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为何过不了大渡河?
仔细回顾石达开出走后的作为,我们就能很清晰地了解到,为何石达开不能像后来人一样,突破大渡河了。
宗旨不明,致使内部分化严重,老部队逐渐离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石达开,可算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豪杰。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因此,得到了广大将士的拥戴。因此,当石达开决心出走时,振臂一呼,就带走了太平军数十万大军。
早年的石达开有多猛?曾国藩是最有体会的!可是,出走后的石达开的宗旨并不明确。早期,他的活动范围主要还是在江西等地,离太平军主力部队很近。因此,当天京遭遇危险,各地遭遇紧急情况时,也都希望石达开能给予援助,但石达开始终不愿再给予援助。
由于老战士们常年一起作战,彼此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因此,部下对石达开“见死不救”(尤其对九江林启容部)深感失望,已经开始出现了分裂。
石达开出走后,征战各处,越打越走向边远之地。从之者人心渐离。蛰伏老家两年,众叛亲离在石达开转战过程中,由于宗旨不明,很早就出现了部下离开的情况。比如,杨辅清等,很早就返回洪秀全处了。
但是,真正让石达开部众大散的,还是石达开在故乡的两年。
咸丰十年四月中旬,石达开率众回到家乡贵县驻扎,并设立了翼王府。
石达开的部署,大多是在江南各省扩编时招募的,因此,大多数是三江两湖人士。见到石达开回到家乡坐着不走了,纷纷感觉十分失望。部队各自谋划出路,军心离散。
如果是一般的人物,此时,很可能就被人出卖,挂掉了。幸亏石达开宅心仁厚,很得军心。因此,部众散去得都很地道,没有出卖石达开。
石达开在家乡蛰居两年,老部下只剩下不足万人!尽管后面通过与其他反抗力量合作,部队的数量得到了回升,但是,大多都是乌合之众了,有战斗经验的部队此时基本都散了。
任何创业活动,都需要领导人具备坚强的意志。领导人自己心灰意冷,即使再有才具,也是办不成事的自由分化部众打草惊蛇,引起川中清军警觉石达开在克服了“归隐”的消极心态,决心重新拿起“入川”计划后,决心由湖南湖北的边界,进入四川。
可是,我们应该还记得,石达开早期部众中,很多部队已经离开了石达开,开始自由活动了。这些部队中的余富明等部,已经先期向四川进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打草惊蛇,引起了清朝廷的重视。四川清军开始与湖南、湖北的清军开始合作,通力防止石达开进入四川。
因此,石达开在碰壁之后,值得折贵州,入云南,再图进取。
灵活用兵,创造出渡河良机虽然屡遭挫折,但石达开的军事才能还是没得说的。一番机动,创造出了渡河良机。
他先派遣部将赖裕新、郑永和部快速机动,渡过了大渡河,开始入川北上,准备与汉中地区的太平军陈得才部会合。川中的清军震动,立刻部署对该部的围追堵截。
石达开终于等到了大军入川的两机!
在云南境内一系列机动后,强渡金沙江进入了西昌,准备趁四川清军攻击郑永和部的机会,快速渡河,实现入川的计划。
三月底,石达开部进入紫打地。石达开通款赠金给当地土司,没有遭到当地势力的打击。此时,大渡河对岸没有清军!石达开立即组织渡河。当时,石达开部已渡河万人!
运去英雄不自由,石达开英雄末路尽管石达开已经组织了万余人过河,但是,由于后续部队还没有到达。石达开担心孤军北隔,同时,认为清军还远,等后续部队到达后再渡河时间依然很充裕!因此,又命令过河的部队回到了南岸。
遗憾的是,当大部队到达后,天气突变,连日大雨,河水暴涨,根本无法组织渡河!
等到大雨停歇,水势稍平时,清军已经抵达北岸,渡河良机已失!
更可怕的是,清军回来,又买通了土司。原先支持石达开的土司,此时又开始攻击石达开。石达开原本想原路退出,但是,土司已经部署兵力拦截,并且断千年古木阻塞道路!
在谋求重新收买土司失败后,石达开只得开始阻止强行攻击。他斩杀了两百名土人祭旗,率众分渡大渡河,几十个人一条筏,人以挡拍蔽身,披发衔刀,开始攻击。但是清军发枪炮阻击,石达开军损失惨重,渡河失败。
石达开被困一个越,粮草都没有了,就杀马坚守。此时,清军联合土司军开始围攻石达开,石达开辎重尽失,进退无路!
