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看完蜀亡时的几个好玩的小片段,您就会非常清楚诸葛亮的儿子为何后悔沒有“制姜维”了。

脑洞大开的蒋琬

诸葛亮死后,蒋琬还是能“制姜维”的。在蒋琬时期,姜维北伐的规模从未过万。

另外,蒋琬还开过一个脑洞。他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出祁山太辛苦了,方向不对!他策划东征,进取上庸方向,再去打襄樊,以向宛洛。

因为这个策划脑洞太大了,刘禅亲自出面制止了!

说这个,当然不是讨伐蒋琬计划的可行性。而是为了说明,在蒋琬、费祎时期,政府对姜维的制约是很到位的。不但能控制军事行动规模,甚至还能脑洞大开地影响军事进军路线!

只是,在费祎被刺杀(姜维有嫌疑)后,姜维再不受制,仗越打越大。

穷死的蜀汉

在邓艾入成都后,清点蜀汉国库。得到的数据是让人大吃一惊,仅剩下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

什么概念?

我们对比一下:刘备平定益州后,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还有其他赏赐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蜀汉灭亡时的国库,还不够当年刘备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四个人的数!

大哥,听说几十年后,国库的钱还不够给哥几个发奖金的。

可见,当时蜀汉被黄皓、姜维折腾成啥样了!黄皓后主,再是胡来,也就铺张一点,也没有去搞房地产开发(修阿房宫啥的)能花多少钱?想来,应该主要是姜维北伐,折腾掉的吧!

唱反调的副司令

姜维北伐后期。廖化、王平、张翼都着劝姜维,别打了,国家受不了了。

什么概念?

北伐军的副司令、先锋官、参谋长一起和总司令唱反调!

可见,此时的北伐,已伤国本,也已失去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你们都不支持我,让我想念魏延大哥了。搞来搞去的三派

诸葛瞻提议任姜维为益州刺史,剥夺姜维兵权,未果。

姜维上书除掉黄皓,未果。

姜维怕黄皓报复,屯田避祸。

魏伐蜀,以邓艾牵制姜维,钟会大军入汉中,阳平关守将降,蜀汉丢了汉中。

可见,诸葛瞻对局势拉制弱到了何种程度,任由各方内斗,大臣自保避难,终于亡国。

另外,阳平关如此紧要之地,居然出降将!可见,诸葛瞻等人对军方人事的审查失职!也可能是,军方的事,他们管不着了!

因此,不能制约姜维北伐的规模,致使国家凋敝,不能在权力斗争中制止三方的内耗,致使汉中门户大开。

益州汉中之险,若内耗稍少,何至于亡?阳平关出降将,尚书令失职!

因此,诸葛瞻把不能除黄皓,不能制姜维,并列为自己的大罪,是很客观的!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诸葛瞻(227~263)是诸葛亮的唯一的儿子,诸葛亮46岁时喜得贵子。由于诸葛亮一直带兵北伐魏国,不可避免疏于了儿子的教育。

所以历史上的诸葛瞻并没有他父亲显赫的名声和智慧。

诸葛亮能掐会算有识人之能,再者说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知子莫若父”,诸葛亮对儿子的将来早已了然于胸。

他在儿子7岁时,曾写信给哥哥诸葛瑾曰:“(瞻)十分聪明可爱,只怕他过于早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讲真诸葛亮果然高明,诸葛瞻确实没成大器。

这也不能全怪诸葛瞻,诸葛亮死时他只有7岁,换言之,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反倒传给了他的接班人——姜维了。姜维的名气要远大于诸葛瞻,姜维九伐中原时,当时诸葛瞻在干什么呢?

诸葛亮死后,7岁的诸葛瞻承袭了父亲爵位——武乡侯。17岁时,娶后主刘禅的女儿为妻,官拜都骑尉。次年担任御林军中郎将。

当时蜀汉百姓怀念诸葛亮,把朝廷的成绩都归功于了诸葛瞻,这让诸葛瞻飘飘然不知所以。

在蜀国成都保卫战——绵竹之战时,【景耀六年(623年)】,诸葛瞻带领的京都禁卫军至少在3万人以上,竟阻挡不住邓艾1万人马的进攻。诸葛瞻最后兵败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护卫国土,我有三罪也”。】

诸葛瞻为何要说不能制衡姜维?他和姜维有什么仇呢?

