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三国时厉害的武将都在曹魏和蜀汉,在孙吴的却很少?

这个是偏见。

我们看看历史上,古人对三国名将的整理;并一起分析一下这种偏见产生的原因,并不全赖罗贯中。

摆事实,讲道理。

关于中国古代名将的,有两本书,历史上有两本相对被人认可的书(当然,可能我有盲点,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权威推荐,更好)。在这两本书中,列举了历史上的一百位名将。从这里的名单看,东吴的武将人才,可是完全不比隔壁两家少的。

北宋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列举的三国(汉末)名将有:

魏:张辽、张颌、徐晃、李典、邓艾、司马懿蜀:诸葛亮、关羽、张飞吴:周瑜、吕蒙、陆逊、陆抗

清朝丁日昌的(洋务运动领袖之一)《百将图记》中,列举的三国(汉末)名将有:

蜀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魏:张颌、张辽、典韦、邓艾吴:周瑜、太史慈、甘宁、陆逊

从这里的记载可见,在古人印象中,即使把诸葛亮、司马懿这种更像政治家的人物算在内,东吴的顶级名将也都不比隔壁两家少。

可是,我们依然不能把”东吴名将少“这个偏见都赖到《三国演义》头上,毕竟,《三国演义》,只是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大家产生偏见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

在艺术作品中,东吴的配角定位,决定了贴金少

好莱坞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艺术作品也好,都习惯正邪大对决的剧情。

而在民间作品中,由于观众、听众大多数都是劳苦大众,剧情天然偏向于正邪大对决的方向,否则,直接一人发一本历史书,自己看就好了,还要这些艺术作品干什么呢?

而在三国中,刘备和曹操两家,一直就是正邪对决的主角。

早在三国演义流行之前,就有记载称,听众听到曹操取胜了,就各个着急得不得了,听到刘备取胜了,就各个欢欣鼓舞。

所以,东吴的名将不但几乎没有被艺术作品贴过金,他们的事迹、功劳,还都被挪给“主角”们,就算是赤壁之战,明显是东吴水军的杰作,也要带入一个“借东风”。其他,如”草船借箭“等江东杰作,也都挪移给了诸葛亮等人。

不但没有任何贴金,就连赤壁之战的功劳,还有分一大半给诸葛亮“借东风”。东吴立国较快,需要武将发挥个人勇武的时机少

在民间,大家更乐意谈论不可思议的个人勇武。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需要发挥个人勇武来扭转战局的时刻,也多是在局势危急的时刻。比如,濮阳之战中的典韦,长坂坡上的赵云、张飞等等。

比起四站之地发展的曹操和屡败屡战的刘备来,东吴的立国之战算是比较顺利,孙策很快就扫定了各地,因此,很快就进入到了比较稳定的时期。而且,孙策,好歹是个主君,不能算成将领。

孙策、周瑜创业过程相对迅速、平稳,不需要依靠可歌可泣的个人勇武来救场。

反倒是不需要怎么创业的孙权,自己比较作,屡次在完全没必要的情况下遭遇危难,需要周泰来解救。可是,周泰护主,一次是被山贼攻击,有点拿不出手。一次是在逍遥津,逍遥津之战只有一个主角——张辽,因此,不管是演义,还是民间传说,都很少有很细致地勇武描述。

周泰救主的表现,荡气回肠,只是,他的光芒被对面的张辽掩盖得死死的。在濡须口对决中,甘宁等人的勇武表现,不让曹军诸将,只是,这种机会实在太少民间对名将武力的排名,多倾向于陆战将领

要让人印象深刻,还是得时刻让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如果说,各位朋友, 你在陆地上打过架吗?我相信几乎没有人说从来没有。

可是,如果问各位,你们在水里打过架吗?在船上打过架吗?想来,没有多少人经历过。

东吴以水军立国,大部分战斗发生在水上,可是,民间传播的勇武故事,却多是陆上的,所以,水战的杰出表现,也入不了民间谈资的法眼。

《水浒传》中,谈到梁山能打的人,一般都提”梁山五虎“这些陆战将领,谁提水军猛人呢?

因此,这就造成了大众对”东吴少将“的误解。

请大家批评!

为什么有人说三国时厉害的武将都在曹魏和蜀汉,在孙吴的却很少?

