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吗?

当然不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

我们探究一个人的想法,关键不是听当事人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刘备早期对诸葛亮的使用

诸葛亮归刘备后的第一个工作,是整顿新野户口。

诸葛亮的第一功可不是火烧博望坡,而是整顿户籍,

刘备好歹是治理过大州的人,此时,已到新野好些年了,却为何连户口都要等到诸葛亮来整顿?

在汉末豪族社会,户口管理,关键不是需要多么高超的能力,而是能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获取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和配合!

这就反映了刘备当时也看中了诸葛亮的社会关系!

诸葛亮隆中对中暗提了自己的人脉

诸葛亮的隆中对,名传千年,除了展现出他杰出的战略能力,除此之外,也暗含了他的人脉价值。

大家应该还记得,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对先从刘表手中取得荆州的规划(是从刘表手中,直接获取荆襄九郡,而不是像后来一样只“借”很小一部分荆州)。可是,凭刘备在新野弹丸之地,如何取得荆州呢?假如只是一个构想而没有实力基础,那与空想有何异呢?

诸葛亮可不是个爱说空话的人!

在刘表去世后,诸葛亮一再劝刘备夺取荆州(荆襄全境,不只是后来关羽所守的部分),都因刘备“不忍”作罢。

襄阳大城,若无内应支持,逞关张赵之勇,不可能拿下。

那么,诸葛亮凭什么认为刘备当时可以直接获取荆州呢?

不是凭关张赵之勇,(襄阳坚城,岂能一勇而下?)而是凭诸葛亮的社会关系!

众所周知,刘表是在荆州士族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统治荆州的。

而荆州士族,最强的是五大家族,既庞、蒯、蔡、习、黄。不论是早先的刘表单骑入荆州,还是后来逼刘琮降曹,荆州的走向,始终在这些家族把持下。

诸葛亮与这五大家族关系都非同一般!

诸葛亮自己的媳妇黄月英正是黄家主人黄承彦的女儿;

黄月英,人家可是“大家”闺秀

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入了庞家和蒯家。

而诸葛亮媳妇的黄家与蔡家也是烟亲。

可以说,诸葛与五大家族关系都很紧密!而诸葛亮自己所在的琅琊诸葛家,也是很有名望的家族。在山东、汝南都很有影响力!

其中,庞、黄二家是诸葛亮死党。完全可能拥立刘备。

庞家,就是庞德公为首的家族。传说中,诸葛亮临终前都在大呼:庞德公救我!足见关系之深。庞德公与刘备关系也很好。而当时,习家与庞家世交,也可能支持。

传说中能给诸葛亮续命的庞德公,与诸葛亮良师益友,也是庞家一把手!

刘备当时,纵然没有谋夺荆州之心,但既然在荆州混,就非得需要当地社会关系的支持!

茅芦三顾,千古佳话。但是,诸葛亮,当时毕竟只是个年轻人。隆中对,只是他的面试表现。

而诸葛亮最终能以名相之尊流传千古,靠的当然就不只是隆中三分的一个ppt,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无论何时,要有大成就,与其期待明主伯乐的神话,不如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自己。共勉!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吗?

还能因为什么呢?

刘备屡战屡败,关键就是没有一个优秀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他对人才那真是“思贤若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脑子不够用啊,混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所以,徐庶刚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说这人简直就是卧龙,您要不要见一见。刘备马上就三顾茅庐去了。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论人脉、论经验、论财力、论地位,诸葛亮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有他经天纬地的才华,才是刘备诚心诚意请他出山的原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吗?

想想刘备一生真不容易,23岁出来打天下,到了47岁还在寄人篱下,还在感慨一事无成,这让同时期的年轻人作何感想?

同时期50后的曹操击败了四世三公的袁绍,基本统一北方,80后的孙权依靠父兄三代的基业,雄据江东六郡之地,而60后的刘备却只能滇沛流离、寄人篱下。

一个年近半百的大叔刘备不缺雄心壮志,刘备从小就想羽保盖车,那可是皇帝车驾。刘备不缺宅心仁厚,能感动刺客,在战乱中百姓愿意跟随。刘备不缺武将,关羽、张飞皆万人敌。那么刘备缺什么呢?

曹操说了,刘备是个英雄,一个一无地盘,二无背景,三无财富的三无英雄,能被曹操视为英雄,想来不简单。刘备这个英雄缺的就是用武之地。

刘备自201年投靠刘表到207年三顾茅庐,在荆州待了七年,刘备能接触到荆州的各个人才,显然并没有能打动刘备的人出现。

诸葛亮于隆中草庐中对刘备说了一番话:

荆州是个好地方,其主不能守,这是上天送你的。益州是个好地方,其主暗弱,这也是上天送你的。曹操己拥兵百万平定中原,暂时要避其锋芒。孙权已居江东三代,富裕又有天险,不能图谋只能联合。我们要占据荆、益二州,对内抚慰百姓,任用贤良,对外开疆拓土,合纵连横,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直取中原,何愁大事不成?

