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襄樊之战犯了哪些战略错误?对蜀汉政权造成了什么影响?

关羽是刘备手下能力最强的将领,刘备入川,将荆州交给他镇守,足以看出刘备对他的重视。关羽也不负众望,他坐镇荆州,北拒曹操,东抗孙权,保证了荆州的安全。不仅如此,长于治军的关羽,还为蜀汉训练军队,他训练的水军和东吴的水军相比也毫不逊色。他训练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入川增援刘备,为刘备夺取西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统帅,在后来的襄樊之战中,却遭遇了惨败。他不但丢失了荆州,还断送了自己的军队,以及自己的生命。后来中国留下一句俗语,叫做“关羽大意失荆州”。可是这么大个荆州,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仅仅是因为关羽的大意吗?

我们看,关羽在出兵攻打襄樊的时候,对东吴的防备还是很严密的。因为在此之前的湘水之争时,东吴就靠偷袭一夜之间夺取了关羽的零陵、长沙和桂阳三郡。所以,关羽在出师之前,除了留下足够的兵力,还在沿江构建烽火台。如果东吴的军队渡江进攻,守台的将士就举火为号,荆州很快就能够得到警报。关羽如此布置,不可谓不严密,所以,关羽不能说是对东吴大意。

那么,关羽为什么会吃了败仗,丢了荆州呢?这主要有几个方面造成的,里面既有关羽的责任,也有的责任是和关羽无关的。

首先,我们看关羽守卫的荆州。关羽守卫的荆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既是刘备、诸葛亮准备北伐宛洛的出发地,又是东吴准备全据长江的上游重地。所以双方都势在必得。而北面的曹操也虎视眈眈,只是因为孙刘联盟的原因,没有轻易下手。

而关羽的兵力被刘备一再抽调,已经只能够保证守卫荆州,抵抗曹操或者孙权某一家的攻击,而不能有其他的战略行动。如果曹操和孙权两家和起手来一起攻打荆州,即便是关羽想守住荆州都是不可能的。当然,在当时孙刘联盟存在的情况下,这种事情的出现概率较低。因此关羽没有往这方面做打算。

而出乎关羽意料之外的是,在历史上,恰恰出现了这种极低概率出现的事情。曹操和孙权两家联手,一起攻打了荆州。从这个方面来说,关羽缺乏应有的大局观,说他大意也不为过。

其次,由于关羽的大局观缺陷,使得当他发现有利的战机时,就独断专行的发动了对襄樊的进攻。当时襄樊曹军兵力空虚,而曹操的大军还滞留在关中。由于曹操的身体不好,手下又没有能够信任的将领,所以来援的兵力只能分批前来,每批的人数都不多。这使得关羽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

关羽充分利用了他的优势,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可是,在这个时候,关羽的致命缺点也暴露了出来,那就是兵力不足。本来关羽只是想对襄樊进行试探性的攻击,能够拿下襄樊更好,拿不下就撤回来。可是,一战而胜后,胜利的前景让关羽胃口暴增。他甚至将兵力伸展到了中原地带。

而关羽自己的兵力,是满足不了他的计划的。关羽只好向离得最近的上庸要求援军,可是,上庸的刘封、孟达不顾大局,拒不发兵。在这个时候,关羽一时进退两难。

在这个时候,孙权和曹操联系,准备联手攻打关羽,袭取荆州。为了这个作战,吕蒙以生病为由,让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代替自己。陆逊给关羽写信,向他吹捧奉承,使得关羽放松了警惕。关羽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了一次赌博,他将留在荆州防备东吴的兵力陆续抽调北上。

如果他赌赢了,拿下了襄樊,那么襄樊和南郡联为一体,荆州就又有了一条用汉水和汉中联系的通道,就再也不必害怕东吴的侵袭了。但是,关羽赌输了。由于他调兵北上,东吴出兵趁虚袭取了荆州,使得关羽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境地。

最后,关羽犯下的最后的错误就是战场指挥上的错误。在刚开始,关羽是本着速战速决的战术,对襄樊进行袭击。可是在水淹七军后,关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面对有利形势,失去了理智。

