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留张辽而杀高顺?
先说演义,再说史实。演义上贬低了高顺,能力不足,杀了就杀了。史实上高顺忠勇,绝不会降。
先说演义。
演义评价武将,主要看武力。而高顺在演义中武力真心一般。
第十八回,遇到夏侯惇,战四五十合败北。而夏侯惇在追击他时还被曹性射了一只眼睛。
高顺在演义中被严重贬低夏侯惇武力如何?名将中的末流吧!连夏侯惇都打不过的人,在曹操心中大底不算大才吧!在老罗笔下,几乎是宋宪、魏续这种被颜良秒杀级别的人。另外,被俘了还一言不发,拽得很!
本事一般,和族人有仇,还拽什么拽?杀了了事!
张辽就不同了,曹操在濮阳城吃过他的亏,若非典韦发威,自己能骗,命都差点丢了。本事自然大!关键是,关羽的求情,让曹操看到了可以招降他的希望!
关羽和张辽,各劝对方降曹一次,惺惺相惜之情堪为佳话在处理俘虏时,处置原则主要两个:是否有用,是否有希望招降。
在这两点上,张辽和高顺在曹操心中的打分差异很大,自然就张留高杀了!
在史实上呢?
史实上,高顺是真猛人!
为人威严少语,智勇足备。手下“陷阵营”是吕布军争雄天下的骨干力量。曹操、刘备,都没少吃过他的亏。
为人忠义,不离不弃。吕布曾剥夺他的部众,后来在战时又归还他,高顺却从无半句怨言。
为人明理,屡次劝谏吕布,入情入理,可惜吕布不用。
可惜,正因忠勇,对吕布的不离不弃,不可能降曹。
威严清正的高顺若从曹公,五子良将可以换一个人下来吗?张辽呢?史实上与高顺不同。他一直是相对独立的力量。张辽,确实也出自丁原的并州集团,可是,张辽的队伍,并非来自并州集团。他是奉大将军何进的命令招的兵。同时,他又先后领了北地太守、鲁国相。朝廷编制,相对独立。
因此,张辽在对吕布尽到了义务后,跟随曹操再立新功,也就比高顺自然得多。
乱世中,不论是高顺选择随主而去,还是张辽选择择明主再立功业,都是值得尊敬的。历史,也正因为这些不同的选择而绚丽多姿。
曹操为什么留张辽而杀高顺?
当曹操在下邳城擒拿吕布之时,面对吕布手下的两员大将,曹操为什么杀了高顺而接受了张辽的投降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高顺是愚忠的,而张辽反之。
张辽并不愚忠张辽自幼生活在汉朝北方边陲,少时担任雁门郡郡吏,公元188年,并州刺史张懿与胡人交战,兵败被杀,继任刺史丁原让他担任从事,带兵接受大将军何进领导,何进又让张辽去河北地区招募兵马,张辽招募到了一千多人。但是张辽还没来得及回京城复命,何进已经被宦官杀死,何进生前邀请的董卓入京讨伐十常侍,董卓在何进死后剿灭了十常侍,替何进报仇雪恨,于是张辽便归属了董卓,之后董卓却利用吕布,诛杀了丁原,控制了大汉朝廷。
后来董卓又被吕布杀死,张辽又归属了吕布,随后吕布被李傕、郭汜等打败,张辽跟随吕布辗转各地,最终跟随吕布到了徐州,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以后,张辽率部不战而降。当吕布诛杀丁原之时,张辽并没有起兵为丁原报仇,当董卓被杀时,张辽没有抵抗,直接归顺了吕布,丁原对张辽有知遇之恩,董卓也是张辽的顶头上司,可是,无论是丁原被杀,还是董卓被杀,张辽都表现的波澜不惊。最后,张辽甚至直接投靠了杀死丁原、董卓的吕布。
曹操在下邳城擒获吕布,张辽既没有率众撤退逃跑,也没有进攻曹操为吕布报仇,而是直接带领手下将士投降了曹操。可见,张辽并不愚忠。
