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让我们看看这几个记载,看完之后,我们就能很庆幸,曾国藩没有傻乎乎称帝了!

湘军已经开始吃空饷,暮气真的很重了

曾国藩很快解散湘军,并非仅仅是做样子给朝廷看。当时湘军确实已经暮气沉沉了。

当时,只要做了湘军某营的统领,他马上就富裕起来了。为何呢?因为,依照旧制,500人为一营,可是,到了太平天国战争后期,某营有300人,就算是满员的营了!

另外,攻克天京后,不管是前线冲锋的部队,还是留营看守的部队,甚至于在湘军中之担任搬运车夫之类的人,无不进天京城大肆掠夺,各个都抢得盆满钵满。

此时的湘军,已经是一群功成名就,赚得盆满钵满,就等回家过好日子的老兵油子了。

谁陪你老曾去造反?

比曾国藩早几百年就操练乡勇的戚继光,就曾经对于乡勇的淘汰和招募有这么个说法:澄定浑水,再汲新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部队的活力。

戚继光指出,募的兵勇要时常换血,否则,必然暮气沉沉。

在现代国家中,实行征兵制的国家,一般服役期限也就是两三年。而此时的湘军,从成军到攻克天京,已经十二年了。湘军兵勇从征年限,也多在5-10年之间,早就是老兵油子了!

湘军已被清廷分为三股,老曾不能全制;淮军也已强盛,湘军无优势;

除了刚才提到,已经发了大财,不大可能跟着造反的曾老九所部外,另外的湘军就是浙江巡抚左宗棠和江西巡抚沈葆桢所部了。老沈就先不提了,他和老曾长期就尿不到一个壶里。老左的楚勇倒是其中唯一可能跟着老曾干的了,只是,老左那个脾性····

另外,镇压完太平天国后,老曾镇压捻军一败涂地,最后还得学生老李带着淮军来收拾烂摊子。客观的说,太平天国后期,淮军战力已经超过湘军了。而老李虽然是老曾的学生,实在没有理由跟着老曾造反。

更快得到装备更新和先进战术指导的淮军,此时战力已逐渐超过湘军人设一旦崩了,什么都没用

当初,咸丰想赏赐老曾,赐他湖北巡抚,以便他征钱打仗。可是,就在老曾刚写好感谢信,咸丰就来了第二道诏书,上次赏你湖北巡抚呀,取消了。你别客气,我知道你本来就是要推辞的!国家离不开爱卿呀,你还是集中精神剿匪吧,地方俗务就不压给你了!

实际上,是咸丰身边的祁寯藻说话了:老曾一个在籍的侍郎,说白了,就是一介布衣,振臂一呼,这么多人马组织了起来,这不是什么好事呀!

这句话吓着咸丰爷了,赶紧臭不要脸地收回任命!

可是,这也正说明了,老曾能组织湘军,靠的,主要是自己的人设!

如果是朱温那种禽兽之人,人设崩了就崩了,没关系。可是,曾国藩,已一己之力,组织湘军,靠的正是完善的儒家价值体系。这个体系,不但维系着他和湘军将领的关系,也维系了湘军的价值观。

失去了价值观的队伍,再强大,也是没有前途的乌合之众!

湘军主要长于水师,要是说起在北方平原陆战,还有点够呛,要真造反,也是被动挨打的份

看完了这几段,您是不是也觉得,幸亏老曾没称帝,不然中国历史,多了一个吴三桂而已。

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有网友问:曾国藩拥兵50万,为什么不称帝?第一,清朝还有一定军事实力,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在京津地区就有1.5万接受了英国教官训练的八旗洋枪部队。这些英国教官还参与训练了一批汉军兵和大沽口协兵。

光是天津镇总兵陈济清部下就有,洋枪6个营,洋炮1个营,3200多人。1866年,东北八旗军开始训练5500名洋枪马队,后来这批部队就参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丁宝桢开始在黑龙江训练12个汉军营。

1863年开始,清朝开始重新整训绿营,一些比较精壮的绿营兵被选出来加入练军。当时直隶4万绿营,挑选了1.5万出来,再招募新兵5千整训,全部装备进口的西洋劈山炮,马枪,步枪,还是国产抬枪。

除了直隶,福建,浙江10万绿营,也选拔3万精壮,重新编练,学习长矛,洋枪,抬枪的使用方法,集中驻训。除了八旗绿营,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都各自有数万精兵,而且多洋枪洋炮。

曾国藩本身湘军,没有50万那么多,而且,曾国藩可以控制的其实就是曾国荃等人的6万湘军。在清廷实力还比较强的时候,如果曾国藩起兵,在清廷的诱惑和封官进爵下,恐怕将会有不少湘军当场就会投诚,就连最精锐的湘军鲍超部队,都能在天京已经沦陷的以后,还跑去投降太平军,何况是清廷的封官进爵。

