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自傲的关羽,为何没有阻挠魏延取代张飞为汉中太守?

这么问,反映出很多人对关羽存在误解。

很多人认为,关羽以老资格自居,对老板的安排各种叽叽歪歪,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

关羽、张飞,从来没有因兄弟情谊而失了与刘备的君臣之礼

张居正,在评价刘关张关系时,有一句点睛之评:不以兄弟结义之情,失了上下相临之礼。

关羽老资格不假,性格倨傲也不假,但关羽从未对刘备安排指手画脚。

大家有此误解,大约来自两件事。但这两件事,都并非挑战刘备权威。

一、要与马超比武,目的是维护刘备

有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马超投刘备后,对刘备很不尊敬,总是对刘备直呼其名。关羽、张飞于是就规规矩矩立于刘备两侧。马超见后,也开始规矩了。

马超投刘备之初,常有不尊敬之举

这个故事,应该是后人瞎编的。但是,关羽说要比武,本意与这故事类似。

马超,出身高贵,他官职可不比刘备低,而且长期以一方诸侯自居。投刘备后,一直有一定威胁。

在这个背景下,此时关羽放出狠话,用意当然是维护老板!

二、关羽吐槽黄忠,是替老板平息怨言

当时,刘备进汉中王,手下也都跟着加官进爵。每到这种时候,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毛病就会出现了。

客观的说,刘备在后期确实有力捧黄忠、魏延之意。诚然,这也是因为二将杰出的能力。

黄忠等后来者以其战功,窜升很快,易引起老革命不服

但是,这会使许多长期一路追随刘备的人感到不公。要知道,即使是赵云,当时地位都被甩开了。

此时,关羽的发言代表了两层意思:

1、我也觉得不公。我不但和主公一体,和老革命们是一体的。

2、我能接受这种安排。就像费诗说的,主公的事业就是我们老革命的事业,不必计较太多。

因此,关羽傲到挑战刘备安排,是误解。

真正的关羽,“不以结义之情,忘了上下相临之礼”。

关羽如此。我们和兄弟朋友一起干事的人,也应如此!

性格自傲的关羽,为何没有阻挠魏延取代张飞为汉中太守?

魏延乃蜀汉名将,刘备自立汉中王的时候被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三国志里写到“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所以说最应该找出来阻挠的应该是张飞,而刘备却任张飞为江州太守,其实就战略地位上,江州远不如汉中重要,为何刘备如此安排呢,刘备召群臣当面问魏延是否可以胜任汉中太守一职,魏延答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众咸壮其言。何等霸气的回答啊。想必刘备也问过张飞,可答案不太让刘备满意吧。再说说关羽,此时的关羽在荆州,但成都任命也派人传达至荆州,刘备分封了前后左右四将军,关羽为其首,且受命督荆州事,假节,也就是说荆州大小事无需上报,可独断。可以说这时候的关羽已经是蜀汉集团武将之首了,得意之时为何还要管汉中由谁驻守?人性就是这样,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总不会考虑别的事,只会想着该怎么再立功而已。加上汉中大胜,关羽便积极运作北击樊城的事,没有心思管成都的任命问题。

性格自傲的关羽,为何没有阻挠魏延取代张飞为汉中太守?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关羽对此反应的任何侧面或正面记载,所以没有正确答案,因此我只能根据历史上记载的关羽进行猜测。

首先在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的过程中,做了非常充分的安排,我们来看《三国志·魏延传》是怎么记载的: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当时的情况是,众人包括张飞自己都认为汉中太守是非自己莫属了。但是刘备却突然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于是全军皆惊。

当时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是不能服众的,所以刘备特别召开了一场大会,将众臣全部召集起来,问魏延:“今天委你重任,你将作何打算?”魏延回答道:“如果曹操举天下之兵而来,我可以为大王拒守;如果只是派一个将领率十万军队来,我可以为大王消灭他们。”刘备对这个答案表示非常满意,其他人也都被他的话感动而再没有他言了。

