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北上广和武汉是一线城市,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您好!我是不请自来的鸡汤。
看一个城市的发展,短期看领导,长期看国家总体方向。
武汉的地理位置我就不赘述了,稍有常识的朋友都熟悉。
因为这个因素,决定了他在近代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不可能保住一线城市的地位。同样,在未来若干年,武汉的未来可期。
在古代社会,中国是一个内向型经济体。所有的经济资源是在国内流动的,而河运,是古代最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因此,汉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四聚之首”。“九省通衢”的作用,在内向型经济中获得了充分发挥。
河运是古代运输效率最高的方式,汉口因其地位,成为“天下四聚”之首而这个作用,到了晚晴民国时期,尤其在抗战之前的“黄金十年”达到了一个巅峰期。
首先,近代开启以来,中国依然是一个内向型经济体,但是西方势力进入了中国,在1860年代以后,西方势力希望在中国打开市场,获取资源。要获取市场和资源,当然不是去穷乡僻壤获取,自然会看上汉口这个“四聚之首”。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武汉三镇经常“城头变换大王旗”,可是,在西方势力进入武汉以后,基本就没有再易手过了。原因,除了天平天国势力的衰落,也因为西方势力的干预。在1862年,太平天国陈玉成为了解救安庆,曾试图“围魏救赵”进军武汉。但因为西方势力的干预,最终撤兵而回。在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西方出来干预保护的城市,只有两个,除了武汉,就是上海。足见西方眼中,汉口的重要性。
因此,在晚晴民国时期,武汉不仅拥有其在内向型经济中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可以最高效率地应用来自国内各地的经济资源,也因为大量西方人的涌入,获得了国际化的视野。这样的历史关口,在获得了张之洞这样的好领导来支持,自然地位一时无二。
当然,正因为的历史机缘,使得武汉成了推翻清朝的“首义之城”。
可以说,没有武昌起义,武昌政府军的起义,单靠孙中山同盟会那几条枪,再等个几十年,也未必搞得定清朝。
扯远了。接下来谈一下“东方芝加哥”。
大家都知道,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重工业基础,谈其他的什么都是扯淡。而在晚晴民国时期,中国是没有能力保卫自己海岸线的。因此,不管是满清,还是民国政府,都会把重工业优先发展在“纵深区域”。(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在所必打,当时也就是因为当时东北重工业发达,直接毗邻“美帝势力”非常危险。)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你也不能像后来“三线建设”一样,在交通很不便利的区域发展,因此,在民国,甚至到了建国以后,要发展重工业,都会把武汉放在一个优先的区域。这就使得武汉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武汉一跃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武汉的地位也自然就下降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最强驱动的增长因素是什么?开放。而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来料加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优势,是廉价劳动力。这种情况下,“九省通衢”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就大大削弱了。因为工厂设在沿海,材料、工艺、图纸从海外来,造好了海运运出去。内地除了贡献劳动力去广东打工,其他的没内地什么事。
80年代的深圳。“来料加工”的方式中,中国主要贡献的是廉价劳动力,“九省通衢”的地位大大降低。同样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后,由于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国家在武汉上游的重庆设立了直辖市。这从全国的格局来说,是高瞻远瞩的,使得改革开放的部分红利深入到了西部。可是,对于武汉来说嘛········
因此,我认为,即使没有深圳,武汉在这个阶段地位下降也是历史的必然。
很多人,把武汉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高校资源作为一项巨大的人才优势,可是,高校提供的只是人才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要去500强企业加工,才能成为合格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而这个加工完成后,这些人才的人脉、资源沉淀都在沿海,他又有什么理由回到武汉来发展呢?
