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存勖不称帝,是否有望统一全国?

唐庄宗李存勖是个战斗力很强的人物,灭梁扫燕驱逐契丹,报恨三矢还告太庙,天下无人能挡其锋芒。可惜称帝后变得骄奢淫逸宠信戏子,短短三年就身死国灭。

您好!这个问题看似荒唐,却体现了极高的技术含量!李存勖没有统一全国,确实跟李存勖称帝有极大的关系!

这就要从李存勖的经历说起。大家都认为,早期的李存勖是”李世民级别”的人物,继承父亲岌岌可危的基业,在硬碰硬的大战中,一刀一枪,转占据,剪除后梁,不亚于李世民!而后期的李存勖却是一个“秦二世”级别的人物,垃圾得不可理喻。

早期的李存勖,是战神级的人物,为何后期反差那么大呢?

为何呢?

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身边少了一个人!而如果他不称帝,这个人也许会一直陪着他。

张承业!

张承业是唯一能让李存勖控制住自己的人,就如同张居正对万历一般。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宠爱伶人”、“花费无度”等等毛病,在李存勖身上一直就存在着。只是,张乘业能管住他。同样,我们可以看出,李存勖个性强烈,不大喜欢听不同的意见,而老蒋们,都只能找张承业想办法,因为,李存勖一般会听张承业的。张承业的存在,对于抑制李存勖的“享乐主义”有多重要?

李存勖很早就有宠爱伶人、花费无度的倾向。只是被人抑制住了。

我们看一个事情,就知道了:

李存勖曾经想从库府里拿些钱出来赏赐伶人。他知道张承业会阻挠,就想了一个办法,和张承业喝酒,席间,让自己的儿子跑出来给张承业献舞(这是什么口味!),张承业受不住,就把自己的腰带、配饰送给小朋友做礼物。可是,李存勖说,你这个做叔叔的,就赏点钱给小朋友嘛。张承业当然不同意,两边就吵了起来。席间,张承业打了其他来拉架的大臣,两边大吵。

如果如何呢?李存勖的老娘知道后,带着李存勖上门去给张承业道歉!

而在许多大将的意见得不到重视时,也都是通过张承业去帮忙沟通的。著名的柏乡之战中。周德威与李存勖就扎营地点发生了分歧,李存勖根本不给面子,扭头就走了。最后,周德威找张承业出面沟通,李存勖才移营。而正是这次移营,奠定了次日决战取胜的关键!

可以说,张承业,就如同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他在的时候,李存勖始终要控制自己,不可以任意妄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成就了大业!

可是,张承业为何最终又和李存勖最终闹掰呢?

历史记载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张反对李称帝,要迎立唐朝后人来做皇帝,李拒绝,于是张不开森·········

李存勖巅峰时期的地盘,相当于灭掉蜀国以后的魏国,统一天下的概率非常大!

实际上,我更倾向于明末的王夫之的说法。

他认为,李存勖最佳选择是立唐朝天子后人为帝,把梁集团打成叛逆(当时确实也是,西川、凤翔等地都反对后梁篡位)。等到李存勖消灭后梁,平定吴蜀之后。即使唐朝的天子是唐高祖、唐太宗这样的人物,也不得不自己让位给李存勖了。李自然到时候就是皇帝了。

我认为这并不迂腐!在朱温篡唐后,晋军确实把握了道德高地,拥有极大的政治优势,而在李存勖称帝后,丧失了这个政治优势!

可以想象,如果李存勖不称帝,他不仅不会丢掉这个政治优势,也不会失去唯一能让他控制住自己的张承业,那么,李存勖很大概率可以扫平天下!

毕竟,李存勖事实上的地盘,已经接近三国时期灭掉蜀国的魏国了。再接再厉,天下很可能一统!

如果李存勖不称帝,是否有望统一全国?