如果曹操愿意不计前嫌接纳他的投降,他是可以为曹操效力的,当然,张辽的做法本身并没有错,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张辽最终也成功的选对了主公,成为五干良将之一,且张辽虽然跟随多个主公,但是在各主公生前,张辽并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情,在主公手下也都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并没有背叛自己的主公,这与被主而降的许攸,叛原弑父的吕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高顺的愚忠高顺是吕布帐下的中郎将,为人在人品上无可挑剔,不好饮酒,率领着吕布手上最精锐的“陷阵营”,高顺跟随吕布南征北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率众平定了吕布部将郝萌的反叛,又多次直言劝谏吕布,曾和张辽一起打败夏侯惇,袭取刘备占据的沛城,吕布虽然知道高顺对他忠心耿耿,但是吕布却讨厌高顺的劝谏,所以一直没有重用高顺,每次要打仗的时侯,才把陷阵营的兵权交给高顺,战争打完了,又把陷阵营的兵权给魏续,打仗赢了,也没见吕布封赏。但是,高顺对此居然毫无怨言,之后吕布兵败被擒,高顺被曹操直接下令斩杀。
正因为高顺对吕布的忠心,导致了他最终悲惨的结局,高顺对吕布的忠心,可以用“愚忠”形容。既然高顺如此愚忠,即使他有再强的统兵能力,如果不能为曹操所用,曹操有必要留下他么?曹操用人原则一直是,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因为高顺的愚忠,曹操才不得不下令杀高顺。
张辽的军事才能主公和臣属本来就是互相选择的,主公贤明,臣属才愿意投靠,臣属有才,主公才愿意拉拢。曹操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他从张辽击破夏侯惇、袭取徐州城之类战役已经看出了张辽出色的军事才能,当然张辽这两次出征都是和高顺一起行动的,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笔者之前已经说了,无论高顺军事才能多强,曹操都不可能让他活着,所以曹操拉拢的人,也只剩下张辽了。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曹操为什么留张辽而杀高顺?
问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正史里张辽并没有拒不投降,而是在吕布死后就率部投降了曹操,因此曹操杀高顺而不杀张辽,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回答了。
曹操在吕布部将宋宪、魏续、侯成的内应下攻占下邳以后,吕布、陈宫、高顺和张辽都被曹操俘虏,曹操第一个问的就是高顺“汝有何言?”结果高顺不做回答,曹操一怒就将他杀了。
接着是陈宫,曹操对陈宫是真有招降之意,几次三番重提两人当年交情。但是陈宫坚决不降,反而主动求死,所以也被杀了。而吕布倒是想投降,曹操也有些犹豫,但是因为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觉得有理,于是吕布也被拖出去砍了。
最后一个上来的是张辽,本来张辽和曹操话不投机,曹操已经拔剑在手想亲自杀张辽了,结果刘备抓住他胳膊,而关羽则跪在面前求情。曹操最终没有杀张辽,反而脱衣给张辽披上,张辽感恩,于是降了。
从这里看,曹操在开始的时候唯一真心想招降的只有陈宫一人而已,其他人则可有可无。高顺在曹操问话是一不服软,二没人求情,曹操又想杀一个人立威,好吓唬一下陈宫,于是就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而张辽则是运气好,在曹操要砍他的时候有刘备和关羽的求情。此时曹操有心招纳刘备,关羽也是他喜欢武将,因此顺水推舟招揽张辽。结果张辽也很给面子,曹操一示好,马上就降了,这才免去一死。
曹操为什么留张辽而杀高顺?
