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很多人都说吴用势利眼,看见宋江势力大,就果断放弃晁盖而投靠宋江!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当我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后发现,我们真错怪吴学究了!
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问题用两个字可以概括——格局。
试想一下,如果胸怀理想的你,跟着朋友一起创业,偶然间带股并入了一家企业,并取得了这个公司的领导权。你的朋友成为了一把手,你是二把手。
由于这家企业的各方面资源都很好,你的一把手兄弟又心胸非常宽广,不论是跟着他一起入股这家公司的兄弟,亦或这间公司的元老,还是凡事来投奔他的人,他都给予了合理甚至丰厚的待遇。因此,一时间,公司就招揽很多能人义士。
然而,正在你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一把手兄弟,似乎只想将众人团结在他的“义气”周围,过着有酒、有肉、有兄弟的日子,他就满足了。以致于更广阔的企业愿景,个人的前途,他恐怕根本就没想过。可你不一样啊,你不甘平庸、不甘满足于拥有一个小企业,你的眼界更广阔,你有闯荡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人生志向。因此,你陷入了痛苦。
就在这个时候,转机出现了:一个业界闻名的大牛人带着团队加入了你们公司,而且他加入你们公司后还在源源不断地招贤纳士。这个人不仅心胸宽广,他的眼界与见识、胆略与担当都是你见过的人当中首屈一指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人生志向跟你相仿,而且具有完成人生目标的使命感。
一把手有心胸、有担当,但是见识少、眼界低、没有远大的志向。而二把手呢,一把手有的品质他都有,同时眼界更高,有见识,有远大的志向。这个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我想,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但是,如果让吴用这个机会主义者来选择的话,他一定会选择这个新来的二把手。
吴用为何“背叛”晁盖,而倾心于宋江?吴用与晁盖是发小儿的关系,如果没有上梁山的话,他俩一定会继续当好兄弟。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农村单调而平淡的生活中,吴用的身份是教书的吴学究,晁盖的身份是晁保正,两人按照乡俗进行人情交往,根本就没有机会发生价值观上的冲突。
然而,两人后来公事创业(劫生辰纲、上梁山),又多了一层合伙人的关系。
这时,矛盾就出现了。
对于吴用来说,晁盖是个好兄弟,但却不是一个好领导。所以,他和晁盖的心不合。这个不合,指的是二人在价值观、精神层次上的不合。
以吴用的志向和理想,他是想利用梁山的地理优势,将梁山的产业和影响力做大做强,以获取和朝廷谈判的筹码,甚至可以自己割据一方。而晁盖呢,他只想活在所谓的江湖义气之中,快活享乐,而梁山、兄弟们的前途,快活一天是一天的恐怕想都没想过。
这就是吴用与晁盖在人生理想、价值观、信念上的不合。
再看宋江,在与吴用的前几次接触中,不经意间的几句话,就让吴用从内心对他相知相许了。
吴用第一个遇见宋江是他们劫生辰纲事发,宋江前来报信。宋江只和吴用寒暄了几句话,就给吴用留下了一个义薄云天、多谋善断的印象——这个人肯冒着生命危险为朋友来报信。要知道,宋江从得知官府要抓晁盖等人,到稳住何涛来报信,这个过程不容他迟疑片刻。如果宋江在得知消息后,要计算生死得失,要犹犹豫豫,恐怕晁盖他们早就被一锅儿端了。所以,从这件事吴用不仅能够看出宋江讲义气,还能看出宋江的谋略和决断力。
后来宋江从济州发配去江州,特地绕过梁山泊,梁山分了好多队人马来接他,最终劫到他的那一队就是花荣和吴用。花荣见了宋江很激动,要把宋江的枷锁解开,宋江死死护住不让他开。
花荣说:“如何不与兄长开了枷?”宋江说:“贤弟是什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
宋江这是什么意思?因为皇帝立太子,大赦天下,宋江的这种过失杀人的潜逃罪,大赦后可以减等,自然就不会被判死刑了。所以,宋江这是想通过服刑回归社会。
宋江为什么不上梁山与众兄弟团聚,快活地生活?
