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真的像曹操说的那样有名无实吗?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
曹操说刘表有名无实,是正确的评价,但是,这个有名无实,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有名无实。刘表有名气,有能力,有实力。只是,虽然曹操并不十分了解刘表,但是,在曹操眼中,刘表依然只是一个命门被看穿的“实力派”。
听我慢慢道来。
曹操说刘表有名无实,是因为曹操并不了解刘表。
我们就以演义中“煮酒论英雄”时对群雄的评价来看看曹操说的道理。(虽然是演义,但是与史实中曹操对诸人的评价差异不大,因此,我就以大家相对更熟悉的桥段来说)。在这些评价中,我们会发现曹操对各诸侯的了解程度是不一的。
对袁绍、袁术,这些“一起喝过酒,一起扛过枪”的老朋友,曹操的了解是很深入的,他直接点的是他们的性格缺陷“好谋无断”、“色厉内荏”,一语道破这些对手的性格缺陷。而对于孙策、刘表的评价,则显得有些了解不足了。更多是从他们的出身出发的,比如说,他评价孙策,“籍父之名”,这个很有意思。就好像,今天我们评价王思聪,了解他的人一定会说这个人哪里哪里好,哪里哪里不好,可是,不了解他的人呢?可能就会说“靠老爸出名”一样,因为除此之外别的确实也不了解。
孙策:听说曹操说我是靠老爸的名气?别理他,他是嫉妒我和大乔的爱情。而刘表呢?确实是名士出身。他出道很早,早在著名的“党锢之乱”时期,就已经誉满天下了。他是早期“太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当时整个大汉如假包换的大正派!因此,曹操说刘表“有名”,自然当仁不让。
那么,曹操说的“无实”呢?也基本正确。但是,这个“无实”,并不是说刘表没有能力,没有野心,而是说没有实力。
表面上,刘表一开局就统御荆襄,是当时非常有实力的强权,可是,却只是表面。
这要从刘表统御荆襄的过程说起。刘表被董卓任命来荆州接任时,整个中原、荆州都开始乱了。刘表是”单骑“化妆入荆州。当时荆州已经乱了,纷乱不已,不但黄巾的实力开始蔓延,袁术荆州也是虎视眈眈。刘表依靠当地大世族蒯家、蔡家的支持,才在荆州逐渐立稳脚跟。与家业积累深厚、“四世三公”的的袁绍兄弟不同,这些世族和刘表是近乎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此,他从一开始,对荆州就没有绝对的控制权。
说刘表没有能力,是不对的。
单骑入荆州的豪气,岂是“座谈客”能做的。
而在早期的诸侯争雄中,也表现得非常有能力。
最早抗击袁术的,就是刘表。大家应该还记得超级猛人孙坚是怎么扑街的吧。袁术在刘表这里讨不到好处之后,才开始了一连串的北面攻略。
孙坚:主公,他们说刘表没能力?不好意思,我是个粗人,想骂我就直说,不要这么拐弯抹角呀!而面对西北军张济的入侵,刘表也表现得非常有手段。在面对有贾诩加持的彪悍西北军时,刘表在战争中射杀张济,又用怀柔手段接纳了张济余部,让张绣驻军宛城,成为了北面屏障。
面对有杀父之仇的小霸王孙策,刘表也一直稳如泰山,交兵数年,总体并不吃亏。
但是,曹操认清刘表“有名无实”,缺乏凝聚力,也是汉末大英雄曹操能成功应付刘表的根本原因。
大家批评刘表,多是说袁曹相争时,刘表始终没有进图中原,缺乏野心。可是,果然是野心的问题吗?
非也!
刘表不幸遇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在袁曹交兵之际,曹操通过手中握有的任免之权,挑动长沙太守叛乱,引发了荆南叛乱,使得刘表一直自顾不暇!这才是刘表无法北上争雄的原因!
也正因为曹操对刘表的深刻认识,在南下讨伐荆州时,素来对朝廷恭敬的实力派蒯家、蔡家,才马上挟持刘宗投降!
刘表:真的不是我不行,既生我,何生操!刘表,是当时最有能力的诸侯之一,不幸遇到了一眼看穿他命门的曹操。仅此而已。
刘表真的像曹操说的那样有名无实吗?
应该是。凭祖荫据列土,凭小技得虚名,干了一辈子蠢事。截杀孙坚、依靠裙带、废长立幼。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把祖宗基业扔给一个吃屎的孩子,姓了别人。
刘表真的像曹操说的那样有名无实吗?
