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唐朝为什么这么长寿?

很好的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对于经济下行周期中的我们个人和组织,都很有思考的意义。

我是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很高兴与您分享我的想法。也期待您的关注,我们一起从历史的盛宴中汲取营养。

大唐盛世总是让人无比自豪、振奋。而在衰落期,尽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这些老大难的问题挥之不去,大唐的社会经济却依然基本保持稳定,甚至还多次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至少有三个:长时间保持了稳定的财政基础和军事基础(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对老大难问题的稳定控制(没有不切实际地“不可为而为之”)以及竞争对手的先天不足。(外部因素不足以致命)

一、长时间保持了稳定的财政基础和军事基础。换句话说,也就是保持住了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

所谓基本,对于国家来说,无非就是钱和枪。

先说钱。国家收钱,有两个原则,一、多收钱;二、没人造反;

基于这两个原则,整个中唐,政府都为这三件事情操碎了心:怎么收钱?(税制改革);怎么调配钱粮?(漕运);怎么让百姓有活路?

怎么收钱?代宗、德宗朝,多次尝试了不同的税制改革,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本原则就是有钱的多出钱,没钱的少出钱。虽然这些改革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好歹财政收入还是增长了,政府的财政危机基本能渡过去了。尤其是刘宴的盐政改革的实施,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又稳定了盐价,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怎么运钱?

在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原先“稻米流脂粟米白”的中原地区,都穷得叮当响。很长时间内,别伸手找中央要钱就行了,至于养活中央,那是指望不上了。

得益于大运河的贯通和安史之乱中张巡的坚守,大唐的江南、淮南地区成了大唐财政稳定的基石。只要运河畅通,东南诸道的税赋就可以供应中央,保持对潜在敌对势力的压制了。

可以说,大唐的前任隋炀帝才是活雷锋。修大运河把自己玩死了,却留给了大唐一条续命符。

也因此,大唐对河朔地区的藩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对任何威胁到运河的势力是从来不会姑息的。

怎么让百姓有活路?

除了税制改革的调整,其他经济改革也是一个关键。

中唐的皇帝过得有点窝囊,大臣虽然喜欢结党,但是基本都还是保持了“以养民为先”的政策。价格体系、赈灾体系,都还运作得比较稳定。在晚唐之前,基本没有出现大的农民起义。

刘宴为代表的改革家,推行的以养民为先的政策,是唐朝延续发展的保证。

再说枪。在维持统治的问题上。关于枪的问题只有一个,有没有听自己指挥的枪。

1,藩镇平衡术。除了河北平原的河朔藩镇外,国内其他绝大多数的藩镇都是中央能指挥得动的。这些藩镇既帮朝廷威慑河朔,也互相牵制。同时,西北、西南藩镇也还帮助朝廷承担这国防的任务。中唐以后的统治者基本都还袭取了唐玄宗的教训,基本维持了这种微妙的平衡。

对藩镇的平衡之术,抑制了藩镇之乱的危害

2、自建神策军。虽然神策军经常被宦官所控制,但是作为中央力量,在很长时间内,都还能够维持中央的稳定。

二、对老大难问题的稳定控制。

1、基本控制了河朔藩镇的进一步危害。

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大唐陷入到了许多理不清的烦恼之中。河北地区基本就成了独立王国,心情好了就纳税拜码头,心情不好了就”唯兵强马壮者为之“。这样的烦恼一直持续,几乎就没有中断过。

可是,大唐对河朔的态度是,有条件就去打,没条件就不管。而对于河朔之外,尤其自身统治核心区域的割据企图,则坚决不姑息,西川、淮西,任何要搞割据的都遭到了大唐的坚决镇压。

基本控制住了河朔地区藩镇的威害。

2、宦官危害的基本控制。

终唐一世,尽管宦官专权被后人所诟病。虽然宦官多次废立皇帝。但是,由于藩镇势力与宦官势力的相互牵制。宦官基本上还是没有对国家稳定构成致命伤害的。

只有到了唐朝末期,唐昭宗过于激进的想消灭宦官,才导致了朱温控制整个朝堂,引发了唐朝的灭亡。

3、朋党势力的控制。

朋党之争,是后人诟病中唐政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可是,我认为,朋党之争,是当时唐朝得以稳定延续发展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唐朝朋党之争的本质,是寒族势力与世族势力的竞争。

唐朝时期的世族势力依然比较强大,而且,世家大族常年通婚,自然就形成了朝廷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唐天子要维持统治,依然需要士族的支持。但是又绝对不能让世族牵着鼻子走。因此,通过科举取士形成的派别来牵制士族势力,对当时维持皇权是非常必要的。

