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献出一条救命奇计,为何洪秀全不采纳?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李秀成两次提出“让城别走”建议的背景,以及洪秀全的奇葩的私人生活,我们就能明白个中原因了。

“围魏救赵”失败,天京城供给线被断,李秀成第一次提出“让城别走”

当曾国荃开始围困天京后,一开始天京城倒也没有非常恐慌,毕竟,自打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就隔三差五地在天京城边晃荡。因此,在天国高层的讨论中,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赶走这只苍蝇,抓紧时间忙别的事情去”。

可是,在太平军一顿操作后,情势越发紧蹙。李秀成想攻安庆“围魏救赵”,结果因为六安捻军被剿灭而放弃计划,又开始计划东进,往东击破东面敌军,解放出更多部队来天京的方向作战。可是,李秀成发现,当他以忠王名义调拨各军时,各地都说自顾不暇,没办法配合,因此,东进之举迟迟无法进行。李鸿章侦查到了这些信息,建议曾国荃抓紧时间,发展对天京的攻势。曾国荃立马加强攻势!在李秀成回到天京后,湘军几乎已经封锁了天京北面的运输,李秀成几经努力,依然无法阻止湘军切断太平军江北供给线。

此时,天京已经完全成了一座孤城,你既打不破湘军的壁垒,坚守天京又后援不继。

此时,李秀成第一次提出了“让城别走”。理由实在再明显不过,明显得根本称不上什么奇谋妙策了。都城供给断绝,而外援短期内根本组织不足够的解围力量,这种情况下的突围而出,是再明显不过的一个选项了!

可是,洪秀全,居然成了一个完全不说人话的”天王“了,根本不正常地和你探讨什么战守之策,只是强调:老子是奉天父的命令来人间斩杀妖魔的,你说我们现在跑?呸!

最后的努力失败,李秀成摊牌式建议被拒绝,天国命运再无前途

李秀成在遭受拒绝后,迫不得已,只得做最后的挣扎。他决定回归苏杭战场,先抓紧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奇迹,快速取得外线的胜利,然后,再回师救天京。

可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李秀成再也没有机会重振苏浙战场了。”八王叛乱“,献了苏州给李鸿章,李秀成险些被俘,赶紧跑了。

此时,李秀成的弟弟李侍贤,建议哥哥去浙江战场组织力量,等到明年春天,他们哥俩一起去解天京之围。

李秀成拒绝了弟弟的建议,他认识到,此时的太平军已经完全无力解围了,只有天王退出天京,才是太平天国唯一的机会!

在几个忠臣之间详细地策划、讨论后,李秀成向天王做了最后一次”让城别走“的建议,这可以看成是一次摊牌式沟通:臣无能呀,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请天王赶紧转移吧!

洪秀全的回复,也很摊牌:你没办法?我有办法!我去找天父请兵去,天父派天兵天将来,消灭清妖!

李秀成又建议:那天王守天京,我带幼主和二殿下一起出去好不好?

洪秀全依然拒绝。

此时,所有人都知道,太平天国完了

在这次建议失败后,李秀成已经知道没有机会了。

尽管他依然衣不解甲地在前线指挥守城战斗,但是,他知道,天京无论如何守不住了!

李秀成曾经私下和身边的人说:现在天京守不住了,城内也没粮食吃,现在曾国荃在城外设局来收难民,你们找个机会,出去吧!忠王素来有人望,手下人都不忍离开。

太平军残部斗争的失败,说明太平军确实缺乏一个足够威望的精神领袖来统辖

天京城破以后,李秀成带着幼主逃跑,可是幼天王的马很快不行了。李秀成把自己的马给幼天王,自己就近躲避,被捉拿。

幼天王会合干王后,也很快就在没有找到大军的情况下失败。

太平军余部的战斗,持续了一年半。主要由李侍贤和汪海洋领导。他们一度在江西、福建都声势大振。可是,由于各部诸王彼此不服,彼此猜忌。汪海洋甚至刺杀了李侍贤,可见,这些王爷们,不但不能共富贵,此时连共患难都成奢望了。

此时,如果有一个公认的绝对领导人,比如李秀成,能整合各部,那太平军的局面可能都会不一样!