谢邀。

首先回答李存勖称不称帝,都不可能一统天下,称帝只能加速其走向覆灭。

一、军事上的巨人

李存勖一代军事奇才,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其能征善战、长于谋略;开疆拓土、攻城掠地是把高手。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和汉中及两川之地,后唐的领土达到极盛。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北带长城,南至岭南。打造出五代十国中最大的疆域,史载后唐’四分天下有其三’。

二、政治上的侏儒

李存勖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没有治国的战略头脑和平天下的才干;没有远大 的志向。在治国理政方面就如同白痴一般。

李存勖灭‘后梁’是为报父仇,他将灭后梁作为毕生的愿望,之后他的人生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了平天下之豪气。

他称帝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无心天下和治国理政,反而更加沉缅于声色,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众叛亲离。

以英武著称之李存勖,虽有强军猛将不足以制之,而独受制于皇后刘氏之温柔乡中和伶人、宦官佞臣之手。以至于之前知人善任,冲锋陷阵,披甲枕戈之晋王,不啻判若两人。

天降大任岂能降于胸无大志之政治侏儒,此时的李存勖除满腹骄奢淫逸、鬼迷心窍之外,则一无所有。盖骄则思佚,佚则思淫,富贵误人,以致于此。内乱已生,外侮乘之而起,自在意中。他自己的小命都不保了,还何谈一统天下呼!

五代十国,一片混战,南北纷纷,五代扰扰,但都逃脱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命运,李存勖亦是。

如果李存勖不称帝,是否有望统一全国?

这个问题说起来的话,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就好比再说,如果后唐庄宗不死的话,是不是有可能会统一中国呢?

笔者就回到后面的问题,在解答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

公元923年,朱温所建你的后梁政权被后唐所灭。在更早之前,朱温将大唐王朝彻底变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页。

在朱温灭掉唐朝以后,李克用父子讨伐朱温那个口号就是他们要为天下除害。也就是为唐朝报仇。然而,直到公元923年,也就是在唐朝灭亡的17年后,在朱温去世,朱温的儿子们互相争夺权利的情况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进入开封城内。将朱温家族的人杀掉了不少。至此,虽然李存勖在朱温政权的基础上,统一了中国北方,而且还一度将中国北方以及南方的割据政权灭掉了不少。但在这时候,也就是在李存勖称帝的第三年,公元926年,后唐的大将发动政变,杀死了李存勖。在李存勖死后,后唐其实进入了衰弱时期,就在李存勖被杀前夕,后唐将安史之乱以来,南方最富裕的地方之一,蜀地益州归入自己的版图。随着李存勖的去世,后唐内部的分裂,原先灭亡的蜀地政权再度复活,这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又一个蜀地王国,后蜀政权。

李存勖的功绩自然是不可磨灭的。他在消灭后梁政权后,李存勖自己称帝。建立了后唐。这个后唐政权,在那个时期,也是很短暂的,仅仅只存在13年。这个短暂的原因,还是因为后唐内部本身的混乱关系导致的。

众所周知,在李存勖当了皇帝以后,这个原先驰骋疆场的皇帝,仅仅在自己的政权统一北方的情况下。就开始不务正业,胡作非为。整天和一帮戏子混在一起,每天所干的事情不是去处理国家大政,而是在戏台上扮演自己幻想中的角色唱戏表演。因为宠幸那些戏子,原先和李存勖一起出生入死的大将,在戏子的谗言下,许多大将无辜被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将们认为这个皇帝不能再让他当皇帝了。就起兵造反,杀了李存勖。后来继位的人就是后唐明宗。而且这场动乱,还会影响到前方的战事。这个因为皇帝个人爱好所带来的恶劣结果,最终终结了后唐王朝的命运。

后唐政权本身在灭掉后梁政权以后,内部的情况绝不是所谓的铁板一块。就以后来在蜀地称王的后唐大将孟知祥来看,他原先的工作是该做皇帝身边秘书一类的高官,但他也看出这时候的李存勖已经喜怒无常,自己的性命很难保全。所以与李存勖的爱将串通一气,然后要求去蜀地工作,这才给了孟知祥割据蜀地的绝佳机会。

除了内部不稳定,再加上李存勖建立后唐后,自己的胡作非为导致后来身死国灭的结局。就如同第一个提出的问题核心,是不是因为李存勖在当了后唐以后,才会导致身死国灭的混乱时局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奇怪,好像是在说皇帝之位让李存勖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或者是在另一种假设,李存勖如果在灭了后梁以后,没有称帝,然后继续南下,消灭其他政权。将后来北宋版图内的全部割据势力消灭后,在称帝不是更好?