朋党之争,抑制了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干扰

三、竞争对手的先天不足。

历朝历代的灭亡,最终无非三种死法:外族入侵、权臣篡位、农民起义;

放到唐朝,这里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三股势力:藩镇、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

其中,农民起义,是无解的。只要维持好民生,基本威胁不会太大。

因此,当时最大的威胁是藩镇和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看,大唐统治者对于这两类对手的命门都是看得比较透彻的。

藩镇的命门,是节度使表面牛逼,实际上,只是“士兵代表”。藩镇账下的悍将们,才是藩镇势力的实际控制人。因此,大唐既不能过于激进地消灭藩镇,尽杀骄兵悍将,毕竟那些都是国防力量,帮助国家守护家门也是认真的。也只需要适当控制就可以了。

多说一句,关于后来契丹的崛起。很多人责怪石敬瑭。我觉得根本上,还是在于朱温,他对河朔藩镇牙将的大屠杀,虽然平定了河朔之乱,但是却严重削弱了河北的军事力量。一旦契丹遇到阿保机这样的杰出领袖,河北就再没有可以压制契丹崛起的力量了。

少数民族政权的命门,有两个,一是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完全于对农耕势力缺乏统治能力,二是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相互敌意,要远高于对中原王朝的敌意。

事实上,尽管吐蕃曾经攻略过长安城,也多次攻略四川。但是吐蕃并没有有效地统治过任何一片农耕区域(这和后来东北方向的少数民族截然不同)。他们只能破坏,而没有力量致唐朝于死地。

另外一方面,吐蕃、回鹘、南诏,都是不容易消灭的势力。而唐朝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就可以尽可能降低来自西面的国防压力。

吐蕃回鹘在西域打得血海深仇,给了唐朝续命的外交空间

当然,这些政策都只是维持之计。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国运。仅仅税制改革、经济政策的调整,无法抑制关乎民生最根本的土地兼并问题;仅仅是制衡藩镇,无法从根本上强化中央的向心力;仅仅是外交政策,无法从根本上强大自身的国防力量。最终,在持续了一百多年以后,三股隐患联合作祟,大唐还是灭亡了。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唐朝为什么这么长寿?

唐朝有过逐兵千里,封狼居胥的伟业,有过兄弟相残,尔虞我诈的斗争。但是一切的辉煌浮华,一切的纸迷金醉都在安史之乱中被粉碎。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华历史又一次大规模动乱的开端。

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中央政府丧失了财权,军权以及行政权。内廷阉党把持中央神策军,总以自己的意愿废立皇帝,造成政治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中央政府权威的丧失。外廷党争不断中央政令无法做到上传下达。

正是这样的内外交困中,或因为外敌入侵,或因为叛军作乱,或因为藩镇造反。出现了国度六陷,天子九迁的窘态。唐王朝的权威与正统便在这不断的避祸中彻底丧失。但是,神奇的是这样的唐朝却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这样的风雨飘渺之中依旧存在了一百四十四年,是怎样神奇的力量使得唐朝如此受到老天的眷顾,总能在一次次动荡中幸免于难,保全社稷。我认为主要就是一个字“”。

一、地方藩镇之间的平衡

唐玄宗为了实现自己的开疆拓土的宏远目标在帝国边境上设立共计十个藩镇开始。藩镇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整个变化呈现,藩镇取代原先地方行政体系,藩镇职权不断扩大,两大特点。但是,唐朝的藩镇虽然很多,这些藩镇实力虽然互有长短。但是未曾出现威临天下,号令诸藩第一“强藩”。(等到出现朱温这样的强藩时,唐朝就灭亡了)所以,唐中期后的藩镇之间反而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谁也无可奈何对方,谁也吞并不了对方反而无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废唐自立。

二、中央朝堂内部的平衡

中央朝廷内部主要矛盾时两个:一个是阉党之乱,一个是党争之祸。这两大祸端,一个让皇族之人惶惶不可终日,使得他们不敢当皇帝。另一个使得朝堂乌烟瘴气,使得他们当不了皇帝。但是,很可笑的是阉党了无法做皇帝,大臣们忙着窝里斗。即使朝堂之上皇帝不断换,李家人对于皇位的继承却永固不乱

三、中央朝廷与地方藩镇的平衡

正如前面所说,地方藩镇以及中央朝堂都达成了诡异的平衡。大家都无力改变现状,就只能选择妥协。藩镇的节度使们需要日夜防着手下犯上作乱,就必须寻求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可。中央政府进行对外战争,戡平叛乱都需要依仗地方藩镇的战争支持。所以,在中央和地方就形成了这样的平衡。中央无力收回地方权力(触之必反),地方不愿主动对抗中央。整体看保持了唐朝政权的稳定。

