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很多人不理解,“不成器”是形容被教育失败的人,为啥孔子要说君子不器呢?
要知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政治学核心问题,并不是像西方近代政治学所研究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套德政的逻辑,首先要提高为政者自身的教养。
正所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在周代时期,“礼”曾经是社会、政治乃至宇宙秩序的体现。然而到了孔子的时代,礼也崩了,乐也坏了,孔子为了化解乱世的危机,进一步把秩序、条理化入理想人格的修养当中,提出了克己复礼。而具有这种理想人格修养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孔子主张用审美教育的方式将人培养成“君子”。
在周代,“君子”原是一个政治身份的概念,指称着宗法等级社会里的一个阶层。
在《论语》以及其他春秋时代的典籍当中,“君子”常与“小人”对举。我们今天的现代人用这一对概念来表示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下。然而,最初这对概念的用法中,“君子”与“小人”都主要指称不同的职业、身份和知识背景。
其实,“君子”和“小人”最初只是表示社会等级和职业分工的分野:“君子”指的是处于社会中上层的贵族与社会的管理者,“小人”则是承担具体职事的下层贵族以及从事生产的庶人。概括地说,前者是社会的政治、生产中的协调组织者,后者是具体政令的执行者。
所以在最初时,君子和小人这对概念作为社会不可少的分工,在职业身份意义上对于社会都是必要的,并没有价值褒贬的意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君子和小人这对概念从最初只涉及人的身份、职业,发展到侧重于人格教养、心胸气象,并逐渐带有了道德的、审美的内涵。孔子则精炼地点出了“君子”的本质特征——“君子不器”。
“器”是什么?它是各种分散的、有专门用途的,各种工具的总称。与“器”相对应的,则是“道”。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对社会分工,以及相应的思想意识最重大的区别——掌握了“道”的人,则能够驾驭众多的“器”。
在《周礼》中,越是跟社会与信仰秩序相关的内容打交道,比如协理阴阳、调和天人等,在《周礼》中其品级就越高,对于“道”的认识层次就要高一些;而那些内容比较具体的、技术性的和专业的工作,则级别比较低下,从事它们的人数也是众多,这些工作所涉及的制度、秩序方面的范围要狭窄一些,其从业者对社会文化的整体秩序的理解也就受到更多的局限。
因此也可以说,职业、身份、社会阶层的不同,造就了人不同的视野广狭。从职业、阶层而言,“君子”较为接近于“道”,而“小人”则接近于“器”。而从思想意识的角度看,“君子”能从整体上领会和欣赏较宏观或较复杂的事物,而“小人”的精神世界就相对狭小和简单一些。
周代针对“国子”进行的贵族教育传统就特别注重培养一种中庸平和的品质,就是为了让未来具有君子身份的人也能够具备君子的内在素养。
孔子则更进一步,让“君子”的概念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逐渐强调精神气象方面的意义,弱化等级身份和专业分工方面的意义。
《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叙述,比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都是根据精神世界进行区分的。
在孔子的时代,“儒”已是社会中的带有知识、技能含量的职业总称。孔子在青年时就已凭借自己对礼的精熟掌握,成为了一个身份意义上的君子。
然而,孔子并没有自觉在身份上高人一等,而是有意识地弱化“君子”的社会身份,主张有教无类(人不分贵贱贤愚,各类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成为君子),更强调从整体上去理解礼义。在《论语》当中,孔子没有号召他的学生谋求成为在身份、分工意义上的“君子”,而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具备君子的心胸品格。
比如,孔子的学生子夏及其门徒对于守礼、行礼都非常地扎实笃敬,但有些拘束于礼本身。子游曾经批评他们说:“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论语·子张》)孔子也特别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君子儒”与“小人儒”是孔子自创的一对概念:儒者如果被自己的专业思维给束缚住了,只会循规蹈矩,却不能理解这些技能、规矩的意义,就是所谓“小人儒”。“君子儒”则是孔子对自己这个群体的定位:他们虽然精于技艺,但关心的是礼义、道德、文化传承等对于社会发展的带有方向性的大问题,还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文雅优美的风度。
孔子的意思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我们要想具有君子的品格,不能机械地读书、工作、结婚、生育,那样只能沦为“器物”,而要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具体的执守当中,把握住具有普遍意义的“道”。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因何而去读书、工作、结婚、生育,为何要遵循礼义、道德,还要将生活过得具有审美意义,这样才是一个君子。
