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为何没有打赢袁崇焕?

谢谢邀请。

我想从纯军事角度尝试回答一下。

纵横天下几十年的努尔哈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败在袁崇焕手下,而且败得非常惨,甚至有人说这仗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代枭雄的殒命。

对于这场影响深远的宁远之战,许多唯技术论者,归因于袁崇焕从西洋进口的红衣大炮威力无比。这是不客观的。

这就有了电视作品里经常看到的画面,努尔哈赤指挥着骑兵冒着红衣大炮的炮火一路冲锋,被炸死一波又去一波,要是电视画面不给明军镜头,还以为是在拍义和团的情节呢。果真如此,那努尔哈赤不是轻敌,是脑残!

实际上,在宁远之战中,红衣大炮击杀很可能不足百人!

要说在开打之前,努尔哈赤轻敌,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整个辽东都快打下来了,宁远屁大个城,还不够塞牙缝的。可是,眼瞅到大大的红衣大炮在上面挂着,一炮打下来威力也不小,努尔哈赤还轻敌冒进就说不过去了,那么,努尔哈赤为何在知道有红衣大炮的情况下依然进攻呢?因为努尔哈赤认为,即使有红衣大炮,依然有把握打下宁远!

把握何来?

因为,红衣大炮,或者明清战争时期所有的大炮,在功能上,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这样无敌。单靠红衣大炮,努尔哈赤不怕攻宁远!

红衣大炮,一炮下来,对当时所有的防御兵器免疫,这个无敌。射程五里,也就是2500米,这个在凭城坚守的情况下也够用了。

问题出在射速。当时的大炮,都是前膛炮,打完以炮以后要清理炮膛,再从前面装弹射击,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明军当时多久开一炮,但是,英海军大约是2分钟开一炮(明军当时的训练水平,应该不会高于这个速度,有的专家把大炮估计在3分钟一炮,我觉得有点牵强,毕竟明军也是专业炮兵部队,宁远守军指着这玩意活命的,勤加操练后,不至于低于英军的平均水平太多)。那么,最大射程2500米的距离,刨除掉最小射击距离的500米(此处不确定,我自己按照抛物线计算的,由于专业所限,没有办法计算弹种的影响,还请专家指导),在这2000米的有效距离内,如果是步兵跑步的话,8-10分钟跑完了(攻城时,城池打开缺口前,不可能让骑兵上去送死的)。而考虑到清军可能使用橹车(防火炮防补助,防弓箭、火枪没有问题)也应该在20分钟内走完(正常橹车慢慢推进的话可能30分钟走完,但是明显在挨炸,清军加快脚步,10分钟1公里应该不能再慢了)。2分钟一发,大约也就是每门门火炮10发左右,而当时,袁崇焕总共11门火炮。由于火炮移动不便,而宁远孤城,事先无法预估敌军进攻方向,有理由相信,城池的每个角2门火炮,另外3门火炮机动配置。而在进攻时,后角的4门火炮是无法参战的(早期火炮有不稳定,跨越攻击风险太大,一不留神把自己城门炸了)。也就是说,参战的7门火炮,大约可在敌军冲击过程中发射70炮左右。50%的命中率,20%的概率击毁橹车(这个数据我其实也不懂,但是参考了一个我很崇敬的军事专家),大约有效射击14炮。因为对付的是橹车,所以一定是实心弹,爆炸力有限,一炮能击杀的人最多也就是5、6人,那么,在后金军的推进过程中,消灭的最多也就70人不到!

这就是我说的,红衣大炮击杀可能最多不足百人的原因。

那么,袁崇焕胜在何处?

首先,依然是红衣大炮!我不是自己给自己打脸,一种武器的作用,不能简单的归纳为他击杀了多少敌人,他在战术上的作用是更关键的。

什么火炮响声震天,影响双方士气我就不说了,确实存在!