姜维(202~264)是诸葛亮的徒弟,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此看来诸葛亮是姜维的长辈,虽然姜维比诸葛瞻大25岁,但二人应该是平辈,故兄弟相称。

按照常理来说,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帮助,诸葛瞻和姜维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应该和睦相处共保蜀国。

然而在景耀四年(262年)(即诸葛瞻战死前一年)。诸葛瞻和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时,当姜维北伐失败回来后,他和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以致于造成国内疲弊, 于是上表后主刘禅,要求削夺姜维的兵权,但后主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为何刘禅没理会他们的建议呢?原来刘禅了解内情,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遗嘱——誓死北伐。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七伐魏国的事情吧。诸葛亮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和曹魏死磕上。难道诸葛亮不懂“劳民伤财和穷兵黩武”的道理吗?非也,诸葛亮比谁都看得清楚,不打仗蜀国死的更快。

▲姜维

原来这是蜀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蜀国的命运,蜀国山多地少人稀,不容易做大做强,只有不断主动出击侵扰魏国,迟延魏国的发展才是唯一的办法。

换言之,诸葛亮是以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畏精神去战斗,否则蜀国灭亡的更快。

姜维执行的是诸葛亮的战略战策,这一点刘禅比谁都清楚,诸葛瞻可能不明白,因为父亲死时他才7岁,所以才有这种愚蠢的想法。

说实话,假如要惩罚姜维,首先第一个受惩罚的应该是诸葛亮。

诸葛亮六伐中原无寸土之功,没有踏出祁山半步,消耗了蜀国20多年的国力、财力,姜维有罪,诸葛亮难辞其咎。

这也是刘禅对他们的建议置之不理的原因。

姜维的功与过轮不到诸葛瞻说三道四,姜维再不济也没有失去最关键的一战,假如是姜维带着禁卫军阻击邓艾,我估计成都不会很快失陷,刘禅也不会不战而降。(脑补姜、邓斗智的精彩片段)

诸葛瞻在兵力优势,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却错失良机,失去了拯救蜀国的最后机会,诸葛瞻不检讨自己的责任,反而把所有责任推给姜维,难道能制衡姜维就能拯救蜀国吗?(诸葛瞻想和邓艾公平决斗,不自量力的诸葛瞻)

我看未必,我们来看看诸葛瞻在蜀国保卫战的表现吧!

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领3000人马,走阴平小路从景谷道(剑阁其中的道路)攻入,诸葛瞻请命前往拒敌,刘禅把守卫成都的精锐部队交给女婿指挥。

诸葛瞻带领着张飞之孙张遵、李恢的侄子李球、黄权之子黄崇等人出发了。

诸葛瞻带领着部队行进到绵阳时,突然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当时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诸葛瞻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把邓艾人马消灭在峡谷之中。

不知道诸葛瞻哪根神经搭错了,他断然拒绝了黄崇的建议,直急得黄崇痛哭不已。这就是人们吹捧他的结果,诸葛瞻养成了自以为是的坏毛病,听不进不同意见。

▲邓艾

当时诸葛瞻心中咋想的我不知道,也许他想和邓艾来个公平交手,不想乘人之危吧!说实话就凭诸葛这点能耐,假如他乘邓艾立足未稳主动出击,邓艾兴许就会被包了“饺子”。

然而,机不可失,时不可再来。诸葛瞻在绵竹摆开阵势等待邓艾,邓艾进入平原后,派儿子邓忠和大将师篡从左右包抄,结果诸葛瞻被二人打得大败,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

亲们看到了吧!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不仅是一个草包,而且是一个好高骛远之人。行军打仗,讲究的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历史上只有春秋战国时宋襄公“半渡不击”,诸葛瞻堪比当年愚蠢而“仁义”的宋襄公。

像他这样水平的人,有什么资格来指责姜维?

文/秉烛读春秋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当邓艾带着两万人奇袭阴平,逼近成都的时候,刘禅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拒守。结果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打得大败,死前,他说了一句奇怪的话,他说他有三罪,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战不能守国土。

诸葛瞻说的自己犯的这三条罪,第一条和第三条都能理解,只是这第二条,不能制姜维,让人很不能理解。

(姜维)

姜维是一个拥兵自重的人吗?姜维想独立做大吗?显然不是的。别的不说,就把最后关头,姜维手握十万大军,驻扎在剑门关。当时刘禅已经投降了邓艾,如果姜维想做大,想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显然那时候是个绝佳的机会。因为你刘禅已经投降了,我现在要反你,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当刘禅去信让姜维也投降曹魏的时候,姜维尽管一万个不愿意,他依然听从了刘禅的话。

而且,如果姜维想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他投降曹魏以后,就会一心一意地帮曹魏做事,为什么还要撺掇曹营自相残杀,以此制造曹营大乱,从而光复蜀汉呢?