四、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平衡

唐朝周边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名的比如:回纥、吐蕃以及突厥等。这些少数民族趁着华夏大乱之际,常常出兵中原打家劫舍,甚至攻入唐都长安。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虽然能够一时取得胜利,却无法彻底控制中原地区。因为,唐朝的藩镇制度及长久的藩镇割据,使得地方藩镇手中都持有一支强力的地方武装。少数民族突然发难,取得一定的成果。最终也会被缓过气来的唐王朝借助地方藩镇的力量最终取得胜利。“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结语

中央朝堂与地方藩镇、唐王朝与周边政权处于这样诡异的平衡状态。所有能够威胁唐王朝统治地位的力量全部互相制衡,所以唐朝虽然威严扫地,实力全无却依旧保持着败而不亡。直到一股不存在于这平衡关系中的力量——农民起义——将原本的一切打破。唐朝才真正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唐朝为什么这么长寿?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够延续289年,当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对于一般的封建王朝来说,只要出现一两件大事,那么这个王朝也就快崩溃了!但是唐朝则不然,“国都六陷、天子九迁”是唐朝历史的真实写照,可见大唐王朝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唐朝经过这么多事情,却仍然能够延续这么长时间呢?根据我的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唐朝前期几代君王积蓄了强大的国力。它有足够多的家底,可以让自己的子孙们去败。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大唐处于开国战争时期,所以我们就不提了!我们就从李世民开始分析,“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使大唐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的恢宏局面。他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永徽之治”,女皇武则天“贞观遗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从贞观年间到开元年间,经过大唐几代君王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这100多年间,大唐王朝不断向前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国力。而有些封建王朝,一旦过了100年这个数字,就已经进入多事之秋了,最为典型的就是北宋王朝和东汉王朝!

第二,唐朝始终有一个后勤补给和反击基地——四川。无论是安史之乱,还是黄巢起义,当时主政的皇帝唐玄宗和唐僖宗相继都选择了四川作为落脚点,并且他们都是以四川为基地对外进行反击战争,从而平定叛乱、稳固统治的!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天府之国”,由于地理位置封闭,所以很少受到战争的摧毁,因此这里钱粮充足、兵马完备。一旦中原地区遭遇到大规模的战事,那么从四川调兵镇压绝对是一个好主意!而且四川地理位置险要,敌军还不容易攻打,一旦皇帝在这里指挥全国战争,胜算极高!

(黄巢起义形势图)

第三,唐朝中后期的君王改革意识非常强而且改革时间跨度长!从安史之乱过后,继位的唐代宗、唐德宗就着手与改革,典型代表就是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提出的两税法,这对我国历史上的税制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唐德宗之后,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这三位帝王的锐意进取的创新改革精神使得大唐王朝国势复振。尽管此时的唐王朝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中央的实力还是有的!虽说此时地方上藩镇的权力与日俱增,但是很少有人敢公然起兵和中央朝廷对抗的,他们所要求的不过就是割据一方而已,他们也知道一旦和中央交上火,最好的下场也不过是两败俱伤,所以这些藩镇绝对不会这么干的!虽然说西汉王朝也有中兴局面,但那只是非常短暂的“昭宣中兴”,区区三四十年时间而已!这在短时间内可以扭转一个王朝的危局,但是它无法做到像唐朝那样延续百年!所以说,在汉元帝即位之后,西汉王朝又一次滑入了历史的深渊,再也没有爬起来!反观唐朝,则在短期内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第四,藩镇、宦官、朋党之间相互牵制。在唐朝中后期,地方上藩镇实力庞大,而在中央内部,牛李党争、宦官干政,这三股力量无疑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般的政治格局!他们三股政治军事集团相互牵制,谁也不能消灭谁,这就给了唐朝皇帝的可乘之机。而皇帝经常利用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稳定统治!

