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里七连改编为什么单单把许三多留下?

钢七连被改编后,团里却把最优秀的许三多留下,让他独自在连部看守半年的物资,很多人很是不理解团长为什么这么安排。其实,这纯粹是团长王庆瑞出于私心之举。

王团长究竟有什么私心呢?

他的私心有两个:首先是帮助许三多提升他能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兵。其次就是让许三多帮助全团士兵,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这时候有人可能就会问了,七连改编的时候,许三多已经是团里数一数二的“兵王”了,王团长还怎么提高他的能力?再说,王团长让许三多独自一人在七连看守了半年物资,对他不闻不问,这是提高他的能力吗?这是要荒废了他,毁了他吧?

我想不止读者们有这样的疑问,可能就连团里的其他士兵也会这么想。这应该就是普通人和普通士兵,跟王团长在思想境界上存在的差距了。

为什么说王团长让许三多独自一人驻守七连是帮助他?

如果你阅读过原著小说,这个问题其实在许三多被袁朗挖去A大队前,王团长已经亲口告诉许三多了:

“是了,你一个人看守营房已经半年了,是我的安排。那时候你做得好兵,可做不好人。”

为什么王团长说许三多做不好人?

是因为许三多不懂人情世故,跟别人处不好关系吗?

当然不是了!部队不是鼓励搞人情关系的地方。王团长嘴里说的“做人”,并不是世俗中所说的精于人情世故,而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中所说的“做人”——做一个对生活,对事物具有思辨能力,思想独立的人。

在七连被改变前,虽然已经学会并精通了各种作战技巧,成为了团里的尖子兵。但是,在王团长看来,他还不会“做人”——他只能算是个工具,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兵。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许三多虽然军事素养出众,但他却一直将自己的价值、自己存在的意义附着在外部的评价之上。更准确点儿说,他是将自己在部队的一切,都附着在“不给史今班长拖后腿”的意义之上。

所以,在旁人看来,许三多就像一个精通一身绝世武功的小孩儿,认知和能力上显得非常的不协调。

许三多的世界很小,小到只够顾到他自己的情绪。

在班长史今退伍后,许三多便失去了他军旅生活的意义,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当兵是为了什么。

对此,伍六一是恨铁不成钢,便对他说:“三个字,瞧不上。瞧不上你的浑浑噩噩,天上一半地下一半”——天上是军事技能,地下是思想。

连长高成也对许三多说:“我瞧不上你。你有兵的表,没有兵的里,你做什么事全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没有血性的人不会理解七连的荣誉。你不说话,几乎不管别人”。

关于“不知道为什么当兵,不懂军人的荣誉”这一点,许三多他自己也承认。

记得在七连被改编之前,许三多曾经对伍六一说:“你们的那种荣誉感,我从来也没有。我努力,刚开始为了班长留下,你知道,一件蠢事,后来,生挺,坚持,不知道为了什么坚持。”

就说许三多那次连续做了333个腹部绕杠吧,他本来连做10个的信心都没有,促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班长史今说了一句,你做下去三班就能拿回之前因为许三多丢了的先进班集体荣誉。

许三多平日之所以拼命地训练,努力取得众多个人荣誉,都是为了给班长长脸,为班长能留下来增加砝码。

然而,不管他多么地努力,最终都没有留住班长——因为他之前太拖累班长了,演习因为鸡蛋搞砸,还把班长的手给砸伤了。

所以,在史今走的那一天,许三多哭的死去活来,抱住史今的行李箱不放:

“骗我!总拿我当笨蛋!骗我好好活,骗我有意义!有什么意义?我又做错了!把你都挤走了,就这个意义……我不想做尖子,做尖子好累……人都走光了,夸你的人越来越多,想跟你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我想做傻子……大家都跟傻子说话……傻子不怕人走……他不伤心……”

许三多认为是自己挤走了班长,他质疑自己努力的意义——他这么努力,都是为了留住班长。

自从班长史今退伍后,许三多一直过得浑浑噩噩,直到七连被改编,王团长安排他独自一人看守七连,他才真正完成了蜕变。

许三多在被调往老A前去团部,王团长对许三多说,“那时候你做得好兵,可做不好人”

许三多说:“我……一直不会做人。”

王团长:“不不。我纠正,人不用做,自己活出来的。我想这半年,你不光在看营房,也在看你自己。

许三多:“是的。”

没错,王团长安排许三多独自看守七连半年时间,就是想帮助他,给他创造一个“看见自己”的环境。

许三多是如何“看见自己”的呢?