太平军残部一度势大,终因不团结而败奇葩的天王生活

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天王奇葩的生活,就知道他老人家为何打死不肯走了。

不出门的宅男:红秀全自打进了天京城之后,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天王府。除了早年被杨秀清”天父下凡“召去过一次。

数不清的女人:天王有多少女人,谁也说不清楚。早在金田起义,全体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就有15个妃子,到了永安城时,有36个女人,后来,幼天王口述,他有88个王娘。

没有太监、全是女人:早先,天王也觉得宫廷里全是美女不妥,想招一些太监,可是,阉割是个技术活,他们尝试阉割80次,死了78个,残了2个。于是,只得放弃了,因此,不管是天王还是幼天王,身边全部是女人!

天王的糜烂,放眼整个封建王朝,也是数一数二了

严苛的宫规:洪秀全对”小天堂“的管理,体现在了对后宫的管理上。他设立了严苛的宫廷规矩,最著名的”十该打“,比如,说话声音大了打,叫你你反应迟钝打,看天王的肩膀以上,该打,等等。

穷奢极欲的天王,和他的统治集团,早已是比清廷更腐败的存在了,这样的组织,即使真的”让城别走“了,又能存续多久呢?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献出一条救命奇计,为何洪秀全不采纳?

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这一救国奇计,洪秀全为什么不采纳?历史为什么会再一次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当年崇祯帝没能退往南京,结果在北京以死殉国,大明也随之亡了。洪秀全饱读诗书,应该懂得前车之鉴,却为何两度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这一救国奇计?

“让城别走”的历史背景

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受倚重的两员大将。

(安庆失陷,皖北形势逆转)

1862年,太平天国在安徽最重要的城池安庆被清军攻陷,陈玉成坐守庐州,企图集中兵力夺回安庆,但清军却调集大量人马欲困死陈玉成。不得已,陈玉成只得放弃庐州北走寿春,结果被叛徒苗沛霖诱捕出卖,惨遭清军凌迟杀害。

陈玉成一死,皖北的防务也趋于瓦解,这等于打开了通往天京的大门,天京形势已经岌岌可危,太平天国此时能够依靠的,也只有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来支撑危局。

洪秀全原本希望李秀成、杨辅清、洪仁玕等人能抽调部分兵力防卫天京,在天京外围形成一道坚实的防御线以拱卫京师,但清军的进军速度更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只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便兵临天京城下,这大大出乎洪秀全意料,不得已,下旨请李秀成火速回援天京。

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集结20余万军队,率领十三王回援天京。大军进入天京外围后,配合城内守军对湘军展开猛烈进攻,但湘军坚壁固守,太平军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大营竟月余不能下,自身却损失惨重,不得已,李秀成杀出一条血路入天京,其余诸王暂退往别处。

太平军原本可以乘清军增援还未到来之前继续强攻曾国荃的湘军,但洪秀全此时却再出昏招,命解围天京失败的李秀成戴罪立功,率领太平军进兵皖北湖北,以分散湘军兵力,减轻天京的压力。谁料湘军早已在皖北坚壁清野,固守城池,十万太平军陷入粮草不济,被动挨打的窘境。

不得已,李秀成决定撤出皖北东返,但此时天京城外的湘军已增至三万余人,并占据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急派人命李秀成火速回援天京。1863年6月20日,李秀成率领5万太平军南渡长江,却惨遭湘军炮火猛轰,太平军被打死、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最终只有不到1.5万的太平军渡江成功进入天京城。

仍然顽强坚守在天京城外围的太平军在湘军的猛烈进攻下,损失极为惨遭,江浦、浦口、九洑洲先后落入湘军之手,长江北岸已经完全为清军所有。战斗至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整个天京城外围仅存神策门、太平门尚能与外界联系,但是面对天京城粮草殆尽、外援断绝,而湘军随时都会发起总攻,苦守孤城无异于自取灭亡,面对如此严峻的危局,李秀成两次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救国奇计,但都遭到了洪秀全的拒绝。如此,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在洪秀全的迂腐保守的统治下彻底丧失了。

“让城别走”,太平天国续命的奇计

李秀成忠于太平天国,他能两度力劝天王洪秀全“让城别走”,足见他对当下时局是非常清醒的,天京根本守不住,再不走,恐怕谁也没法逃出这座孤城。

所谓的“让城别走”,就是主动退出天京,去往他处再徐图发展。皖北虽失,但李秀成在苏浙经营有方,太平军保留了不少的有生力量,洪仁玕在江西、杨辅清在福建,天王洪秀全一旦突围成功,以上几个省份都是可以落脚之处。

