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唯独不敢自比张良?

细看历史,我们会发现,管仲、乐毅确实对诸葛亮影响极深。诸葛亮的立身处世、治国方略,多师从二人;而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决定了他不自比张良。

诸葛亮是管仲、乐毅的粉丝

乐毅军政才干,士人高洁的风骨,对诸葛亮影响极深

我曾经在一个公司待了很多年,当时被别家挖了,想要辞职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就模仿乐毅《答燕惠王书》写了封辞职信,希望在搞怪一定的氛围中谈一下离职问题,尽量避免尴尬。结果,当时的领导笑话我说,你是在模仿《出师表》吗?

实际上,如果我们先后读一下两篇文章,就会感觉到,两篇文章的风格很相似。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古代”士人“的风骨和责任感。

乐毅,自然是军政全才。他行军,则伐齐七十城,行政,则齐人咸服。如此军政全才,自然很容易引起少年诸葛亮的佩服。

乐毅以弱燕伐齐七十余城,并治齐地有方,深得诸葛亮推崇

诸葛亮治蜀,所用之法,很多都来自于管仲的《管子》。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治蜀用的是法家的思想。事实上,大家熟知的商鞅变法,只是法家的一支。

管子的法家在后世被称为”齐法家“,与商鞅、申不害、韩非的三晋法家不同。他最大的不同点有两个:1、齐法家思想中,有限制君权,主张法律的公正、公平;

2、鼓励工商业发展,主张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经济,富国强兵,这与执着耕战的商鞅截然不同。

从诸葛亮治蜀来看。他确实深的齐法家的真传,比如:法律公正、发展蜀锦贸易等。

后代学者,包括著名的梁启超,都认为诸葛亮的治国方略来自《管子》

传播海外的蜀锦。诸葛亮、管仲是古代少有的,鼓励多种经济一起发展的政治家

管仲、乐毅,都治理过齐地。老家在山东琅琊的诸葛亮,当然更倾向于研究他们,粉他们!

所以,人家推崇自己的偶像可以吗?难道所有的小球迷都必须粉梅西,就不能粉一下自己支持球队的球星吗?

只有自比张良,不但不愿,而且不敢

不愿,是因为诸葛亮的志向。诸葛亮在蜀汉,把张良、萧何,甚至韩信的工作都一个人包了。足见他全面的能力。

诸葛亮是借管仲、乐毅之名,表达了自己全面的能力和不俗的志向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南阳耕田期间,必然从小对政治、经济、军事各派都所学很深。这就决定了他不愿意只做一个张良。

不敢,是他没有不臣之心。自比管仲、乐毅,可是作为一个传言给传播出去的!

管仲、乐毅,都是协助诸侯争霸天下的人物。诸葛亮自比他们,自然会吸引到有兴汉抱负的人物来关注。

如果,自比改朝换代的姜子牙、张良,那岂不是放出话来:”有谁想改朝换代的,带上我!“

诸葛亮最终成为了一代贤相。而他的偶像管仲、乐毅的思想,也随着他的出名而进一步为世人所知。

推崇偶像,成为偶像,中华的文明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了。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唯独不敢自比张良?

诸葛亮忠心可签,九伐曹魏,想统一天下,功成名就,可比姜尚扶周。张良志在报仇,为民推翻暴秦,成功后急流勇退。这点老诸葛才不敢比,,,[可爱]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唯独不敢自比张良?

诸葛亮不是不敢自比张良,而是不屑为之。

诸葛亮才能与张良相似,但是学问不同。

张良师承于黄帝和老子的道家,诸葛亮师承于申不害和韩非的法家。

在秦朝末年,可以图谋天下的人,除了刘邦还会有谁?项羽的格局决定他不会有什么作为。所以张良在经过刺秦、复兴韩国等事件之后,开始跟随刘邦,不再理会项羽。

但是精通黄老之术的人,不会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取天下,因此他们只能实行谋略辅佐而不能承担大事。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图谋的结果而不是图谋的开始,所以只能躲在背后暗中实行他们的志向,因而不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诸葛亮的志向是复兴汉室。

诸葛亮经过观察当时群雄的志向,发现曹操、孙权等人都没有复兴汉室的意向。因此诸葛亮便退身耕种,在此期间继续考察可以实现复兴汉室的人。最终发现只有刘备有此意向,故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以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比荀彧强太多了!

但是仅凭刘备的实力,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称霸中原,从而最终消灭曹操。所以只能远远的躲到蜀地,积攒自己的实力,同时窥伺着曹操、孙权,只要一有机会便会出兵讨伐。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规划。

诸葛亮在蜀国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事无巨细必亲力亲为,运用严厉的法令统御国家。这正是采用了申韩之术的法家理念来治理国家。

由此可见,诸葛亮与张良的理念以及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诸葛亮更多的是在治国上,而张良则表现在阴谋上。如果从谋略的角度来说,诸葛亮的可以称之为权谋,张良的只能被叫做阴谋了。两人的处事高度是截然不同的。诸葛亮不是不敢自比张良,而是不屑为之。也可以说,与其自比张良,还不如自比萧何。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其中自有深意。

自比管仲,是取其“尊王”之义;自比乐毅,是取其“复仇”之义。自比管仲乐毅,在告知世人自己具备管仲乐毅之才的同时,也在比拟之间透露出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在诸葛亮时代,管仲乐毅二人的名望远超汉初张良等辈。既然能够自比管仲乐毅,又何必自降身份自比张良。

后世对此发表议论的人,大多是对他们在才智方面做比较,但是却忽略了从诸葛亮的心事方面一探究竟。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唯独不敢自比张良?

