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枭雄曹操,而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陈宫的选择对了吗?你怎么看?

在《三国演义》和历史事实中,陈宫离开曹操的原因不同。但都有道理。

先说《三国演义》,陈宫因为曹操滥杀,觉得此人狠毒甚于董卓,不可共事。因此离开了曹操。

再说历史事实。陈宫力主迎接曹操入兖州而成为曹操心腹,疑似因曹操杀害了边让等兖州名士而迎吕布反曹。

不管哪个说法,这都是一次失败的跳槽。

首先,陈宫出于各种考虑,离开曹操,我认为这个无可厚非。毕竟,不管是觉得义理不同,价值观不同,还是觉得曹操和自己有杀友之仇,都是个人选择。别说曹操只是一代枭雄,就是遇到了李世民这样的“令主”,如果觉得价值观,或者强烈的感情不合,离开都是可以的。就拿今天来说,王兴离开了马云,不也发展得很好嘛。只要觉得自己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去留都从容。

投奔吕布,从结果上看,无疑是一个失败的跳槽了。但是,陈宫没有上帝视角,他在当时,要跳槽的选择并不多。北边袁绍是曹操的盟友,谋臣势力都被冀州帮和颍川帮占据了,自己总不能上去自取其辱吧;再往北的公孙瓒,根本就看不起士人;南边的袁术,就更不用说了,还不如吕布呢;孙策,当时还在袁术帐下打下手。他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再仔细看看,吕布也未尝不可投。当时吕布诛杀董卓之后,是大汉的英雄;吕布拥有强悍的武将队伍,是当时最具战力的势力之一。也许陈宫觉得,吕布帐下武将云集,谋士不足,自己在吕布帐下可以发挥能力吧。实际上,吕布绝大多数时候,还是非常尊重陈宫的意见的。

也许,晚一点遇到刘备的时候,可能可以投奔吧,不过,遇到刘备时,他已经和吕布深深结合了,作为陈宫这样的人,没有理由再去投刘备。何况,在早期的争霸战争中,刘备的表现,还不如吕布呢。

陈宫想:吕布、张辽、高顺,也许陈宫好好辅佐的话,未尝不能成就事业吧。

所以说,造化弄人吧,最终,是一次失败的跳槽。

离开枭雄曹操,而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陈宫的选择对了吗?你怎么看?

凡是熟知三国的人,必对陈宫之名如雷贯耳。曹操一向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却不想被陈宫反戈一击,丢掉数座城池,因而,陈宫出场次数虽少,但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人物。陈宫背曹迎吕,此举是否明智?他这一生又该如何评价呢?

吕布虽然武艺高强鲜有敌手,却并非陈宫良主。陈宫最初投入曹操幕下,仅凭外交手段便为曹操将兖州拿下,一时备受曹操信赖。但是不久之后,曹操杀害边让等名士,这让年少时便与名士交游的陈宫颇为不满,这也是陈宫背叛曹操的重要原因。他选择吕布并非经过深思熟虑,只是仓促之下的决定,吕布并不值得他誓死效忠。

首先,吕布此人勇武有余却胆量不足。曹操军队围攻下邳之时,曾给吕布写信劝降,吕布当即就有投降之心,在陈宫的百般劝阻之下才歇了这份心思。后来曹军采取灌城之计,将吕布逼得狼狈不堪,吕布就登上城头对曹军说:“不要逼迫他,他愿意向曹操投降。”后面又是陈宫阻止,吕布才没有如此行事。吕布虽然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但他却没有成大事的胆量。为人又贪生怕死,实在不是值得效忠的良主。

其次,吕布为人主公却无甚主见。在向曹操投降一事上他摇摆不定,有投降之心却又被谋士所左右,三言两语之下就抛弃初心,这只是其一。吕布不仅为谋士所说动,还爱听信无知妇人之言。吕布在董卓麾下时,就曾因为貂蝉与其反目。在下邳之时,又被不懂政事的妻子左右。下邳被围,陈宫曾献两面互补之计,让吕布驻兵城外截断曹操粮道。陈宫则在城中守卫,届时曹军少粮,陈宫就可与吕布两面夹击,大破曹军。陈宫此举是非常可行的,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毕竟吕布的战斗力极好,对抗曹操不在话下。

吕布正准备依计行事时,吕布之妻却担心陈宫与同守城的高顺发生矛盾,以致不能守城。同时又担心陈宫反叛,对自己不利。吕布听信无知妇人之言,打消计划。如此一来,只能在城中等死。果不其然,最后吕布被反叛的部将所缚,最终被杀。

吕布确实不配称之为明主,但他对陈宫却着实不错。当时他的部下郝萌反叛之时,曹性与郝萌对战,不慎受伤。他曾对吕布说陈宫乃是郝萌的同盟。陈宫听后,脸色发红,但是吕布却并没有追究陈宫。此事让陈宫大为震撼,这也是他愿意效忠吕布的重要原因。

陈宫临死之时,曹操心有不舍。他再三劝陈宫投降,但是陈宫不为所动。曹操问其儿子和母亲该怎么办时,陈宫说:“明君自会善待别人的孩子和母亲。”话已至此,陈宫是坚决不肯投降的,曹操只好作罢,不过后来曹操一直供养陈家人,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陈宫此人确实足智多谋,但他却太过感性。以至于选错主公,难以辅佐出一个明君,也没有很好的成就自我,不得不说是种遗憾!