他不顾自己实力不足,非要实现夺取襄樊,兵进宛洛的目标。在徐晃来抵御他的时候,徐晃的军营驻扎在离关羽的营寨三丈的地方。关羽对离他如此之近的敌人都无法制约,哪里还有打退徐晃的实力。可就是这样,关羽还是在死撑,不愿意撤退。

最不可原谅的是,当时孙权向曹操要求讨伐关羽,袭击荆州的时候,专门在信中说明,请曹操保守秘密。曹操为了坐山观虎斗,专门把孙权的书信用箭射入关羽的营寨。关羽在得到信件后,在前无胜利的可能,后有孙权袭击的警告下,依然不撤退。眼睁睁失去了最后一个挽救荆州的时机。在孙权袭取荆州之后,关羽才匆忙撤军,可是已经大势已去,为时已晚了。

所以说,关羽在襄樊战役中先胜后败,丢失荆州,并不是大家所说的“大意失荆州”。关羽失去荆州,是因为形势的所迫,自己对局势判断的错误,以及在战役过程中犯下的重大失误一起造成的。关羽在失荆州一事上,有他的责任,但并非一个大意所能够概括的。

关羽一死,荆州丢失,使得蜀汉的两路北伐的计划破产,还引发了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双双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舞台。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襄樊之战犯了哪些战略错误?对蜀汉政权造成了什么影响?

三国时期,刘备为夺取汉中,与曹操在汉中进行了生死之战,为牵制配合汉中之战,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襄樊之战确实也达到了调动曹军的目的,让曹操不得不处在两面作战的境地。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最后胜利,成功占领了整个汉中地。曹操撤出汉中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本来应该适可而止了,但关羽不知是不是打顺手了,竟想攻占襄樊,占据汉水,打通与汉中的通道。能打通与汉中的水上通道,的确具有重大意义,荆州与汉中加强了交通便利,北拒曹操,东抗孙权,援军从汉中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但是,关羽却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处境,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关羽的荆州内部情况说,虽然关羽依仗荆州富饶之地,训练了不少军队,尤其是水军,与东吴水军不相上下,但因汉中之战,关羽的不少精锐,被源源不断的抽去支援刘备,荆州兵力不足以抵抗来自曹操和孙权的双重压力,那是很明显的,后来关羽为攻占樊城,兵力不足,要上庸的刘封、孟达带兵支援,就很能证明这一点。关羽傲慢豪横,让自己手下将官很是畏惧,后来在后方守卫公安、江陵等重地的士仁、糜芳轻以投降东吴,都是因关羽的骄横一手造成的。从外部说,关羽没有处理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策略,面对吴使为孙权之子的求婚,关羽发出了“吾虎女安能嫁犬子”的叱喝,让孙权丢尽了面子,本来就一直想夺取荆州的孙权,自然更有了“既然你无情,也别管我无义”的心理了,本来还顾念一点儿孙刘联盟,这一下就抛却到十万八千里了。由于曹操的主力都远在汉中,初期的襄樊之战,关羽打得很顺手,曹操的援军又不能一下子到来,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的陆续来到,这让关羽围樊城,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已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甚至觉得诸葛亮隆中对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实现正在今日。但这时的东吴呢?正要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机夺取荆州,大将吕蒙称病,让乳嗅未干的书生陆逊暂时掌军,陆逊又以卑词讨好关羽,这些都让关羽放松了对荆州的防务,将荆州重地守军大部分都抽调到了襄樊之战前线。徐晃来援樊城的曹仁,但他因顾忌兵少,又怕中途中关羽埋伏,没有立即前去施救。孙权要袭取荆州,事先告知了曹操,曹操当时鉴于关羽的胜威,想让关羽移军去对付孙权,搞鱼蚌相争,就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徐晃,以减轻对许都的压力。徐晃将书信绑在箭上,射入关羽军,关羽得信后,只以为是曹操诈计,丝毫不理会,继续围攻樊城。徐晃待到援军超过关羽军后,就发动了对关羽的进攻。关羽明显不支,这时后方又传来了荆州被围的消息,不得已的关羽这才仓惶撤兵,去救荆州。但是这时的荆州早已被东吴占领,疲惫仓促的关羽军,自然不敌,一下子就溃散而去,等待关羽的也只有被俘斩的命运了。

正因为关羽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和所处的环境,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才导致了“大意失荆州”。荆州的丢失,不但让蜀汉几乎丧失了过半的国力,隆中对的两路出兵成了妄谈,而且直接导致了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大伤元气,蜀汉从此再想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已成梦幻,尽管有神机妙算的智圣诸葛亮在,也只能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结局了。

关羽襄樊之战犯了哪些战略错误?对蜀汉政权造成了什么影响?