石达开遥遥望见清军竖立的“投降免死”的旗帜。于是对众人说,你们都投降了吧。我一个人去投死,你们都可以活命!
于是,张黄盖,衣王服,已太平天国翼王的尊贵排场,投降了清朝。
民间的良好愿望野史的介绍中,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石达开在江西收养了一个义女,常跟随在他身边。后来,该女子嫁给了马某。这个马某的长相和石达开非常接近!
后来,前去顶替石达开投降受死者,就是这位马某。石达开去了峨眉山,剃发为僧。
电视剧中,石达开在湖南收养的女儿,年轻时的周迅,确实惊艳!在太平天国诸王中,论及才能,石达开或许比不上杨秀清等人。但是,石达开在民间的形象始终非常好。因此,石达开的英雄悲歌,也就屡屡被人提起了!
但是,石达开既然已经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就应该坚持下去。他中间一度心灰意冷,想要“归隐”,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一个领导人,自己都丧失了斗争的意志,又如何能率领大家艰苦奋斗,打开一个新局面呢?
石达开为何过不了大渡河?
大渡河的安顺场,本来就是死地,能过了那里的,都不是一般人。
近代史上,有三支部队在大渡河畔进入绝地,分别是石达开的太平军、红一方面军和国军14兵团。为什么太平军和国军都失败了,而红军却胜利了。即使单单从军事上分析,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太平军兵败大渡河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1,主观上,石达开只追求逃命,不建立根据地。
石达开在天京事变的大内讧大屠杀背景下离开独自出征,其实主要就是一种思想在主导——逃跑主义。石达开一开始打算到江西福建,后来又想去湖广,后来觉得占据四川也不错,这种流寇主义始终无法建立根据地,必然失败。
2,客观上,四川军民团结,石达开没有空子可钻。
石达开进入四川时 ,清政府的统治基本上是统一局面 ,对四川的政令可达基层 ,对土司王应 元、王松林、岭承恩等均有直接的节制力量。 石 达开入川举事的前一年 ,骆秉章调任四川巡抚 ,他吸取了在湖南用左宗棠等贤才抵御太平军的经验 , 对石达开欲入川西的动向防备有方 ,是以石达开前 有大渡河对岸唐友耕 ,后面马鞍山上山道又被彝族 土司岭承恩横木拦阻 ,松林河北岸番族土司王应元 则拆了索桥坚守 ,而南边南桠河又有王松林及杨应 刚死拦。 清军是在一个统一指挥、统一协调之下造 成了石达开的覆亡末路。
3,战略上,没有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咸丰帝调曾国藩到四川剿灭石达开时,曾国藩说石达开不足为虑。理由是石达开已成了没有根据地 ,没有后方 ,到处流窜的孤军: “既钝于浙 ,钝于闽 ,入湘后又钝于永、祁 ,钝于 宝庆 ,裹胁之人 ,愿从者渐少 ,无老巢以为粮台 ,粮米须掳 ,子药须搬 ,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曾国藩对石达开命运的预测十分准确。
4,战术上,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很不利。
《孙子》兵法道: “圯地无舍”、“圯地则行”。 “圯地”乃是指山林险阻 ,沮泽难行之地 ,这种地方不可宿营 ,必须迅速离开。石达开在大渡河畔的紫打地居然因为庆贺生了孩子庆祝三天,兵书都白读了。石达开拖家带眷 ,行李重又多 ,抵紫打地后既未能争先控制松竹河吊桥 ,也未能守住马鞍山可后退的道路 ,更未能过南桠河 ,经石棉向大树堡 (今属汉源)迂回 ,缺乏灵活机动 , 以致坐以待毙!