离开枭雄曹操,而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陈宫的选择对了吗?你怎么看?

《三国演义》中陈宫首次出场是“捉放曹”,识破了曹操的身份,但还是毅然决然的与曹操一同出走去建立盖世之功;等曹操屠杀吕伯奢一家,陈宫看透了曹操多疑、暴虐、自私的阴暗面,又毅然与曹操划地绝交;后曹操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徐州百姓无辜被大肆杀戮,陈宫劝说无效,于是说动吕布在曹操背后“插刀”;最后曹操大举进攻徐州,陈宫在下邳被俘,慷慨赴死。

演义毕竟是演义,编故事的情节居多。真实的陈宫并没有一生为了黎明苍生而奋斗那么“浪漫”,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在矛盾中寻不到希望,看不到曙光,最终不得不选择了却残生。

图1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

  • 一、助曹与叛曹

初平二年,曹操因平定黑山贼有功被任命为东郡太守,官不大、地盘小、兵将不多,只是个小地方军阀。转过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刺史刘岱兵败被杀,兖州无主,为曹操增强实力提供了机遇。

按照曹操的想法,直接出兵占领就完了,但陈宫说不用那么麻烦,我过去靠一张嘴就能说得他们来主动迎接你。陈宫到了兖州,对还健在的别驾、治中等官员晓以利害,成功的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占有了兖州。当年冬天,曹操大破青州黄巾军,俘虏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并组建了精锐部队青州兵,成为曹操的主力部队。

早期曹操扩大地盘、增强军力,陈宫可谓居功至伟。曹操对陈宫也是信任有加,连吕布的妻子都认为曹操对待陈宫犹如父母对待怀抱中的幼儿。但没过多久,曹操与陈宫的蜜月期就到头了。

图2 东汉十三州地图

在这里说一下历史的大背景,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依赖豪强地主起家,当皇帝后对原来的支持者也是百般照顾。东汉一朝直到末年,世家大族兴起并走上了政治的最前沿,代表人物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曹操属于寒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需要培养扩大同是寒族的政治力量,对于世家大族一边笼络,一边打压。陈宫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陈宫与这些人应该都是属于世家大族。曹操占据兖州后下令处死兖州名士边让等人,看到好友被杀,陈宫不忿;曹操随后征讨徐州大肆杀戮无辜百姓,也与陈宫的理念相悖,于是陈宫决定背叛曹操。

兴平元年,留守东郡的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为主,兖州数郡响应起事。曹操后院起火只能退兵,仅有荀彧、程昱等人把守的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尚在。曹操几乎是“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图3 兖州、青州、徐州、豫州刺史部

  • 二、助吕与叛吕

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吕布败走之后先后投靠过袁术、袁绍,途径陈留时被陈宫、张邈等人迎入兖州。能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广大根据地,吕布对陈宫自然是感恩戴德。

吕布领兵作战“骁勇无敌”,但有勇无谋,几经摸爬滚打却毫无建树。这些年,吕布也明白自己需要有高智商人才来出谋划策,而陈宫多智,两人更是一见如故。在陈宫谋划下,吕布与曹操作战确实打了不少漂亮仗,但曹操毕竟用兵如神,几经征战吕布集团最终败走兖州,辗转到了徐州。

按理说一个出谋、一个出力,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应该会一直亲密无间,但结果却不是这样。吕布占领徐州后,本地谋士陈珪、陈登父子进入到了账下。这二人名为效忠吕布,实为效忠曹操,花言巧语离间了吕布、陈宫的关系。同时陈宫也渐渐发现“客居”徐州的自己没有多少嫡系军马,对吕布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了。陈宫还是那个陈宫,吕布已经不是原来的吕布了。这时陈宫也需要思考自己的退路了——和吕布一伙早晚会失败,曹操那边也回不去了,投靠距离最近的袁术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袁术称帝早已人神共愤。

图4 东汉时的下邳郡

不久吕布部将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发动叛乱,率部攻打吕布治所下邳。高顺率部到下邳平叛,郝萌的部将曹性反正,斩断郝萌一臂,高顺乘势斩下郝萌的首级。吕布问曹性此事起源,曹性回答:郝萌受到袁术的鼓动而造反。吕布又问:同谋的都有谁?曹性回答说陈宫同谋。当时陈宫坐在吕布旁白,脸发红,旁人都察觉到了。吕布因为陈宫是大将,并不追究,但二人的关系基本上降低到了冰点。