由于独自一个人在七连看守物资,没人管,没人问,与战友们,与其他连队,甚至与世界脱节,让许三多本就感到无意义的军旅生活,变得更加没有意义。

好在许三多的性格中有一股平和和执拗的劲,他虽然只有一个人,没人管他做什么,但他没有自我放逐,他不仅坚持整理内务,坚持训练,别的连队需要看守房屋、打扫、维护设备、官面的借用、私下里的帮个忙,一切可能用上的地方,许三多都会去帮忙。

他想用找事情做的方式来对抗孤独,对抗虚无。

记得原著小说中,提到了许三多在看守物资期间被借用,帮学生军训的一段故事:

当时是一个学生从身边捡起一本书,冲许三多挥挥:“这是你的?”

许三多回答:“嗯。”

那是一本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

学生问:“你是在看还是拿它垫屁股?”很显然,学生觉得这么俗套的书,现在早就没人看了。

没想到许三多回答,“看”。

看到学生对待书比较粗鲁,许三多有些心痛,赶紧把书接过来说,“小心点,图书馆借的。”

学生有点奇怪:“你看什么?”

许三多把书抹平,一边抹一边由衷地说:“他真行,他一个人活。”

原著中的这一段,虽然没有出现在电视剧中。但我觉得这本书对许三多的意义非比寻常。

《鲁滨逊漂流记》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我们一提起这本书,都会将侧重点放在鲁滨逊如何冒险,如何荒野求生上。但是许三多的关注点,一定是放在了鲁滨逊是如何对抗孤独上。

“尽管我目前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但也许比生活在自由快乐的人世间更幸福”——这是书里鲁滨逊说的一句话,那时候的许三多可能还不大能理解,直到他父亲许百顺的出现,他的心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后,他才能真正明白。

当时,许三多已经被孤独和虚无感给压垮了,他对伍六一说:

“顶不住了。真顶不住了。团部跟我说转士官,我说转。我爸来信说复员回家,我说回。”

伍六一骂他:“你这个蠢货!你抽风哪!这两事完全背着的,转士官是延长服役,你又说复员?”

许三多无力地说:“我知道,我没办法。团部跟我说转士官,没说换地方。我一个人。闭上眼以为你们就在周围,屋里都是你们。一睁眼,我一个人。”

伍六一怔住了。

没错,连队改编后,只有许三多一个人驻守着连部,全团上下所有人都知道,也都看着他呢,看他一个人整理内务,一个人训练,一个人打水,一个人吃饭。在旁人看来,许三多就像被放逐了一样,一个全团数一数二的尖子兵,竟然被这样对待。更令人惊叹的是,许三多居然能坚持这么多天。所有人,包括伍六一在内,他们都叹服。他们扪心自问,如果将自己和许三多交换位置,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坚持几天。

“瞧你,就这点出息劲。”伍六一猛地把他推开。在这件事上,他没法再说什么硬气话,因为这不像其他军事技能,他还可以挑战许三多一下,在对抗孤独、对抗虚无这件事儿上,许三多已经走得太远了,他无法对他感同身受。

但即便如此,伍六一仍旧不想看到许三多放弃军旅生涯,他也不想放弃许三多这个战友,所以他想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帮他。

当许三多的父亲许百顺出现在团部,执意要许三多办理退伍复员手续时,许三多就像被放置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许三多心里其实也不想离开部队,但是,孤独和虚无感让他想不出留在这里的理由,更何况他也不知道如何拒绝父亲——父亲在家里说一不二,他从小到大从未忤逆过父亲。

伍六一完全看出了许三多的心里,在许三多左右为难的时候,他决定在许三多半开未开的心里添一把火。他向许三多大吼:

“我想告诉你,你这两年多攒的东西根本不是你爸拦得住的,我看见他就可怜他,因为他注定带不走他儿子。可现在我可怜你,居然会被拴条链子就拖走。”

许三多被触动到了,于是,他在人生中第一次对他的父亲说了“不”字——“爸,不是不放,是我不想走……”

许百顺一听,呦呵,这龟儿子长本事了,竟然敢对他老子说不?扬起手就要给许三多一个耳光。

就在许百顺的巴掌将要落到许三多脸上时,伍六一带着原来钢七连的士兵,笔直地站在过道两侧鼓起了掌,还大声说:“热烈欢迎许三多的父亲来我连参观指导”。

伍六一骂完许三多后,就穿梭于各个连队之间,组织起来的这几十号七连的老战友,把许百顺哄成了了领导的父亲,坐上装甲车照相,过了一把普通老百姓想也不敢想的瘾。

许三多知道,伍六一这是宁可挨处分,也要把自己留下。其他战友们也一样,请假来给自己“打掩护”,许三多心里感动、感激。他找到一个留下来的答案——战友情。于是,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然而,坦克也坐了,相片也照了,许百顺却依旧不依不饶,坚决让许三多跟着自己回家。

在一贯强硬的父亲面前,许三多不再软弱。他再一次忤逆了父亲,对他说:“爸,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许百顺说:“你要的东西什么都换不来。”

许三多说:“可我已经没他不行了。——爸,你看这个!”他最后四个字是吼出来的,一掌下去,砖屑纷飞,一摞砖分两半垮了下去。还剩最底下的一块,是烧得起了黑泡的,这种砖比死树疙瘩还结实。许三多看看父亲,许百顺仍是那样,尽可能一个嘲笑的表情。

许三多看着手里的那块砖,脸上的无奈突然就成了愤怒了。

他说:“爸!你看我!”

说完,他就把那块砖拍在自己额头上,在许百顺的惊呼声中半块砖飞了出去,另半块砖抓在许三多的手上。脑袋没事,许三多伸手抹去额头上的砖屑。

许百顺虽然有些惊愕,但他仍旧认为许三多是在耍小孩儿脾气,跟自己耍横。“你跟我耍横是不?”

许三多死死看着自己的父亲,眼睛里单调到只剩下执拗:“不是。侦察兵都练过头,可我不是要说这个。爸,我从小就不知道怎么跟您说话,现在有句话真想说的时候,只好这么说。

从小到大,在这个习惯对儿子们强硬的父亲面前,许三多一直是唯唯诺诺的,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所以,一时不知道如何忤逆父亲的意愿的许三多,只能用这种看上去像是“自残”的方式,让自己在拒绝父亲时心里平衡一些。

看到一向软弱的“龟儿子”竟然这么认真后,许百顺也死死盯着儿子,眼睛里是与许三多同一血源的执拗。一时间,这个世界似乎只剩下父子两人了。

“你是怎么着也不跟我回去了?”许百顺问。

许三多不再逃避父亲的目光,看着父亲坚定地点了点头。而后,他又看看站着周围所有的战友说道:“我离不开他们。

许百顺不大理解,这个龟儿子是怎么了?从小到大,他这儿子是没有一点儿主见,什么事情都需要他来做主,就连当兵都是他给安排的。今天不仅不听话了,还说离不开那些外人。

“你爸你哥,加一块还不如他们?”,许百顺问。

“不止这个。我好容易明白点人生,知道它特别该去珍惜。我今年二十二岁,我想不起别的地方可以让我好好过这几年。”

人对于自己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往往不能自觉,只有即将或者已经失去了,才会懂得去珍惜。因此,人想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往往都要付出非常惨痛、追悔莫及的代价。

此时的许三多就是如此,他面临即将结束的军旅生涯,面对即将失去的战友,仿佛忽然间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在部队里结交的这些真心对他的战友,让他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亲情之外的羁绊。他不想失去他们,所以,他宁可跟自己的父亲拧着干。

看到这个离家之前还“三脚踹不出一个屁”的龟儿子,竟然如此坚决地反抗自己,竟然还搬出如此正式的理由。许百顺难以置信地看着许三多,他没想到这样的话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