红一方面军到达大渡河后,却能迅速脱险,原因也很多。1,主观上,红军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理想。
红军从建军开始,就以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武装自己,并且还能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发展自己。在长期的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中,红军已经形成了为一个以崇高理 想、高层次精神武装的革命团体 ,并能积极进取、上下一心、不畏艰难、屡经重创而努力不懈。这种精神面貌,在长征中,再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不断扩展,形成了红军精神。
2,客观上,中央军和滇军川军矛盾重重,配合不甚紧密。
大渡河,地处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之中,同时也是川军滇军大小军阀犬牙交错的地方,中央军进入四川,名为剿共,实际上还想乘机收编川军。在四川之前,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都和红军迎来送往,出工不出力,明哲保身。只有贵州王家烈踏踏实实给中央军干活,结果当了炮灰又丢了地盘。四川各军阀自然不愿意学王家烈。
3,战略上,红军早早制定了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全民族共同抗日的战略。
遵义会议后决定北上与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师 ,以发展新的根据地。并且早早打出团结抗日的旗号,有利于争取大多数的爱国军阀,促使人们认识到抗日的重要性。这让红军北上具有了正义性合法性。
4,战术上,红军攻敌所虚,对最弱的刘文辉下手,顺利度过大渡河。
当时刘文辉负责大树堡、石棉、安顺场对岸 , 直到泸定一线沿江防御。 这一带地瘠民贫 ,物产不丰 ,补给困难 ,加之刘军与少数民族矛盾重重。红军敏锐抓住这个问题,刘军则是望风而逃,大渡河就这样度过了。再加上红军善于游击战、运动战,有了良好的军需补给系统和情报系统,很容易反败为胜,反客为主。
宋希濂大渡河被俘,实在是蒋家王朝穷途末路。宋希濂是国民党军队的第14兵团组建之前,是国民党西北行辕的代理主任。可是当1948年被任命为第14兵团司令时,却是光杆司令。后来三个军划归宋希濂指挥,分别是原驻应城之顾心恒第28军,下辖3个师;原驻襄阳之杨干才第20军,下辖两个师;原驻荆门之方靖第79军,下辖3个师。后来,这三个军在半年内就被打得损失惨重,一蹶不振。
第15军、第122军后来又划入了宋希濂兵团,可是这两个军不仅是新组建的,而且还在武汉吃过大亏,根本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宋希濂兵败实际上是大势所趋。
1949年11月1日,第二野战军开始对四川重庆进行猛攻,宋希濂在白马山吃了一闷棍,损失三万多兵力。从此连胆气也丢了,一路往川南逃窜,打算从横断山脉到滇缅边境去,消失在了茫茫大山之中。国共双方都找不到他。
为了逃跑方便,宋希濂丢弃了汽车等一切重装备,换上草鞋,其逃遁路线是:綦江—李市—白沙—朱家沱—万定场—石洞镇—怀德镇—赵化镇—宜宾……结果在宜宾的72军郭汝瑰起义,宋希濂一下子暴露了。
于是18军军长张国华派出52师,追上宋希濂,最终在大渡河抓住了宋希濂。宋希濂原本打算自杀,却被部下抢了枪,成了俘虏。
从宋希濂兵败带着近万残兵脱离国军,隐藏在山里时,就注定了最后一定会当俘虏。只是没想到会这样快。
石达开为何过不了大渡河?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由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组成。
南王冯云山在攻打全州时最早牺牲,西王萧朝贵在攻打长沙时不幸身亡,“天京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洪秀全杀死,洪秀全身边只剩下个翼王石达开。
洪秀全也开始怀疑石达开,石达开于是连夜逃出城,前往安庆,但带走的人很少,在一个小镇铜井渡江,大约数千人,1天内就渡完了;后驻扎安庆4个月,汇集了数万人,大多是因不满洪秀全的所作所为而前来投奔的将士。
此后6年中,石达开转战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11个省,除了宝庆、桂林两府外,一路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石达开效仿诸葛亮,想从四川进入陕西,引诱清兵北上,而必经之路是大渡河,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1862年5月,石达开抵大渡河,正值暴雨时节。河对面还没有清兵,如果渡河还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就在准备渡河的当晚,石达开的小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他认为这是天降福子大吉之兆,便下令部队在河边休整庆祝三天,连先度过去的1万多人,怕受到清军的袭击,又让他们渡了来。
天不助人,河神发难,石达开错过了渡河的最佳时间,当晚大雨倾盆,河水暴涨,无法渡船了。
两天后,忠于清政府的土司王应元把席子裹成筒状,染成黑色伪装成炮筒,沿河边摆放几百个,其中几个真炮轰了几下响。石达开认为王应元火力强大,不敢冒险渡河,而后退之路又被邛部土司岭丞恩用巨石、大木堵住。
清军骆秉章的部队来到河对岸开始布防,将太平军层层包围,石达开迫于无奈,只得选择冒死突围。
由于地势凶险,清军和土司兵人多势众,石达开部队越战越少,最终剩下的数千人,被围困在老鸦漩。
石达开弹尽粮绝,先让其妻妾及子女数人投江自尽,然后“舍命以全三军”,写信给骆秉章,与手下将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以及5岁幼子石定忠赴凉桥清军大营“谈判”。
清军背信弃义,夜间以火箭为号,将缴械的3000多太平军围杀得一个没留,鲜血染红大渡河水。
石达开也被捕入狱,眉宇英气不减,朗声道:“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他绝口不言降字,从他携带儿子而来可看出,他对清军还是抱有幻想,以为自己和部下有活命的可能。
石达开绑至成都上莲花街刑场,大义凛然,毫无畏缩之态,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都默默无声…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石达开为何过不了大渡河?