因为宋江的价值观中,落草为寇是一件辱没祖先、可耻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走这条路。即使有一天他走了这一趟路,那也是他的权宜之计,他会想尽办法回归主流社会。
对宋江这样的举动,吴用是怎么表态的?
吴用笑道:“我知兄长的意了。”宋江又说:“只有先生知道宋江的意。”
吴用通过跟宋江简短的对话,就明白了宋江的意图,也理解了宋江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信念,选择了尊重他的意愿,没有使出擅长的黑恶招数,比如杀死解差,强迫宋江留下。宋江作为跟吴用同样价值观和智商的人,从吴用的表态和行为也感念吴用的理解,两个人的心合之路已经开始,为后面俩人的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后来,宋江提反诗被抓,被众好汉劫了法场救下,他智取无为军捉住黄文炳,正式上了梁山。
杀了黄文炳后,宋江在宴席上说起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谣言一事,与众人说:
“叵耐黄文炳那厮,事又不干他己,却在知府面前胡言乱道,解说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不是个‘宋’字?‘刀兵点水工,’兴动刀兵之人,必是三点水着个‘工’字,不是个‘江’字?这个正应宋江身上。那后两句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以此拿了小可。不期戴院长又传了假书,以此黄文炳那厮撺掇知府,只要先斩后奏。若非众好汉救了,焉得到此!
宋江是吃了黄文炳的肉,然后还用黄文炳的鬼话给自己铺路。宋江提起的黄文炳那段话什么意思?
大致上就是,推翻大宋的人叫宋江,宋江在山东造反,是上天注定的。言外之意,天命中,宋江才是老大。
要知道,此时晁盖正坐在宋江的旁边,宋江说完,众好汉都尴尬的没有接话。
此时,只有傻憨憨的李逵附和说,支持宋江造反,晁盖哥哥做大皇帝,宋江做小皇帝。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直接点出梁山的尴尬。
估计此时的宋江也觉得尴尬,觉得自己表达的太露骨了,只好没话找话。又题起拒敌官军一事,说:
“那时小可初闻这个消息,好不惊恐,不期今日轮到宋江身上。”
这时候吴用回了一句话,可谓是意味深长:
吴用道:“兄长当初若依了弟兄之言,只住山上快活,不到江州,不省了多少事?这都是天数注定如此。”
吴用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天数如此”,这是赤裸裸地向宋江表明立场,他舍弃晁盖,要遵从“天数”了!
自从宋江上梁山之后,吴用就主动和宋江不断地走近,在研究天书的过程中他们肯定没少大谈理想抱负。而与此同时,作为晁盖一伙梁山的元老骨干,那个智取生辰纲的吴学究却与晁盖越走越远。
结语吴用远离晁盖走向宋江的故事,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我想,这是一个关于创业的最佳案例。
首先,它告诉我们的是合伙人意味着什么:
很多没有与人合伙创业经验的人都会认为,合伙创业就是合人、合资,你、我、大栓子、二柱子共同开个公司,你出多少、我出多少、他们出多少按比例持股,然后一起努力做一件事儿就完了。
其实,合伙创业可没有这么简单。
合作伙伴是否能够拧在一起干出事业,关键还得看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否相合,起码是大部分相合或阶段性相合。能够长远合作,甚至是终身合作的合作伙伴,必然以价值观为共同基础、理想为共同目标、信念为共同准则。这叫人合、资合,不如心合。
其次,它告诉我们,一个领导人的格局的大小,能够昭示出这个组织的前景和结局。
影响一个人的格局的因素包括了:志向、使命感、胆略、担当、眼光、洞察、见识、眼界、心胸、境界。一个人只要在这十个因素上有明显而真实的表现,就会被别人感知有格局。当然,具备的元素越多,则格局越强,别人的感受也就越明显。
可以说,格局是一个领导人的内功修养。作为一把手,需要时刻对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有个基本的估量,为练好这门内功,应该时不时拿镜子照自己,生命不息、提升不止,这是一把手的必修课。
一个领导人,只有拥有一个大的格局,才能够为组织制定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共同愿景,不然,别人凭什么跟着你走?凭什么自觉自愿地跟着你走?