湘军在武器上,人数上,还有财力上,都远远无法与清廷相比。清廷那边的名将还有一大堆,最重要的是曾国藩亲眼看到了,英法军队在江浙和上海是怎么帮助清廷打太平天国的。他如果造反,那些洋兵洋将一样会去打他。

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曾国藩作为权倾一时的晚清名臣,曾历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要职,又辖苏皖赣浙四省之兵力,其组建的湘军骁勇善战,屡败太平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攻下金陵后,其湘系部署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郭嵩焘等纷纷劝其拥兵自立,曾国藩却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以表明自己无意称帝。甚至太平天国阵营中的石达开也劝他拥兵自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表示:愿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

历史上拥兵自立,称帝为王的将领不在少数,因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忠臣良将也不计其数。在波谲云诡,勾心斗角的政治环境中,权倾一时的曾国藩选择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易中天曾说过:"谋反并不容易,一要有心,二要有胆,三要有力。"曾国藩不称帝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实力不够。

湘军鼎盛时期,兵力有30万众,然而归曾国藩直接指挥的仅有12万人,其中,只有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5万湘军属嫡系部队,其余4万湘军在浙江巡抚左宗棠手中,另外3万湘军由江西巡抚沈葆桢统辖。此外,李鸿章还独立拥有着7万之众的淮军。

然而,早在1854年曾国藩攻陷武昌后,咸丰皇帝就对曾国藩的权利有所顾忌,在伺机予以削弱的同时,也在湘军内部扶植反对派的势力,使其互相倾轧和牵制。因此,李鸿章、沈葆桢以及湘军内部各系都和曾国藩有矛盾,曾国藩一旦起兵自立,到头来拥立他的可能只有曾国荃的5万湘军嫡系部队。

另外,清朝的八旗骑兵也是曾国藩骑兵自立的一大威胁,八旗是清廷的中央军,总兵力有20余万,平时有10月万驻防在京师,成为京营八旗,又称劲旅八旗或禁旅八旗,其余10余万则分别驻守在全国各处战略要地,称为驻防八旗。

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八旗骑兵一直驻守在北方,除太平军的北伐军曾入侵到京师外,八旗骑兵始终未曾南下到长江流域参与剿灭太平军的行动,因此八旗骑兵的主力一直保存完好。

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能战胜数倍于己的太平军,关键还在于其强大的水军实力,占据了长江流域,最终才实现了曾国藩制定的"扫清江面,直捣金陵"的军事战略。曾国藩一旦起兵,深入在平原腹地和清军的骑兵主力进行作战,胜算并不大。此外,清廷除了八旗主力外,还有60万的绿营兵,以及众多地方团练,也是曾国藩起兵后要面对的威胁。

明朝吕坤的《呻吟语》中说:"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

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军后已经50多岁了,在和太平军的战役中,又几经生死,也难有称帝的雄心。再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急流勇退,中兴名臣以终,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曾国藩没有那么多的军队,曾国藩掌控的军队共有十二万。湘系势力中胡林翼、左宗堂、曾国荃

等人确实都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但称帝建立新朝不是一拍脑门就可以的事情,当时有很多方面是条件是不够的。

湘军

湘军虽然是曾国藩一手打造起来的私人军队,但建军体制对曾国藩称帝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1、湘军靠将官亲自招募

曾国藩虽然可以任命将官,但任免不了手下的手下。各营将官都是一营绝对的老大,他们只服从本营将官,甚至不听曾国藩的。同治六年,曾国藩手下大将鲍超因病重回老家休养,他想让娄云庆接任,但是营中军士普遍信服宋国永,将士们普遍不听从曾国藩的安排,娄云庆都不敢去营中接任,最后曾国藩只能将霆营遣撤。

因此湘军的招募和遣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曾国藩无法做到成为全军的绝对主帅。

2、湘军暮气已深

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过程中,曾国藩的心腹爱将不断折损,而一次次的更新后,将官们的能力和与曾国藩的个人关系已经远不如初。

而且后期,湘军出省作战,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家乡送死,他们出现了厌苦战事、沾染官场习气、骚扰民间、败不相救等弊端。可以说,湘军也变成了强弩之末,这也是湘军建制之处的特点所决定的。

甚至还有一些人加入哥老会,这些人以反清为主要目标,曾国藩很难节制他们,如果事态恶化,曾国藩很难收拾。

因此,曾国藩不可避免地需要拆撤很多军队。

敌对势力

1、清政府

对于新兴的汉人军阀,清政府一直非常关注,时常敲打曾国藩,始终对他不信任。

曾国藩对于这些情况非常清楚,而且清政府不断建设能够牵制曾国藩的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能战胜太平天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有一支强大的水师,控制了长江以后,后勤保障通常。