好小子,竟然能明白自己人生那点儿事,我许老汉活了大半辈子了,都没弄明白,所以,只能天天抱着酒瓶子糊弄自己。没成想,这个“龟儿子”出息了,竟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想头——做个平平常常的大头兵也可以了,虽然发不了财,做不了人上人,但只要他能好好活,不像他老子一样糊弄自己,这兵就算没白当。

想到这,许百顺的心里也释然了,他不再将儿子的反抗看做是“大逆不道”,而是一种自己没有体会过的成长。不得不说,部队真是改造人的地方啊!许百顺愈发庆幸,自己送儿子参军的这个英明决定。

许百顺盯着儿子,从脸看到脚,这才发现,儿子比以前壮实太多了。忽然,他从儿子的脚边看见一小摊血,再看回他的手上,脑袋没破,手可破了,血从指尖上往下滴滴答答。

许百顺转头看看伍六一,看看甘小宁,看看马小帅,看看周围的兵,故意叹口气说:“你们对他这么好,干吗不给他把手包上?”

说完,许百顺就转身朝团部的大门走去。

这可能是一辈子死要面子的许百顺,在人生中第一次承认失败,而且还是在自己的儿子面前。但是,许百顺的心里是欣慰的,作为一个父亲,看着儿子找到了人生方向,身边还有那么多肯为他承担和付出战友,谁还在乎这点点失败呢?

父亲走后不久,许三多打消了退伍的念头,转成了士官。虽然他仍是独自一人看守营房,日常生活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他却再也不会惧怕孤独。他每天还是独自一人打扫营房,独自训练,但他不再觉得自己顶不住,只是安静地做着这些烦琐的事情。

一个人的心境变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就变了。转了这么大一个弯后,他得到的东西叫平常,虽然什么都没有变,只是不再心烦意乱。不怕失去,不怕得到。

用许三多的话来说,即使这继续在七连扫地的权利,也是来之不易的。这是他和战友们费尽力气才争取来的。所以,以前最难忍受的孤独,变成了平静,这一切不再是落在头上的命,而是争来的,值得珍惜。

在训练场上,全团的其他官兵们发现,七连的许三多虽然还是独自一个人跑步,但他的目光已不再是之前的呆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安静中却充满了力量。

看到许三多,团里的战士们不禁自惭形秽:这样一个独自一人驻守连队,看守物资的士兵,在没有人管理,没有人检查的情况下,竟然仍旧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整理内务,坚持每天训练。

人们不禁思考,什么样子的兵才是真正的兵?

没错,许三多这样的兵才是。整理内务不是为了应付考核,努力训练也不是为了在“比武”中取得成绩。

与天斗,与人斗,其实不过与自己斗,真正的兵王早就将军队的纪律和制度内化了,他们只专注于突破自己。

因此,每天出现在训练场上的许三多,就是一个会行走的镜子,让全团的官兵随时能够照一照自己——对于生活,你是否懈怠?对身上的军装,你是否懈怠?

许三多独自留守的半年,他真正认识自己,看见自己。而后,再让全团的官兵通过许三多看见自己,我想这正是王团长希望看到的效果。

结语

记得电影《一代宗师》中,提到过一个习武的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认为许三多在驻守七连的这半年时间,其实就是完成了一个“见自己”的过程。

“见自己”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所谓修心,修的是一颗“平常心”。正所谓“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六祖坛经》

如果将人生比作是一场修行,那么修行者,必先修其心,修好心。心正了,行也就正了,心明了,人生的道路也就明了,人也就不再感到迷茫了。

在独自驻守连部这半年时间里,许三多收获了一颗平常之心。终于,他成为一个不惧怕孤独,真正有独立精神的兵。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士兵突击里七连改编为什么单单把许三多留下?

因为团长想留住这个兵,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当团长开完会议后特意接许三多一起回连队,车上团长和许三多聊天,团长特意问许三多假如有一天钢七连不存在了该怎么办,此时团长已经做好了整个钢七连只留许三多一个人的准备!