这就是我们从《水浒传》中能够品读出的人生启示。
从更多历史和经典中品味人生哲理,请关注“达文有话说”,专注为您带来更深度、更优质的内容。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吴用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首先需要来看看吴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吴用)吴用职业是一个乡村私塾先生。在古代当私塾先生的,往往都是一些落第读书人,也就是说,他读了一肚皮的书,参加了很多次科举考试,最后都失败了,所以才去教书谋生。这样的职业和经历,决定了呈用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的学问很高,但是高的学问并非是儒家学问,而是其他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吴用那里,就是兵家和纵横家,也就是鬼谷子传下来的学问,他学得最好。第二,他对当时的政府不满。他想入仕当官,但是被当时的政府拒绝了很多次,他怎么还会满意呢?第三,他急于想获得成功。私塾先生虽然是先生,其实地位是很尴尬的,因为是落第之人,肯定有很多人瞧不上他。所以他急于通过获得成功来证明自己。(宋江)第四,他明白世态炎凉,洞悉时事政局。多次考试落第的人,肯定比那些死钻经书的人,更了解时事,更能明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吴用是看出了当时北宋王朝已经走向了腐败的高峰,皇帝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大臣阿谀奉承,追名逐利。天下群雄并起,农民起义之火,四处蔓延。北边金国虎视眈眈,南下之势,箭在弦上。看清了这种时势的吴用,他就想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而且他的大显身手还不是一般的大显身手,而是要推翻现有政权,建立新政权,至少要称霸一方。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最多是个相才,不可能当皇帝。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辅佐,那就是他一直在寻求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了。晁盖不是一个值得他辅佐的主,而宋江恰恰具有这方面的特质。第一,宋江是一个具有亲和力号召力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当主?不是他有多厉害,而是他有亲和力与号召力。刘邦为什么比项羽更能吸引人才?并不是刘邦比项羽厉害,而是刘邦的亲和力和号召力远远高于项羽。宋江的亲和力与号召力来源于他的仗义疏财。他号称及时雨、呼保义,就是他这方面的体现。实际上,整个梁山好汉中,有亲和力和号召力的,就只有两人,一个是宋江,还有一个是柴进。但柴进是前朝皇室后代,以他为主,虽然号召力也可以,但目标太大,很容易引起朝廷的极大重视和残酷打击。(晁盖)第二,宋江是政府官员,熟悉政府的那一套。宋江的官当得虽然不大,只是一个小吏,但是他和晁盖比起来。更熟悉行政事务那一套。以这样的人为主造反,远远超过那种农民起义者。纵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如果起义领袖本身没有文化,没有见识,一般最多只能成为混世魔王,甚至是杀人魔王。这样的人注定是走不远的。而宋江是见过大场面的,他知道一个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吴用会选择他来辅佐。第三,宋江身上有很强烈的家国意识,忠君爱民。这点也是吴用特别欣赏的。呈用自己是一个落第读书人,儒家文化学的不精,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他特别欣赏那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大眼光,大气魄。而宋江恰恰有这样的眼光和气魄。虽然宋江身上有愚忠的特性。但是吴用相信,将来宋江一旦看到了可以获得天下的希望,再加上整个北宋末年如果乱成一团。那么宋江放弃愚忠,自己做大的想法肯定也会有的。不过呈用千算万算,他忽略了两点:一是北宋末年,最终没有酿成天下大乱的局势。虽然金国最终入侵了,但是由于金国的入侵,反而在国内形成了很大的向心力。这就使得吴用要建立一个国家的想法难以实现。(有人可能不同意,说,明朝末年,为什么在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国内仍然天下大乱呢?主要的原因是宋朝末年,天下百姓还是比较富足的。而明朝末年则是荒脊一片。)二是吴用认为,宋江的愚忠最终会改变,但其实没有,宋江不但没有改变他的愚忠,反而把吴用的想法往另外一个方向逆转,一心想的就是招安,做一个孝子忠臣。所以,吴用最终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失败的英雄。