但是,主要是压缩了后金军的战术空间,并决定了城墙下攻防战的结果!

明清交替时期清军(后金军)的攻城套路,一般是,一堆人冲到城下,一部分人对城墙上方进行压制射击,另外一部分人进行“施工”,强行拆墙,打出一个缺口来,然后,破城扩大缺口,缺口足够大的时候,骑兵一波冲入城,战斗就结束了。

红衣大炮的射速是慢,但是你拆迁也不是很快能挖好的呀。所以,城墙下对峙的时间很长,由于红衣大炮的存在,清军难以一次投入太多的攻城部队,而攻城部队也难以采取密集攻击阵型(密密麻麻排队挨炸)?因此,每次攻击时,投入的也就几百人,根本无法压制城墙上的火力。因此,尽管施工队有乌龟壳防护,守城方依然可以从容地使用火和油来攻击(你乌龟壳防弓箭防石头,难道还防火吗?)我很敬仰的专家把这种火攻叫做非制式武器,并认为这是取胜的关键,我觉得,至少从唐朝开始,就有人(李晟)用火和油对付挖墙脚的攻城部队了。这个不算出奇,如果城墙下的火力压制足够,这种火攻会打很大折扣的。

其次,还真怪努尔哈赤。

本来攻城不下,撤就是了,也不算什么大失败。攻城不下,退却,不算是什么大的失败。可是,努尔哈赤在第一天攻城不下的情况下(可以预计的是,攻城器械损失殆尽),依然发起了几次冲击,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把小挫折转化城了大败。

当然,必须要说的,也是最重要的,还是当时明军的坚持战斗。袁崇焕,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当时也只是初阵,但是单骑出塞,慷慨出战的壮举无疑激励了三军。满桂、祖大寿等将领也通过艰苦奋战,打破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稳定住了辽东的战局。

努尔哈赤为何没有打赢袁崇焕?

什么叫没打赢?围住城几十天,打得袁不敢出来,后金阵亡人数不过数十,还都是满桂杀的,就因为袁是个文官算他指挥有功。袁还恬不知耻的鼓吹宁锦大捷,天启居然也会信,之后满桂上奏天启才知道真相,但木已成舟,只好落牙和血吞了,另找个由头把袁一撸到底。袁东山再起那是崇祯年的事了,结合明代史料看,所谓的大捷就是一笑话!

努尔哈赤为何没有打赢袁崇焕?

提的问题是个有待商榷的历史结论。

有史载,奴儿哈:赤围攻宁远城,而袁崇焕守城时用红夷大炮击伤了红发奴儿哈,于是奴儿哈退回沈阳,战役结束。

一段时间后,传来红发奴儿哈死亡消息,由此该战役被称为宁锦大捷。由是,袁崇焕就奏报天启皇帝,其为击毙后金鞑虏酋首的英雄。

那么本题目为何说后金酋首红发奴儿哈未打赢袁崇换,是不确定的史实呢?原因如下:

一,迄今为止,未见有满清史料的记载,其祖宗红发奴儿哈是被炮击后身亡。

二,当时的辽锦之战,是奴儿哈吊打明兵,围攻袁崇焕,后者只能龟缩城堡求活,不敢出城应战硬杠,前者武力强于后者。从双方交战状态来看,是奴儿哈打赢了袁崇焕。

三,奴儿哈的死因是个不解之迷。种种因素,不能全归结为袁崇焕的功劳。

四,一定要克服国人好大喜功,讲假话,浮夸到天的阿Q精神。

很多次的战争明明是输,偏偏说赢。

努尔哈赤为何没有打赢袁崇焕?

袁崇焕智谋在努尔哈赤只上,袁崇焕被奸人所害

努尔哈赤为何没有打赢袁崇焕?