清朝在北方拥有大批的精锐骑兵,曾国藩并没有建设起能够与之匹敌的陆军,这是南方军力的差异。

2、淮军的钳制

李鸿章建立淮军以后成长异常迅速,这支军队很快扩张到7万人。作为依靠安徽人建立起来的军屯,他们和湖南人并没有那么多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支持曾国。而淮军大量吸收西方的援助,装备了大量的洋枪洋炮,战力早已超过湘军。

如果说淮军不同意曾国藩称帝,那么称帝以后的曾国藩前途极其不光明。

3、太平军余党众多

虽然天京的陷落预示着太平天国灭亡,但转战各地的太平军依然众多,至少在20万以上,这些人本来就是曾国藩的老对手。无论曾国藩称帝与否都须要对付他们,而称帝以后的敌人就不仅仅是这么多了。

当然还有南方个督抚、各教派,北伐的捻军,这些都是须要考虑的敌对势力。

曾国藩本人

曾国藩作为两个半圣人中那半个,以理学大师享誉一时,这样一个主张纲常名教的人造反也是非常有道德压力的。

在听到众人的劝进后,曾国藩勃然大怒“你们只知拉我上草案树(湖南土话,草案树为荆棘)以取功名,图富贵⋯⋯”。而且此后多次表示自己不自立的决心。

而且当时曾国藩已经50多岁的人了,他不愿意在自己人生巅峰的时候再冒险了,中兴名臣和乱臣贼子全在一念之间,曾国藩早已知天命了。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我是孝陵卫小校(二分明月故臣心),动手动脚找东西,正儿八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感谢头条邀请,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系受清朝大恩。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前,三十多岁已是清朝吏部侍郎,二品大员,他镇压有功,成为朝廷柱石,朝廷委他做了前线总司令,这是清朝自康熙平定三藩后汉人从未有过的礼遇,平叛后封一等勇毅侯、大学士、两江总督,仅在他的幕僚中,担任总督、巡抚以上高官者就高达二十六人,包括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重臣,湘军系成为清朝统治阶层中的一个重要政治集团。

二、曾国藩如要造反,会遭到很大的阻力。

朝廷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蒙清贵族仍拥有很强的战斗力。湘军系内部淮军李鸿章、楚军左宗棠均已自立门户,未必愿意和他一同造反,而两人均是一代名将,尤其是左宗棠自己就是活地图,胸中有百万兵,军事才能远在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之上。左宗棠年轻时的座右铭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等忠君爰国之士一定不会坐视叛乱造成全国生灵涂炭的惨状!

三、从《曾国藩家书》可知:曾国藩本是忠君爱国之士,受儒家思想浸润极深,立志要做完人,做忠臣孝子,怎会做乱臣贼子?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手下有二三十万精兵,控制半壁江山,他拒绝了手下的拥戴要求,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主动将十二万湘军逐步遣散。他知道他一旦称帝,留下千古骂名不说,还会给全国百姓带来无穷灾难!光一个太平天国运动全国人口就锐减上亿哪!这是忠君爱国的曾国藩心里不能沉受之重!

四、太平天国原统治区的百姓深受湘军蹂躏,对曾国藩兄弟有着严重的抵触情绪。

曾国荃是国藩的急先锋,激励湘军死战的动力一是为湘军同胞报仇,二是城破后允手下几天烧、杀、奸、掠,国荃拿下天京后,圣库一洗而空,百姓一片哀嚎,所以曾国藩在原太平天国占领区是没有多少群众基础的。湘军饷银比绿营兵高一倍,征途从没少征过税,因此即便是地主官僚阶级和曾氏兄弟关系未必融洽,当年在湖南左宗棠就和曾国闹过矛盾。

五、曾国藩及湘军全军对长期的战争生涯已产生严重的职业厌倦情绪。

1854年4月,太平军在长沙附近的靖港大败湘军,曾国藩羞愤之下投水自杀,后被部下救起。一年后在江西湖口,又遭翼王石达开沉重打击,曾国藩眼看将被俘虏,又一次投水自尽,被捞起后逃回南昌城,还特地写了遗嘱。

即便洪杨内乱后,翼王和天王又分道扬镳了,但年轻的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作为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仍给予湘军沉重打击,即便到天国末期,曾国荃沿江东下攻天京,左宗棠由江西进浙江,李鸿章从上海犯苏南,三面合击,围困天京达两年之久仍未破城。直到1864年7月,湘军用炸药炸开城墙,攻入天京,饿得奄奄一息的太平军仍奋力巷战,天京沦陷后,太平军余部在江南各省仍苦斗两年之久。百战老帅曾国藩完全靠死磕十年才惨胜啊,早已心虑憔悴!湘军将士凭战功、凭掠夺,精英阶级已经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大多数士卒也已走上富裕之路,无心再冒着诛九族的风险起兵造反。