在08年以后,由于外贸发展遇到瓶颈,中国的经济驱动力中消费和投资的比重提高。武汉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总体来说武汉依然没有优势。消费,武汉周边的消费力怎么和长三角、珠三角比呢?投资,呵呵,政策型的投资倾向于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武汉算不上。盈利型投资倾向于发达地区,武汉也算不上。
今天,武汉地位的重新提升,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这是因为:
1、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创新,分3个层次,基础科学创新、应用科学创新、体验创新。过去,由于中国科技企业的落后,创新主要集中在体验领域,今天,由于中国的进步,越来越倾向于应用领域甚至基础科学领域。而武汉的高校在学术层面是非常扎实的(格力的董明珠,在已经成名之后,也是因为想真学东西,才去武汉的中南财经读了MBA,说明了武汉高校学术的扎实),这就使得武大、华科这些学术能力扎实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不必去沿海,在校期间就深度参与创新性经济中。
而通过在校期间的彼此合作,建立了资源体系,可以让人才留在武汉。
2、制造业升级的历史契机:做重工业的专家都知道,武汉本地的重工人才的积累,并不比今天火得一塌糊涂的那几个重工业企业差,只是缺乏好的经营和管理。而在今天,随着工业4.0的发展,武汉的重工能力这块被掩盖的金子,将越来越容易地发掘出来。毕竟,你智能什么的可以想怎么快就怎么块,但是你工业上的工艺,那没一点沉淀,你就慢慢等吧。而武汉的重工业,有的就是这种沉淀。
只要有本事,金子会发光。工业4.0中,武汉在工艺积累上的优势会发光晚清民国,北上广和武汉是一线城市,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这个问题范围太大,我来回答一下,大与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完了你应该也明白十之八九了
首先你说的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其实经济不怎么好的,比不了天津卫,那么先简单聊聊武汉的过去。
古代的汉口为汉阳府下汉阳县属地,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天下四聚”之一(“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刘献廷《广阳杂记》)。近代,汉口脱离汉阳府管辖,于1861年开埠建立租界,十九世纪中期,汉口成为新的通商口岸,并正式开埠。一时间,外国银行、近现代工厂纷纷涌现,张之洞督管湖北后,武汉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到了二十世纪初,汉口对外贸易总额高居全国第二位,是内地唯一可与沿海匹敌的通商口岸。此时的汉口,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号称中国第二大城市,时人更是用“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来形容。
上图:武汉南岸嘴,中国的丹田
与此同时,武昌、汉阳三镇同步发展,“武汉”加速形成,并从“长江五虎”中脱颖而出,成为“长江三巅城市”之一。1923年短暂设立为中国第一个直辖市───汉口市。一时间,汉口摆脱了古代汉阳府,武昌市、汉口市两城相对,是为三镇鼎立。民国时期的汉口市高度繁荣,包括汉阳人口曾达到百万,号称“东方芝加哥”,使武汉三镇综合实力在国内一度仅次于上海,位居亚洲前列。
孙中山在所著《建国方略》中盛赞武汉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等等,并对武汉的发展充满信心“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
上图:张之洞在视察全国最大的钢铁工厂
下面从几方面简单说说深圳的快速发展与武汉的落魄原因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要找一个点,作为实验田,不是“选择”深圳作为特区,而是打算在毗邻香港的地方划一块地儿做特区,才在这里建市,名深圳。深圳成为联系世界的窗口,一切政策,福利,先行先试,吸引香港暨外国投资,是中国改革的桥头堡,实验室……
★要想成功,肯定要全国支援,握紧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全国支援深圳,武汉是排名第一的,出钱出力出人,具体细节就不谈了,机关学校设计建筑工程方方面面出发深圳,深南大道,地王大厦,等等都是武汉杰作……,现在深圳的中建三局在深圳还有一个分公司,老师,医生,许多都是湖北人,
上图:武汉老干部回忆录
★说到支援,那肯定要真金白银,武汉税收比例连续多年全国第一,总金额超过上海,是整个广东省的四倍,广东都留下来搞建设了,连续多年这样严重透支了武汉身体,广州在1984年综合实力超过了武汉,一直到现在,40多年,武汉还没有赶上广州,
1983年全国20大人口城市
★国家要发展深圳,发展沿海地区,那么肯定要政策倾斜,要不都来内地,谁去沿海地区呢?所以税收,批地,水电气都有优惠,不光是武汉,所有内地都落后了
★一反一正的对比,内地举步维艰,国企改革,工厂倒闭,下岗工人,压的武汉喘不过气,武汉的老轻工产品工厂基本上都倒闭了,长江音响,洗衣机,电视机,冰箱, 对于武汉人来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段值得留恋的时光,“荷花”洗衣机、“红山花”电扇、“一枝花”洗衣粉、“莺歌”电视机……这些耳熟能详的武汉名牌,一度风靡三镇、远销国内外……
你认识她吗?
