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兴起“伪过年风”,亲戚不走,朋友不见,初三离家,这样还有年味吗?

过年不走亲戚,不串门,当然缺少些年味儿。但是,这在中国农村社会,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有的人很不理解,便怒斥这种现象,认为这些人是主动切断人情往来,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只顾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冷漠。

也有人觉得自己在家过年很好,认为自己辛苦打拼了一年,好不容易过年有个长假,能休息几天陪陪家人,不想时间都浪费在走亲访友上。更何况,过年的人情往来,也意味着大笔的开销。

达文经过仔细地思索,觉得双方的观点都挺有道理,但又都有些奇怪,谁也不能完全说服我。

大多数人的想法也应该都跟我一样,一方面觉得,过年就应该热热闹闹的,走亲访友,联络联络亲友的感情;但是,另一方面,一想起无休无止的饭局,还有串门需要的礼品、红包,过年的那种欢快的场景,顿时就被蒙上一层灰色。所以,我们就在这两方的观点中左右摇摆,不知道怎么办。

为此,达文不禁有个疑惑,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味儿的?造成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经过达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我们社会中的人情往来,发生了“异化”现象

请你仔细想想,过年不走亲戚,不见朋友,这些人有什么相似的特征?

没错,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外乡打工,回家过年的返乡人。而且,基本上都不是衣锦还乡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外打工,休息时间少,过年回家时钱包又不怎么鼓,无论从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上计算,走亲访友都是他们的沉重负担。

再看看,那些在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十分积极的人,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又分为在本地“混得好”的,和在外面“混得好”的。

本地的“成功人士”,必定在自己发达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本地的人脉,为了维护这些人际关系,趁着过年自然需要多走动。

返乡的“成功人士”,他们走亲访友,有的是出于对亲友的思念,有的则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成功”,在亲友面前挣面子。

总之,不管是本地还是返乡的“成功人士”,因为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走亲访友时自然不会考虑过多。

第二类,是所谓“成功人士”的亲友。这些亲友中,对于本身就有实力的人来说,维护好与“成功”亲友的关系是很正常的,互相提携嘛。对于平平常常的亲友们来说,之所以他们积极地拜访“成功”的亲友,不是因为欠了他们人情,就是想以后用到这份人情。

第三类,与前两类有些“功利化”目的的人相比,他们在过年时走亲访友,就是简简单单地沟通感情。这样的人,可谓是少数。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社会中,过年走亲访友,逐渐由单纯的联络感情的目的,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功利化的后果就是,本来单纯的情感表达,变成用物质、尤其是金钱来测量感情的深浅。

这体现在,登门不能空手,上门就要管饭;礼轻了遭嫌弃,礼重了成负担。

所以,过年的人情来往发生了“异化”,所谓的“异化”是一个社会学、哲学概念,是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能全面地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地发展,脱离了本质。对于走亲访友,很多人既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又抗拒这种人情的异化,所以他们选择不出门,不走亲访友。

那么,人情的异化是怎么造成的呢?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乡土熟人社会。中国又是礼仪之邦,人们相互之间的人情交往,就成为了礼仪的最好表达。中国人在乎人情,在乎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人情与人的感情表达和相互往来密切相关,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因此,人情现象也时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礼物交换和实物来往。比如,过年时我送你些饺子,你回赠我些馒头。人情往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情对个人而言多是“正反馈”,人情也是讲究礼仪和规矩的表征。

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人情往来就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但是,这样的功利性人情大多发生在权贵阶层。传统社会中,权贵阶层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是底层的农民。农民之间不存在阶层,谁也不比谁高,人们所拥有的物品也相似。因此,农民之间的人情往来更多的是承载着感情。

然而,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大众的生活,都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冲击的七零八落。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对此,马克思说出的一句话,直接惊醒了我。他说:"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它又导致了“人的异化”。

今天,多少人是把工作看作是自己的第一需要呢?我想,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工作,都是为了生存、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享受消费带来的快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劳动、工作,仍然只是赚钱的手段和工具,金钱带来的消费和享受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我们在工作中,只感到自己累得像条狗,而只有在吃、喝、性爱等等感官活动中,才感到自己像个人。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周末、讨厌周一?为什么“钱多事少离家近”被看成是“最好的”工作?大家经常加班、熬夜,损坏了身体,伤害了皮肤,所以,需要购买昂贵的保健品、化妆品。当然,这些支出会成为负担,所以,就要为了升职加薪,拼命地工作,加更多的班,熬更多的夜。这样对身体的伤害更严重,就得买更好的保健品,就还得努力工作以求升职加薪……周而复始。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机器越来越像人的同时,人也越来越像机器。

“人的异化”,导致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层面那无尽的需求。物质需求越是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就越是要逼迫自己“机械化”。于是,即使是传统的春节,这样一个本该是祭祖、祈福、亲朋团圆的节日,在人们经过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功利性目的的计算后,也发生了异化。

有的人在计算完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后,选择了“不走亲,不访友”,只通过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物质需求的方式欢庆新年。也有的人,利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积极并有选择性地“走亲访友”,以满足自己维护人脉的功利性目的。也有的人,真的是在乎与亲友的情义,但是在这“节日异化”、“人情异化”的时代背景下,礼物“轻了”怕被人嫌弃,礼物“重了”经济压力太大,在两难中踌躇不决。

结语

回想起来,春节“变味儿,似乎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同步发展的。

在市场化、货币化之前,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基本上都差不多。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也基本是同质化的,生活必需品则要人们拿着各种“票”到供销社换。那时候,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来组织纪律比较严格,二来大多数老百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都差不多,人情往来都比较单纯。人情来往大都是物物交换,你送往一篮子鸡蛋,我回送你一块猪肉。

然而,改革开放后实行了市场化、货币化的政策,市场上出现了海量的商品,人们被压抑的物质欲望被彻底释放。同时,处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先富起来”了,这就使得老百姓出现了各个阶层,每个阶层掌握和调动的社会资源不一样,这样一来,人在人情交往中就慢慢地出现了功利化的选择。

当然,达文并不是要批评咱们国家的改革。达文说这些,是想让大家意识到,市场化带来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劳动异化”,“人的异化”,人情往来就发生了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自主选择人情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基于他们的理性算计。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则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人情往来也越来越功利化了。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要重视、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

我们社会、经济要发展,所以离不开消费。那有什么办法能够对抗消费主义对人、对节日的异化呢?