大家好,作为一个三国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襄樊之战简介。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刘备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双方矛盾暂时缓和。二十四年三月,刘备占汉中,杀夏侯渊,军势达到鼎盛,是年初南阳地区吏民反曹,也与在荆州的刘备大将关羽有过联络。同年七月关羽就出兵争夺襄樊,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创造条件。曹操得讯,派徐晃屯兵宛城声援曹仁,又派于禁、庞德前往襄樊助守。曹仁命于禁、庞结营樊城以北。这时一连下了十多天大雨,汉水暴涨,于、庞只得避居高阜之处,樊城被洪水包围。关羽的水军本来精强,就乘战船猛攻,于禁被逼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

从襄樊之战本身来讲关羽在此战的战术上,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此战最后导致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是致命的,就如一付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牌倒下,整付牌会跟随着一起倒下。

三国时期的荆州,是一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先后发生了赤壁之战,江陵之战,夷陵之战,都是意义深远的几场战争。

荆州面积非常大,包括了现在的湖南省、湖北省、广州北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河南南部、重庆东部,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荆州七郡:江陵、江夏、南阳、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丐,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羽作为蜀汉政权的第一虎将,奉命镇守荆州,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襄樊一战,关羽之所以败走麦城原因有三。

①过度自信“孙刘”联盟的可靠程度,熟不知在国家利益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②,过于轻视曹魏,曹操使人离间孙权,促使孙叔趁机夺取荆州,围魏救赵。

③过度相信自己的武力值,在荆州防卫缺失中贸然出击,丢掉西瓜去捡芝麻,因小失大。

荆州失守, 对蜀汉是致命的。

关羽失荆州无疑给蜀国带来一场天大的打击,首先是人才的失去,关羽两父子被杀,两名大将就此失去,加上不开城门让关羽他们进城的那些小将也被处以军法。导致后来复仇过程中张飞被部下所杀,刘备病死。其次是战略地利--荆州被夺,失去军事优势。还有是,陆逊营烧蜀军七百里,蜀军死伤无数,士气狂跌,国力空虚。这些都是关羽失荆州引起的严重弊端。

关羽襄樊之战犯了哪些战略错误?对蜀汉政权造成了什么影响?

读史君说】襄樊之战本身并没有错。因为这场战争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呼应刘备在汉中的攻势,从而彻底连接荆州与益州,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

从战术上看,关羽仅凭三万多人马,斩庞德、降于禁,甚至逼得曹操都想搬家,战术上可谓直击要害。

如果说关羽犯了什么错误,那么在实现这项伟大战略的同时,个人的冒进与意外频发造成了最后功亏一篑的结局。

襄樊之战背后的大战略背景。

襄樊之战并不是一场独立的战争。公元219年,刘备主力从成都出发直取汉中。曹军完全不是对手,不到半年,刘备就完全占领汉中。

几乎与此同时,刘备又派刘封、孟达连续攻占房陵、上庸。至此,西川与荆州首尾相连,两地真正可以做到了互相照应。

在曹、刘主力于汉中对峙的时候,关羽率军北伐,襄樊之战正式打响。同年秋天,关羽把曹仁围困在樊城,迫使曹操先后派遣于禁与徐晃救援。

也就是说,几乎相同的时间里,刘备几乎在三个方向同时向曹操发起了进攻。而从地图上可以发现,这三个进攻方面全都巧合地分布在汉水一线。

由此基本可以推断,刘备的目的,就是将汉中、上庸、襄樊连成一线,打通汉水水路,从而实现荆州、益州的往来便利。

再者,当初诸葛亮“隆中对”时,就已经向刘备阐明了今后的行动方向。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刘备此时的战略行动,可以说几乎完全按照当初诸葛亮的计划进行的,所以说这战略,何错之有?