这其实算是现代人一厢情愿的假设。李克用讨伐朱温的口号是为唐朝报仇,也就是举起了光复唐朝的大旗。在灭掉朱温后,建立的后唐王朝也正是为了光复唐朝所做的工作。但是,在更早之前,也就是在朱温杀害唐朝皇帝,自立为皇帝的时候,真正要求讨伐朱温的人,还不是李克用父子。第一个要求全国讨伐朱温的大军阀,其实正是被后唐所灭掉的第一个蜀地政权,王建建立的前蜀王国。

而在王建发出向天下讨伐朱温的时候,又有多少割据政权响应王建呢?王建其实在唱独角戏。

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大地进入了藩镇割据的事实地步之中。对于藩镇集团来说,是否忠于唐朝皇帝,随着时间的的推移,这个问题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就以五代十国前,被晚唐所灭掉的两个军阀来做比较,一个是割据河南蔡州一带的食人魔秦宗权,另一个是浙江一带的军阀董昌。

这二人先后在公元889年和公元896年被杀。虽然这二人算是在唐朝存活的时间内被唐朝朝廷处死。但是,这二人会有称帝的不臣之心,就是因为此时,唐朝中央政府已经是风雨飘摇的了。就在秦宗权被杀前的两年,一度被认为是黄巢克星的高骈被部下杀死在扬州城中。这个唐朝册封的高太尉之所以有那种下场,正是因为高骈在割据淮南不听从唐王朝的号令,将淮南一带变成了私人王国。

高太尉在形成事实割据后,如果不是秦宗权觊觎淮南的土地,高太尉还不会派大将出征,也正是这个出征的大将在目睹了晚年的高骈一系列昏聩的做法后,突然反水,杀向扬州城。在高骈死后,淮南继续动荡,当淮南一带停止大规模战事时候,李唐王朝朝廷彻底变成了朱温的囊中之物。

在那个时代,本身就没有一个强大的统一中心。所谓的五代十国,只是一个概括性的称呼。在中国的大地上,尤其是在晚唐到五代时期,到底有多少藩镇割据地方,藩镇大将称王做皇帝可谓是多如牛毛。

十国只是最大的几个藩镇名字,而且还就是在这些小朝廷手下,又生出一堆可能推翻现有政权的大将和军队。就那时候来说,就算有一个比较明智的皇帝,到底能否在短时间,再有平定晚唐以来的割据藩镇,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李存勖不称帝,是否有望统一全国?

在我国历史上,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个毁誉参半的帝王,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史称后唐。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那么假如李存勖不称帝,能否统一天下呢?事实上,李存勖称帝是必然的,但是他统一天下却是不可能的。

‖李存勖政治才能不足以统一天下

李存勖能力非凡,但是所有天赋可能都在军事上,他政治水平极差,即使他不宠信伶人这个位置他也是坐不久的,事实上后唐建立时的条件要远强于后梁,但是后唐缺乏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可以看出李存勖缺乏基本的治国手段,一个缺乏政治手段,政治才能的君主要想统一天下很难。

‖后唐虽然实力强,但是南方仍有反对势力

虽然后唐是五代十国最强的王朝,而且天下四分占其三,但是南方的蜀,南唐并不跟从,南唐实力强,但是水军一般,对于南方作战缺乏经验,而且后唐军队里山头林立,缺乏集中指挥,对于作战非常不利。加之李存勖是赐姓,而且是沙陀人,这就使得号召力大打折扣,不利于发展。

‖后唐内忧外患,内乱不止统一天下很难

后唐鼎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当时仅有南汉与后唐抗衡。

李存勖骄 淫 乱 政,任用孔谦重 敛 急 征,百姓怨 愤;重用伶官、宦官,诛杀功臣;抢掠魏州军营妇女入宫,激起魏州兵变,虽然后来李嗣源在叛军杀死李存勖后入洛阳称帝,虽然改革弊政,杀宦官,诛孔谦,废苛法,均田税,政局小安。但他也猜忌大臣,又年老多病,他的儿子在他还没死的时候全都敢率兵入宫,可见他已几乎无法控制朝政了,后来他死后儿子从厚即位,但很快就被河东节度使李从珂推翻,最终李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导致后唐亡国,所以说后唐虽然强盛一时,但最终还是亡于内 乱。

总而言之:后唐内忧外患,政权正统性问题很大,加之缺乏有利的统治方式,加之内部缺乏有效的集权,致使内乱爆发,即使李存勖不称帝,后唐也注定不会长久,更遑论统一天下。

如果李存勖不称帝,是否有望统一全国?