当石达开一头扎到大渡河边时,其兵败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过时的目标石达开想过大渡河,是为了入川,在四川开辟新的根据地。
选定四川为进军方向,是五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当时的四川,既是大清的财赋重地,也是空虚之地。
1860年时,云南的李蓝起义军,本不过千人,攻入四川后,迅速发展到10万人,并一度有进逼成都的架势。
当时的石达开,怎么都比李蓝起义军要强得多了。
然而,时间不等人,5年过后,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在镇压李蓝起义期间,清政府已经加强了在四川的力量。
而且,石达开此前3次图取入川,傻子都看出他想要干什么了。
因此,清政府早已云集重兵,多方部署,以阻止石达开入川了。
此时的四川,已不是敌人的薄弱环节,而是重兵之地了。
执着地选择入川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这也注定了石达开失败的必然。
过气的军队四川,已不是5年前的四川了;石达开的军队,也不是5年前的军队了。
5年前,在南安,石达开手下的“三江两湖人士”,多是太平军精锐,战斗力很强。
然而,5年蹉跎,无所作为,看不到前途的手下纷纷离开了石达开。
此时,石达开手下,表面上仍有号称10万的军队,但是,大多数是在广西、云南新收集的军队(主要是其他起义失败后的残部),他们的战斗力、军纪,都有很大的问题,更缺乏长途运动战的经验和能力。
在石达开运动于川滇一带时,已经出现了军纪混乱,掠夺百姓的事情。
一支军队,遭遇低谷不可怕,可是,在低谷中仍能保持革命气质,那就仍然是充满希望的星星之火,而如果丢掉了革命气质,那就只是已经过气的残兵败将了!
过分“从容”的进军紫打地,前阻大渡河,左界松林河,右临老鸦漩,东南三峰耸立,隘口险仄。
此地,易进难退,在兵家中是典型的“绝地”。
在“绝地”,一旦受困,就插翅难飞了。
没事不要去“绝地”,去了就要赶紧过!
翼王何等英雄,自然深知这一点。
在此前的作战中,翼王声东击西,不费一兵一卒,直渡金沙江,直扑大渡河,其指挥可谓精彩绝伦。
因此,太平军初抵大渡河时,对岸尚无清军,而侧翼的松林河也不过200余土司兵。
当日,一部分侦察部队已经渡河了,就等大军过来了。
如果抓紧时间,继续进军,石达开仍有机会按照其设想,进取泸定,进入盆地。
然而···石达开却停了下来,并把已经渡河的侦察部队召了回来。
这一停,就是三日。
有说法是:石达开喜得一子,十分高兴,“传令犒赏,休养三日”。
个人以为,翼王用兵一生,应当不至于如此昏庸。
所谓“休养三日”,应当是出于休整军队,编织竹筏的目的,以求一举渡河,加之河水暴涨,翼王认为“山水暴发,一二日可平也”,等待渡河条件的变化。
然而,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绝地一停就是三日,错失机会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身处“绝地”,就应该争分夺秒,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过河!
不论是连夜强渡大渡河,还是夺取松林河,分兵泸定渡河,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显然,翼王虽智勇足备,但他对渡大渡河的危险认识不足,“过分从容”,以至坐失唯一的机遇。
三日后,水平,对岸的清军也到了,松林河的敌人兵力也加强了。
翼王,已插翅难飞!
过期的政策大渡河附近,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如果能获得当地群众的支持,翼王或许还能支持,又或许真能全身而退(过河是不可能了)。
对于获得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太平军是有经验的。
太平军本起自多民族聚居的广西,许多领袖自己就是少数民族,他们对于动员少数民族同胞是有经验的。
翼王的办法是:与土司联络。保证过境“秋毫不犯”,许诺赠良马二匹,白金千两,并承诺“他年天国一统之后,定有加封”,否则“鸡犬不留”。
一句话:交个朋友,不交朋友就灭了你!