关羽的战术执行力极强

关羽兴兵北伐时,曹操的主力已在汉中与刘备缠斗许久,损兵折将,无暇东顾。这对关羽来说也是天大的机会,如果等到汉中战局已定,曹操腾出手来回兵荆州,以关羽的兵力,到时候结局还真就不好说。

于是趁此机会,关羽兵贵神速,迅速击败曹仁,赢得战场主动,曹仁被迫退入樊城。曹操派出七路人马,由于禁统领来救曹仁。结果被关羽的一场大水淹了个片甲不留。

区区三万兵马,关羽就打得曹操手忙脚乱,兵峰直抵许昌。曹操被吓得都想迁都了,多亏司马懿把他劝住了。

到此为止可以看到,关羽对自己兵少、不能久战的特点心知肚明,在战术执行上基本都是快刀斩乱麻,避免持久战,刀刀毙命,迅速解决战斗。

这样凌厉的攻势迅速搅乱了曹操在荆州一线的整个部署,水淹七军后,关羽的威名更是传遍了华夏。

意外因素频发导致功亏一篑

战略大方向没有错,战术执行又如此决绝,一切都像着好的地方发展。但是关羽,包括刘备在内万万没想到,一些意外因素导致的胜负手,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天平。

意外一:刘封、孟达不发兵。上文提到,打通整个汉水流域是刘备的战略诉求之一。因此,打下上庸后,刘封、孟达实际上就听从关羽号令。但是,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三国志》

要知道,关羽只带出来三万人。这三万人在荆州大平原上来回征战,先打曹仁后打于禁,等到了樊城可以说是人困马乏、强弩之末了。关羽连守卫荆州的后备部队都调上前线,战事的吃紧可见一斑。

但是刘封、孟达拒不发兵,这足以将关羽推进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里,间接也为他兵败被杀的结局埋下了注脚。也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会如此痛恨刘封。

意外二:误判孙权。在这个大战略的运作中,刘备及关羽偏偏就忽视了孙权。关羽北上,刘备没有军队补充荆州后防。兵围樊城,关羽也完全忽视了江东的存在,直接调兵北上,几乎将大后方拱手让人。

在刘备哥俩的思想里,以为大兵围攻荆襄,肯定会迫使张辽从合肥援助,孙权就会趁机抢占合肥。可惜,在孙权的眼里,荆州远比合肥重要得多。

而当孙权终于撕破脸皮的时候,被拖在汉中的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对荆州的局势有任何反应,只能任由其一步步恶化,甚至崩塌。

简单一句话,孙、刘两家都明白同盟的重要性,但是这个同盟也拼不过送到嘴边的利益。

由此可见,襄樊之战是刘备汉中大战略的充分且必要条件。这个战略没有错,关羽用兵也没有错。

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关羽被战争初期一系列的胜利所蒙蔽,犯了严重冒进的错误。最终导致荆州一夜之间易主,自己也身首异处。

如果蜀汉能坚定自己的战略诉求,仅限于打通荆州与益州,并及时驰援南郡,填补荆州后方,那么襄樊之战的结局也许就换了另外一种场面。

【我是读史逍遥今,专注多角度的考量历史。关注我吧,一起摩擦历史的平面!】

关羽襄樊之战犯了哪些战略错误?对蜀汉政权造成了什么影响?

三囯襄樊之战,关羽的主要错误就是:

(1)没有见好就收,消化胜利果实。而以一军之力,去和魏国的举国之兵对峙。

(2)轻视了陆逊,误判了东吴夺取荆州的决心。

然后,在襄樊一时难以攻克,曹操又源源不断的发兵增援樊城的情况之下。犯了”顿兵于坚城之下,后路被截,大本营失陷。”这一兵家大忌。

这就是陷入了兵法中的万死之地,再无翻盘可能了

两大错误失了荆州,对蜀汉的影响就是

荆州之失,如失国之左臂,从此,蜀汉就少了一个战略助攻与防御牵制的重要战略方向。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关羽在战役中的错误

强弱不均的对峙

当关羽利用大水淹了曹魏的七路军马,擒于禁、斩庞德,生俘步骑士卒三万时。当此时,关羽的兵锋之利,用”威震华夏”四字形容,毫不为过。

使得身经百战,打了不知多少恶仗的大军事家曹操,也起了欲迁都以避之关羽的心思。这就可想而知,这一战对天下的震撼有多大!

