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的将领容易归降?
汉末三国时期,有过投降经历的武将非常多。一般二般的武将就不说了,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中,就各有三人有“投降史”
双方各有三将有“投降史”。我试着总结一下武将投降的几个原因,我们从中能看出为何武将降顺如此普遍,也能得出,什么样的投降被人认可,什么样的投降令人厌恶了。
理性择主汉未,天下大乱。
有才之人,不管是谋士,还是武人,都是汉朝的子民,他们投奔哪个主公,都不存在“忠”的与“不忠”的问题。因此,他们无不希望“良禽择木而栖”,在优秀的平台中一展宏图。
可是,天下动荡之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哪个主公是最适合自己的。即使是荀彧、郭嘉这样智谋之人,都曾选择先投奔袁绍;刘备这样的大志之人,也只能先委身公孙瓒,何况武将们呢?
因此,在已尽到本分,并不损害主君利益的前提下,降于新主公,也算正常。比如,张辽在吕布已败、徐晃在拒绝杀杨奉前提下,都投降曹操,都十分正常。
在尽本分后,投更英明的主公,不失义!前阵营犯傻,武将被逼着投降比如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就是被袁绍接连昏招所迫。进不能攻破曹营,退又怕袁绍降罪,只得降曹。
又比如姜维降诸葛亮(演义版),诸葛亮差人假扮姜维施离间计,姜维己不为魏军所容,想自尽又怕母亲受辱,只得降诸葛亮。
姜维先从魏降蜀,后从蜀降魏。却仍被后人视为“忠义”。谁说江湖问路不问心?背主求荣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人心险恶的时代。有的人,为一己私利,拿着前主公的利益(甚至人头)做投名状,降敌以求富贵。
早期,最典型的莫过于“三姓家奴”吕布。丁原、董卓所有的“义父”,都被他手刃了。四处漂泊无人敢用,好容易得了刘备收留,反手还要夺了人家徐州。
吕布这个“三姓家奴”,洗不白了后期,莫过于蒋舒了。蜀汉委之以阳平关重任。他竟献关投敌,致使汉中失陷,蜀中门户大开,遂致亡国。
降敌求饶最出名的莫过于“五子良将”中的于禁。
他在兵败后,求饶愿降。后在东吴袭取南郡后,又降了东吴。
于禁投降,保住的,只是一段屈辱的余生这样的人,自己人鄙视,别人也看不起。于禁求饶求下的余生,充满了屈辱。被东吴虞翻、张昭羞辱,回魏后,曹丕为了羞辱他,专门开艺术展览会。最终,于禁也只能羞愧而死。
好了,这是我粗略的总结。
今天的职场,与三国时何其相似,希望各位都能找到(或者成为)好的老板。但无论如何,也希望各位不要损害老东家(或搭档)的利益,山水有相逢哟。
为什么三国的将领容易归降?
所谓归降,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跳槽。大汉王朝这个巨无霸公司破产后,资产分给了若干股东,这些股东通过不断兼并重组,最后形成三家最有实力的公司,即曹魏、孙吴和蜀汉。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关键。人才若想施展抱负,必须选择靠谱的平台。这三家平台,曹魏最优,孙权次之,刘备最差。
曹操采用公司制。曹操主张唯才是用,对道德方面要求不高,他的团队里面,鱼目混杂,不乏鸡鸣狗盗之辈,但都能发挥作用。
刘备采用帮会制。刘备讲究哥们义气,信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凡事义字当先,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孙权采用家庭制。整个东吴好似一个大家庭,孙权待周瑜、鲁肃等,比亲兄弟还亲,孙权口号就是“咱们是一家人”。
人才和平台是一种双向选择关系,那么三国中,谁跳槽次数最多呢?
No.1 刘备
跳槽次数7次。刘备还没发家之前,一直靠依附别人生活,就像是寄居蟹。先后投靠了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刘璋,达七次至多,称得上是跳槽达人。刘备运气奇佳,最后两次跳槽,跳一次得一块宝地。
No.2 吕布
跳槽次数5次。吕布,张飞称他是三姓家奴,其实远不止。吕布先跟了丁原,后来杀了丁原跟董卓,再后来杀了董卓投降袁绍,被袁绍猜忌,投靠张扬,最后投靠了刘备,没过多久,就鸠占鹊巢,抢了刘备的徐州。这样的人,无信无义,活该倒霉。
No.3 张郃
跳槽次数3次。张郃是个良禽,但却一直没有找到佳木。他先在冀州牧韩馥任军司马,后在袁绍处任校尉,最后投降了曹操,算是找到了知遇之主。他不负所托,充分施展才能,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
为什么三国的将领容易归降?
在乱世,那么多公司,谁还不给自己找个出路了,这混不下去,去那边,本着生存之道,拖家带口的,谁都不容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