什么叫不敢自比张良?这个说法太搞笑了吧。

在诸葛亮眼里,张良还算不上顶级人物,管仲与乐毅才算是顶级人物。

什么叫顶级人物,管仲与乐毅不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可与同国君划等号。不管是齐桓公或是燕昭王,对管仲、对乐毅都是无条件的信任,管、乐两人的命令,与君王的命令无异。试问,张良有这种待遇吗?

固然,张良也是名臣,但即便在西汉开国时,他的地位也不是很靠前。大家知道,张良是封留侯。侯的爵位比诸侯王要低一等,在他之上,还有七位异姓诸侯王呢。同样是封侯,刘邦把谁列在首位呢?不是张良,是萧何。把这个名单一排,张良得排到十名左右了。

诸葛亮是什么人呢?很自负的人。要追随的君王,应该是齐桓公、燕昭王这样能推心置腹的君王;要像管仲、乐毅那样成为辅佐君王的第一把手,第二把手,他都不考虑。像张良这样第九、第十把手,好吧,我感觉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

齐桓公的事业,就是管仲的事业;燕昭王的事业,就是乐毅的事业。可是我们能说,刘邦的事业,就是张良的事业吗?显然不可以,张良的份量还没那么重。

同样,诸葛亮推崇管仲、乐毅,也是推崇齐桓公-管仲,燕昭王-乐毅那么充分信任、毫不怀疑的君臣关系。

我就以乐毅为例吧。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称他迟迟没攻下齐国最后二城,是想当齐王。自古以来,进谗之人,抓住君王的一个死穴,只要“诬以谋反”,不管这个谋反是不是真的,总会令君王生出莫名的恐惧。多数君王采取的办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但燕昭王怎么做呢?他当在群臣的面,斥责进谗者,当场推出斩首。为了表示对乐毅无条件的信任,他把乐毅的妻儿子女全部送到齐国,甚至要封乐毅为齐王。

那么刘邦与张良的君臣关系能这么铁吗?不能。

张良是很聪明的人,知道刘邦这个人猜疑心很重,故而晚年时行事十分低调,不愿意卷入过多的政治旋涡中。他热衷于道家仙学,学习避谷术、引导术,杜门不出。其实他是个很明智的人,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因此他学道学仙,未必不是一个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无欲无求。故而在汉初刘邦屠戮功臣时,张良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怀疑与冲击。这是得益于他的自我保全术,并非君臣之间亲密无间。

因此,诸葛亮不是不敢自比张良,而是不屑于自比张良。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唯独不敢自比张良?

非不敢比,是不必比!

诸葛亮自在管仲、乐毅显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不比张良却因为诸葛亮的理想不是张良。

张良出身六国中的韩国贵族,其祖父与父亲均为韩国国相,韩国为秦所灭后,张良矢志报仇复国,于博浪沙刺秦始皇,未成功,随后趁秦末乱世起兵反秦,因感自身力量单薄,遂投靠刘邦。

张良毕生心愿也不过是恢复韩国,投靠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助刘邦夺取天下后离开,遂隐退。张良终其一生仅是个谋士,出谋划策、功成身退,无理想、无野心、无权力欲。

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是齐桓公的国相,为齐桓公争霸提供各种支持,管仲最出名的是改革和思想。

乐毅是杰出军事家,燕国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统帅五国联军攻齐,以少胜多,大破强齐。

管仲是名相,乐毅是名将,诸葛亮无非是想出相入将,而不是成为像张良那样的谋士。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管仲是法家先驱,而诸葛亮身受法家思想影响,在治理蜀汉时,诸葛亮采用的是法家思想,以法治国,是以蜀汉政治清明,人人守法,对于法家先驱管仲,诸葛亮肯定崇拜不已,当然自比了。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唯独不敢自比张良?

因为如果他自比了张良,你这种无聊的人又会问他为何唯独不敢自比管仲,哈哈……

就历史而言,管仲、乐毅、张良,三者的地位其实不好说谁高谁低,毕竟孔子还说过没有管仲我就被发左袵了。当然,以汉朝背景下,作为兴汉大功臣的张良,地位和名望应该还是比春秋战国时候的一国将相管仲乐毅要高。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对刘备介绍诸葛亮时,刘备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有点夸张?司马徽回答,我看管仲乐毅还不够,可以比成姜子牙和张良。

这里面其实可以看出时人评价,还是以姜子牙和张良胜过管仲乐毅的。

有啥差别呢?主要在于其功业的类型。

姜子牙是在商朝末年,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延续八百年社稷。

张良则是在秦朝末年,辅佐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打败楚国,建立了汉朝,到诸葛亮时候已经有四百年江山。

所以,姜子牙和张良这两个很大的特点,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并且延续多年。

相对来说,管仲只是辅佐齐桓公把齐国变成霸主,乐毅只是辅佐燕昭王使得燕国打败齐国。这两个的功业都是在乱世下辅佐一人得志,并且强盛只延续半辈子。

诸葛亮处于东汉末年,他的志向不是颠覆东汉,建立一个新的朝代,而是想兴复汉室,延续东汉的命运。这时候,显然管仲乐毅这种振兴派的功臣是他更愿意做的。如果自比姜子牙、张良,那就等于公然宣称自己要另外建立一个新朝代,与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严重不符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