其实刘备安排这个大会是有深意的,因为如果只是单独和张飞解释,那么时间一久外面不了解情况的人一定就会风言风语,各种谣言都出来,难以服众,再传到关羽耳朵里就是另外一个情况了。

所以刘备便干脆透明化操作,把大家都找了开个宴会,史书记载很简单,但是一般人想想都知道当时肯定没有怎么简单的。这场大会实际就是魏延的就职演说,同时接受众将包括张飞的诘难和挑战。

显然,魏延轻松的化解了这次危机,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而《三国志》估计只是记载了其中比较著名,或者类似总结陈述的话而已。大家想想,即使一个公司,开大会就只有这一句话话吗?所以真实的这场大会一定是非常的复杂。

刘备这样做就可以让包括张飞在内的所有人对安排心服口服,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流言蜚语,因为刘备安排这场大会就是给大家提出异议的机会,大会上不说,会后就更不能说了。

这时候,伴随着委任魏延的消息,大会的内容也会传到关羽的耳中,关羽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其他意见了。

历史上都说关羽傲慢,但是关羽也是读过书的,尤其喜欢读《春秋》,而《春秋》主要讲的内容便是大义,所以关羽很多行事方式都是按照春秋古人的大义标准来做的。

反观关羽两次对内表现出来的傲慢,第一次是在马超投奔刘备时,《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而诸葛亮对此的回复是:“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关羽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想要和这个天下闻名的马超进行对比,诸葛亮只是稍微吹捧一下,关羽便释然了。

第二次《三国志 费诗传》记载: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对此传信的费诗劝说道:“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

费诗将刘备比做刘邦,用陈平、韩信后来居上,但萧何、曹参这些与刘邦从小相识的旧臣却没有怨恨来比喻。同时表述了刘备是因功劳而给黄忠崇高的地位,但真正心意相通的,看重的还是关羽。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就像是手臂和身体的关系一样,不应该计较官位高效,爵禄的多少。

费诗的这段话就厉害了,而刘备的安排更加厉害。刘备为什么选择费诗来传信,一是因为费诗是出名的正直敢言,像这段话一般人是不敢明说的,只有费诗敢直接挑明。二是刘备深知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其实这种性格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不是真的看不起士大夫,而是看不起他们迂腐虚伪,如果碰到一个真的有能力的,直爽的人,反而更容易亲近。因此费诗的劝说才能被关羽听进,如果换一个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人来,估计早就被关羽赶回来了。

所以从这几次来看,一是依靠刘备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和组合调节能力,二是关羽虽然骄傲,但依然是重视大局,能听的进建议的人。

性格自傲的关羽,为何没有阻挠魏延取代张飞为汉中太守?

刘备在汉中之战取胜之后,进位汉中王,接着就定都成都,率领主要文武官员回了成都。因为关羽留镇荆州,而此时随刘备入川的主要将领中,张飞无疑是资格最老,和刘备关系最亲密的一个,汉中是益州门户,应该留大将镇守,但刘备既没有让张飞镇守,也没有让声望和资历都更高的马超镇守,而是选了当时资望比较浅的魏延。

魏延是荆州人,刘备入蜀时就带着一起入蜀的将领,而之前的重要将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和诸葛亮一起留守荆州。其中关羽拜襄阳太守,驻江北,张飞拜宜都太守,驻秭归。这就是说,在当时,刘备是让关羽处在抵御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威胁的第一线,张飞所镇守的宜都,控制着三峡航道。这是因为,三峡航道是这时荆州和益州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上只能通过这一条路。可以说,张飞担任的是腹心之任。

刘备入川受阻之后,征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等人率军入川支援,关羽留镇荆州,张飞原来驻防的宜都改由新投降刘备的孟达驻守。之后,张飞随刘备平定益州,收伏马超,进攻汉中,尤其是在进攻汉中的时候,张飞击败了前来偷袭的张郃,接着就反攻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毫无疑问的是,在入川的将领中,张飞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