第五,唐朝农民起义军自身的缺陷!每个朝代都会有农民起义,但是为什么有的能够成功,有的会失败呢?这就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有关系了!很少有哪个农民领袖能够做到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的!因为他们一旦在占领京都、称王称帝之后就会贪图享受,失去进取之心,从而迅速腐化堕落、一蹶不振!而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军领袖黄巢和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如出一辙,他没有正确分析形势,而且对逃亡四川的唐朝政府没有给予追击,所以导致大齐政权昙花一现,黄巢自己最后也落得个败死狼虎谷的下场!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唐朝那么长寿的原因的分析!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唐朝为什么这么长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始“安史之乱”起“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其实这个“迁”字是出逃的意思。那为什么唐王朝首都六次失陷,皇帝九次逃跑,国祚时间还如此长久?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乱政、朝臣党争、胡族入寇、农民起义,居然坚挺不倒!我们解剖分析:唐朝就好像一个强壮的年轻人,他的前半生曾经做过一番大事业,从一个小公司成为了一个国际上市公司,积累了经验和财富。中年不幸遇上了各种重病,只剩下半条命,他用前半生的财富和经验苟延残喘,之后虽有各种打击,但依然坚强挺过后半生。二各藩镇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依然延用唐国号,公元901年唐昭宗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挟制,唐王朝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三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改革;唐德宗前期颇有圣君的风范,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勤政,重用贤良,大力削藩;唐武宗,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会昌中兴”;唐宣宗开创“大中之治”,整顿吏治,限制皇亲和宦官,击败吐蕃,收腹河湟,安定塞北和安南,从谏如流。这些有作为的皇帝也是延续唐朝国运生命的因素。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唐朝为什么这么长寿?

因全国民众舍身在保。

"安史之乱"国家岌岌可危。

唐玄宗及部下逃往蜀地,在出逃时"六军不发无耐何,宛转峨眉马前死。"处死了杨贵妃和杨国忠,这是唐玄宗儿子后来称唐肃宗的主意,除了杨家兄妹,铲除祸害朝廷。大将张巡守睢阳城,与跟自己成千上万倍的安禄山部下周旋"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使?"

长时间的《守睢阳城》,城内粮草断绝,安禄山部下屡攻城,若此城一破,敌人潮水般涌向长城,唐朝就亡了。为了国家利益,张巡献出了自己的妻让士兵们吃,开始吃人维持生命,截住敌军,等朝廷援军……

后郭子仪率领大军和唐肃宗联络的南单于部下打败胡军,七年″安史之乱"告终。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唐朝为什么这么长寿?

大家好,很高兴,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中后期“国都六陷,天子九迁”,风雨飘摇,各种矛盾对立,内外交困,就好比“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唐朝已经元气大伤,为什么还能如此长寿?长寿的原因何在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一一解答这些疑惑。

第一,大家都知道,唐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王朝,唐朝前期几代皇帝已经积累了雄厚的财力物力和威望,国力雄厚,足够后世子孙霍霍的。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打开了初唐盛世繁荣局面,唐高宗李治时期也取得了“永徽之治”的繁华,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臣良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改革新政,成效显著,被后世誉为“贞观遗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进一步把前朝辉煌繁荣局面推向了顶峰,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空前繁荣局面。

第二,“安史之乱”直接把唐朝由兴盛转向了衰败,国家内外出现了一系列矛盾“阉党之乱”、“牛朋党争”、边疆少数民族不断侵扰、农民起义、潘镇割据等。唐朝依旧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说白了就是这些矛盾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制约,都不能把唐朝直接推向灭亡。

1.各个藩镇之间存在着相互制衡的关系,每个藩镇都具备独立的财务、行政、军事实力,但都属于大而不强,谁也灭不了谁,实力相差不大,各自相安无事。

2.地方藩镇与中央朝廷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制约关系。朝廷实力不强,不敢轻举妄动讨伐地方藩镇,担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同理,地方藩镇在没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也不敢贸然造反,既怕遭到朝廷的镇压,也怕其他藩镇的趁机侵扰。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这种平衡关系维持了一百多年,直到朱温的出现才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

3.朝廷内部出现的“牛朋党争”争权夺势局面,说白了就是世族势力与新兴的寒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旧的世族势力把持朝政,一手遮天,排挤压制出身地位的寒门势力。正是由于众多寒门出身的官员的制衡,使得世族势力无法动摇皇权的地位。

3.唐朝中后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吐蕃数次攻入唐朝都城长安,皇帝数次仓皇逃跑。但是这些少数民族从未对中原地区实施有效统治,每次都是掠夺大批财物之后就撤兵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少数民族也怕唐朝皇帝调集的大规模藩镇军队对他们进行围剿,只能见好就收。所以少数民族没有能力推翻唐朝统治。

4.唐朝末年农民起义,譬如黄巢起义,刚开始势如破竹,来势凶猛,但是占领长安称王称帝以后,开始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失去了进取之心,迅速腐化堕落,一蹶不振,最后被唐朝及地方藩镇军队联合镇压。所以农民起义也没有推翻皇权。

这一系列因素的累积叠加,相互平衡牵制,导致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