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秦国灭楚国为什么需要使用60万人?

新年好!我是鸡汤。

秦灭楚战争必须动用60万大军,这是由灭楚战争的战场条件决定的。

大家印象中,谈到楚国,一般都会联想到长江、山林吧。实际上,到了灭楚战争时,主战场已是淮北平原地带(许昌-陈-上蔡)。

为何是这里打?因为秦军不傻,这里的战场环境有利于发挥秦军陆战优势,不必像后来“由北向南”作战时一样,忌惮南方水军优势。后世刘邦伐楚、曹操攻袁术、后周世宗平淮南(这一仗稍复杂些),都优选此线。更何况,彼时南方未开发,淮河南北,既是楚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最发达区域。

由北向南,对北军来说,水战总是最头疼的!

在现代机械化战争中,这个小战场不够一日之进退,但在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大型战场了。

大平原主力攻防,最适合大纵深作战。拥有大踏步进退自由的一方,最宜占据优势。而大战场上,既需保持足够军力守护要点,以使进退有据,又需保持强大野战力量,兵力不能少!

战国的大纵深攻防与后来的苏德战争的大纵深攻防不是一回事,但大平原决战,必须大纵深的配置兵力。

对秦军来说,交战任务就更重了,他必须就近歼灭楚军主力。楚国地大,如果只打一个击溃战,楚军在广大国土纵深处凭险待机,则灭楚战争的形式会复杂化。

在李信伐楚时。与王贲分兵进击,试图聚歼楚军于淮北,但楚将项燕沉着待机,利用李信年轻争功之心,抓住李信军诱而歼之。

项燕可谓楚之栋梁,王翦老成持重,虽有兵力优势,却也不急进,稳扎稳打,与楚军对峙,休养生息。项燕由此被敌军剥夺了“大踏步进退”的自由,但也深知兵要,不急攻。二良将对峙,可谓一时瑜亮!

但楚王扛不住了(不知是粮食困难还是内部斗争),连催项燕决战。于是,有了后面楚军被歼、项燕自尽、楚国灭亡的惨剧了。

项家英雄,总是悲情得叫人叹息!

项燕自尽时,也许不知道,自家那个叫羽的孩童将会替他复仇,更不知道,战场不远处泗县有一个年过30的无赖,今后将把项燕自尽的命运,转赐给他的羽儿!

秦始皇秦国灭楚国为什么需要使用60万人?

楚国在战国时代是七雄之一,军队是有一定实力的,曾灭不少小诸侯国。历史上,素楚战争,胜负都有。不是有句朝秦暮楚成语吗?就是秦楚边境上常常拉距战,当然,后来秦国胜率大。所以,在最后灭楚国的战争中,秦国有些轻敌。

素王问能多少兵马灭楚,将军李信说,不用20万人。秦王又问将军王翦,王翦说,非60万人不可。秦王笑话王翦说,将军老了,怎么这么胆怯?便派李信带20万人攻打楚国。王翦辞职回乡。

结果秦军被楚军打反击,落荒而逃。秦王向王翦致歉,没有听将军的,让秦军蒙耻。王翦说,大王非用我,一定得用60万军队。秦王依了王翦。王翦用兵得当,一举灭了楚国。姜还是老的辣。

秦始皇秦国灭楚国为什么需要使用60万人?

王剪率领六十万秦军虎狼之师对付项燕四十万,要用一年时间,如果是白起二十万,早则两个月,迟则三个月,足以向秋风扫落叶一样打败项燕。

秦始皇秦国灭楚国为什么需要使用60万人?