太平军强盛之时,这是一个不错的政策,然而,现在,这显然是“过期”的政策了。
交朋友?
这显然是一个“过期”的政策。
太平军将士,军纪已经混乱,在川滇边界,就有过不少劫掠行为。
直到今天,当地仍有不少同胞控诉翼王劫掠对他们的破坏。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呢?
许诺将来“定有加封”?
如果土司了解形势的话,应当知道:安庆已失,太平军没多少日子了,哪里还有什么“天国一统”的日子?
如果土司不了解形势,他应当知道:眼前这支军纪混乱、身处绝境的残兵,能有前途吗?
土司当然不会鸟石达开。
土司不鸟石达开,普通夷人群众更是敌视石达开。
陷入不利后,石达开曾抓当地夷人做向导。
然而,夷人群众宁死不当向导,石达开遂将200余名向导斩杀祭旗。
如此,翼王更是飞不出去了。
过早放弃事已至此,翼王军团已陷入绝境。
然而,翼王毕竟仍拥有较强的兵力,拼死突围,纵然主力难逃,少许人马死战得脱还是可能的。
自古创业英雄,必有百折不挠的气质。
翼王想入川,与刘备比。
需知,当年在长坂坡,刘玄德也被打了个精光,只带了10余骑走脱。
翼王造反,与李自成比。
需知,当年在潼关南原,李自成也被打个了精光,只带了18骑逃到商洛山中。
翼王如果依然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未必必然命丧于此。
然而,翼王及其属下却早早放弃了。
翼王的军师曹卧虎,投河自尽了。
翼王本人,则低估了斗争的残酷,对敌人抱有幻想。
因此,翼王早早放弃,试图“舍我一人,以全三军将士性命”,主动放下武器,自投清营。
结果,翼王本人不得保全,将士们也被清军屠戮了。
石达开确实是富有谋略,智勇双全的名将。
然而,败亡于大渡河,可谓必然。
70年后,我军要过大渡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了斗争形势,尤其洞悉了敌人内部矛盾后,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决策。
而翼王要过大渡河,不但对当地土司立场不确定,对敌人也心存侥幸,在不利情况下,固执地要向强大敌人的统治地带发展。
由此来说,即便侥幸过了大渡河,翼王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何况···翼王完全不具备渡过大渡河的条件。
就军队而言,这支以新募士兵为主的军队,不但战斗力有限,军纪也混乱,不具备完成这种九死一生,“进出绝地”的能力。
就用兵而言,翼王对形势的危机认识不足,没有一往无前,克服一切困难前进的勇气,在稍有不利气象时莫名其妙地顿兵三日,坐失时机。
就政策而言,翼王不能真正争取当地夷人的支持,只是以财富诱惑、兵威威胁。结果,与当地夷人成为仇人,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困境。
就斗争意志而言,翼王已失去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早早放弃抵抗!
这样的翼王,这样的军队,显然不具备进出绝地,渡过大渡河发展的能力,其失败,也就是必然了。
石达开为何过不了大渡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石达开如果度过大渡河会怎么样?
未必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实际上,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以后,也是不敢进入四川核心地带的成都平原。
因为这里是川军的大本营,人口密集,至少可以出动几十万大军。
当时中央红军兵力也有一万多人,却无法和二三十万川军对抗。
所以,中央红军是直接翻越夹金山,又走过潘松草地,经过甘肃去了陕北苏区。
要知道,红军的条件要好得多,一则他有强大的苏联作为后台。苏联正在用尽方法,通过外交手段压迫国民政府,还许诺通过新疆或者甘肃提供军火物资。二则陕北苏区刘志丹,为中央红军搞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但石达开条件就差了太多。
他投降时候,只剩下3000老弱残兵,红军好歹还有1万多人,还有红四方面军8万大军接应。
这3000太平军就算能够度过大渡河,在清军围攻下进入川西北,基本也是死路一条,连藏族土司武装也未必对付得了。
同时,太平军就算进入川西北以后,也没有地方可去。
而当时西北发生回乱,清军大部队去围剿。
陕西甚至整个西北乱成一锅粥,根本就没法去。
况且,当时陕西也有太平军活动,但石达开已经自立,后来都不打太平军的旗号,去了双方也是对立,不能合作。
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石达开渡过大渡河,也是要完蛋的。
石达开为何过不了大渡河?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战神,他从金田起义开始就一直是太平天国的先锋,一路上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帮助太平天国成功地从广西一路打到了南京。
当然,他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西征了,当时面对来势汹汹的湘军,他沉着冷静,在湖口三次大败曾国藩,一度逼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可以说前期的石达开是百战百胜,也成为了太平天国将士心中的坐标和明灯。
而到了后期,石达开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没有过什么出色的战绩,而且作战中屡次被击败,一路从南京一直出走到了四川,最终在大渡河全军覆没。
为什么石达开当时过不了大渡河呢?