答:提问问题的人绝对没看过《三国志》,可能只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所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实际上,高顺是个非常明气节的人,宁死不降,所以死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
张辽是个滑头,他不但没有“拒不投降”,反而早早就抢在吕布兵败前率部投降曹操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这可不是我打诓语来骗大家。
《三国志.张辽传》里写得清清楚楚:“太祖(指曹操)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不过,与高顺从属于吕布有些不同,张辽原先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从事官,被丁原派赴京城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大将军何进后来又派他前往河北募兵。张辽募兵归来,何进已被宦官所杀,即张辽就和何进的其他部属一样,从此统兵从属于董卓。所以,张辽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吕布部将。
张辽后来的成就不用多说了,在合肥之战中,独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也从此流传千古。
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实际上,高顺的军事能力比张辽强。
高顺所训练的七百余“陷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高顺在平定河内人郝萌的变乱过程,堪称惊艳,一夜之间平乱,手法完美,无懈可击。
高顺痛击夏侯惇、两次大败刘备手下的关、张二将,也足现名将风采。
可惜的是,下邳身死,未能有更大的作为。
话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史实是高顺不降被杀、张辽投降得生;但小说《三国演义》里,高顺和张辽都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杀高留张?
这正是小说里存在的一个BUG,不用过多分析。
反正,小说《三国演义》追求的是“三分实七分虚”,本身史实是高顺被杀、张辽得生;那罗贯中总不能在这儿把张辽给写死了吧?但他为了塑造张辽的英雄形象,又不愿让读者知道张辽主动投降的丑行,就只能硬着头皮写高顺和张辽都拒不投降,最后闹出了高顺被杀、张辽得生的别扭情节了。
读小说,还得查一下史书,这样才能解惑。
顺便举一例,少年时读《三国演义》,看到廖化能单枪匹马从麦城杀出,而武功盖世的关二爷却不行,非常纳闷。
后来查《三国志》,方知“廖化能单枪匹马从麦城杀出”事为虚构,真实过程是:廖化投降了东吴,后来用诈死计逃回了成都。
一笑。
曹操为什么留张辽而杀高顺?
提起高顺,不禁一声叹息。叹息吕布的无能,手下有高顺,张辽,臧霸等名将,也有陈宫做谋士,因生性多疑善变,不能成就大事,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不说,也连累了高顺,陈宫。
高顺,是东汉末年吕布手下的大将,所属军队七百余人,因作战勇猛,攻城陷阵,无往不胜,有“陷阵营”的美名。
公元196年,吕布下属郝萌叛乱,吕布连忙与妻子逃跑到高顺的营里。高顺让其做在中军,问吕布谁叛乱。吕布不知,只听见是河内人口音。高顺便知是郝萌叛乱,立刻带兵马去斩杀了郝萌,平定了叛乱。
或许正是郝萌叛乱,使吕布对谁都是怀疑。高顺尽管忠心进言,吕布也不再信任他,并且将他的“陷阵营”的兵权都剥夺了,高顺依然忠心耿耿。
建安三年,吕布不放心刘备,派中郎将高顺和张辽攻打刘备所在的小沛。曹操派族弟夏侯惇率军前往救援,反被高顺所带“陷阵营”打败,结果刘备放弃小沛,投靠了曹操。《三国演义》里,夏侯惇的眼睛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被高顺的手下曹性射瞎的。
曹操打败吕布,将吕布,张辽,高顺,陈宫等人俘虏。张辽开始也是宁死不降,被关羽张飞等人劝说,才投靠了曹操。而高顺被曹操问:“汝降否”?高顺一言不发,拒绝投降,曹操大怒,随即斩杀了高顺。
曹操不杀张辽,是因为张辽在众人劝说下,同意投降了。曹操杀高顺,是因为高顺坚决不同意投降他。高顺“为人清白威严,不饮酒,不馈遗”,是一位忠义无双的战将。
曹操为什么留张辽而杀高顺?