平定汉中之后,刘备对军政安排重新进行了调整,魏延镇守汉中,孟达从宜都进攻东三郡的房陵、上庸和西城,之后又派刘封到东三郡镇守,东三郡也成为一个独立的军政区域。这时候,关羽正在北伐襄樊的前线,进展总体而言还比较顺利,不但已经将曹仁围困在樊城,而且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歼灭了曹操派来的第一波援军,第二波援军徐晃此时还在赶来的路上。形势总体上对刘备是非常有利的。

众人都认为刘备此时应该留张飞镇守汉中,包括张飞本人也这么认为,但刘备却选择了拔擢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张飞则跟着刘备一起返回了益州。这是因为刘备认为魏延的能力此时已经超过了张飞,还是对魏延的信任已经超过了张飞?当然都不是,而是因为按照他的规划,此时对张飞另有重任,而他判断汉中在曹操退回去之后,暂时不会再大举进攻,只需要采取防守态势即可,并不需要张飞这个级别的将领去镇守。

那么张飞干什么去了呢?因为张飞此前的职务就是巴西太守,所以刘备称王之后只是进封张飞为右将军,但仍然领巴西太守,驻地在阆中,一直到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张飞进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也就是说,在职务上,张飞始终远远高于魏延,拜魏延为镇远将军的时候,张飞已经是右将军,而且,张飞任巴西太守,驻地在阆中。稍微看一下地图就知道,阆中处在汉中、成都和宜都三个地方中间,和每个地方距离都差不多远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张飞在此时的任务是率军驻守在阆中,但实际上他手下的兵力是刘备在益州的一个机动兵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支援成都和汉中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果考虑到此时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人心未附,还有可能发生叛乱,就可以理解,刘备的这个安排,实际上主要是让张飞率军在阆中镇守,以备还击之际支援成都,同时也是兼顾对汉中地区的支援。

这里可以稍微解释一下机动兵力的重要性。比如现在著名的三十八军,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一直驻扎在京汉线和陇海线的交汇地带附近,就是承担着中央直接控制的机动兵团的任务。之所以驻扎在这里,就是因为这时当时最重要的两条交通大动脉,所以让三十八军驻守在这里,就是为了在还击之际可以沿铁路线随时应援任何一个方向。三十八军后来调防京畿之后,接替承担总预备队职能的,就变成了五十四军。

所以说,刘备在返回成都的时候没有留张飞镇守汉中,而是拔擢了魏延,只是他根据对当时形势的判断所作出的军政人事安排,而且,实际上张飞承担的任务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魏延,丝毫不能说明刘备此时对魏延能力的认可已经超过了张飞,更不可能是他对魏延的信任超过了张飞。后来,刘备兴兵伐吴时,就征调了张飞,命张飞率其部下万余人的军队到江州汇合,只是在出发前张飞遇害了。

性格自傲的关羽,为何没有阻挠魏延取代张飞为汉中太守?

关羽远在荆州,岂能管成都和汉中事。

性格自傲的关羽,为何没有阻挠魏延取代张飞为汉中太守?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魏延。

三国志记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分析一下:

1、出身:先主部曲,即刘备的的亲随部下,刘备必然待之甚厚。

2、能力:对比此时的赵云,因长坂坡护主有功才迁至牙门将军。与赵云同等地位。

3、性格:“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句话及其豪壮。也表明了魏延的忠心与自信刚强的性格。这一点跟关羽也很像。

刘备眼中的魏延:忠心耿耿、刚强不屈、能力强、如何不能做汉中太守?我们无法怀疑刘备识人用人的能力。魏延、马谡、马忠、黄权都表明了刘备的识人用人之明。魏延之后在汉中构建的防御战略体系也沿用了很多年,保证了汉中的稳如泰山。后来被粗有文武的姜维废弃,汉中被攻克。

那么对刘备甚为了解关羽会阻扰刘备的决策吗?

关羽眼中的魏延:跟自己很像、能力、性格、忠诚度都符合自己的审美。那么为什么会反对一个自己也认可的人呢?

故,魏延做汉中太守是物尽其用、刘备识人之明的体现。也是魏延自身能力的到认可的体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