结语每当翻开《论语》的时候,达文都会被孔子他老人家对我们芸芸众生的怜悯所感动。“君子不器”,这不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沦为“工具人”吗?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就随之诞生。有的人因为出身于社会较高的阶层,并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君子而参与社会顶层设计,比如制礼的周公。而更多的人,则要接受顶层设计者的规训,一生最大的价值则是“成器”,在社会分工之中各安其位,比如二柱子。
二柱子,因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铁匠,如果他不想当铁匠而是想靠打把势卖艺为生,则会被认为“不成器”。
曾经我非常可怜古代的二柱子,因为他生活在古代社会没有人生的选择,只能沦为打铁机器。然而,直到今天我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并没有比二柱子好哪里去。
我们的这个时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府、公司、学校,都变成了资本主义官僚制度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下,系统的整体目标、整体效益、整体效率永远是最高的追求。
为了追求效率,人被简化成一套指标,和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如此一来,无法被计算的复杂个人,就变成了可以计算的数据。
于是,整个社会像是一部时刻不停地运转,且效率极高的巨大机器。现代社会也就是一条流水线,社会中的每一个部门,从政府到企业,都是这个自我循环的流水线上的一环。我们普通的个人,则是机器上最细小的一个零件,甚至是磁盘中的一节比特位。
对于社会这个庞大机器来说,它只关注零件们能否正常发挥功能。而零件的(个人)人格品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审美趣味,这些与功能无关的因素,在理性计算的逻辑面前都要被忽略不计。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这种倾向成为了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现代的铁笼”,我们现代人正在被囚禁于这样的铁笼之中。
这铁笼让我们只专注于目标和效率(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人和社会的价值(价值理性)——比如,政府官员为了GDP的考核目标,不愿意发展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领域(教育、基础科学创新),而纷纷追求回报快,收益高的房地产。
在社会关系方面,这铁笼更是让组织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片面化,人不再把人当人,而当成机器、零件。比如,我们眼中“被困在系统中的外卖员”,又比如企业主眼中的我们。
这现代铁笼如此可恶,但我们却感觉不讨厌它,那是因为它让整个社会高效地运转,创造出巨量的工作机会,提供空前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在大范围内解决了贫困、匮乏、奴役、疾病,这些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问题。
我们从现代的铁笼中受益,但这不代表它没有囚禁我们的灵魂。今天,虽然我们没有能力打破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主动“忘记”它的存在,而彻底沦为它的囚徒。“君子不器”,正是在提醒我们要意识到:铁笼外有“道”的存在,铁笼内则有人的价值存在,永远不要沦为器物,沦为工具人。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装修队刮腻子的泥瓦工民工兄弟,给我上儒家文化课,把我说的翻肠倒肚的。分享一下。
有时候有些人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却一肚子学问,虽然他们不轻易表露。我常常见到这样的人。
我们家附近有很多搞装修的民工兄弟,他们没有公司没有组织,就是老乡们一起聚集在街头巷尾,搞个三轮车,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通下水道,搬砖,敲墙,水电,刮腻子,贴瓷砖,,,,等等。
一般坐在那等活。附近的小区街坊们有活一般就去找他们。
这些民工兄弟一般聚集在一起都是打打扑克,扯扯淡,但有一位老黄,却从来不聚堆,他总是坐在一个树荫底下,拿着一本书或者一张 报纸看着。
我这些年来,常常有什么要搬的要修补的,都是找老黄,老黄这人奇怪,五十多了,一辈子不喝酒不抽烟不扯淡,除了干活就是看书,见人总是笑眯眯的和善的不得了。
和我做事也好给别人做事也罢,别人愿意给多少钱只要不离谱的他一般都接受,我给多了他是死活都不肯要。
到这两年,我看他年纪大了,一般搬东西的活都不找他了。没事隔三差五他就会邀请我在小卖部外面坐一坐,他会很开心的买一包花生,两瓶饮料,请我吃。我们一边吃花生,一边聊天。
我基本上朋友非常少,几年见不了一两个好朋友,但唯有老黄,基本上一年都得和他私聊无数次。第一隔得近,第二我们聊天很轻松愉快,第三老黄为人和善质朴,我很喜欢。
有一次我见他拿着一本《论语》在看。我说:你还看这书呢?