秦灭六国时 七国大概情况: 秦国 始皇帝亲政后 剿灭吕不韦 嫪毐 公子成蛟暴乱后 推行新政 修筑郑国渠 重用李斯蒙恬 王翦等青年英才 国力发展来到新的巅峰 韩国 屡次割地后 已经成了最小国家 经不起秦军一战 赵国 孝成王后 国君昏庸 国力衰退 虽然有李牧 庞緩 这样的名将 也难以阻挡国家衰败的步伐 魏国 逼死最后的人才 信陵君后 彻底的沦丧 齐国 齐襄王复国后 酷爱权谋 整个齐国官场乌烟瘴气 后 齐王建继位 君王后摄政 脱离六国合纵 孤立于五国之外 实力挺强 不过 君王是个渣渣 燕国 国力差 不识时务 不联盟赵国 共同抗击秦军 反而频频在赵国背后搞事情 楚国 世族分治 王族最大 但没有绝对实力 国家有军队 世族还自己有私兵 史书记载 项燕军就三十万左右 而实际楚军远在三十万之上 只是多余那些不归项燕指挥 类似于义勇军 以秦军战斗力 实际等量兵力可以打败楚军 然而 楚国又特别庞大 每到一处都需要驻防 稳定后方 所以 王翦需要的军队数量就庞大了 很多人嘲笑 甚至还得出了王翦没啥本事 就人多的结论 但是 王翦统兵 秦军付出的代价都不大 而战果却是秦国历代上将军都达不到的高度

秦始皇秦国灭楚国为什么需要使用60万人?

秦国打楚国打了两次,第一次是李信为主将,蒙武为副将带兵二十万,攻打楚国,王奔从淮南江北进军切断楚军渡江南逃的路线,李斯,姚贾为后勤部长,全力负责粮草事宜。结果显而易见,被楚国大将项燕项梁父子利用李信急于立功的迫切心理,设下包围圈,诱敌深入,杀的秦军丢盔弃甲,尸横遍野,大败如山倒。二十万大军仅有少部分逃了回来。



其实始皇帝开始也犹豫,怀疑李信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但除了李信,他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王翦王奔父子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六国,他们父子俩都灭了赵韩魏燕四个国家了,赵国被灭又重新成立了代国,后依旧被王翦灭了。王氏父子功劳太大,一方面功高震主,一方面得为其他将领留点功劳,谁不想创立不朽之功勋呢。蒙恬也不错,但他要守北方匈奴,离不开身啊!所以选来选去就只有选李信了,希望他能打赢,可惜事与人违,他败了,没办法,还是得考王翦老将啊!那时候的王翦已经归老了,他已经六十多了。

王翦不愧为战国四大将之一,名不虚传战必胜攻必取。此次大战王翦为主帅,李信,蒙武(王翦提议,让他们俩戴罪立功)辛胜,章邯,冯劫,冯去急等人为副将,集全国之力,六十万大军对战楚国的六十万大军,作战方案,一个字,稳,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打,戒急戒躁,这也是王翦的作战风格。在汝阴郊野双方对峙大战,浩浩荡荡,战国时期最后一场影响深远的大战开始了,王翦对而不攻,项燕受到楚王及楚国大臣的逼迫,不得已半年后打了一场,王翦让其小胜一把,欲使其一败涂地始其骄傲自满,这样离死亡就不远了。双方对峙十月后,果然楚国内部发生叛乱了,项燕对楚王负诌失望,一次又一次的听信谗言,想要废了自己,于是先发制人,攘外必先安内,楚国内部稳定了,才有可能打败秦国的虎狼之师,欲拥立昌平君为新的楚王,可惜小看了王翦,内乱一始,王翦抓住战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打的楚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他的重点是歼灭项燕的汝阴主力,其他的都是虾兵蟹将不足为道,王翦亲自带军,势如破竹,直接打到楚国首都郢寿,章邯破城,赵伦围城活捉了楚王与世族大臣。郢寿城破,楚王被捉,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其实啊!楚国战败有两个重要因素,秦国虎狼之师太厉害,王翦老道多谋,楚国军队除了项燕的人马,其他的不堪一击,问题是其他人马还扯后腿,猪队友啊。其次,内部官僚腐朽,奸臣当道,昭屈景项四大家族完全把持朝政,当官的都是他们的人,国家都不锐意进取,落后腐朽,还内部不团结,不被灭,天理难容。后一个原因比前一个原因还致命。

呜呜哀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