前后期石达开带领的士兵素质相差太大前期的天平天国来说,具体是在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是非常有信念的军队,他们坚信洪秀全能够带领太平天国取得最终的胜利。
洪秀全用宗教的方式组织了太平天国军队,这在前期来说非常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凝结,但是问题也在于,一旦这种信念缺失,那么战斗力就会迅速下降,因为人们不再相信。
有着天父附体的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一面旗帜,把杨秀清杀了,对于太平天国将士们来说,就等于是向他们说明,天父天兄的事情是假的,天父作为神,竟然也能被杀。
就这种信念来说,能够让人信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李开芳北伐弹尽粮绝,剩下为数不多的士兵困守孤城的时候,就曾经身边出现了一位装神弄鬼的士兵(之前是唱戏的)他谎称神灵附体,不日他们会解围,李开芳竟然真的相信了,给那位士兵配了很好的待遇还配了两个女人。后来那个装神弄鬼的士兵露馅了,他竟然说到天父会派黄汉生、关云长这样的神将下来助战。对于太平天国来说,黄汉生、关云长都是属于邪将的性质,天父是不会派他们下来的,因此被李开芳看出,被点了天灯。
或许说,两万北伐军将士能够从扬州一直差不多打到北京,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信念支撑的,所以有信念的军队是非常强悍的。
我们也可以对比太平天国前期,也就是天京事变之前和之后的战斗力情况,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前期来说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但到了后期很多时候人数占优也经常被击败,信念的缺失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前期的石达开百战百胜,也是因为那会他掌控的军队有信念,尤其是在西征的额时候,再加上还有罗大纲、胡以晃、赖汉英、林启容、伟俊等一大批悍将,即便再前期与湘军交手中遭遇了挫折,也能够迅速调整好部署,击败曾国藩。
当然,西征的胜利和石达开高超的军事能力也密不可分。
而到了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一路上由于没有确定的战略目标,一下子打福建,一下子打江西,每次都是遇到了一些挫折之后就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再加上跟随他的将领和士兵也大不如前,石达开在具体指挥效率上也打了折扣,导致他后期在军事上乏善可陈。
虽然一路上他的军队曾经达到过20万人,但是这20万人多为新兵,而且信念不足,很多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地弱,再加上他们经常千里转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部队也逐渐离去,石达开的部队也就越来越少了。
到了大渡河的时候,军队也就只剩下了大约3万人,其中能打的精锐部队已经很少了,其他的很多都是战斗力不强的部队。
到了大渡河的时候,他的部队战斗力强的精锐部队少,是他没能过去的重要原因。
大渡河自古就难走这是我在谷歌地球上截的图,石达开最终兵败紫打地,就在第二章图中间标记的地方,安顺场。而这个地方属于石棉县。我们可以看到,一路上两边都是大山,只有沿江的道路可以走,很多地方其实都是狭窄的小道。
所以这一路上确实是容易中埋伏的,如果我是清军,我也可以选定一个石达开必经的路线,在上面设伏,不用多少兵力,石达开是过不去的。
错过时机,运气不佳实际上石达开到了紫打地一带是有机会过去的。1863年5月,他先派了一万人渡过了大渡河,但是这个时候他最爱的小妾给他生了个儿子,石达开非常高兴就逗留了几日。为了防止清军设伏,他又把渡河的部队给撤了回来。
这只能说是石达开自己的失误了。
等到他再次要渡河的时候,河水暴涨,他们就过不去了。
此时清军也赶到了紫打地地区,面对对岸设防的清军,石达开几次试探性强渡都归于失败。
公元1863年5月21日,他派出了精锐部队5000人大规模抢渡,却遇到了突然而来的洪水,导致5000人大部分都没有生还。
石达开运气不好。
一直到6月,石达开多次组织抢渡,都被对岸的清军给打回。最后没办法,他联系了当地的土司,请求放一条路,土司要了他的金银却并未放路。
最终,他的兵力基本在紫打地消耗殆尽,为了保全全军而自身去了清营。
就此,石达开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