姜维对蜀汉的忠心耿耿,于此可见一斑。

既然姜维那么忠于蜀汉,诸葛瞻却为何要说出那样一句话来呢?

这就要说到诸葛瞻这个人了。

诸葛瞻其实本身就是个没什么水平的人,由于他爹是诸葛亮,因此他从小就备受蜀汉君臣的照顾。那时候,蜀汉朝廷中若是出了一个什么好政策,大家都会说这个政策是诸葛瞻提的建议,根本不会想到有可能是蒋琬、费祎、董永等人的主张。

(诸葛瞻)

因为受到大家这样的照顾,诸葛瞻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看得非常不清楚。

诸葛瞻在继承了诸葛亮武乡侯后,被刘禅拜为平尚书事。这在当时的蜀汉,其实只是一个小角色。不过,诸葛瞻并不认为自己是小角色,他认为他的位置和诸葛亮一样重要,要想做诸葛亮曾做过的事情。

诸葛亮曾做过什么事情呢?诸葛亮在蜀国一言九鼎,朝堂上下,军队内外,全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就算诸葛亮大部分时间在外北伐,但是他依然掌控着朝堂。毕竟朝堂上都是他推荐的人。有什么事,他们都会向诸葛亮报告。因此,也相当于由诸葛亮说了算。

诸葛亮能做到那一步,既是刘备去世托孤的时候,给予了他这么崇高的地位,也是他文治武功确实了得,蜀国上下服他。

诸葛瞻所谓的内除黄皓、外制姜维这些事,显然也是希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做到朝堂上下由他说了算。但是很显然,他既没有那样的威望,也没有那样的能力,更没有那样的必要。

不但没有必要,诸葛瞻还因此引起了祸乱。

(刘禅)

诸葛瞻曾给刘禅建议,让刘禅把姜维召回来,封为益州刺史,并因此解除姜维的兵权。

如果刘禅听从了诸葛瞻的建议,按照姜维的性格,他肯定是会回来的。那么,姜维回来后,蜀国由谁来带兵抵御魏国呢?显然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人。谋略且不说,就是在服众这一块上,蜀国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

诸葛瞻一心想要剪除姜维的权力,虽然刘禅没有听他的建议。但是,显然蜀汉也因此大受影响。后来姜维的几次出兵,都因为诸葛瞻的阻止,而出现了后继不足的现象。而最后,姜维为了避祸,为了避免被人所陷害,干脆放马南山屯田,也是这个原因。

由此可见,诸葛瞻临死前说的话,事实上表明了,他本人正是蜀国祸乱的源头。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诸葛瞻临死前并非后悔没有除掉姜维,只是在绵竹之战前说过一句“于内不能除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的话,觉得有愧后主的厚待,以至敌入国境,致使国家陷入危亡之际。从诸葛瞻的结局来看,他继承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却没有继承其父亲的才能与智慧。姜维是穷兵黩武,但他是贯彻了诸葛亮的北伐方针,这是基本战略,诸葛亮在世也一定会继续这个事业,诸葛瞻曾因姜维北伐失败而上奏刘禅夺其兵权,这个做法很明显是眼红姜维的权力,二人并不存在矛盾。

诸葛瞻守绵竹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三国志.邓艾传》

诸葛瞻自幼聪慧,这也可能是诸葛亮在众人面前抬了抬自己的儿子,他曾写信给诸葛瑾,说自己的儿子八岁的时候就如此聪慧了,害怕太过于早熟,长大后会自负难以成大事。这种家信能被史料记录下来,本来就显得蹊跷,我个人觉得是诸葛亮为自己儿子铺路的做法。诸葛瞻也因其老爹的影响力,娶了公主,一路扶摇直上做了军师将军,又因写得一手好字倍受蜀人喜爱。但这非治国治军之才,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当其受命镇守绵竹之时,并没有表现出诸葛亮口中的智慧。

景耀六年的时候,魏国伐蜀时邓艾走西路,在沓中就与姜维所部发生过大战,很明显如果邓艾南下,必克阴平郡。这个时候的诸葛瞻也许到不了阴平,因为整个伐蜀战争中,蜀国一直都是反应慢半拍,这与魏国长期以吴国为征伐目标有一定关系,全国都没有进入高级战备状态,这个是诸葛瞻无法挽回的。当邓艾偷渡阴平后顺利夺下江由,并随即拿下重镇德阳。此时诸葛瞻军至涪县的时候便停下了,因其北进的前锋军失利,便直接放弃了涪县,退守至绵竹城。这样一来,失去了涪县这一重镇,致使绵竹北面广大平原无险可守,因此一战而败。