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谢邀:这主要从晁盖、宋江关于水泊梁山的出路之争说起。晁盖,为人正直、仗义,虚怀若谷,做人做事“义”字当先,但缺乏深谋远虑,格局小,主战,反招安!与晁盖相比宋江也具有重友情讲义气的性格,不同的是宋江眼光长远,会用人,会笼络人心,主张招安。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两种思想两种路线的明争暗斗就像幽灵一样,始终笼罩着水泊梁山。作为梁山决策层最重要的成员~吴用,最终将成为压倒另一方的那根稻草。 吴用,满腹经伦,精通六韬三略,常以诸葛亮自比,所以道号“加亮先生”,从“智取生辰纳”到设计使“林冲火并王伦”就足见其“足智多谋”不是盖的。打从宋江上山起,路线分岐就初见端倪,特别是“三打祝家庄”后,宋江势力渐渐呈现压倒性优势!每次聚会宋江都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坐左边上座,新头领右边客位上坐”看似谦恭,实则别有用心,是给晁盖及众头领看的。 这时吴用的心理压力和变化是急剧的,一方面毕竟当时的梁山还不足以与朝廷抗衡;二是梁山是以抢劫维持的,没有游击区,数万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虽然眼前大碗吃酒、大块吃肉快乐似神仙,但可以长此以往吗?于是吴用开始主动向宋江集团靠拢,每当宋江出征吴用都积极的在宋江鞍前马后出谋划策,从“三打祝家庄”到“大破连环马”等数十仗最风光的战斗中,吴用举足轻重,深得宋江的喜爱和重用,成为了宋江的铁杆心腹。其时的晁盖早己被“架空”,从出征“曾头市”,就看出了晁盖心中的悲怆与愤恨,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份出征名单,就知道吴用与晁盖是彻底切割清楚了,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吴用有意所为…
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吴用不好色,不贪吃(〖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了。那三个狼餐虎食,吃了一回〗),不爱钱,又有才干。这样的人最喜欢什么?高尚点说是喜欢把事业做大,通俗点说是喜欢权力。
中国自古以来,考不上的读书人是造反欲望最强烈的——感觉自己有才能,却无处施展,掌握不了权力——所以,唐朝的落榜生黄巢,清朝的落榜生洪秀全,把大唐大清搅得奄奄一息。吴用恰恰就是就是个不第的秀才,整天”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既然无法通过科举出将入相,那就啸聚山林实现抱负吧。
所以晁盖一说劫生辰纲,他就积极赞成,周密筹划。后来事发,上了梁山,夺了梁山头领之位,打败了官军的围剿,威镇江湖,远路的好汉的知道〖梁山泊如此兴旺,四海皆闻〗。
这一切似乎很美好,但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啊。后来宋江迫不得已上了梁山。跟宋江比起来,晁盖无论才能,野心还是胸怀都相形见绌了:晁盖上梁山时招了几个头领,打祝家庄前还是几个,俘虏个黄安还给憋屈死了;宋江到哪都招小弟,没上梁山前就送一班清风山人马上山。晁盖因为时迁偷鸡,就要杀石秀杨雄,宋江是但凡你有才能,无论品德怎样,就可以招纳你,因为有信心驾驭你。晁盖不想怎么扩大规模,人马粮草一直都没有多大的变动;宋江上山没多久就打下祝家庄,〖得粮五千石〗够梁山吃几年了。晁盖基本以守成为主,当个几千人的山大王就心满意足了(虽然在跟宋江的竞争压力中也想过几次出兵);宋江打祝家庄,打高唐,打青州,打华州,打大名府,可谓纵横天下,让梁山的规模与声名程几何级数增长。
这就很明显了,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你是愿意辅佐一个势力只及几家菜市场的土豪,当二大家的呢,还是愿意辅助一个把菜市场逐渐做大,最后可以跟马云、王健林叫板的创业者,当副总裁呢?