★有人说武汉落魄是思想没有跟上,这个其实是人云亦云,武汉汉正街是天下第一街,商品贸易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洋厂长……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 1992年,鄂武商A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异地上市的商业公司,在全国开创商业类股票异地上市的先河;全国大城市中,首个全面开放蔬菜副食品市场。汉柜”是全国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最大的国债及国债期货交易场所,最大的资金拆借中心,被搞去了上海……
★武汉经济最差的时候,一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才几百万块,你说能干嘛 ,到处破破烂烂,所有才有了全国最大县城的外号,GDP一直下降,最低的200 7年排序到全国17,武汉才触底反弹,画了一个V,才有了武汉后来的要挖出来一片新天地,找回失落的20年,复兴大武汉的宣传
★东部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然后搞东北工业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基础条件好,有不错的自我发展能力,所有一直就是先放一放,先发展穷地方,整个中部塌陷了,才有了武汉sz在大会上问温总的一段佳话,武汉在哪里武汉在哪里武汉在哪里……,后来才搞了一个中部崛起政策,但是晚了许多年,力度也小太多,不说与沿海地区比,就是比西部大开发也小太多了。
……
所以说深圳发展起来是政治任务,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时代产物,国家在困难时期,肯定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牺牲中部,武汉是代表,
感谢大家支持关注留言讨论,
晚清民国,北上广和武汉是一线城市,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都说深证是举全国之力建的开发区,但是那个时候全国经济最好的城市是谁?大上海和大武汉!武汉每年上缴税收的83%给国家建设沿海地区(重点就是深圳),当然上海比武汉上缴的量大,但比例没武汉大。之后国家又给了上海更多的政策补偿,所以上海没有失血太多。而武汉,几十年政策就没补偿过,由于失血量太大,经济直线下滑,近10年才慢慢恢复!!中国城市叫法也变了,【大上海大武汉】听不见了,【北上广深】耳熟能详! 我相信以武汉的城市底蕴,一定会再度崛起,成为媲美大上海的城市!
晚清民国,北上广和武汉是一线城市,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我很烦所谓的“湖北集一省之力发展武汉”这种说法,因为根本不是这回事。
因为武汉实际上比较起他过去的地位,它是大大下降了的。武汉不是说今天才崛起的,武汉当年的地位比今天不知道高多少。
张之洞当年建设武汉,发展武汉钢铁工业的时候,武汉是中国少有的能够自造枪炮的地方,汉阳造的步枪从张之洞时代,用到了当年推翻满清,又经历了军阀混战,打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一直到抗美援朝都还在用。
想想当年武汉在全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当年有所谓的“宁汉合流”一说,什么叫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当年是一部分人把武汉当首都的,今天武汉是什么?连个直辖市都不是,就是一个省会城市,或者可以说稍微特殊一点的省会城市,它是全国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但是归根结底,它还是就是一个省会而已。
武汉的地位比起民国,差了十万八千里,怎么叫“湖北集一省之力发展武汉”?
再说深圳。深圳是因为建立深圳特区,深圳才发展起来的,这个城市是没有历史的,深圳之所以后来居上,得益于当年的改革开放给予深圳的特殊地位,是汇集全中国最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深圳,才有了深圳的今天。
而恰恰对比的是,在深圳高速发展的时候,武汉如何呢?去看一下2013年凤凰网的报道
看到没有?
八十年代,武汉对中央财政贡献全国第二啊!83%的税收都上交给中央!83%!
连下调0.5个百分点都没有获批,八九十年代是深圳飞速发展的时候,谁在给这些城市源源不断的输送动力?是谁?好好想想。
钱都散出去,现在回头说武汉吸血?我的天!
自己去问问深圳交多少。
现在回头问“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你交83%你试试?你不穷?
晚清民国,北上广和武汉是一线城市,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说实在的,武汉还真有资格成为一线城市,不论是城市规模,文化底蕴,还有基础工业都算是一流,武汉好像是中年大叔。深圳是开放城市,如同风华正茂的青年,开发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但深圳每年过年就如同一个空城,这就暴露了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不足以跟武汉比。什么一线二线虚位之争,大叔见的世面多,不跟小青年争而已。近些年来武汉这个大叔已焕发第二春,城市不断扩展,大量收割周边县市,引进科技工业,利用自身人才和教育优势,发展大城市圈能量惊人。而深圳这个小青年这些年来专注于不断地高价炒房产生泡沫,兴起限行限购,连周边的惠州或大亚湾都没有能力收纳,更谈不上实质性的城市惠民作为,虽然非深户小孩九年义务读书免费,这些惠民政策有体现,也是为了留住务工人员能呆在工厂之需。也许按房价论深圳为一线城市名不虚传。论实力还是大武汉威武!
晚清民国,北上广和武汉是一线城市,为什么武汉被深圳取代了?
深圳最大的客观优势就在于——对面就是香港。中国政府要恢复行使香港主权,不光要在国际上搞定英国,更重要的是要让对面香港民众看到我们内地也不差,所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大城市很大的因素就是做典范给香港民众看的,给英国人看的,给西方国家看的,给全世界看的!让他们都知道,只要是我们想做的 ,没有做不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