宁死不降是演义小说中对高顺、张辽的描述,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高顺、张辽在见到曹操后的态度,但是从演义小说中如此对二人定位,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了罗贯中老爷子对高顺、张辽二人的肯定,在面对奸雄曹操的时候都表现出了爷们的一面,于一方祈求饶命的吕布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真实历史上曹操为何要杀高顺,而留张辽呢?下面从个人角度进行分析,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补充、探讨。△吕布
张辽是雁门马邑人,高顺籍贯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高顺、张辽最初的大老板是丁原,都属于并州军阀丁原的麾下,至于其在并州军中独立性暂时不好推测。
根据史料反映,在丁原成为并州刺史后,就对张辽非常赏识,召为从事。后来汉灵帝驾崩后,何进邀请地方实力派丁原进京诛杀十常侍;估计就在这个时候,丁原让张辽率先带兵进京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自己随后进京。跟着何进又派张辽前往河北募兵,扩充实力。张辽在河北也招募了千余人后开始返京,同时丁原也跟着进京,就在二人还在半路上的时候,就传来何进反被十常侍所杀的消息。
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非常熟悉了,当初何进召进京的地方实力派不仅有并州刺史丁原,还有西凉军阀创始人董卓。结果是董卓率先进京,掌控了朝政,后进京的丁原反而被董卓策反吕布等部将杀死了,董卓就顺势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队。并州军中吕布、张辽、高顺等人也就成为董卓的部下,但是这些人始终与董卓的西凉军及诸将没有融到一起,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尤其是吕布此时一跃成为并州军队的实际负责人,而以张辽、高顺这些也相对拥有一定实力的将领也团结在吕布的周围。估计这也是最后王朗能够选中吕布诛杀董卓的因素之一。
后来吕布诛杀了董卓,之所以敢面对西凉军叫板,底气就来自于自己的并州军队。△张辽
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就曾编撰一部《英雄记》,里面对东汉末年英雄人物做了传记。在《英雄记》中,反映到高顺这个人品质非常高尚且很威严,从不饮酒,也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按照现在的标准衡量,完全是一名优秀的军人。高顺善于练兵,就拥有一支七百余步兵组成的特种部队,对外号称有千人,训练铠甲武器精良,每次在战场上是攻无不破,被称为陷阵营。
高顺这个人看的比较远,对吕布也非常忠心。也就经常劝谏吕布,吕布面对这么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虽然知道高顺很忠心,但也不能任用。后来吕布部将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反叛,辛亏高顺及时稳住局面,最终将郝萌斩杀。但是经过这次兵变后,吕布开始对自己部将不信任起来,高顺也是其中之一,后来吕布让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魏续接替了高顺的军权,从此这支特种部队到了魏续手中,而高顺对此毫无怨言。
而张辽对于吕布来说,虽然同属于并州军出身,就在跟随吕布的时候,始终以北地太守或鲁相名义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围攻下邳,就在吕布困守孤城的时候,吕布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吕布及谋士陈宫被部下捆着交给了曹操,然后是陈宫、高顺拒绝投降,被曹操连同吕布杀死了,并将吕布、陈宫、高顺三人的首级送往许都彰功后下葬。△高顺
就在曹操攻破下邳后,张辽也率着自己的军队投降了,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这里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张辽是反对投降的,同样面对这个带着跟随吕布纵横中原大地的部队投降的将领,肯定是表示欢迎的。毕竟吸收张辽也就意味着对并州军队的接管,虽然并州军跟随吕布常年征战,战斗减员很大,但是剩下的绝对是精锐。
对于高顺来说,虽然是人才,但是其对吕布的忠心,以及在并州军中的威望,使曹操也不放心使用。更重要的是当初属于高顺的陷阵营部队已经归于投降的魏续了,已经实实在在的落入自己的口袋了,此时假如曹操将高顺招致自己麾下,难道不担心高顺重新将部队拉回去反叛自己,因此也就没有多此一举了。
参考文献:陈寿《三国志》
范晔《后汉书》
王粲《英雄记》
罗贯中《三国演义》
蔡东藩《后汉演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