六、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864年,短短二百二十年竟出现了几十年的康乾盛世,令曾国藩对清朝统治能力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笔者二十年前,读《左宗棠传》,书中曾国藩和左宗棠曾有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曾国藩说:秦汉以来,汉人执政,所谓盛世,为时也并不长,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屈指算来,也就区区百余年,而清入关才二百二十年,至今盛世也有近百年……

七、曾国藩知道:慈禧这个老婆娘贼着呢,一双眼睛始终盯着他,对曾氏兄弟刚柔并济、恩威并施,使曾国藩兄弟深深叹服她的驭人手段,浑身直冒冷汗。

当年慈禧这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就联合慈安、叔子鬼子六,放倒肃顺等咸丰帝钦定的八位顾命大臣,垂帘听政,她对曾国藩兄弟一直也赏罚分明、时不时地敲打,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

望斧正!

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没有称帝?

世间没有完人,被尊为“圣人”的曾国藩也是如此。

在很多史学家眼里,曾国藩不仅不是圣人,还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屠夫。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曾国藩手上:不仅沾满起义军的血,还沾满了无辜老百姓的血!

《能静居日记》记载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入南京城的状况: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亦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皆被掳。

这是天京啊同志们,这是太平天国的首都,满城皆是汉人。自以为天降正义的湘军攻入城内之后,无论老幼全部杀死,然后仍在路上;但凡遇到年轻的妇女,全都掳走,掳走她们干嘛我就不必细说了吧?肯定不是请她们喝茶的。

仅仅是在攻略天京之后,湘军在烧杀掳掠全城之后,留下来将近三十万无辜老百姓的遗体。这样的军队,怎能让人不害怕?

曾国藩的这般“功绩”,搁在东汉末年就是董卓啊。董卓也想称帝来着,问问十八路诸侯愿意不?

也正是在这场杀戮之后,曾国藩被很多人称作:大汉的屠夫,满清的走狗。

自打曾国藩开始剿灭太平天国,他手下的将士不止一次劝进,其中最积极的人便是曾国荃。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湘军占领天京后,曾国荃带着三十余位幕僚,半夜劝进。

曾国藩悉知他们此来是为劝进,于是一句话不说,以手蘸水在桌上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随后拂袖而去。

事实上,自从曾国藩开始武装团练,满清对他的防备就不曾减弱。在占领天京之后,这种防备心理更是写在纸上递给曾国藩看。

原本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朝廷该加封的加封、该行赏的行赏,可是清廷在封赏湘军之后,却严令曾国藩追查太平天国缴获的财务,这不是赤裸裸的质疑吗?

与此同时,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已经从北方南下,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盯着曾国藩。对于满清而言,虽然对外战争打的憋屈,但是铲除内部肿瘤,却是一拿一个准。

很多人以为湘军攻下捻军后,便实现了内部统一。实质上,此时的湘军内部早已四分五裂。

与此同时,湘军中组成如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等,虽然都归曾国藩调遣,真要到关键时候,必然会第一个反水。

而在这场战争中消耗的兵力,绝大部分都是曾国藩的嫡系,曾国藩对此岂会没数?

不要说什么忠君报国,也不要说什么儒道影响。

如果有一个当皇帝的机会摆在你面前,而且十拿九稳的就能坐上去,你坐不住?

曾国藩深夜里定然不止一次的思考过这个问题,脑子里经过无数次推算,其结果都是篡位必死,还会留下千古骂名。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曾国藩的情况下,他拿什么去拼这个皇位?袁术与袁绍的故事,他又不是不知道,为了过一个皇帝瘾,真是坑坏了子孙基业。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曾国藩已是53岁高龄,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心知他已时日无多。他对自己的身体能没有了解?只有他当上了皇帝,他所面对的,必然是举国上下的谩骂!统领这样一支不得民心的湘军,又与太平天国何异?

在这些之外,还发生过一件小事,这件小事,也是让曾国藩拒绝称帝的原因之一:他打太平天国时,买过一次外国人的枪炮。就只那一次,他就见识了外国先进武器的威力。

此时的曾国藩势必明白,即便自己称帝成功,面对外国列强进攻时,他势必也只会成为炮灰,一不小心谋权篡位不说,还顶上一顶“亡国之君”的帽子,真真得不偿失啊!

结论:他不称帝,实乃不得已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