失荆州到夷陵之战,此时的历史仿佛在进行一个交接仪式。老一代的英雄豪杰们,渐渐退出历史。

因此,我认为,假如关羽活着回去,刘备一定会继续重用关羽,一起主持伐吴战役。

只是········如果刘备带上关羽,就能够打败东吴,收复南郡吗?

如果关羽败走麦城侥幸不死,刘备和诸葛亮会怎样处置关羽?

可以肯定的讲,刘备不会处罚关羽,还会和他一起带兵攻打东吴。第一,失荆州,关羽的过错很小!

刘备打败曹操以后,占领汉中。这个时候关羽进攻襄阳、樊城其实是抓住了良机。

一,曹军刚刚在汉中失败,士气低落。二,襄阳、樊城曹军很少,不超过万人。三、襄樊地区前一年爆发了反抗曹魏的起义,民心可用。四,此时东吴正在进攻合肥,曹魏分身乏术。

综合以上几点,可见关羽进攻襄樊地区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关羽在前线打的很好,失败根本原因是东吴的偷袭。

关羽攻打襄阳樊城很顺利。迅速攻克襄阳,成功包围樊城。并且水淹七军,打败了前来增援的于禁,俘虏三万多人。虽然被徐晃打退,但关羽仍然包围着樊城。即使曹魏举国来援,关羽也能从容撤退,绝不会丢掉荆州。

而且,关羽在荆州后方布置了大量警戒部队,防备东吴偷袭。这些布置都没有问题。

关键就是东吴背信弃义,突然偷袭。而糜芳傅仕仁不战而降,这才导致关羽全军崩溃、满盘皆输。罪魁祸首是孙权!

对这些,刘备看的清清楚楚,他怎么会怪罪关羽?!

他会痛恨叛徒糜芳,更会痛恨无耻鼠辈孙权!然后带着关羽一起领兵杀回荆州报仇雪恨!这才是真正的刘备,恩怨分明,有仇必报,而且当场就报!

早在大意失荆州前,关羽就丢过荆州。刘备也没有怪他。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当时就气的爆炸,自己率兵五万进驻公安,让关羽带三万兵进驻益阳。准备与孙权决一死战,大干一场!

如果关羽败走麦城侥幸不死,刘备和诸葛亮会怎样处置关羽?

如果关羽败走麦城侥幸不死,还能安然的回到益州。我认为,只要刘备脑筋不抽风,他和诸葛亮肯定不会动关羽一根汗毛。理由有三:

第一,关羽在刘备军中的威信极其的高,杀关羽会导致军心动摇;

第二,东吴攻陷夷陵三峡口,刘备被堵在了益州。在走陆路出川极其苦难的情况下,关羽是收复荆州最合适的将领;

第三,刘备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杀关羽,因为他不是个嗜杀之人。

下面,详细分析一下这三点理由。

第一,关羽地位很高,威信也高,堪称是刘备军中的第二号人物。杀了关羽,必然会导致军心动摇。

刘备的部队大概分成三个部分,按照跟随他的时间来排序,分别是北方兵、荆州兵以及益州兵。其中资格最老,同时对刘备最忠诚的,是北方兵。这批北方兵,从刘备二十八岁起兵之时就跟着他了。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关羽、张飞、赵云。看这些人的名字就知道,北方兵在刘备集团的内部究竟是什么地位(都是有投票权的)。

因此,刘备集团稳不稳定,关键就是看这批有投票权的人跟不跟刘备自己走。

关羽和张飞是最早跟随刘备的老骨干,从二十多岁就跟着,一直跟到六十岁。说句恭维关羽的话,他其实就是刘备军事集团的二当家,地位要高于诸葛亮。试问,刘备怎么可能斩掉二当家?如果刘备失心疯,怒斩了关羽,队伍还要不要带了?

所以说,关羽不仅不能杀,而且还要继续委以重任。这是为了刘备集团的团结着想。毕竟北方有曹操,东面有孙权。刘备还远远没有到杀功臣的地步。

额外再多说一点。后来刘备兴兵伐吴,一方面是为了夺回荆州,重新掌握主动权;一方面也是为了替关羽报仇,稳定队伍。毕竟关羽是团队的老二,他死了,刘备作为队伍的老大,如果龟缩着不表态,那么结果会是什么?自然是这批游侠,就用脚投票了呗。

刘备后来伐吴失败,差点让蜀汉亡国。但是伐吴也有个好处,就是刘备给兄弟们做了一个交代:大哥只是能力不行,但是大哥的态度还是很诚恳的。

因为刘备的这一举动,蜀汉内部的北方兵和荆州兵空前团结。后来诸葛亮五次北伐,如果没有这种团结度,蜀汉早就散摊子了。并且刘禅的皇位在当时也是出奇的稳固,魏国和吴国后来都有权臣乱政的问题,尤其是魏国,皇位都让人给篡了。但是唯独蜀汉没有这个问题,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

所以说,虽然真实历史上的刘备、关羽二人的关系亲密度,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夸张,但是关羽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很高,这一点是肯定的。刘备于公于私,都不能对关羽下手。

第二,蜀汉当时的行势,和关羽的能力,刘备都不能杀他。

关于蜀汉的当时的形势,一句话总结:完全丧失了主动权!