从曹操谋略“奉天子以讨不臣”,可以看出曹操具有雄才大志,从他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出曹操胸襟广阔,一股霸气。刘表虽是汉室宗亲,这点比曹操的起点高,年轻时,也有血勇气盛,独下荆州,智计叠出,成为人上人。但其本质,该得的得,该守的守。少了一股闯名天下的野心。里面因素很多:或许年龄愈长,血气愈少,或许忙于荆州各士族均衡,或许天下还姓刘,不必太锋芒。但不管何因,刘表数次在诸雄间不得罪,不肯定也不否定谁的心态,不难让他方看出。他的目的,就是想自保荆州无恙,我不招惹你,你也别惹我。这种权衡时势的心态,难免在弱肉强食的割据中,反而受到非议。大的雄主,不赞赏这种做派,小的诸侯在想靠拢或求援时,又会踌躇。
而在虚名上,刘表又会刻意注意形象,设招贤馆,赞忠义事,开立学馆,却少了一份埋下头、养精蓄锐的实政理念与措施。
以曹操的心志,加手下的智囊团,既然想图霸天下,怎么能不对各方割据势力备加分析,且要到位。
事实,曹操也说对了。在乱世争锋中,刘表终没有跻身三甲。
刘表真的像曹操说的那样有名无实吗?
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常常把一些历史上很有名气地位也富有才干智谋的人进行一定的丑化或虚化处理,以配合作者衬托刘备集团人物的正面高大形象,刘表不幸,他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之后,从少年时代就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恪守中庸之道是他的性格特点,这也符合他日后不进行积极战争扩张的执政策略。年轻时的刘表已经是一个极有名气的人士,和同辈英才们纵论朝政,指点江山,被时人点评为当世“八俊”之一。在东汉末年十分流行人物品评,一个人要出人头地,必须得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年轻的刘表才华出众,早早地就得到社会认可,“出名得要早”对他而言似乎很容易做到了。
当朝廷的一纸诏书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时,刘表没有自己的军队和盟友,诏书只是空头支票。作为一个文人书生,他表现出异常的从容镇定,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魄力。拉拢荆州豪族代表蒯氏和蔡氏兄弟与其联姻,请他们出山相助,同时果断地采取一系列行动,很快就控制了荆州八郡,并且建立起一支较为庞大的军队。
刘表成为一方霸主后,主政的思维停留在中庸,仁义的儒学范围里。对外表现就是北方曹操在顾及其它诸侯时,刘表不听忠言屡次丧失向北用兵的机会,被曹操点评为“自守贼”。对内则使荆州在乱世成为一块相比白骨露野的中原比较安定的地方,他的“从容自保”客观上不穷兵黩武,开立官学,强调文治,百姓倒也能安居乐业,享受这一片乐土。所以他处理内政的功夫一点都不亚于三国时代的任何人。
但刘表与他同时代许多军阀诸侯是不同类型,他是具有儒家风范的政治家。他没有那种强烈的开疆扩土的愿望,好名而轻寒士,荆州地界如群星璀璨般的智囊英才都没能为其所用,反而受到外戚势力牵制,最后废长立幼造成政治上的被动。
刘表的一生建树,可以知道他并非虚有其表,只是他如果存在于和平年代,那必定是很优秀的治国安民人才。但在三国那种弱肉强食的时代,如激流行船,不进自退,你不想或没有扩张的能力,别人也不会让你空闲逍遥。
刘表一向尊奉儒家经典,倾心治学,立志安定地方,在大好形势下没有适时把握好机会,失去中原逐鹿的资格,以至身死国灭,使人扼腕叹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刘表真的像曹操说的那样有名无实吗?
三国演义中,刘表坐镇荆襄九郡,兵草钱粮富足,更兼七千余只战船,军队二十八万。如此庞大的规模,按理说战斗力也不小,但曹操却说“有名无实”,为何?自刘表统领荆州以来,刘表励精图治,恩泽一方,确实把经济搞了上去,但是刘表自身没有四方之志,乱世中他采取的是中立的态度,所以大部分能避免的战争就避免过去了,这几年的荆州也几乎是太平的。这随之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军队普遍颓废了,数量之多的军队形同一盘散沙,这与曹操征战四方的铁骑比起来就相差甚远了,双方相争,刘表必败。刘表在纷争时期已进入晚年,很多事情都表现的力不从心,这直接导致有非分想法的人有了机会,所以刘表后期内乱特别严重。刘表的第二任妻子蔡夫人就有这种想法,她以美貌把控了刘表,并生了个儿子,希望刘表废除长子刘琦而立刘琮,进而控制荆州。在这种情况下刘表虽掌控荆州,但却被分割成两种势力,内部多有不合,并不能一致对外。
细细看来,刘表麾下并没有堪称大任的将领,就比如他的水师将领蔡瑁,张允,都是谄佞之徒,想曹操兵下荆州,直接主张投降,这不是一个大将该做的事情。刘表麾下并无可用的大将导致了对外无对抗之力,在战争中取胜的机会很小很小。三国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