然后,曹操亲驻摩陂总督诸军,发天下之兵,源源不绝往前线增援。据史书记载,先后有北军十二营兵力增援徐晃,又有淮南夏侯惇、合肥张辽部等,奉命来援。

这时候,襄樊前线,已不再是两军交战了。而是关羽以一军之力独挑一国之军了,而且这国,还是天下最强的魏国。

从此,对峙状态已成。关羽的攻势已顿,寸步不得再前。

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此刻就该果断撤军,而不是把这种强弱不均的对峙,再继续下去。这是关羽所犯错误之一。

东吴利用关羽的两大性格弱点,成功发动的两个阴谋

当关羽在襄樊与魏国大军陷入对峙之后,久有吞荆州之心的东吴,终于嗅到了战机。

然而,关羽防吴之心也有日久了,荆州的戒备,实际还是很严的。

那么要夺荆州,首先就是让关羽放松戒备。如何做呢?

东吴利用了关羽性格中的弱点,做了二件事。

(1)”关公自负、持勇而骄。”东吴新任都督陆逊,就用大拍马屁的极低姿态,给关羽写了封亲笔书信。信中极其奉承、谄媚、善意交好之词。读信之后,关羽大悦。于是,误判吴军必不敢攻荆州,便放松了对东吴的防备。

【书信原文】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

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

(2)”关羽善抚士卒而骄于士大夫。”意思为:关公待基层士卒很好,却对将军太守级官员又很严苛。故而东吴就利用荆州守将们对关羽的私怨,分化离间,诱降了糜芳与傅士仁,几乎兵不血刃就袭取了荆州,便将关羽的北伐大军陷入了必死之地。

从战例上看,列阵野战与攻取坚城,实非吴军所长。以周瑜之将略,麾兵数万,尚攻不下曹仁几千兵坚守的江陵城。由此看,吴军的攻坚能力,可想而知。

吴军之长,善山野大泽畔小部队战斗,或大江大湖中舟辑争雄,或筑坚垒而守。一旦让吴军夺了荆州,凭城坚守,那便是关羽再有神勇,也大势已去了。

事实发展,也是如此。当关羽与得到了主力精兵增援后的徐晃部交战,不利,樊城包围圈被打破。

然后,就接到了荆州被袭的消息,便立即从樊城回撤,军至半道,荆州全境已失,部队也崩溃四散了。正是:英雄暮路,虎落了平阳!败亡之局,已在劫难逃。

关羽襄樊之战犯了哪些战略错误?对蜀汉政权造成了什么影响?

犯下战略错误的不是关羽,他的层面“没有资格”犯下战略错误。

北伐襄樊,本来是为了配合汉中之战的侧面进攻。我估计,蜀汉原本并没想过打得那么大。谁知道于禁这么菜,直接带着大军泡澡去了,那么大的便宜,你没理由不捡是不是?后来偷袭得手的吴军紧接着就把襄阳打了下来,说明当时关羽已经几乎把襄阳拿下来了,可以想象,如果孙权不偷袭,蜀汉方接连取得汉中和襄阳,对曹魏的震慑力绝对是非常大的。

然而,“孙权不偷袭”就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伪命题。两家在汉中之战爆发前,已经兵戎相对,最后因为曹操攻取张鲁,刘备不得不退还西蜀,与孙权划湘江而治。这一步,已经表明了蜀汉方从上到下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在于曹魏爆发大规模战争之前,到底要怎样安抚孙权这个盟友?这是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游戏,哪怕孙权背盟是有损道义,但你不能因此就不作防备。饶胜文先生就指出,从划江而治到孙权背盟之间这段时间,史料并没有记载刘备方有去跟孙权方联络商讨合作之事。

这个锅,该刘备和诸葛亮背,关羽没这资格。

至于关羽作为一方统帅,在这件事中非要说他有什么错,或许就两件。一是吕蒙偷袭后,居然抱有侥幸心理,频繁与吴军通信联系,结果被吕蒙成功瓦解军心;二是,糜芳这个从创业时期就跟着刘备颠沛流离的国舅,到底为什么也能反水,和关羽的性格到底有没有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