什么叫宁远大捷,历史上跟本不存在什么宁远大捷。只不过是后事汉人拿此战找面子而己。宁远之战是努尔哈赤派重兵围困宁远城,言后用少部兵力洋攻,努尔哈赤其主要目的是拿下觉华岛,因为觉华岛是明军在东北总后勤粮库,当时金国粮食短缺,拿下觉华岛一可以缓解金国粮食石足。二可以动摇明军抵抗信心。而且当时正逢冬季海水冻结成冰,正是攻打觉华岛最佳时机。所以当时努尔哈赤派阿敏帅两旗兵力打下了觉华岛,获得大批粮食和大量兵器。当努尔哈赤用兵目的达到后,带着大量缴获战略物质胜利而归。那为什么现在有不少人极力鼓吹是袁崇换用十四门大炮用住宁远城,并将努尔哈赤炸伤,甚至说炸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事情的真象是这样的,努尔哈赤用重兵围住宁远城后,每天只派少量士兵攻城,一是拖住袁崇焕,不让他出来救援觉华岛。二是一但袁崇焕有胆敢出城,就将其消灭。面对金国兵攻城,袁崇焕始终没敢出城,他知道出城就是一死。所以他每天只是炮头阻击远的后金兵。有少部分金兵攻到城下的,用弓箭和滚木雷石,火,水冻成冰进行反击。说这一天,明军炮火击重金国一主帅,并用红布包裹一人抬下去,并有一片哭声,金国撤军了。这一传说是跟据明朝有一本民间什么书里所说的,怀疑受伤的那人就是努尔哈赤,要不然,金国兵怎么不攻城而撤军了呢,当时这本书作者只是猜测而已。在明朝政府正式记载中,并没有这次事件一兴半点记载。如真是袁崇焕用炮把努尔哈赤咋伤,不用说炸死。他袁崇焕早就向朝庭报功了,也不至于他后来被崇祯皇帝杀死。再昏庸皇帝也不会杀死这么有大功之人是吧!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事实,现在有一些人硬是不顾历史事实愣是拿野史的一个推测当事实,替袁崇焕吹牛逼,你能怎么办,嘴长在人家身上。据清太祖帝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是当年二月攻打宁远的,四月又亲自帅兵攻打蒙古,大获全胜而归。七月率上旬,又亲率众大臣贝勒,出沈阳城二十里,迎接蒙古喀尔沁部来投,并在郊外大摆宴席款待蒙古喀尔沁部贝勒。七月下旬,突发瘫痪去今天辽宁本溪市小市温泉洗浴治疗,不见好。八月中旬坐船顺太子河回沈阳,在离沈阳四十里一个叫奉集堡的地方逝去。享年六十八岁!在他病重时,当时陪同在身边有二贝勒阿敏,大福晋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母亲等人。当皇太极从从沈阳赶来与父亲见面不久,努尔哈赤就去逝了。当努尔哈赤被尸体运回皇宫后,皇太极和其他几位贝勒一起向阿巴亥等三位皇妃宣布努尔哈赤遗愿,让大妃阿巴亥等三位一人妃子陪葬。巧的是努尔哈赤打完宁远之战半年之后死亡了!向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也推论,说袁崇焕火炮,没把努尔哈赤炸死。而是炸伤了。从此努尔哈赤很郁闷很上火,戎马一生没打过一场败仗,竞输在一个名不经转了云书生出身的袁崇焕身上。为了排解心里郁闷怒气,挽回面子。才在当年四月份,统兵北上打蒙古找回面子如按阎先生推论,努尔哈赤负伤后,不到两月,又从新上战场,这对当时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来讲,和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讲。是乎也不太可能,过了不到两月又能从新骑马上战场了。总之,有一些人,对努尔哈赤恨之入骨,极不愿意看到努尔哈赤因病而死,而愿意看到努尔哈赤是被明军打死的,实在是拿不出象样证据证明努尔哈赤是被明军炮火炸死的,那炸伤也行。他们更不愿意看到一个戎马一生四十多年,争战四方而没打过一场败仗荣耀的战神所创造的军事神化荣耀落到一个满洲人身而有失汉人之脸面。这就是所谓宁远大报伪事实的全部经过。望明眼人见明。在这里,我顺说一下,在清太祖帝实录里,也没有提到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有关努尔哈赤受伤之记载。清史籍没记载好理解。为了要面子。不愿承认!但奇怪的是,这么大事件,明朝史记中也没半点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受炮火击伤事伴的半点记载。这就更奇怪了。是不!不好理解对对吗!不好意思吗。写的太长,謝謝各位阅读!