他说:孔夫子说话很有道理,看看有好处。
我说:那孔子说的话,哪句你觉得最好。
他说:很多都很好啊。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君子不器。
我说:君子不器,这四个字,我一直都模模糊糊不太明白。你给我说说呗。
他问我:那你怎么解释君子不器。我说:以我学过看过的知识,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像个有形的器皿,只装载一样,只是有一种用途,或只有一种价值,要广泛点渊博点。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器就是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他笑着说:果然是读书人,比我们做苦力的强之百倍啊。
我说:你莫忽悠我,我知道你有不同的说法。你说说看,说的好,今天的花生米和饮料,我买单。
他说:君子不器,像你这样解释是完全对的,没有错。可是还不够,或者说,还不够彻底透彻。
君子不器其实是说,君子不执著。君子,不但是道德上要过关,最主要智慧上要达标。一个君子,如果拿起鸡毛就当令箭,看见一样东西就粘滞,执着,偏执起来,那就很大问题。
你看社会上很多专家学者,我在手机里常常看到,他们说话,那个观点不可以说错,可是你一听,就特别偏执,不通达,通达是君子的特质。做一个君子,首先要通达。
君子器,就是执着,办事拘泥太多,不自在,没有和智慧联通起来。卡死在名相上。你刚才说,形而下就是器嘛,有形有相的就是器,所以抓住形相,就不松开。这是很多人的毛病。
所以佛说,不要有众生相,我相,寿者相,什么相都不要着,才是真正优秀的君子。做君子容易,做优秀的君子,却有门槛。
为什么孔子要提出这个东西,因为他是给所有在办大事办小事的人做的指导,办国家大事,办地方大事,办家族大事,这些重要的核心人物,一旦喜欢抓住名相,抓住点东西就去偏执,那麻烦就很大。
人事纷繁复杂得很,执着的人,很容易走偏,没有定性。处事也很难公允和合理。因为你不懂的变通。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一个特质就是灵活变通,做事做人不灵活变通,总是偏执,一般来说事情都办不好。会害人,会搞砸,会留下后患。
所以很多人很正直,很善良,甚至很有理想抱负,可是他做不到不器,所以从道德层面看,他是君子,但从智慧层面从做事层面,他可能是呆子。
呆子做事,有时看起来很有气势,或者还理直气壮义愤填膺,但是却办不好事,为啥,格局不完整,什么叫格局不完整,就是根本不了解事情的全貌和掌握不了发展变化,张三的事和李四的事一个方法,遇到王五还是这个办法。一旦事情变化了,他无法做出正确的机巧应对。
困于形、受制于教条,局限于眼前有限之名相,这是儒家文化下许多人的最大问题。
我听了很惊奇,说道:老黄啊老黄,你就是刮腻子贴瓷砖的,我就是打工仔,我们聊这些东西,是不是有点尴尬。
他笑着说:是你聊起来的嘛,我又没有逼你听。其实君子不器,在小事情上一样是有指导意义的啊。一个人小事情能不器,不执著,不着相,他才可能在大事情上做到不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一屋就是扫天下啊。
做实事其实孔子提出这个君子不器,原话是这样说的: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他怎么做君子,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要做实事。君子不器后面,是要做实事,为什么强调先做,先做就是要先开始,不要空想,不要先执着教条和框框,你计划再好,也赶不上变化,你不去实际做,根本不知道要怎么调整,怎么发展。
你的语言出自你做实事的体会,自然就靠谱了。所以孔子是很实干的,他老人家说了这许多的话,都不是空话,都是他的实际心行体会。
先做,也是做在当下之意,不空想不空谈,专注用心做起来。
我问:那按你这样说,不器会不会变成投机取巧,诡诈呢?
他说:所以要君子啊,君子是主体,君子做事,必须起心动念都是正直善良的。你做事方法可以变化可以灵活,但你的动机一定要纯,动机纯了,很多事跟着就合乎道德和良性法则。在君子的正念上,不执著,不偏执,这样的人,厉害不厉害?