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时,还派了陆逊等人偷袭了夷陵和武陵。这两个地方是现在的宜昌市和常德市。有点历史和地理的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当年这两个地方,就是国军与日军反复攻防的战略要地。因为如果把两个地方握在了手上,就能卡住四川的咽喉,导致川兵无法大规模出川。

回到三国那个时代来说,刘备从益州出兵伐东吴,只能走水路。并且后勤补给线还拉的特别长。这就对水军的要求更高了。而偏偏关羽就是一个指挥水军的高手,著名案例就是樊城一战中水淹于禁七军。

当时关羽统帅的荆州水军,用大船巨舰直接摧毁了于禁的信心,三万魏军精锐近乎成建制投降。

禁与诸将登高避水,羽乘大船就攻之,禁等穷迫,遂降。——《三国志·关羽传》

可以想象,刘备出川必须要用水军,而关羽正好是水军高手。如果他自斩水军大将,岂不是傻得可爱?

至于说关羽的领兵能力,在《三国志》中也是予以了肯定的。

蜀,小国耳,名将唯羽。——《三国志·刘晔传》

第三,刘备的性格比较宽容,比曹操和孙权强多了。若以刘备的性格来看,只要他的性情没有大变,他肯定不会杀关羽。

历史上的刘备,虽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夸张(动不动就哭鼻子),但也算是一个极其宽仁之人。

具体例子不逐一列举了,这里只说两点:

首先,刘备从来没有杀过功臣。尤其是从徐州就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心腹,关羽和张飞不说了,最典型的就是糜竺。他的弟弟糜芳出卖了关羽,糜竺自缚去请罪,刘备根本就没有追究他的意思。直接安慰道,是你弟弟犯了罪,不关你的事。言外之意:只要是跟着我混的老哥们,我不让你们吃亏。相比较来说,孙权逼死陆逊,羞辱张昭;曹操逼死荀彧、崔琰,刘备真的是仗义之人了。

其次,刘备打过很多的仗,但没屠过城。在汉末乱世,屠城是很正常的事,不屠城是很难得了,因为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比如曹操那厮。正是以为刘备不屠城,所以他到哪里,老百姓跟到哪里。最典型的例子是荆州十万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怕的就是曹操那厮屠城。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历史上的刘备,是个倔强并且有脾气的老兵油子(鞭打督邮),但他不是一个残忍的人。在你死我活的汉末乱世,不残忍的人,就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仁者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总的来说,我认为刘备只要脑子不抽风,以正史上对他的记载来分析,他完全没有杀掉关羽的可能性。即便是关羽丢了荆州,让刘备损失了几万精兵,以及战略主动权。但刘备依然不会杀关羽。

当然了,毕竟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所以以上都是一家之言,完全是瞎猜的。

如果关羽败走麦城侥幸不死,刘备和诸葛亮会怎样处置关羽?

胜败乃兵家常事,当权者以仁为先。

谢谢!😰

如果关羽败走麦城侥幸不死,刘备和诸葛亮会怎样处置关羽?

如果关羽能顺利回川,哪怕是被孙权活捉后送回来的,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关羽之死,很大可能是前线将领不懂政治自作主张而杀,不声不响抢盟友的城池土地,在三国之前是极为罕见和恶劣的,抢了地又杀了盟友主将,贱到无边了。也导致后来东吴蜀汉虽然联盟,其实互相提防互不相信。关羽如活着回川,刘备诸葛亮当然不会杀他,正如演义的刘备所说,手足断了安能续?但应该会降职,前将军降一两级,暂行前将军事。假节铖不会给了,不然人心不服。