努尔哈赤为何没有打赢袁崇焕?

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汗)一生指挥过许多重大的战役,大都以胜利告终。

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天命汗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夺取了明辽西重镇广宁。

明朝廷惩处了熊廷弼、王化贞后,委任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起用了袁崇焕。随之,袁崇焕与天命汗激战于宁远。

一、清太祖志在必得,发威宁远城。

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68岁的天命汗亲率六万八旗军,号称二十万大军,渡过了辽河,如入无人之境,向孤城宁远猛扑而来。

宁远守将袁崇焕(字元素),进士出身,标准的文职官员。之前,从未指挥过作战。

天命汗在距离宁远城五里之处安营扎寨,横截山海之间的大路。

他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放回被俘汉人,把劝降书捎给袁崇焕:献城投降,高官厚赏;拒绝投降,城破身亡!

袁元素豪气回应:义当死守,岂有降理!

天命汗见袁元素死硬得很,就命令军兵猛力攻城。城堞上,箭头如倾盆雨;悬牌上,矢镞如刺猬皮。

但是,八旗军没能攻陷城池。努尔哈赤就另辟蹊径,命令军士冒死凿城挖洞。八旗兵把城墙凿开了三四处、高约两丈的洞口。

明守军发现后,就抛火球、扔火把焚烧挖城掏洞之敌。当城墙快被挖穿时,袁元素亲自带兵,用铁锁裹着棉絮蘸油点燃,垂下来烧挖城之敌。

袁崇焕的战袍被射破,肩臂受伤,仍旧坚定指挥,不下火线。 战争僵持着、对峙着。 二、袁崇焕绝地反击,挫败八旗军。

这一天,战局发生了巨大反转。八旗军的军营里,不断爆炸,不断腾起烟火,不断传出撕心裂肺的嚎叫声。袁崇焕的西洋大炮(又叫红衣大炮),发威了,重创了八旗军。

清太祖对明军新引进的这种大炮的特点、性能、威力,一无所知,毫无准备。 炮过之处,死伤一片。于是,八旗军的官兵都害怕了、恐惧了,都畏缩不前。

即使天命汗亲自督阵,将领们持刀在士兵身后压阵,士兵们在即将前进到城下时,又都因为害怕大炮而快速退回来。

袁元素的大炮又怒号了,敌军军营里一片火海。红衣大炮击中了黄龙幕,伤了一个大头目。随后,八旗军撤离了宁远。

有人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三、天命汗惜败宁远,终结瑷鸡堡。 清太祖戎马一生,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

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 他对宁远守将袁元素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守城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在没有全面分析彼此的情况下,便贸然进兵宁远,以求速战速决。

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元素也不同于王化贞。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吞下了骄兵必败的苦果。

后金有一位叫刘学成的人,曾上书分析宁远致败的原因。

他说:“因汗轻视宁远,故天使汗劳苦。”

他的意思就是说:天命汗努尔哈赤骄傲轻敌,致使兵败宁远。

胜利会腐蚀聪明,权力会冲昏头脑。努尔哈赤晚年,被胜利和权力绑架了,头脑没有以前冷静,犯下错误,吞下苦果。

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的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此后,清太祖郁郁寡欢,陷入深深地苦闷之中。1626年八月十一日,纵横一生的天命汗在瑷鸡堡(沈阳东40里)忧愤而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