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经常借汉献帝的名义挑拨诸侯战争,为什么诸侯也老是遵命?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和诸侯们自身的利益有关。他们自身的内政、外交,都离不开朝廷的支持。
目前最多的说法是,汉朝统治了天下四百多年,依然有人心。这点并不为错,只是,在残酷的诸侯割据斗争中,依然还是利字当头的。如果仅仅只是一个虚名,不符合利益诸侯利益的话,诸侯们是不会服从的。
诸侯要对势力范围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朝廷的任命这些诸侯,对势力范围进行管理,打的就是朝廷官员的旗号。
大家都知道,在汉末军阀中,绝大多数的军阀都是外来的。比如,刘焉、刘表、吕布、刘备等,他们都不是当地的士族。
而且,群雄割据时期的诸侯,力量都还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内部的不和谐势力进行弹压。
因此,只能利用朝廷的名义为纽带,维系起自身与内部地方势力的联系。
比如吕布,他算是诸侯中最相信拳头的人了。可是,他死乞白赖地要求朝廷任命他做名正言顺的徐州刺史。因为,没有这个任命,他始终只能盘踞在下邳、小沛这样的地方,徐州其他广大区域,他很难进行有效的统治。
即使是吕布,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处理和陈登等人的关系,也只能一直求封“徐州刺史”那么,诸侯们有没有可能利用武力,一脚踢开这些啰嗦的士族,直接进行管理呢?
不能!
姑且不说,你打一个大豪族的难度(想想吕布和臧霸),不亚于打一个诸侯,就看看你离开了士族的支持,如何管理地方呢?
东汉三国时期,尽管造纸术得到了改良,但是教育成本依然很高。比如,“洛阳纸贵”的故事,即使到了西晋时期,一群人追捧左思的《三都赋》,堂堂的西晋首都洛阳,就出现了纸张供应不足的情况,可见,此时的教育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能够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至少能识文断字)的人,是非常稀缺的。因此,诸侯要想有效地统御地方,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拔人才,还是聚焦在士族阶层。所以,也就出现了一些诸侯,屡次容忍狂士的羞辱,依然重用。实在是因为人才稀缺。要想有效管理地方,还是得依仗士族的支持。
诸侯们需要灵活处理与朝廷的关系,改善自身的外交环境尤其是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下,他们绝对不希望自己四面树敌。
当时的诸侯们,彼此之间都有戒备心,也有吞并心。
董卓废立天子,就遭到了天下诸侯(虽然当时实力很弱)的群起而攻之。
你和天子对立,就是让诸侯们选择跟你走还是跟你打。一般,只会引起群起而攻之比如袁术,他自恃实力,公然称帝。这就使得自己遭到了各地诸侯的集体攻击。
这是因为,大家都等着哪个傻帽跳出来犯傻呢,一旦他犯傻了,合伙群殴,各自取得自己的利益,壮大自己的势力,这是很美妙的事情。
曹操的方法得当曹操对诸侯之间的离间、挑拨,都是非常务实的。比如,传说中的“驱虎吞狼”,就是在认真分析了刘备和吕布彼此的戒备心,以及袁术对徐州的吞并之心。先通过任命刘备并密令刘备除掉吕布,来引起吕布的恐惧心理,又利用袁术和刘备的征战,给吕布反叛提供机会,成功挑起了吕布在徐州对刘备的袭击。
可是,随着天下群雄逐渐被消灭。天下由群雄割据走向寡头竞争时,曹操的天子令就不好使了。因为,诸侯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来弹压内部的不和谐力量,也有了足够明朗的形势来判断敌我关系,此时,曹操的方法再高明,也已经失去了意义。
在天下形势进入寡头竞争后,再要用天子令来挑起事端,已经不可能了。比如,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让天子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任命程普为江夏太守(当时江夏在刘备的盟友刘琦管辖内),试图以此来挑起刘备和孙权的联盟。结果,完全没有用。
因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曹操选择的一个特定的高招。他建立在诸侯们自身的利益诉求上,也建立在曹操集团高明的谋略能力上,两者缺一不可。
曹操经常借汉献帝的名义挑拨诸侯战争,为什么诸侯也老是遵命?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使曹操在对其它诸侯征伐时,常假借天子之意而“师出有名”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各路诸侯对于曹操假借天子之名发布的诏令,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有选择的服从。封赏等自然接受,而有损自己的诏令则不会执行。
如果,曹操真能假借天子之名命令诸侯服从,那曹操也早就统一天下了。如能听从天子诏令,诸侯也不能称之为诸侯了。
曹操经常借汉献帝的名义挑拨诸侯战争,为什么诸侯也老是遵命?