当然厉害,古往今来,真正有益于人民大众,有利于家国建设发展,能应对极其糟糕复杂的局面,做中流砥柱和关键作用的人,统统都是在正念的基础上,做到不器的人。
不器,不但是做事做人,其实宗旨是修心。我问:为啥不器是修心呢?
他说:君子,以心力为核心,孔子所说的这些话,外相上是说的做人做事,可基本上内在都是在说修心。
君子修心,当以不器为最要。
为什么,不器是活心,心不能死,不能卡,不能粘,不能滞,不能乱、不能昏、不能邪、不能躁,可是这死、卡、粘、滞、乱、昏、邪、躁,都是因为心对于外境执着而引发。
你一旦执着外境变化,自然就做不到不器。
道家有个概念叫“守”。无论你是要守个什么?守你的定力,守你的道德原则,但只要你守得住,就可以做得到不器。你守得住,就不会被外相所桎梏。
才能有机会看透外相,看透器的本质,才有大作为。
心能不器,方能博大而灵巧,才有妙用。才能神通无碍。
一个人的心,只要不执著,不偏执,就能活脱脱的,自在通透,不在任何事物和人上面粘滞,可以叫做有定力。这个定力越大,能发挥的能力就越大。
所以说到底,君子不器,其实就是一个从修心出发,再到致用的一个指引。
可以说,这是孔子对君子的最高期许。为什么叫期许,因为少有人做得到。做到了就叫做圆融。圆融,就是君子的最高境界。圆融再往上,就是无我无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了,那就是圣贤了。故君子好做,不器却难,所以叫做期许和寄望。
我听完拍手鼓掌,小卖部的老板陈胖子在一旁旁听,也情不自禁鼓掌,说:今天的花生和饮料免费,我再赠送二位两桶方便面一袋瓜子。没事多来聊天。
老黄收下方便面和瓜子,把刚掏出来的钱马上塞回裤兜,笑道:你看这陈胖子,多不器。你这有开水吗,今天午饭我就在这吃了。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
天地万物,大道不器。世间繁杂,君子不器。不惑则通,通则达,达则简,至简则慧。
有种从容气质很迷人,简单而深邃,自带征服魅力,比如王志文在《天道》中的表现。抛开君子不说,其确有不器之范儿。
我们常说的"大器"已是厉害人物,但离"不器"还差得多。要更深刻地了解"君子不器",先了解何为"器",以及与之对应的"道"。各位寻思下自己属于哪个境界。
1."道"和"器"①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属意识形态范畴,是认知宇宙万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源的思考方式),研究的是无形的道体层面,即现象背后的东西或规律。比如,灵魂去了哪?命运是什么?
西方世界称之为"哲学"。西方"形而上学",其译名就参照了《易经·系辞》这段。
②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下"指万事万物的表象,就是"形",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式真实感受到的实物东西,这种认知方式很直接。若以意念感受到,则已上升为"形而上"。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易经·系辞
天地之间凡可见者都称"现象",它们的形体就称为"器",即万事万物的形和相,我们可以理解为万物"色相"。
天地所生者称"物",比如草木和动物;人类所造者称"器",比如瓦罐和工具。语义常有延伸,就有了易经说法"器乃万物之相"。
器物是人类最原始、最平凡的生活用品。当你看到脸盆和陶器,不需思考,所见即所知。这种表象认知直接而死板,老祖宗就用最普通简单的"器",来对比和解释深奥的"道"。
欧阳修《秋声赋》说"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人类为众灵之长,从"器"到"道",也是人类区别其他物种,从而产生文明的关键。
"形而上"的认知思维,源于对"为什么"的思考。于是,诞生哲学的古希腊也诞生了数学、几何、医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古希腊文明的成功,就归功于于系统化的思考。
认知度又把人类分成两个境界☞器和不器。何为"不器"?"君子不器"是怎样练成的?
2."君子不器"①何为"不器"?
