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英军花费一千二百万银子,为何只索赔八百万?

首先,更正一下。鸦片战争中的赔款,虽然最终大清是以白银支付的,但计价单位是以墨西哥鹰洋计的。大清以白银运至加尔各答或伦敦,英国自己铸币成本国货币。

其次,在赔款问题上,双方确实都没有太纠结,但英国也没“打折”少收钱。大英共收取了两笔赔款,一笔是大事都知道的1842年的《南京条约》,大清需赔付2100万银元,其中,除了600万烧掉的鸦片费用和300万应偿的商人债务,足足1200万英军军费一分钱没“打折"。

除此之外,1841年的《穿鼻条约》中,大清已允后反悔的600万银元(烧掉鸦片的费用)赔款依然要赔!也就是说,大清共赔2100+600,合计2700万银元。

所以说,不是精明的英国人少收了600万,而是没有涉外经验的大清多赔了600万,烧掉的鸦片的费用大清赔了两次!

当然,大英不远万里来打大清,也确实不是为了找大清赔点款。而是为了给英国资本家打开贸易的大门。我甚至认为,教科书中常提到的,所有“丧权侮国”的条款都不是英国远征的目的。

英人最想要的要点是两个。第一个要点,是确保英人在大清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这也是《南京条约》第一条。这条是贸易正常的基本保障。不然生意做得再好,哪天遇到几个人当“红夷”杀了,那真是白扯了。第二点,就是直接通商权。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今后勿论与何商通商,悉听尊便",才是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有了这条,英人可直接在中国寻找茶商、丝绸商合作,再不必受制于大清规定的行商了。理论上,大清也进入到英国所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了。

最后,再强调一遍,英国人作为十九世纪的霸主,眼光不会只盯着2100万银元。但是,另一方面,英国人在外交上可从不玩什么绅士风度,该收的钱不会少收的。

鸦片战争中英军花费一千二百万银子,为何只索赔八百万?

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屈辱的一段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次战争的失败这么简单,也让西方列强了解到,当时中国统治者的懦弱和国力的落后,从此开始了清朝被压迫的时代。当时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向中国索赔白银800多万两,可是英国仅仅战争的花费就超过1000万两,为何却仅仅向中国索赔800万两?

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列强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当时英国女皇曾经派使者到中国访问,希望道光皇帝能够对于商业贸易稍微开放一些,而且还表示英国非常赞同中国的优秀文化,希望双方可以多做交流,但是当时的清朝政府不仅无能,而且非常自大,清朝政府认为英国是蛮夷之地,而清朝地大物博,国富民强,根本不需要和英国通商,所以就拒绝了英国使者的要求。

英国使者的这次访问,让英国女王非常的生气,因为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非常先进,没想到竟然被人嘲笑。英国使者回国之后也向英国女王汇报了这次在清朝的所见所闻,他所看见的清朝,愚昧自大,生产力落后,而且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并不是想象中的强国。所以这才导致了英国把战争的矛头对准了中国。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耗费白银千万两以上,但却为什么在南京条约中只索赔800多万两,这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白银而是为了,能够打通与中国贸易,向中国倾销其过剩的生产力所生产的工业商品。这次战争的结果对英国是十分有利的,《南京条约》中明确的表示了中国要向英国打开国门,而且关税从以前的20%变为了5%,这导致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英国的商品严重冲击着中国自己国家的产品,英国也凭借工业商品的经销为其带来了极大的利润。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的道光皇帝非常的贪财,英国其实是害怕与中国再次开战的,它的领土面积和国民数量,导致它并不能够与中国展开持久战,鸦片战争的胜利,其实只是清朝政府的单方面投降,如果真要和中国广大人民开战,,这是英国政府无法承受的,所以在赔偿白银方面,英国就做了适当的让步。

最重要的是《南京条约》中,英国政府在中国割走了香港割让领土才是这个条约中最屈辱的事情,一个国家如果连领土都能相让,那也就离灭亡不远了,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来作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警钟,中国的崛起已经不是谁就能阻挡的了,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保证人民不受外界欺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