久守天京绝对是大不利的事情,首先,天京城内粮绝,且伤员过半,能守城的将士不到两万人,假如湘军疯狂攻城,以区区这点兵力,天京不出两天即沦陷。其次,指望外援几乎没可能,因为最近的江浙太平军已经被湘军淮军死死牵制动弹不得。最后,整个天京城,仅存的两个对外联络的通道神策门、太平门随时有被湘军占领的危险,这两座犹如生死线的城门一旦沦陷,所有在天京城内的将士、百姓都将成为瓮中之鳖。当务之急,唯有及时突围,放弃天京才是上策。

而李秀成“让城别走”的计划,只是放弃了天京,但却保全了包括了天王洪秀全在内的天京核心领导层。出走之后,太平天国上下还可以从长计议,是退至苏浙,还是入赣入闽,抑或退至天国根本之地广西,都是可以商量的事情。

从短期来看,天王洪秀全等人一旦突围,最理想的就是退往浙江,江苏是待不住了。自李秀成回援天京后,曾国藩和李鸿章便加大了对江苏太平军的围剿,苏州、常州先后陷落,就可知江苏局势有多糟糕。但浙江,作为李秀成、李世贤兄弟经营多年的太平天国根据地,拥兵十数万,沃野千里,历来是江南财赋重地,浙江多山,退可守,进可攻,最重要的是,江西和福建也是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三省可连成一片,形成反抗清廷的坚石堡垒,洪秀全可选择定都于杭州,继续与清军展开对峙。

不过,从长远来看,浙江也恐非久留之地,清朝集结大军围攻天京,下一步就是肃清江浙赣闽的太平军余部,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及左宗棠部,早已经有过作战计划,一旦天京城破,就将大军火速集结肃清天国周边太平军余部,面对气焰熏天的湘军、淮军,已经吃了太多亏的太平军恐怕在气势上已经不如对手,敌我双方力量上的改变,使得太平军已经无法保证能守住这一块根据地,保不齐苏浙根据地就会成为第二个被围攻的天京。

除了退守江浙,太平军还有另外两条退路。

(捻军活动区域与太平天国相距不远)

先说活动在北方的捻军,这一支与太平天国同一时期,但主要活动在北方的反清势力,其首领沃王张乐行对太平天国非常友好,曾配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打清军。由于此时湘军、淮军几乎全部集中在江南一带,对太平军优势明显,因此,弃守天京,放弃苏浙根据地,避清军锋芒,北上联合捻军,或是较为理想的战略策略。

李秀成曾经大胆向洪秀全提出过这一建议,但同样遭到了他的拒绝。捻军本太平军部署,堂堂太平天国的天王远来投奔,恐为天下之笑话,洪秀全显然面子上挂不住。

而现实中,要想让几十万太平军将士突破清军重重阻拦移师北方难度也是很大的,再者,离开了富庶的江南,经济上和粮草方面就得不到保障,即便艰难与捻军会和,两支义军能不能通力配合,奉谁为君主也是一个问题。

最后一种可能,便是一路南下回到太平天国的龙兴之地广西,清朝在那里的守备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广西作为太平天国的老巢,有着雄厚的民众基础,拜上帝教的信众很多,洪秀全一旦回到广西,既可以避开湘军、淮军等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还可以就地修整,或西进往川贵滇发展。

但问题是,广西离江南有三千里之遥,如此长距离远行,清军必定会群追不舍,转移难度极大,更何况当年随洪秀全北上的老广西人到此时已经所剩无几,剩下的太平军将士对陌生遥远的广西是否愿意前往也是个问题,如果不遵从大家的意见,冒然返回,恐怕这几十万大军会因为恋家而各自逃跑。即便回到广西,失去了与捻军南北呼应的可能,恐怕太平军会变得更加孤立,将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让城别走”的第一步是要离开随时都会沦陷的天京城,至于下一步怎么走,终究有以上上中下三策,太平天国短时间内也不至于陷入覆亡的境地,因此,这绝对是一个可以使“日月幽而复明”的救国奇计。

洪秀全为什么拒绝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以失败结束)

洪秀全也是一个读书人,应该知道明朝崇祯皇帝当年就是因为犹豫不决,没能及时离开北京退往南都南京,结果落了个自缢殉国的下场。那么,在天京城实在守不住的情况下,洪秀全为什么两度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呢?