这个问的有点奇怪,李存勖的覆灭和称帝没有必然联系。非要扯在一起的话,称帝对他还可以说是一步好棋,对他实现一统可谓有益无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五胡乱华”开始,一直到满清定鼎中原,凡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历史上总会遭到汉人知识分子的反感。不论匈奴、鲜卑,还是蒙古、满洲,概莫能外。但是提到后唐,估计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因为它在汉人中也有很高的接受度。事实上,李存勖本是沙陀人,其祖父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后被大唐皇帝赐姓李,后来的李克用和李存勖便沿用了汉人姓氏。尽管不是汉人政权,但不管是李克用建立的后晋,还是李存勖建立的后唐,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中原汉人的认可。而且,在与汉人朱温建立的后梁争霸过程中,李存勖得到的支持有时还要更多一些。

之所以这样,不仅是因为李克用父子用了汉人姓氏,还因为他们对汉地文明有极高的认同。而且,李存勖称帝后仍然定国号为“唐”,并且在宗庙中仍然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列为祭祀对象。言外之意,自己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要做大唐的中兴之臣。事实上,李存勖确实常以中兴大汉的刘秀自比。

与李克用父子始终忠于大唐不同,朱温虽然一开始的实力占据优势,“十分天下占其六七”,但他并非一心要匡扶唐室。一旦机会成熟,朱温便废掉唐帝取而代之了。而当时,李唐虽然朝政混乱,但强大的历史惯性仍然存在,效忠李氏的文人武夫仍大有人在。这样,在尊奉君臣父子思想的汉人知识分子中,朱温在道义上就先输了一步。而李存勖始终打着中兴唐室、拨乱反正的旗号,所以在平定北燕、讨伐后梁的过程中,可谓是占据了道义制高点。所以,在攻克后梁都城汴州之后,原来效忠朱氏的文臣武将,纷纷投诚,表示忏悔。虽然这种行为有点见风使舵之嫌,但他们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倒向后唐,不得不说李存勖延续大唐国号的做法确实起到了效果。

另一个与李存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汉开国皇帝刘渊。这厮本是匈奴人,后来在晋朝内乱时混水摸鱼,不断积蓄力量,最终成为雄霸一方的诸侯。但是,当时刘渊属地的汉人远多于匈奴人。所以,为了取得政权合法性,刘渊仍旧采用大汉的国号。他宣称,大汉与匈奴长期保持和亲,自己虽然是匈奴人,但也有汉人血统,算是汉朝的外甥。汉朝灭亡了,自己就有资格成为匈奴人和汉人的共同君主。但是,刘渊这种做法其实只是权宜之计,他真实的目的只是单纯的邀买人心,并非诚心延续大汉国祚。所以,在刘渊站稳脚跟之后,马上开始对汉人实行压制政策,所立宗庙也主要围绕匈奴祖先来展开祭祀。相比之下,李存勖延续大唐国祚,确实可谓是诚意十足的。

所以,登基称帝对李存勖来说并非昏招,而恰恰是一步好棋。李存勖之所以没能善始善终,主要原因在于宠信伶人、任用奸佞,以至于赏罚不明、朝政混乱,其覆亡并非是称帝造成的。

如果李存勖不称帝,是否有望统一全国?

这跟李存勖称不称帝没有太大关系,李存勖在完成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之后,就偏爱伶人,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各地叛乱不断,给了李思远可乘之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朱温建立的后梁存在,李存勖尚有奋发图强的方向,后梁一灭,李存勖就开始享受,再无统一天下之志。再从另一方面来说,江南各国也都是英雄豪杰,灭掉他们也是有困难的,,李存勖称不称帝都没太大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