宋江得了天书之后,玄女娘娘要他〖只可与天机星同观〗,但没说天机星是谁啊。他肯跟吴用同看,就是表示愿意跟吴用共享机要,开始抛橄榄枝拉拢他了。后来历次出征,两人密切配合,增进了感情,也更加佩服对方的才能,清楚只有两人合力才能把梁山做大。所以吴用自然而然地倒向了宋江。
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原本为晁盖心腹的吴用,为什么会投向宋江派系呢?因为吴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晁盖不同。用通俗的话讲,吴用是个知识分子,他的梦想是走上仕途,图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这一点与宋江不谋而合,所以才投向宋江的怀抱。
要说清这一论点,则须从以下以几方面考量:
一、满腹经纶,不甘以私塾先生了此一生,想方设法施展才华
《水浒传》中吴用的戏份还是比较多的,出场就埋下了伏笔。作者施耐庵特意写了一首《临江仙》赞美他: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怎么样,够厉害吧,其谋略敢和诸葛亮媲美。可惜人家诸葛亮有刘玄德三顾茅庐登门邀请,吴用一个穷酸秀才无人相邀,智慧再多也无处施展。所以当得知北京梁中书送给老丈人的生辰纲路过此地,便极力窜掇晁盖劫取这笔不义之财。在整个劫取过程中,他亲自去石碣村找来阮氏三雄,并提出采用蒙汗药智取的计谋。晁盖听后大喜,连声夸奖:好妙计,不枉了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生辰纲,就把怀才不遇的吴用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从此走上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
二、为大展宏图,不惜火拼王伦,争得在江湖上的立足之地
劫取了生辰纲,正当吴用和晁盖等人沾沾自喜时,不料东窗事发,多亏了宋江提前赶来报信,众人才免于被抓。按书中所讲,这是吴用与宋江的初次见面。吴用向晁盖打问宋江何许人也,晁盖答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与我是结义兄弟。吴用道,只闻押司大名,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可见吴用与宋江先前并不相识。这一印象非同小可,宋江不仅成了吴用的救命恩人,也为以后吴用与宋江合作,奠定了想想上的基础。
吴用与晁盖等人逃上梁山,当王伦拒绝他们入伙后,晁盖一时束手无策,是吴用挑动林冲火拼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寨主的宝座。吴用自然也坐上第二把交椅。可以说,火拼王伦不仅使智取生辰的纲的七人有了立身之处,更重要的是,吴用从此由一个私塾先生,进入了水泊梁山的领导层。某种程度上说,是宋江给他创造这个先决条件,吴用岂能不对宋江感恩戴德。
三、追随宋江鞍前马后大显身手,平生才华得以施展
宋江上山以后,吴用几乎成了宋江的御用军师,首战三打祝家庄,吴用巧用连环计,一举拿下祝家庄。二战吴用智赚金铃吊挂,假扮太尉助宋江打下华州府。两次漂亮的胜仗,等于让宋江上山亮了个头彩。打那以后,宋江逢战必下山,下山也必带着吴用,俩人配合默契,吴用自然成了宋江的得力助手。二人一哼一哈,唱起了双簧,活生生把寨主晁盖架空晒到了一边。
等到晁盖发现苗头不对,已为时太晚。攻打曾头市,晃盖执意亲力亲为,并且把宋江吴用公孙胜都留在山。这种极不正常的排兵布阵,明显不过是要挽回寨主的声望。可惜天不相助,晁盖一战中箭,不幸身亡。看到时机已到,晁盖尸骨未寒,吴用便迫不及待地推举宋江接班:
哥哥听禀,治国不可一日无君,于家不可一日无主,今晁天王已归天而去,四海万里疆宇之内皆闻哥哥大名,来日吉日良辰,请哥哥为山寨之主,诸人拱听号令。
宋江推让一番,也就坐上了临时寨主的宝座。
接着,为使宋江寨主之位名正言顺,吴用又下山把卢俊义哄骗上山,捉住了射死晁盖的史文恭。按晁盖遗嘱,捉住射死他的,便做梁山之主。到了这个节骨眼儿,又是吴用第一个跳出来:
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其余众弟兄各依旧位。当宋江和卢俊义分别推辞时,吴用继续推举: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如若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兄弟之心。不仅如此,还以目视人,挑动其他人应合。在吴用示意下,李逵,武松,刘唐,鲁智深等人齐喊叫:兄长若再推让别人,酒家们各自都散。可见在吴用的导演下,卢俊义有天大的胆了子,也不敢安坐寨主的宝座。
四、积极响应招安大计,南征北战后见到宋江仍被毒死,吴用只能跟随而去。
扶持宋江坐上寨主宝座,吴用的政治生涯也达到了顶峰。接着便是招安大戏,吴用协助配合宋江,在招安方面充当了积极的角色,实现了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夙愿。然而,自认媲美诸葛亮的吴用,做梦也想不到,虽然已经被朝庭封了官,许了愿,脱离了草寇的身份,但仍然被调去征辽平南,落了个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的下场。当看到宋江又被毒死,他才彻底醒悟,所有这些,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一枕黄梁。在宋江坟前,他万念俱灰,走头无路,只能跟随宋江而去,去阴曹地府与宋江相伴了。
总结:
从以上分析中足可说明,吴用之所以投向宋江派系,完全是他与宋江有着一脉相承的政治需求。但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权贵面前,他们这些打家劫舍犯下滔天大罪的人物,朝庭怎么可能放过他们。那种一厢情愿的青史留名,最后只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与宋江殉葬,既是他人生道路的必然,也是他世界观价值观的必然结局。
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因为吴用认为晁盖只是莽夫!