反观全局,邓艾从沓中与姜维大战之后,姜维是往南撤的,到阴平时调转兵锋向东夺了桥头重镇,进而据守剑阁要隘。这等于直接截断了诸葛绪的中路军和钟会的西路军的两条进军路线。这样的大好时机下,诸葛瞻如果轻骑驰援江由,沿河据守,恐怕邓艾没那么容易打到绵竹,毕竟此时的邓艾军遇到了“粮运将匮,频于危殆”的危机,最怕的就是战局往后拖。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以后,进军受阻,故而派田章绕道与西路邓艾汇合攻打江由,这足以见江由的战略地位,孤军守城的马邈无奈投降献城,致使邓艾的西路军长驱直入到涪县,而此时的涪县也被诸葛瞻放弃,轻易陷落敌手。由此可见诸葛瞻的军事才能比其老爹差太多,而姜维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此战打成这样怨不得人家姜维。并且诸葛瞻战败后,姜维不得不放弃剑阁要隘而回援成都,致使全盘崩溃。

诸葛瞻与姜维“吾内不除黄晧,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由,吾有三罪,何面而返?”——《英雄记》

诸葛瞻在与邓艾大战之前总结了自己的三大罪状,其实就后世看来,前两条真的很自负,黄晧乱政曾致使姜维躲沓中屯田不敢回朝,这样的角色诸葛瞻又能奈何的了么?姜维是连年北伐,但并不是用穷兵黩武就能一句话概括的,姜维北伐一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二是“益州疲弊”下的图存战略,后世总说蜀国弱小,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但蜀国除了北伐还能选择怎样呢?

其北伐目的也是占据关中以及拢右地区,有点效仿汉朝开国鼻祖刘邦的意思,偏安一隅就是等死,何不一博?再者姜维的北伐并非徒劳无功,据统计下来,姜维的北伐比诸葛亮时期的效果更好一些,其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据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成功的对魏国形成骚扰,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吴国与魏国的东线战争,这是三国鼎立得以延续的关键。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司马炎《汉晋春秋》

相比较之下,诸葛瞻的最后一罪没有进守江由反而比较客观公道,但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认识到一点为时已晚,这是一个高层领导缺乏战略眼光的恶果。其战略眼光的匮乏还表现在曾经与董厥上书弹劾姜维北伐战败一事,当时二人皆任“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此时身为核心领导,对于北伐事业没有支持的态度,反而担心姜维权利过重,因其一次失败便要削其兵权,毫无格局,那么黄晧霍乱朝政,为何不敢发一言?

公证来讲,《华阳国志》中记载了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做官,受到羞辱,故而在其修《三国志》时对于诸葛瞻的记录也许会有失偏颇,诸葛瞻因此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姜维最终为蜀国精忠落得“刨腹问胆”的下场,算是鞠躬尽瘁了,而诸葛瞻也是战死城下,继承了父亲的忠肝义胆,二者没有什么矛盾,都是为国家着想,只是政见不同罢了!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很多人都说“虎父无犬子”,但大部分时候这句话只是客套的场面话,一代英才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他不仅难堪大任,甚至可以说蜀汉的灭亡与他有直接的关系。

公元227年,已经46岁的诸葛亮迎来了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在父亲巨大光环的庇护下,诸葛瞻的生活非常优越,各种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根本不用争取,因此接受了良好诸葛瞻在童年的时候便显得十分聪慧。

诸葛亮看到儿子幼年聪慧早熟,非常担心其成年之后不能有所作为,所以在临终时写下了《诫子书》劝告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由于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过于辉煌,因此作为蜀汉“最强官二代的”诸葛瞻根本不能淡泊明志。17岁时便娶了公主为妻,并且担任侍中这样的显赫职位。

除了蜀汉朝廷的照顾之外,蜀汉百姓也因为怀念诸葛亮,对诸葛瞻格外吹捧。每当蜀汉朝廷出台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时,百姓们都会奔走相告,说这是武乡侯所提倡的,诸葛瞻也因此名声远扬。

在这种毫无根据的吹捧之中,诸葛瞻逐渐迷失自我,他丝毫不认为自己的才能名不副实,反而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应该接替诸葛亮的所有工作。但当时的姜维却抢占先机,夺取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一切”,于是诸葛瞻对姜维产生了不满。

或许诸葛瞻生活在和平年代,他的仕途会一路顺风的做到朝廷大员,享受普通人一辈子无法享受的荣华富贵。但可惜的是他生活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脱颖而出。所以无论诸葛瞻如何排挤姜维,姜维都掌握很大一部分军权。即便是姜维在侯和之战中惨败后,诸葛瞻弹劾姜维穷兵黩武,姜维也只是去了沓中屯田,拥兵北防。