谢谢邀请!《三国演义》小说是很明显的褒扬刘备,贬低曹操。曹魏和刘备分别代表两个阵营所谓的汉室的正统。而吴开始一直是曹魏在代表汉室封赐官爵的。 相对小说里描述东吴的少了些。 然而,吴国的名将也不少,如孙坚,孙策都是一代英雄。周瑜,吕蒙,陆逊都是东吴的都督。黄盖,程普,韩当,周泰,丁奉,徐盛,甘宁,太史慈,凌统,潘璋,这些都是孙吴的名将。

为什么有人说三国时厉害的武将都在曹魏和蜀汉,在孙吴的却很少?

首先,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魏蜀吴都有很多名将被人津津乐道。但不可否认,使这段历史拥有超高人气的原因就是《三国演义》的推广。至今大多数人对于同一个三国人物常常分不清其历史形象与小说形象。而演义中罗贯中是以曹操、刘备的对抗作为主轴来展开故事的,东吴集团大多数时期沦为陪衬。这也是孙吴的武将们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究其根本,曹魏与蜀汉都以自己为正统,其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不同朝代、时期,有不同的人分别为两大阵营的正统性发声,双方都有很多支持者。但江东集团从孙策死后,孙权掌权伊始就不再积极进取,不论当时还是后世都把它当做一个安于现状的割据政权,比曹魏、蜀汉低半头。这也导致为东吴效力的武将从宣传效果上就没法达到其他两大集团。

再次,曹魏的八虎骑、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提到这些人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脑海中浮现纵马驰骋的英武形象,个个都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强大气场。但与这些人地位相当的东吴四大统率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你很难把他们的形象想象成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战将。这四个人都以智谋、战略见长,除吕蒙外的三人都是以儒将形象存在于历史,就算吕蒙曾经没文化,可他最大的战功也是通过诡计,并非正面战场。而曹魏、蜀汉的顶级战将,除了能够独当一面指挥部队,也能够先登杀敌,冲锋在前。从这一点上,东吴统帅级别的武将由于重在指挥而非亲自杀敌,所以气势上又矮了半头。

最后,东吴武将并非武功不强,初期的孙策既是武将也是主公,人称小霸王,是真正扫平江东的强人。太史慈与孙策单挑不分胜负,也是一员虎将。但两人去世太早,没有经历后期的大战,非常遗憾。东吴其他主要将领都要受四大都督领导,地位上受到限制,没有带兵独当一面的权力,所以表现机会受限。

但是,甘宁、周泰、凌统为首的东吴武将在历史上也都有非常亮眼的战绩,以他们为首的东吴主要战将十二人在《三国志》中合传,后世并称“江表十二虎臣”,这些人是孙吴集团的武力担当,实力也是非常不俗的。

这十二人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综上所述,东吴由于立国之初政治地位低于曹魏蜀汉、军事体系以四大都督为统率,另外江东武将作战多为水战,很难有陆战武将的亮眼战绩,所以其实东吴不乏武艺高强之人,但统帅级武将均为儒将,各种因素叠加,导致东吴以勇武著称的战将地位不如其他两大集团。

为什么有人说三国时厉害的武将都在曹魏和蜀汉,在孙吴的却很少?

这明显对三国历史了解不够深,曹魏,蜀汉将领的名字虽说都是响当当的,但东吴的将领也不赖,要不然怎么会三国鼎立。

曹操统一北方以来,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招揽天下人才,加上曹魏实力雄厚,曹操爱才,所以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投靠。再加上东征西战,武将名气大震,如张辽,徐晃,夏侯渊,曹仁,许褚,李典,张郃等,这些大将个个武艺超强,再加上在各个战场都打胜仗,声名远播。

刘备帐下五虎上将,更是家喻户晓,刘备从无弹丸之地,到拥有荆州,益州两地,全靠这些老将无数次胜利打出来的,深入人心。

而孙权帐下也集结了不少人才,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黄盖,甘宁,丁奉,凌统,太史慈等,都不是等闲之辈,个个厉害。只是东吴一直占据江东,战事相对较少武将们出征的机会少,故而名气不是很大。

为什么有人说三国时厉害的武将都在曹魏和蜀汉,在孙吴的却很少?

这是受到小说褒扬刘备,夸大刘备实力的影响。孙吴并不弱,从他比蜀汉灭亡要晚就能说明一二。

为什么有人说三国时厉害的武将都在曹魏和蜀汉,在孙吴的却很少?

孙吴的武将并不少,而且并不弱,好好了解一下就不会这么问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