首先,洪秀全难以割舍天王府的富贵生活,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便将军国大事委于东王杨秀清等人,自己一头扎进后宫,当起了太平天子,成了一个“宅男”,享受美色美酒,长此以往,让洪秀全的进取心大大降低,对天京和富丽堂皇的天王府的依赖感大大增强,幻想能再搏一搏,或许还能保住天京,保住他的天王府。

其次,靠拜上帝教起家的洪秀全,在江南有很多的信徒,他们视洪秀全为天父在人间的统治代表。因此,洪秀全一旦离开天京,不能与城共存亡,那么其威信必将大打折扣,不利于凝聚信徒力量和恢复太平天国上下的士气。

最后,洪秀全此时身边的嫡系力量只剩下已经无法赶来救援的族弟干王洪仁玕。一旦出城,洪秀全的安全感必然大大降低,因此,对于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洪秀全始终抱有警戒,毕竟此时的李秀成,已经掌握着天国绝对的军事大权,洪秀全害怕李秀成成为第二个杨秀清,自己再落个傀儡的下场,因此,只能寄希望于李秀成能拼死守城,希望上帝能给天国带来奇迹。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洪秀全是一个非常自私又迂腐的人,天京已经成了孤城,一旦陷落,城中所有的天国将士都要给他陪葬,而太平天国仅存的一线希望也必将破灭。而李秀成的“让城别走”也的确符合当时敌我形势的发展,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让出天京城,出城,尚能保存实力,还有上中下三策,东山再起重新夺回天京还是大有可能的。

只可惜最后关头洪秀全还是执迷不悟,错过了最佳出城时机。1864年6月1日,清军攻陷天京城,天王洪秀全病逝,终年50岁,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在李秀成的保护下拼死突围出城,李秀成因为将自己的坐骑让给幼天王而被俘,后被凌迟处死,幼天王洪天贵福后在江西被俘获,押至南昌后亦被凌迟处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这样失败了。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献出一条救命奇计,为何洪秀全不采纳?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擎天柱石之一,自1862年5月陈玉成被俘就义后,李秀成彻底沦为救火队长,在浙江、天京、安徽等地四处救援。无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太平天国始终难逃覆灭的命运。1863年底,湘军合围天京,形势万分危急,李秀成从江北返回天京,献出一条救命奇计,可洪秀全并没有采纳,反而对其予以痛斥。为什么洪秀全不采纳这条救命奇计,其中到底有着怎样隐情呢?

挽颓势奈何积重已难返

从1861年9月安庆失陷开始,天京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彻底暴露在湘军眼前。1862年5月,湘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连克芜湖、巢县、和州等地,在雨花台附近扎下营垒。按理来说,天京长期被江南大营围困,这次湘军仅在雨花台扎营,人数也只有区区三万人,见惯了大阵仗的洪秀全应该习以为常才对。可出人意料的是,洪秀全好像感觉到末日即将来临,一日连下三道诏旨,命令正在向上海发起进攻的李秀成率部回援天京。李秀成召集慕王谭绍光、听王陈炳文等人商量对策,决定采取暂避锋芒的策略,将苏福省的粮饷运回天京,与敌对峙,待湘军师老无功,再一鼓荡平。不得不说,李秀成虽然不甚耐战,但对战争局势的掌控还是很到位的。可洪秀全闻奏大怒,派补王莫仕暌携带严诏,督促李秀成回援天京,诏书中赫然出现“若不遵诏,国法难容”的语句,迫使李秀成不得不率部回援。

1862年10月13日,护王陈坤书、堵王黄文金等13位王爷共计三十余万大军从秣陵关和板桥、善桥两路进抵雨花台附近,向湘军曾国荃部发起猛烈进攻。太平军竭尽全力,地面上万枪齐发,炮声隆隆,地底下开掘地道,实施穴地攻城,采用人海战术,日夜不停向湘军营垒发动潮水般的进攻。湘军固守营垒,寸步不让,双方都死伤惨重,可由于控制护城河口的湘军水师源源不断接济铅子火药和粮食衣物,激战43天后,李秀成大军因天气寒冷,没有冬衣御寒,于1862年11月26日下令撤退。