公元263年,在司马昭的策划下,钟会、邓艾、诸葛绪分三路攻蜀。刘禅闻讯后,急忙派廖化增援姜维,姜维最终在剑阁阻挡住了钟会的进攻,逼得钟会意欲退兵。

此时邓艾提出一条奇计——偷渡阴平,经过商议,邓艾带着本部三万兵马出发,越过700余里袅无人烟的险域之后到达江油关,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危机时刻,蜀汉朝廷派出了诸葛瞻统兵阻挡邓艾。给诸葛瞻打下手的是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侄子李球等人。这些官二代与久经沙场的邓艾相比天差地别,根本不懂军事作战。

当时唯一有见解的是黄崇,他认为蜀军并不是邓艾的对手,不能硬碰硬,所以提出了占据险地固守的办法。但诸葛瞻却非常自负,根本不予采纳。

实际上,当时的邓艾孤军深入,粮草供应不济,如果诸葛瞻采纳黄崇的建议,命令蜀军据险固守,邓艾的粮草耗尽之后一定会不战自溃。但很可惜,诸葛瞻过于刚愎自用,导致了蜀汉最后的希望破灭。

经历了几次失败后,诸葛瞻退守绵竹准备和邓艾决一死战。决战前,诸葛瞻悲愤的说:“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军不能护国土,这是我的三大罪,我没有面目回去[成都]。”最终冲入敌阵战死。

诸葛瞻以死殉国的忠心,以及勇而无畏的血性令人动容。但他名不副实的才能,嫉贤妒能的性格也确实是其人生的一大败笔,尤其是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了绵竹之战的惨败,这也成为了压倒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蜀汉的灭亡与诸葛瞻有直接的关系。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论对蜀汉的忠心,诸葛瞻和姜维都无可挑剔;但是论才能,诸葛瞻与姜维相差是在太远了。诸葛亮英明一世,但是诸葛瞻的确是一个庸才。反而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一手撑起了蜀汉的半边天空。

姜维是蜀汉后期难能可贵的人才,但是姜维一直得不到蜀汉的信任。即便姜维忠心耿耿,即便军权在握,也从来没有进入蜀汉的权力核心。姜维掌握的权力远远没有诸葛亮曾经的权力巨大,但是依然能够支撑蜀汉几十年,实为不易。

反观诸葛瞻,诸葛瞻的品行倒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诸葛瞻其他方面的才能实在不敢恭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年仅8岁,但是后来,诸葛瞻得到后主刘禅的一手提拔,并做了刘禅的驸马,仕途一路青云直上。

在诸葛瞻35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上了卫将军,和董厥共掌朝政,地位在姜维之上。刘禅在安排朝廷布局的时候,董厥和诸葛瞻在实际上是共事丞相之位,其中董厥主内,诸葛瞻主外。在这个时候,姜维名义上是应该归诸葛瞻节制的。

但是,姜维戎马几十年,军中大多数将帅都听从姜维号令,诸葛瞻在实际上根本管不了姜维。而诸葛瞻在成都,姜维常驻汉中,实际上也加深了两人的隔阂。而姜维数次北伐中原,又直接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

因此,诸葛瞻才会义无反顾地反对姜维,为此联络董厥一起上书刘禅,试图完全剥夺姜维的兵权。在诸葛瞻的紧逼之下,姜维被迫率军至沓中屯田,以避灾难。这个举动,最终却给了曹魏大将邓艾、钟会可乘之机。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钟会率18万大军伐蜀。由于姜维主力远在沓中,蜀汉门户洞开,魏军得以长驱直入。此后,虽然姜维回师拖出了钟会,但是邓艾还是偷渡了阴平,进入了绵竹。而绵竹与成都近在咫尺,这个时候,蜀汉的灭亡已经为时不远了。

邓艾南下以后,诸葛瞻率蜀汉精锐羽林军前往绵竹拒敌,但是很快失败,诸葛瞻壮烈殉国。

诸葛瞻死前,后悔没有节制姜维,致使蜀汉蒙受灭顶之灾。

不过,姜维沓中屯田过失虽然巨大,但是蜀汉还没有达到非亡不可的程度。如果诸葛瞻能够守住绵竹,或者诸葛瞻能够打败邓艾,那么在姜维已经牵制了钟会的情况下,钟会的进攻也不大可能完全成功,蜀汉还有希望,而且还有很大的希望。

可是,诸葛瞻仅凭冲冠之勇,带领蜀汉最精锐的羽林军,居然打不过邓艾的疲惫之师,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