47岁的刘备看着27岁的诸葛亮那张年轻睿智的脸,心中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就是我刘备苦苦寻找多年,终究无法得到的成功之道吗?

一个身经百战、名满天下的中年大叔向一个比自已年轻20岁的毫无名气小鲜肉求助,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

刘备所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成功之道,也是用武之地,而这些是诸葛亮所能提供的,而刘备恰恰不具备的。

就冲这一点,刘备不耻下顾,且三顾草茅,也要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吗?

事实上诸葛亮有一个超强的社会关系网。岳母和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都是蔡讽的女儿,蔡瑁的姐姐。这样算下来,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诸葛亮本人则是蔡家的外孙女婿。刘表是荆州长官,蔡家是襄阳望族,曹瑁是刘表亲信。而且,其岳父也不是吃素的。

换句话说,得到了诸葛亮,就是得到了刘、蔡、黄等几大家族的支持。

对吧?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吗?

我认为,不完是因为诸葛亮有才华。更觉得,刘备还有自知之明,他的军事才能,治国的智慧,远不如曹操。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吗?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其实,这都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刘备这么急于要得到诸葛亮,最关键的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

诸葛亮的才华是他们见面讨论中才逐渐体会到的,以前光是听别人口头说,实际上当时诸葛亮一是一个隐士,并没有实际的业绩,而他当时寂寂无名,再就是是个毛头小伙子,在历经波折的刘备眼里,不过就是个生瓜蛋子而已。

但刘备为何低三下四要拜访诸葛亮,并且力劝他加入自己阵营呢?因为诸葛亮有刘备不具备的东西,而且是他稀缺的。下面我仔细道出这个原委:

官渡大战后,曹操的势力更大了,于是迈开了他统一北方的步伐。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败逃,由于没有地方去,只得前去投靠刘表。

因为他们是宗亲,刘表一看刘备前来投靠,自己的势力大大加强,所以一开始对他还很客气,亲自到郊外来迎接,待之以上宾之礼,让他的军队屯驻于新野。

但刘备军队驻扎在这里之后,荆州的豪杰都前往归附于他,这自然引起刘表的猜疑,开始暗地里提防起刘备来。

曹操此时为了北方的统一,广纳贤才。他看上了刘备的谋士徐庶,为了得到他,曹操可谓是挖空心思。

他知道徐庶是个孝子,于是派人给他捎来书信,谎称其母亲病了,让他立刻去许都。

徐庶接到信,好生为难。这边辅佐的刘备还不成气候,但母亲有病又不能不去。

那许都是曹操的大本营,他想,这一去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了。

踌躇再三,第一选择还是决定回去尽孝。

他这一走,把刘备给闪了一下,也于心不忍,于是在临走时告诉刘备,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今隐居南阳隆中,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刘备在荆州待了6年多,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现在又要失去重要的谋士,于是有了“髀肉之叹”。

徐庶走后,刘备开始仔细研究天下的形势,并对诸葛亮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于是就有了后来大家熟知的“三顾茅庐”。专程拜见了3回,才终于见到这位神秘的诸葛先生。

俩人见面一攀谈,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自己的战略思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高瞻远瞩,高瞻远瞩呀!

于是恳请他相助,诸葛亮痛快的答应了,那年的诸葛亮,才26岁。

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有才,战略思想高人一筹。而且由于口才极好,一席话就能让刘备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特意渲染的结果。

刘备当时不厌其烦的数次去拜见诸葛亮,真是求贤若渴吗?有没有夹杂别的想法?下面我们试着进行分析。

这一年刘备46岁,并且还是皇叔的身份,此时的刘备虽然还没有成大气候,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已是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了。

而诸葛亮呢?只是一个26岁的一个小伙子,他的才能,都是别人的口传,却没有一点实际的业绩。

让一个阅历丰富的老者,屈尊纡贵的到农村去请一个二十来岁,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这种逻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信服。

那么刘备的初衷是什么呢?其实经过调查,一开始他看中的,是诸葛亮的出身,是琅琊诸葛豪门士族的身份,还有他背后强大的人脉,后来才发现他的才能的!