洪秀全闻讯大怒,革除李秀成的王爵,派他渡江向北进军。这招叫做“进北攻南”,是想迫使湘军撤除天京之围,全力救援江北战场。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李秀成渡江后由于缺衣少食,太平军冻死饿死达数万人之多,没能对江北战场形成威胁。1863年11月,李秀成率部返回天京。

献奇计无奈天王拒不纳

天京已被湘军重重围困,雨花台失守,南门被封锁;江东桥失陷,西门已不能行;七瓮桥再失,湘军在东门外修筑长濠;下关江面被湘军水师封锁,天京粮道断绝。李秀成眼看着天京成为一座孤城,心急如焚的他向洪秀全献出一条救命奇计“让城别走,徐图后计”。待在占地广阔,金碧辉煌的天王府内,享受了10年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生活的洪秀全不愿再过当初那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行军生活。他痛斥李秀成贪生怕死,称自己是万国独一真主,铁桶般的江山,根本不惧清妖。他还让李秀成自选出路,天国政务交由二哥洪仁达执掌,幼西王萧有和负责颁布谕令。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於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於水,何惧曾口者乎!尔怕死,便是会死。政事不与尔干,王次兄勇王执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诛之。——《李秀成自述》

受到洪秀全痛责的李秀成为了表示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当面向天王请死,以免日后受刑。洪秀全不从,第二天赐下龙袍表示歉意,但依旧拒不采纳李秀成献出的救命奇计。

尽愚忠力保幼主出危城

眼看大势已去的李秀成奏请出京布置防务,洪秀全一开始不准,可随着金华、宁波等地的失陷,局势危急时刻,令李秀成捐助饷银10万,限40天内下苏杭,银不足和过期不返均以国法论处。李秀成出京后先到苏州布置防务,留下爱将慕王谭绍光镇守,随即到常州、丹阳布防,堂弟侍王李侍贤劝他不要返京,李秀成拒绝了堂弟的好意,轻骑返回天京。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死,临终前将长子洪天贵福托付给李秀成,让他好好辅佐幼主。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炸塌紫金山龙膊子附近城墙十余丈,天京宣告失陷。

幼天王洪天贵福在阁楼上看到湘军涌入城内,吓得丢下四位妻妾,跑到忠王府求救。李秀成率万余名残部,在城内四处突围,均无法成功。到了夜间乔庄成清军,从城墙缺口处混出了城外。李秀成将胯下战马“漫天雪”让给幼天王,自己胡乱拉了一匹驮运辎重的马充当脚力,出城后与幼天王一行失散。因马匹脚力不济,在城外方山被趁机发战争财的农民抓住,送到湘军萧孚泗营中,就此被俘。

李秀成在危急时刻出献上的救命奇计被洪秀全拒而不纳,主要原因在于过惯了奢侈生活的洪秀全不愿再去过颠沛流离的行军生活;另外还有年龄较大,不愿再折腾的原因。

话又说回来,即使洪秀全能够侥幸逃出天京,大势已去的太平天国也无法再坚持下去了,这就好比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歇后语: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各位看官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看法吗?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献出一条救命奇计,为何洪秀全不采纳?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持续14年,战火遍及18个省,极大打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势力,为汉人官僚在清王朝体制内获取实质权利提供了契机,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进程。

这么简短的一句话里,包含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的数不清的人命和鲜血。太平天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他所采用的方式是破坏。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小农意识的集中体现,在政治斗争中没有体察到严酷性,反而小富即安,稍有业绩就沾沾自喜。在太平天国鼎盛时期的1856年,发生了内讧,结果,太平天国盛极而衰,此后,仅仅是维持而已。清王朝越打越强,打了7年后,逐渐逼近南京城。

李秀成在苏州如坐针毡,部下虽有百万之众,但都是为吃口饱饭而从军的农民,地痞,流氓之流,打顺风仗可以,稍一挫折,逃跑那还是好的,弄不好还会阵前哗变,倒戈相向。

苏州没有守多久,被李鸿章打下来了。李秀成被洪秀全叫到南京城。李秀成劝说洪秀全放弃南京,突围出去,集合其他太平军部队,徐图再举。

洪秀全不听,执意死守南京,幻想出现奇迹。清军破城前一个月,洪秀全病死,被破城后的清军挫骨扬灰,南京城再次遭受一次浩劫。

李秀成在危难之时,两次提出建议挽救危局,最终都没让洪秀全采纳,太平天国就此败亡。

洪秀全在1864年,已经有50岁了。从40岁开始搬进天王府,他就没有离开过南京,骄奢淫靡的生活,让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大不如前。他本就是个落榜秀才,没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觉悟,倒是一旦拥有富贵,再难舍弃的家长里短。一旦离开南京,这些锦衣玉食的生活便不会再有,自己多年不理朝政,他也知道宗教的狂热经过十多年的鲜血之后,信仰的纯洁性早就不比从前。这样一支没有信仰,没有主义的部队,即使突围了,再打这种没有后方支持的游击作战,成算能有多少?