子曰: 君子不器。丨论语·为政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丨朱子注
粗柳簸箕细柳斗,各有各的用处。簸箕不能量谷,斗则不能筛物。延伸下,粗柳也不适合编斗,簸箕也不好用细柳。器物都各有功用,很死板,通常不能相互通用。况且瓶子再大,容量都有限制,多出来一点也装不下。
人非器物,君子更非凡人,不能像死板的器物一样局限于某方面的功用和能量,认知也不能流于表象,更不能像礼器一样成为摆设。君子当广博多才,并融会贯通,做到博深和变通,把作用发挥到极致,并投入实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普通人教化不够,只能顾虑眼前生活,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君子则必须担当,心怀天下社稷,竭尽所能。
"不器"强调两点: 博深和变通。博则能,通则达。第二点是最难的,因为涉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最强手段☞深度思考和认知思维。这又回到易经中的"器"和"道"。
《系辞》(上下)代表易学最高思想水平,是先秦学者认识论和方法论之大成。所以《论语》和《易经》提到的"不器"是同一理论。
②如何做到"不器"?
凡人主观性强,常以本能和经验为认知手段,停留在"器"的层面,但君子不可以。
君子是懂得深度思考,简单又深邃的人,不应拘泥于事物的表象和方式,应当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目的。君子不能像常人一样受困于肤浅的认知,应当去思考和领悟深层的规律,从而达到"道"的境界。君子看到的是现象,认知的是本质。
如此,君子不囿于眼前表象,则为"不器",不器则通,通则达,可发挥更多、更大作用。
兵为下策。战事来临,君子要思考的不只是打赢和止损,更应思考战争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反省己方无法止战的原因,从而最大化避免战争,或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本质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解决好问题也是折损,预防问题的发生才是智慧。
3.君子不器,永无止境道,不依主观意识存在。规律虽是客观的,但人类在思考、认知过程中必是客观入主观,已掺入了主观因素。就是说,人类对"道"的认知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不能完全等同真相。认知的客观程度,也反映了"不器"的境界。
本是一体,即便是君子,因角度、立场、阅历、性情和学识不同,观察的切点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认知结果就会有偏差。我们认知的"客观",与现实中的"客观"并不等同。
吃苹果要不要削皮?甲专家认为削皮,皮中有残留农药;乙专家认为不削皮,皮中富含维生素。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苹果还是那个苹果,真相还是那个真相,但是,不同人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实际上,君子也无法完全摆脱"器"。认知偏差会导致变通偏差,变而不通,则君子不达,又如何做到"君子不器"呢?所以,君子的认知思维要超脱格局,追求永无止境,从而达到最接近"道"的境界。
小编结语天地众相,大道无形。本为一体,形的表象是"器",对应的是"物";形的背后是"道",对应的是"理"。礼,载于器,关乎道。
朱子所言"博学"也是表象,所言"变通"才是本质。君子要有思想,有境界,不拘于万物色相,摆脱世俗格局,以客观的深度思考去认知世界,从而达到最接近大道的境界。
两个关键点: 思考力的深度,去主观化的程度。如此,君子可摆脱"器"的拘囿,不惑则通,通则达,大业可成。此所谓"君子不器"。
道,是人类思维认知的深度探索;器,是芸芸众生的生存所需。生活保持"器"的心态,做事学习"不器"的思维。做不到"不器",成不了"大器",做个洒脱的"小器"也不错。
小小器上弦月感谢@花溪友邀答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先秦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之一,相传他从33岁开始,先后三次拜见“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经过老子的开导和点拨,一下子茅塞顿开。
在后来,孔子发奋学习,学识和智慧进一步提升,说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见解,这些见解经过孔子的弟子整理后,被收录在《论语》里。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论语·为政》里边的句子,原文这样说——子曰:君子不器。
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两个词汇的含义,再弄清它们的引申含义,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君子”一词诞生很早,它的含义经过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被赋予了许多内涵,逐渐丰富起来。
在早期,“君子”特指青年男子,比如,《诗经》里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后来,当出现国家后,“君子”一词被赋予政治色彩,指代君王、国君。从“君”字的造字方法来看,它是典型的会意字,从尹,从口。“尹”的本意是治理,“口”是口令、命令之意,合起来则是“发布治理国家的命令”,这个命令只有君王才有权发布,代表了崇高的地位,因此,具有崇高地位的人被称作君子。