那么,为何许三多能够留下呢,因为他足够优秀,此时的许三多一个人的成绩用高城的话说可以赶上一个加强排,所以钢七连因为和袁朗的部队战术演戏惨败而被改编之时,足够优秀的许三多会被留下来,也就是说只要足够优秀就可以留在钢七连,这个我们也可以从高城、许三多和六连连长吃饭时得知!

吃饭时,六连连长和高城说:“从全局战略来说,你(指高城)是军校的优秀学校,两届优秀连长,你呢(指许三多),是全能尖兵…团里这么决定,肯定是有它的深意的”,这话说的很明白,团长是想留住高城和许三多,从之前的剧情我们可以得知,钢七连的其他士兵不是复员就是被其他团瓜分了,所以团长想用这样的方式留住这两个优秀的士兵!

然而,剧情告诉我们高城也是将门虎子,最终高城接到了被任命为侦察营副营长的命令,而在高城和团长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团长对于团里的优秀士兵是非常珍惜的,尤其是对许三多,团长第一次见到许三多就对许三多很是喜爱,喜爱到就连袁朗来要人他都舍不得!

我猜团长的初衷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暂时让许三多留在自己的团部,同时也是对许三多的一种历练,再等到时机适宜把许三多安排到相应职位,亦或许也是袁朗和团长事先通过气,让许三多去经历这些,总之,这段经历让许三多明白了很多事,他耐住了寂寞,履行了一个军人的职责,即使是只有一个人的连队许三多仍然每天跑步、打扫宿舍、按时熄灯!

经历了成长之后的许三多内心更加沉稳,在每天的怀念中更能体会七连的那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士兵突击里七连改编为什么单单把许三多留下?

谢邀,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把标题拆分,其实有三个要素,一、七连改编;二、“单单把”;三、许三多留下。

要解释为什么,就先把这三个要素简单说一下。七连改编是问题的背景,许三多留下是客观的事实,“单单把”是才问题的核心。简单说一下改编的问题,部队要从机械化转变成信息化,军队各层次都要大规模的进行整编,以提高整体的战斗力,所以以七零二团为试点单位开始进行,钢七连首当其冲了。很多人其实不明白为什么是钢七连,其实认真看过士兵突击的也都知道,将一个连队的精英分配到各连队,是为了提高整个团的战斗力。

下面来说为什么是许三多留下,为什么单单是许三多留下。许三多的进步很快,虽然起点低,但是凭借努力可以和硬汉伍六一比赛长跑和俯卧撑,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的进步远超过其他人,从单兵个人素养来看,军队需要这样的人。另外许三多有对执行任务超乎常人的执着,一个人修一条路,在部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甚至很多人都不敢去想的。许三多做到了,团长对他刮目相看。这些是许三多的优点,下面来说说许三多的缺点,那就是“心中集体感不强,团队意识不够。”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因为有集体感和团队意识的人很难自己去修成一条路,这种素质和独立执着有时候很相背。团长远比高城了解许三多,他将许三多一个人留在钢七连,是为了让他明白,部队的强大是靠每一个连队共同努力出来的,而不是靠某个人,团长希望,未来改变许三多的不是一个像“史今”一样的人,而是团队。他希望许三多能明白这些,他想让许三多弥补好自己的短板,未来走出更好的路。所以,能将钢七连看守好的人,最放心的最合适的,莫过于许三多了。

所以,为什么单单是许三多留下,因为,许三多留下不仅可以坚守住自己,更能在这种环境下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其他人,不行。

士兵突击里七连改编为什么单单把许三多留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我的思考,主要是团长准备让许三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许三多成长历程来看,确实他是最适合守的那个,这在红三连五班就可以看到。当这个班里的氛围都是慵懒,散漫,而许三多却一直保持一个新兵的样子,每天早上,所有人都在睡,就他一个准时出早操,坚持每天训练和整理内务。不管周围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他一直坚持,这就是说明他是最适合的。

当他来到钢七连,又是特殊的人,全连最差的兵。可他却有个好心肠,他不想拖班长的后退,所以转了333个腹部绕杠,利用休息时间强化训练,做到最好。最终成为了一个尖兵!