后来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陈宫献计让吕布引一支军马驻扎城外,自己和高顺守城,两方成掎角之势,互相援助,吕布不听,决定固守。最后曹操引沂水、泗水灌城,魏续、宋宪等人在绝望中叛变,绑住吕布、陈宫等投降曹操。

图5 吕布(?-198),字奉先

  • 三、希望与绝望

希望是黎明前黑暗中的一束光,让人找到前进的方向;绝望则是黑漆漆的子夜,让人在摸索中坠入深渊。

陈宫投靠曹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所以尽心竭力,凭三寸不烂之舌为曹操轻取兖州。但曹操对于士族的打压他接受不了,征讨徐州时对无辜百姓的杀戮他忍受不得,他对曹操彻底绝望。

此时吕布途径陈留,又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吕布骁勇善战,自己谋划超群,二人配合定能建功立业,于是陈宫叛曹迎吕。吕布兵败之后侥幸占有徐州,对陈宫越来越疏远,越来越不信任,陈宫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曹操大举征讨吕布,陈宫仍然提出了分兵驻守下邳的妙计,希望要么吕布采用、要么曹操知难而退。无奈吕布不听计谋,曹操决定一举根除吕布,陈宫彻底绝望。

图6 曹操(155年-220年)

陈宫被俘,摆在眼前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拒绝投降被杀,一条是投降曹操,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此时的陈宫已然明白,自己已经彻底没有了翻盘的希望,未来的道路也完全看不清,与其辛苦地活着,不如轻松地赴死。

据传陈宫受刑前,曹操恋恋不舍的问陈宫:“公台,你死了你的儿子怎么办啊?”陈宫答:“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明君,是不会杀别人的儿子的。”曹操又问:“公台,那你死了后你的母亲又怎么办呢?”陈宫又答:“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的母亲的。”曹操只好杀了陈宫并供养陈宫的家人。陈宫其实还是知曹操、懂曹操、相信曹操的。

谋士陈宫的一生是悲哀的,因为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清晰地定位。他不像荀彧、诸葛亮、周瑜那样或选择“兴复汉室”,或选择辅佐明主割据一方,于是只能在不断地矛盾中失去各种成就大事的机会。一句话,他有智慧,但他缺少大格局。

文:辽逸

参考文献:《三国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离开枭雄曹操,而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陈宫的选择对了吗?你怎么看?

曹操乃毫无人性之恶虎也,伴其左右,总有一天会被其所伤,此其一;

其二,阿瞒怀豺狼之心,阴险狠毒,你知道他过多的肮事脏情,实是其心头大患,说不定那日畜性发作就会咔人;

其三,奉先虽无谋有勇,然而却是个怜香惜玉的暖男,更令人关注处还在于其无谋,正因其无谋,所以才会格外重视陈某。

其四,假如陈投曹,由于曹旁谋士已多如胸毛,所以曹不会太待见他,充其量当作D等谋臣也就不错了。

综上所述,我站在陈某角度,我的选择也和他一样。

陈宫,好样的!有眼光!!赞你!!!

👍👍👍👍👍👍👍👍👍👍👍👍👍👍👍👍👍

离开枭雄曹操,而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陈宫的选择对了吗?你怎么看?

就《三国演义》中的陈宫来说,我觉得他就是一个矛盾的人,也是一个不明智的人,自己都没弄明白自己是个啥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陈宫觉得曹操刺杀董卓是义士,放走了曹操,怕他在道上遇害,放弃了官职来追随曹操,在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觉得曹操不仁义,离开了曹操。按这样的剧情,陈宫应该以义士自居,是个崇尚仁义之人。可他离开曹操后偏偏选择了辅佐吕布。

吕布是仁义之人吗?张飞看不起他,骂他三姓家奴,为了权利杀义父丁原,为了女人又杀了第二个义父董卓,投奔刘备却又偷袭了刘备的老巢,怎么看都不像个仁义之辈。见利忘义,见色忘义。吕布的表现还不如曹操呢。标榜仁义的陈宫却选择了吕布。是看吕布有勇无谋,单纯没那么多心眼吗,真不知道陈宫是咋想的。

良禽择木而栖,陈宫偏偏选择了一棵朽木。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果当时真没有可以托付的仁义之主,何不学学诸葛亮先当个潜龙,躬耕陇亩,先隐居起来,慢慢寻找,何必这么着急的就投奔了吕布,自己最终也落得被猜忌,言不听计不从,被自己看不起的曹操俘虏呢。

可以说陈宫自己都没活明白,还怎么去给别人出主意呢。不善谋其身的陈宫的命运完全是咎由自取。

离开枭雄曹操,而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陈宫的选择对了吗?你怎么看?

我认为,陈宫的死是可惜的。吕布相对于曹操来说,并不如曹操英明。而曹操善用人才,足智多谋,陈工也是被曹操所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