曹操(155一220)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开始发迹,他的实力和袁绍,袁术等大军阀军事实力没法比,曹操比其他诸侯高明之处是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名义讨伐不臣。
当时不管怎么乱,军阀怎样拥兵自重,天下还是刘家的,大汉王朝仍在。曹操任汉朝丞相,政治上有绝对优势,代表国家,军队属于汉朝正规军。自古出兵讲究师出有名。曹操率军讨伐其他军阀等于平叛,会得到百姓支持。
各地军阀必须接受曹操删封,官职才能有法律效力。比如江东孙权被封做讨虏江军,吴侯。孙权在江东混才能名正言顺。刘备取汉中后,马超等联名保举其为汉中王。刘备才能理直气壮在当地经营。
周瑜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先行一步,取得中央决策权,不管军阀多么不服气,名义上还得听曹操节制。这就是曹操比其他诸候高明之处,也是他不肯称帝的原因。
曹操经常借汉献帝的名义挑拨诸侯战争,为什么诸侯也老是遵命?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 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控制汉献帝之后,非常的重视汉献帝,可以说是真的将汉献帝尊为自己的主上,只不过只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权利在曹操手中。当时大家还是汉室天下,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以扶持汉室为旗号,以求得到天下人支持。曹操是汉朝丞相,是汉王朝的政府首脑。各路诸侯在名义上还需听从朝廷号令,而曹操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用皇帝的旗号来攻打诸侯名曰讨逆,把服气的收拢,把不服气的以天子的名义铲除“叛逆”打服。而且当时的很多诸侯“正统”的思想比较严重,自称汉臣;谁若不在表面听令,会失去民心,让其他诸侯群而攻之,瓜分利益。
所以诸侯无论是真是假只有听从号令,何况攻打其它诸侯有汉室“讨逆”的名义,而且还能瓜分利益,扩大地盘增加人力财力物力,何乐而不为。
曹操经常借汉献帝的名义挑拨诸侯战争,为什么诸侯也老是遵命?
遵命其实也分两种
一种是出力的,另一种是只出兵的。
曹操令诸侯的情况往往只是择机而令,
何谓“机”?就是两方诸侯有矛盾,想出兵却缺乏名分。群雄割据,毕竟汉廷仍在,尽管只是许都两根大柱一张龙椅,政治话语权还是在的。古人其实很看重“名分”二字,不然刘备一个草鞋贩子如何统率军队,于是他搜肠刮肚挖出一个中山靖王之后。扯远了..总之,诸侯想打架,还是要有理由的。师出无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而若无此机,怎么令诸侯都是白瞎。比如董卓刚进京,袁绍拿着伉乡侯的大令号令四方勤王,关中诸人都出了兵,集合后却不出发,总说等待时机,其实都是拥兵自重保存实力,那时的曹操看不惯就带着一万多人出击,结果大败而归。也许从那时起曹操就明白了,号令诸侯仅仅是做个表现罢了。
纵观曹操一生的战役,唯一一次不依靠自己的军队的就是关中钟繇帮他“平定”的事,不过也只是安抚,几乎没有动用军队。说白了,以曹操的性格,他是不会把胜败交到这些诸侯手里的。所谓“令诸侯”,不过是乱世之中的逢场作戏罢了,武力与人心才是王道。
曹操经常借汉献帝的名义挑拨诸侯战争,为什么诸侯也老是遵命?
愚见:
一是咱们常说的程序正义。本身相互之间就有矛盾,奉天子之命就代表了正义一方。不受命,则会授人以柄,反倒是无理。
二是要考虑到古人所受之教育。皇帝为天之子,在普通百姓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会犯错的,特别是汉室统治数百年的情况下,至亡,在大部分人眼中,错在臣子,而非皇帝。因此对底层百姓来说,汉室就是代表正义。
请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