他踏实,安分,不焦虑,为了一个承诺可以拼命。相信战友,重视朋友,这不就是一个好兵的样子吗?团长看重他这一点,但也看出他的不足,他一直为了别人活着,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守营房就是最好的,可以让这个不聪明的家伙有足够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想想。

我想起了史今临走时对许三多说的一句话:你总是在乎别人,可你的心里早就开着花了,漫山遍野,多美啊。班长走了,帮你割掉心里的最后一把草!后来,高成临走时和团长谈起许三多,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以前瞧不上他,瞧不上他把每件事都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着,等到有一天我回头,发现他抓着的救命稻草已经成了一颗参天大树了!

史今和高成提到的草就是许三多拼命想维护,想抱在怀里的那一个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老马,是史今,是伍六一,是马小帅,成才…等他们都离开时,才会发现,今天的许三多是这些人成就的,成就如今心里开满花的参天大树!

士兵突击里七连改编为什么单单把许三多留下?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结合《士兵突击》的原著小说来解读。

七连是机步团的尖刀,改编七连,是想提升整个团的战斗力。

在正式改编之前,七连先是送走了一批复员的士兵,然后再把剩下的人分到各个单位,最后只剩下连长高城和许三多。不久后,高城被调到师部,担任师侦营副营长。而七连,便只剩下许三多一个人了。

许三多留在七连的任务,是看守物资。而下这个命令的人,是机步团的团长王庆瑞。

为什么偏偏要留下许三多呢?

首先,咱们可以排除没人要的因素。许三多在七连是尖兵,而七连在机步团,是尖刀连,那许三多就是团里最优秀的士兵之一。用连长高城的话说,许三多一个人拿到的荣誉,能顶一个加强排。

这样的尖兵,团里的单位不可能不要。

六连长也说过,留下的人,如果是别人,那可能没戏,但高城和许三多肯定不是。七连改编命令下来后,他们几个连长都是挤破了脑袋想把许三多要来。但是最后团里并没有同意,而是把许三多单独留在了七连。

团长之所以要单独留下许三多,有两个原因。

其一,团长要磨砺许三多,让他变得更优秀。

许三多在即将离开机步团的时候,团长跟他说了自己把他单独留在七连的目的。

王庆瑞:“是了,你一个人看守营房已经半年了,是我的安排。那时候你做的好兵,可做不好人。而改编后的部队,我需要你这样的人,他一个人能带动群人。”——《士兵突击》

团长把许三多留在七连,主要是想让他把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刻到骨子里,让他通过长时间的独处,去理解一个士兵的责任和信仰。

在此之前的许三多,虽然是一个尖兵,但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心中的盼头,而不是出于一个士兵的责任和信仰,所以连长高城一直说他只能算是“半个兵”。

团长是许三多军旅生涯中的伯乐之一,是他通过一个命令,改变了许三多的军旅生涯。他特别看重许三多,因为这个兵,做到了他没做到的事情。所以,他对许三多的事情,特别上心。

因此,他便想借七连改编的机会,好好磨砺一下许三多这块璞玉。

其二,团长想留住许三多,对他委以重任。

团长想让许三多变得更优秀,自然是想对他委以重任。前面那一段已经提到,团长说改编后的部队,需要许三多这样的人才,一个人就能带动一群人。

所以,A大队的老A铁路来要人时,团长一副不开心的样子,还打算讨价还价。其实他就是不想放人,毕竟一个团就那么几个尖兵。

当许三多即将离开机步团时,团长也给了他很高的的评价,并且把自己手铸的战车模型送给了他。

王庆瑞:你已经是了。成了我最尊敬的那种兵,这样一个兵的价值甚至超过一个连长。——《士兵突击》

离别之际,团长看了许三多很久,心里非常舍不得,因为许三多成长了太多,已经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士兵。

不过,尽管心里不舍,团长还是送走了许三多,让他去了更广阔的天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黄老邪,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士兵突击里七连改编为什么单单把许三多留下?

部队交接前过渡要有人看守仓库和物资。至于为什么是许三多,一是他在部队里面憨厚老实,军事技能也还算过得去。最主要的还是他们那个团长的原因,团长在许三多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留他也是团长给自己的安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