另外一个原因,作为首要分子,洪秀全不可能清朝被赦免,斗争的结果必然是以一方的肉体消灭为目标。如果在不利的情形外逃,则洪秀全被手下人反水,捉过去清朝那方,换取一个顶戴,洪秀全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手下人个个可降,唯独他不能降。手下人个个可跑,唯独他跑不了。

腐蚀太平天国心智的,就是打进了南京城,占据了全国最为富裕的地区。这帮乡下人,看到了花花绿绿的世界,一下子被惊呆了,自己苦苦追求的一切,不就近在眼前吗?这与李自成的士兵打进北京城时是一样的。

腐败,在进城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在定都南京后,太平军组织了西征与北伐。那时太平军气势正盛,杨秀清也是一个不可多得战略人才,能够把这些从广西来的骄兵悍将服从自己。但是,仅仅派了2万军队北伐,而且指示是到了天津就停下来,等总部再派军支援。结合600年前朱元璋北伐大都,派军20万,而且还把最好的将军都派出去了,同时制定了严密的策略而言,此时的太平军要么对清军的战斗力极度鄙视,要么是借刀杀人,把这2万多老广西的骄兵悍将给除掉。如果能两败俱伤,则是最妙。

不出意外,北伐失利。清政府在短时间的惊慌失措后,开始对天平天国进行了全面战争。战场的失利,让后方的权力斗争陷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发生了内讧的极端事件。

太平天国自定都南京,已经与清政府分庭抗礼,不是普通的流民起义,而是正式挂牌经营的两个政府,只能存一个。太平天国的首要任务时把自己变成唯一合法的政府,然后追亡逐北。清政府抓到太平军重要人物,都是处以极刑,毫不留情。这些天国人,对这样残酷的政治斗争,显然还不具备革命的彻底性。

到后来,天国上层领导人,深居简出,已经成为天国体制的寄生阶层,天国的事业已经不可救药了。

一个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革命,在宗教激情破灭的同时,其本身也就退化成了流寇。作为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可能早已陷入了神智不清的自欺欺人的迷幻世界里,而其他人,因为必须要维护这个体制,也都心照不宣地坚守着,直到这个体制被打的粉碎,自己也尸骨无存。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献出一条救命奇计,为何洪秀全不采纳?

实际上李秀成提出的并不是“奇计”,只是一条非常普通不过的计谋,那就是“让城别走”。当然,虽不是奇计,但在生死存亡之时,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而洪秀全之所以没有采纳,原因在于当时洪秀全贪图享乐,精神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且太平天国内部派系倾轧严重,洪秀全等人也害怕失去权力。

洪秀全本是一名秀才,在多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心灰意冷,创立了“拜上帝会”,开始发展信徒,

1851年1月,洪秀全依靠信徒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天平天国。起义成功之后,洪秀全就立刻在当地挑选了15名女子为妃,同年攻克永安后,其妃嫔数量更是达到了36人。

1853年初,太平军等人攻克武汉,此时洪秀全又选取了60名十几岁的漂亮女子充实自己的后宫。3月19日,洪秀全带着近百名妃嫔进入南京,从此之后,洪秀全再也没有走出南京城一步,斗志全无。当然对于战略布局而言,更是毫无见解。

在南京城之中,洪秀全除了每天沉醉于温柔乡之外,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天京事变。这次事变过后,洪秀全明白了权力的重要性,开始任命自己的兄弟掌管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封长兄洪仁发为安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