士族又称为门第、世族、世家、门阀等,指的是那些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这些士族的后代子弟从一出生,便高人一等,生活无忧无虑,有着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

由于两汉实行察举制,其实就是这些士族互相推荐,所以逐渐把控了做官的渠道。

三国时期, 刘备、孙权都出身于寒族,虽然曹操祖上官位很高,但是宦官出生,还不能称士族。

真正早先的士族代表是袁绍,但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消灭了。

但是除了袁绍之外,在三国那个乱世,士族一直都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北方的魏国】

曹操的一生都是和士族是相爱相杀的。

最早因杀名士边让,引发兖州叛乱。

他接受了这次教训,开始重用士族,最典型的就是重用颍川士人集团,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陈群、钟繇等人;曹操利用他们进行统治,而名士们也各怀鬼胎。

有人希望曹操匡正天下之后,再将天下交给汉室,交给他们这些士族,如荀彧;还有一部分人等着窃取胜利果实,如陈群。

在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曹操南征北战、治理地方,最后统一了北方。

待北方一统一,局面有些稳定以后,他和士人集团的矛盾,逐渐开始显现出来,最后竟至于发展到诛杀孔融、逼死荀彧的地步。

但在曹操死后,曹丕掌权。没过多久,陈群就及时地提出了他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即平常所说的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垄断官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曹丕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后来在这些士族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士族的势力大大提高。

最后曹魏还是被豪门士族的司马家族所取代。

【南方的吴国】

孙坚的出身也很低,完全是凭借着武力杀出了一片天地,当时很多士人都瞧不起孙坚,所以孙坚起兵讨伐董卓时,先后杀掉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

孙坚死后,孙策也是凭借一腔血勇在江东站稳了脚跟,还果断的处决了反对他的州郡长官王朗、许贡等人。

但是他很快就认识到这一做法欠妥,不利于团结江东人士,也不利于自己政权的创建,便开始拉拢和利用江东士族,自此之后,开始大量任用江东人士。

孙权接任时只有十八岁,没有丝毫威信可言,他能否稳定江东政局实在是个未知数。 所以他既要巩固孙策时期业已形成的统治集团,更需要调整与江东士族的紧张关系。

于是开始重用江东大族顾、陆、朱、张四姓为代表的士族,并且给他们诸多特权,到后期甚至把兵权和政权交给了陆逊和顾雍二人。

现在再反过头来看刘备,一则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地盘,二则没有豪门士族的支持,光凭一个皇叔的牌子,影响力极为有限。

官渡大战后,他选择一直往南走,最后落脚在荆州,有此举可以看出,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他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因为荆州是东吴和曹操交兵的缓冲地带,是一个重要的根据地,他来到荆州,就是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

现在的刘备他缺什么呢,就缺像诸葛亮这样的豪门士族。

下面我们仔细捋一下诸葛亮的出身。

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早年父母双亡,和弟弟诸葛均一起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来到隆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可以看出,此时的诸葛亮只是一个无名小辈。

但他的人际关系呢?

《襄阳耆旧记》(习凿齿撰),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此书,就能从这里头看出诸葛亮盘根错节,复杂的人事关系。

诸葛亮娶的是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

黄承彦是汉末三国时期襄阳名士,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与襄阳名士上层社会圈子庞统、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三国志》)

黄月英的亲舅父是蔡瑁,姨父是刘表。

这是诸葛亮妻子家的人脉。

看到这里,是否可以这么想象,当年的诸葛亮,他娶黄月英,是否有看上她深厚的家庭背景这个因素?

再看看诸葛亮自家的人脉。

蒯祺是诸葛亮的大姐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二姐夫,庞统则是庞德公的侄子,他弟弟庞林又是习家的乘龙快婿(习祯的妹夫)。

正是这个庞德公,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

司马徽,可谓是诸葛亮的师傅之一,和庞德公又是忘年交。

另据裴松之的考据,诸葛亮与马良是结义兄弟关系,而日后失街亭的马谡又是马良的弟弟。

所以在当时,诸葛亮的这些人脉,本身就是一种珍稀的资源。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这个政权由三股势力组成:

一、原始股东,关羽张飞简雍以及赵云刘封等人。

二、荆州士族集团,以诸葛亮为首,由马氏兄弟,蒋碗,费炜,郭悠之,杨仪等人构成。

三、益州土著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李严,刘巴,孟达等人。

刘备死的时候,刘系势力基本上凋零殆尽,而刘氏所建王朝,在益州士族眼里就是个外来户,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绝对不能让益州的本土势力坐大。

到了后期,蜀汉集团只能由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当家,而诸葛亮也不遗余力的打压益州本土势力,不仅政出葛氏,而且所有的重要岗位都由荆州集团把持。

诸葛亮一去世,蜀汉集团人才凋零。当司马家族掌控的曹魏大兵压境时,已经没有了抵抗能力,所以是三国中第一个被灭掉的割据政权。

看完这些,我们能否下这个断语:刘备的蜀汉,由诸葛亮兴,也由诸葛亮亡。

这恐怕是刘备千思万想都没有勘破的迷局吧?

参考资料:

《三国志》西晋·陈寿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