关羽北伐之败,形势使然,很大程度非战之罪,主将性格缺陷和政治上无法协调,导致以弱国一支偏师,面对两大国的夹攻,丢荆州是大概率的事,就算以后来人视角,走到徐晃救兵到襄樊那种程度,也想不出更好的解救方法,其时关羽最好的对应,就是立即决断退出战场,并不南下回荆州,大军全力向西突围,沿汉水走上庸山城一带入汉中,但如果这么做了,他就不是关羽,临阵退缩,何以向天下人交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关羽的北伐是自作主张还是受命而行,一直争论纷纷,但应该注意的一点,汉中之战后期,曹操命令曹仁带着徐晃等将,曹仁屯樊城徐晃屯宛城,伺机进攻关羽,其间汉中大战未定,徐晃军可能在往宛城途中,关羽按兵不动,这时南阳地区官吏和百姓不堪曹方徭役之苦,在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的带领下举事,这次叛变,打乱了曹操的计划,曹仁只得在樊城提兵回后方平乱,等到乱事平定,汉中大战也分出胜负,曹操退回长安,临时从北地征召前来助战的曹彰也到长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或是刘备方怕曹操再争汉中撑不住,又或是中原有人联系关羽,在这时,关羽开始北伐了。

关羽攻打襄樊之战,声势浩大,特别在水淹于禁七军后,刘备方和关羽的个人威望,均达到顶峰,在民间人心所向,群寇四起响应,邺城魏讽联络了原荆州刘表麾下降将的子弟,意图叛乱策应,曹操议欲迁都避关羽锋芒,孙权看得眼红不已,主动联络曹操夹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些都是切实存在的,以关羽的人气,如果活着,对敌方的杀伤力不可小视。若能生还,自不可能杀他或废置不用,更必须用好用准。

关羽在荆州几年深得人心,陆逊说关羽在荆州恩信大行,从后来的事可见一斑。孙权方偷袭荆州后,人心并不悦服,先有吕蒙进江陵,原降兵密谋在中途行刺他,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联合夷兵数千人欲联结刘备攻打陆逊。又有零陵北部都尉习珍逼于形势假降,然后号召七县起事,为潘濬所攻,粮尽援绝自杀。这些都可看出,关羽并不仅仅是傲慢之大的人,他确有骄傲的资本。

如果关羽败走麦城侥幸不死,刘备和诸葛亮会怎样处置关羽?

若关羽能侥幸不死,逃回成都,刘备与诸葛亮自当对关羽私下进行安抚,对公予以降职,日后再提拔关羽,令其领军东征孙吴,收复失地。至于杀关羽,是肯定不会的,主要有以下四个理由:

其一:荆州三郡之失,错不尽在关羽。

其二:关羽素来亲士卒,追随刘备多年,战功赫赫,在军中威信极高。

其三:刘备以仁德闻名天下,更别说与关羽之间情同兄弟。

其四:关羽是出征东吴收复失地的最佳人选。

下面和大家详述以上这四个理由。

关羽北伐,时局所然,东吴奇袭,糜傅投敌

许多朋友盲目的认为关羽北伐是“无理取闹”,甚至说出了关羽北伐是为争功,其实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如果真是关羽的一意孤行,为何刘备诸葛亮等人不出面阻止呢?实际上关羽北伐是刘备默许的,其实关羽北伐襄樊这个战略很好,只可惜“忙中出乱”了。

时关羽北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分散曹操兵力,减轻刘备在初定汉中后所面临的压力。公元219年,刘备于汉中击败曹操,但曹操并没有走远,只是撤军到了关中,对汉中依然是虎视眈眈,且令张郃领一军屯于陈仓。所以刘备需要有个人来帮他缓解当时所面临的压力,而关羽北伐襄樊,则正好达到了这个目的。

其二:关羽北伐,民心所向。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而就在关羽北伐前一年,曹魏所控制的荆州地区(南阳郡和襄阳郡)发生了暴乱。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这场动乱最终在219年正月被曹仁平定,所以同年关羽北伐,是占尽天时的。

其三:当时上庸三郡以归蜀汉所有,正好与江陵的关羽对襄樊之地形成了夹击之势。

所以关羽北伐的时机没有把握错,前期关羽也确实是势如破竹,可惜后来东吴的介入而功败垂成!

于公而言,关羽北伐此举并无大错,胜败乃兵家常事,关羽失荆州要负主要责任不错,然于情于法,都罪不至死。

关羽亲士卒,军中威望甚高

这一点其实不必多说,关羽出身贫苦,素来“亲士卒而远士大夫”,这是环境使然。

关羽与刘备情深义重

刘备素以仁德著称,与关羽张飞更是情同手足,早年曾“同榻而卧”,于私而言,刘备也难以对关羽下手。

东山再起,犹未可知

荆州三郡被孙吴所夺是个不争的事实,然因此还去斩杀一位国之大将,则损失太大了。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像关羽这样能征惯战的大将在刘备阵营中本来就少,又怎能轻易杀之?荆州三郡虽被孙吴所占,然趁其立足未稳,遣大将重夺三郡还是很有可能的,而领军的大将想必没有比关羽更合适的人选了!

当然,孙权没有给关羽活路,一切都是枉然!其实关羽之死也是必然,此时势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