晁盖其实就是个江湖匪类,晁盖上了梁山之后,显得无能,差点被白衣秀士王伦,撵下梁山,是吴用挑唆林冲,杀了王伦,晁盖才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如果不是吴用,有计谋忽悠林冲杀了王伦,晁盖都准备下梁山了,如果晁盖领着吴用等人下了梁山,只有一种结果,被官兵围剿。
吴用帮助晁盖坐上了梁山老大的位置,其实吴用也在暗暗的观察晁盖,可以说吴用是胸有大志的人,他并不想一辈子,就呆在那八百里水泊,吴用观察晁盖,这晁盖当上梁山老大的位置后,一天天就是山大王的想法,打劫,抢回来金银,就众人一起分了。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讲兄弟义气,弄得梁山乌烟瘴气,一片混乱,晁盖心里从来没想过,梁山的未来该怎么办,晁盖选择的路,就是一辈子打家劫舍,这一点让吴用对晁盖心生不满,吴用是读书人,有点文化,跟晁盖这个没文化的土匪,还是有区别的。
吴用毕竟自己势单力薄,一介书生,当时晁盖身边全是如狼似虎的匪类,都跟晁盖是一个想法,就是窝在梁山,靠着打劫为生。心机深沉的吴用,只有把对晁盖的不满,深深的藏在了心里,吴用就象冬天的虫子一样,蛰伏了起来,直到宋江上了梁山,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宋江拉拢人心,慢慢把晁盖踢出了权利中心,可以说到后来梁山上的众人,都心里佩服宋江,宋江能一呼百应。
宋江当时要是敢下令处死晁盖,估计也没几个人反对,晁盖也懂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把所有的事情,交给宋江办理,这宋江把众人,叫来训话,说谁也不是天生的土匪草寇,只是时运不济,才落草为寇,有朝一日朝廷,会理解梁山众兄弟的忠心。
宋江说出这一翻话后,晁盖脸色阴沉,可他也没办法,宋江接下来又挂上了梁山大旗,上写着替天行道,辅国安民,这宋江也是够卑鄙的,翅膀硬了,马上让晁盖靠边站。
宋江的全心理念,正符合吴用的胃口。吴用觉得宋江才是明主,跟着宋江走,能实现心中的梦想,走出梁山水泊,还能从一介穷书生,捞个一官半职的,所以这吴用,自从宋江上梁山后,吴用就投靠了宋江,这吴用在后来也是大力支持宋江。
吴用是真没用,毕竟是个成不了大器的人,吴用也看错了人,宋江也是个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人,宋江也只是乌合之众,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被算计了,朝廷要以匪制匪,要宋江征方腊,宋江也彻底葬送了梁山众人,宋江和吴用也都死了。
吴用嫌弃晁盖,没远见,对未来没有规划,可笑的是吴用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思维逻辑混乱,只知道盲从,跟随着宋江一起跑到了绝路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