再后来,东周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周王室的“礼乐文化”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身为一国之主的君子,面对这些乱象无能无力。孔子看到后痛心疾首,向社会各界大声呼吁:复礼。并重新给“君子”赋予了新的要求。
孔子根据社会上圣人、士、贤者等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要求君子要以身作则,像他们一样,用仁爱之心和高尚人格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孔子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君子”赋予了其它含义。
孔子把君子的含义无限扩大,把那些具有伟大人格,高尚道德,渊博学识,深厚修养,杰出智慧的人,称为君子,跟之前那种以身份地位界定君子的情况完全不同。
同时,孔子还指出,君子要有担当,时刻要把“修齐治平”看作人生使命,还要具备运筹帷幄的本领,能引领其他人走向光明。
可以看出,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很高,在孔子眼里,称得上君子的人,无一例外是全知全能的人,并且人格很伟大,跟“圣人”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要达到“君子”的高度和境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砺,按照某种规则和方式,不断修炼自己的才华、本领和智慧,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器”的本意是指那些实实在在的、具有具体形状和固定容量的器具或容器,它的作用是守恒的,用途也是固定的。
例如,一只桶的容量和作用只能装下一桶水,如果再想多给它装下一碗水,就超出了它的容量限制,怎么也装不下,等于是做了无用功。
孔子根据现实生活里器具的实际作用,以形而上的方式对其升华,对“器”字的含义进一步扩充,引申为一种来自外界的束缚和局限,这些束缚和局限会把超出范围的物质,隔离在有形的框架之外,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成人之美。
因此,孔子进一步认为,器有形而道无形,“器”只是事物外在的形式,“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只有内在规律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和限制,事物才能把自身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进而造福同类。
对君子来说,要想受人崇敬和膜拜,必须以“学无止境”的态度来要求自己,不断磨砺自己,不断嬗变,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高度和境界。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跟道家思想里的“无用之用”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都是通过二元辩证法去审视世间万物,来发现事物的价值。任何事物在它的职能范围内,它是有用的,如果超出职能范围,相对来说,它就变成无用的。
孔子用“君子不器”想告诉人们,面对任何事物,不能用简单的有用和无用来衡量它的价值,要根据特定环境分开对待。
真正的君子,不但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要避开“器具”的壁垒,不能像器具的固有容量那样,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过早的固定化,要善于突破自我,发掘自我潜能,突破功利色彩,变有限为无限,既能干顶天立地的大事,也能做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和价值。这样的人,真君子也。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谢谢!“器”是种容器,容器再大也有边圆限制。“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做为君子,不能像容器一样压缩着,止步不前,心胸狭隘。
做为君子必须以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多种有用知识,掌握多种技艺,不但丰富阅历,还能携手共进。
做为君子必须要有大度,必须容纳天下难容之事,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敢为天下先,敢于挑重担,吃亏无怨言,困难冲向前,享受在后边。
做为君子不信馋言,不听谣传,认准目标,奋勇直前;舞台你不蹬永远是观众,眼睛不明亮还当替罪羊,小肚鸡肠心情受伤,心胸宽广方法得当,处世之道善于思量,德能配位逐渐增强。
劝君多献正能量,家和诸事定兴旺。
“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狗食容器。引伸为,器皿,工具。器,有大器、小器,利器,又引伸为,气度,度量,器重、重视。如,“宰相器”,“朝庭器之”。不管利器、大器、小器,都是器。君子不是器皿,工具,故孔子曰:“君子不器”。不过,孔子还曰了,“管仲小器哉”。对照孔子曰“君子不器”,则,管仲不是君子。然而,又据孔子曰的,小器的管仲,比君子伟大多了,如后世佛教的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论语宪问篇》:子路曰:“管仲非仁者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大意,管仲辅桓公,称霸诸侯,天下统一,民众至今还受他的恩赐。沒有管仲,我们这些人恐怕还是披发左衽的夷狄之人。怎可象匹夫匹妇这种小人那样,自己掉到阴沟洞里死了还不知是怎么死的。孔子述而不作。《论语》后人编写的,出自多人之手,所记载的孔子曰,难免前言不搭后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