自家兄弟确实靠得住,但能力有限,而且这两个哥哥也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主儿,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无奈之下,洪秀全又提拔了李秀成和陈玉成等人。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长期在外带兵,因此在军中威望颇高。这种情况引起了洪氏兄弟的猜忌,当然也包括洪秀全本人。在苏州的时候,洪秀全就曾经派遣陈坤书分割李秀成兵权,后来洪秀全还在二哥洪仁达的建议下,将李秀成的部将童容海分割出去,种种的事情都让李秀成与其部将忿忿不平。同时也让洪秀全对对李秀成非常不满。

苏州失守之时,南京已经成为孤城,李秀成准备进京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此时李秀成的弟弟李世贤也看出了南京危在旦夕,希望他不要回南京,而是到自己驻地的溧阳来。但李秀成的母亲和妻子还在南京城中,所以李秀成选择了进京面见洪秀全,向洪秀全陈述情况;

京城不能保守,会帅兵[湘军]困甚严,濠深垒固,内无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

洪秀全听后大怒,责斥李秀成。李秀成反而跪在地上请求洪秀全撤退,并且分析了外面的战局,说如果不撤退,很可能会性命不保。

洪秀全久居深宫享乐多年,根本就不懂外面的战局和情况,于是开始指责李秀成,并且说一些不着边的话;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於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於水,何惧曾口者乎!尔怕死,便是会死。政事不与尔干,王次兄勇王执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诛之。”

这些话句句都是针对李秀成,你怕死,你自己跑吧。我的铁桶江山不用你扶,你说没有兵,我的天兵天将比水还多,根本不怕曾国藩。训斥完李秀成之后,还顺带剥夺了李秀成的一部分权力,把政权给了自己的二哥和幼西王萧有和。

李秀成听后也吓坏了,赶紧跪在地上,拿着剑请求洪秀全杀了自己,众多大臣见状纷纷劝说,这件事才算过去了。事后洪秀全也知道没有李秀成,南京更保不住,因此赐下了龙袍,赏赐给了李秀成。

洪秀全不逃走,根本原因就是权力分配出现了问题,太平天国的大部分军权已经被李秀成掌握。如果逃走,自己的权力会失去的更快,自己命运未卜,即便是李秀成因为忠心保全自己。但自己两个贪污腐败的哥哥和李秀成有矛盾,估计十有八九会被处死。综合考虑之下,还不如在这里固守待援。

当然,南京彻底没有希望后,洪秀全的精神彻底出现了问题。没有了粮食,开始带领大家吃“甜露”,也就是野菜野草。后来洪秀全因为吃“甜露”病倒,相信他天神会救他,拒绝吃药而病死。李秀成下南京城破之时,带着幼天王逃跑,结果被清军抓获而处死。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献出一条救命奇计,为何洪秀全不采纳?

太平天国从天京事变后,只有一个出路,洪秀全立即暴毙,幼子即位,顾命大臣为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除此,无论如何皆为死局。

现在回答正题,天王为什么不走?

原因显而易见,即使在浙江,江西,广西,仍然存有根据地,但是这几处也是死局,天王向何处去?可以断言,他只要让出南京,一定会被清军追着打,对于十余年间养尊处优的天王来说,是有一定心理压力的。

第二点,出生后会不会被劫持?什么叫做首都?大家不要忘了这个原因,就是它政令通达,一旦离开首都,天王有可能被拥兵者挟持,其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当然,我们从后面的发展来看,李秀成是不错的,但是天王当时不知道。

第三点,各位千万不要忘记了,天王是以什么起家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另类的宗教信仰,全部是建立在一种微妙的虚幻之上,大势起来的时候,可以胡乱吹牛,说要一统四宇也好,建立天国也罢,世人只相信结果,结果一看,确实有一扫乾坤之势。这会建立一种信仰,但是,声称自己具有天父的在世天王,首都都丢了,之前吹过的这些牛不就破了吗?信仰这个东西,一旦牛吹破了,那就一文不值。兵,还能打仗吗?

所以,靠谎言起来的,也会以谎言告终。太平天国,即使,没有天京事变,最终的结局,也会是一地鸡毛!因为人民会觉醒。所谓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太平天国这个摊子,除非中途,改弦更张,否则,怎么走都是死路一条!显然,天王,没这个两下,除了编教义,收娘娘,写打油诗,玩点小手段,当个吉祥物都当不好。

之所以太平天国能起来,原因就是他的对手太烂,那个时候的大清国是个阿猫阿狗都能锤他!天王这种成色,放在盛世,放牛都不合格。什么天才构想都是无用的,体不行,何用之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