唯有艺术与文化。

目前,社会的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基本都集中在城市,农村仿佛成为了文化的荒漠。而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大多数都来自农村,这似乎是一个对现实的讽刺。

这是一个大问题,还好国家也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中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但是,人们也不能光等着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还是要从个人开始去调整,对消费主义有理性的判断,对传统文化有基本的认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的异化”、“节日异化”的大背景下,找回人情的温暖,找回年味儿,找回我们自己。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亲戚不走,朋友不见,初三离家,这样还有年味吗?

说的好轻巧!

很多单位,上班上到腊月二十九,二十九班上完后放假。正月初三正式上班不是离家。

哪有时间走亲戚,哪有时间会朋友?能看一眼爹妈就不错了。

谁没有个三朋四友?谁没有三亲六戚?哪个不想过年串串门呢?

可是年终奖还在单位压着呢,家里上有父母要养,下有儿女嗷嗷待哺。总不能因为一时的欢娱,把责任都丢在一旁吧!

社会发展到这地步,层层高压下,不是人无情,是社会出了问题。这个社会发展很快,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发展这么快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快而快?为了几个数据比别人好看?

我们往往只顾奔跑,而忘了我们出发的目的!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亲戚不走,朋友不见,初三离家,这样还有年味吗?

马上要过年了,过年是全家高兴的日子,但是最近几年,对过年没有亲切感,尤其是岁数大的年轻人,对过年是有反感的,因为每次回到家里,到亲戚家去串门儿,都会有亲戚朋友们问,在外边工作什么样,外边买楼房,搞对象了吗?这跟盘查户口一样的,被盘查了一番。

在外打工的大龄青年们,最不愿意在家过年了,在外地磨磨蹭蹭,等到29才回到家里,因为他们在外面混得不太好,钱也挣得不太多,对象也没有,房子也没买到,所以他们亲戚也不愿意走,只能窝在家里玩儿手机,在家陪陪父母,他们就害怕到亲戚家去串门,他们会遇到很多老一辈儿的人,大姑和二姑,还有老姑,都是盘查他,使他有的时候很尴尬,因为在外面确实混得不太好,没办法在家里呆着吧。

但是也得到老姥姥家去串门,因为父母都得去了,不能自己在家里待着,只硬着头皮跟他们去,到那里又一批人在盘查,大姨,二姨,还有表姐表妹,都会关心的问,在外边工作怎么样?娶媳妇儿了吗?买汽车了吗?买房子了吗?这些千篇一律的盘问,其实我认为这是对你的关心。可是人人都问这些,有的时候也是烦透了,因为自己没有在城市买房,按照自己的目标一个没实现,这可怎么办呢?只能初三急匆匆的往回赶,说班上怎么怎么忙。

初三就匆匆忙忙回单位了,因为这些大龄青年们,受不了这个年味儿的,这个年对他们也是挺辛苦的,因为毕竟他们没做出什么成绩来,只得回到单位上班儿了,一点儿年味儿都没有。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亲戚不走,朋友不见,初三离家,这样还有年味吗?

你说的很对,过年三大主旋律:打麻将、抢红包和把老妈的年货装进后备箱。过不过年,一家人的话都越来越少了,最忧伤的不是年夜饭吃什么,而是老妈辛辛苦苦做了一桌子的菜没人吃几口,转眼去其他人家吃得是热火朝天。

年味没变,过年的人变了

年还是那个年,365天的轮回交点。

有一年,那会我还很小。我有个堂妹是在城市出生长大的,有一年他们一家人回到农村老家,他们带了好多好多的烟花、鞭炮,我们七八个兄弟姐妹吃完年夜饭后,在院坝里玩烟花,点炮竹,那场景今生难往往,那也是到目前为止我记忆最深的一次过年,真的很热闹很开心。

因为家里条件原因,小时过年,除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腊肉以外,就是烤火。在年夜饭之后,老家有一个习俗叫“炒蝗虫”,就是将自己和的瓜子、花生放在我们做饭的大铁锅里翻炒,听奶奶说,这样可以将蝗虫炒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种花生、瓜子。我们也特别喜欢吃,而每年年夜饭之后的干果就只有这个,走到哪家都是一样的。

在农村,我们过年吃的零食也是自己种的,每年腊月20以后,我们要推绿豆粉、打花甜、灌香肠等等,一家人七脚八手,忙得不可开交,其乐融融。左邻右舍大家你帮我,我帮你,那气氛的确很热闹。特别是杀年猪,七八个人帮忙,然后一大桌人围在一起吃肉,那场景如同中了500万一样,比媳妇生儿子还要开心。

现在我们回到家,各种小吃、零食在商店都能买得到,并且花样多,品味多,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商家还提供送货上门。过年嘛,只要没什么事情忙的,家里就显得有些冷清。这跟现在的工作一样的,为什么一个公司每年要组织一些团队活动,生日会、小组PK呢,就是想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来提高员工之间的认识了解,把工作氛围做起来。

如果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年货,那过年就还是以前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过年的方式变了,味道当然有区别。

不走亲访友,是害怕谈及敏感话题

有一年春节,10多年未见的小姨回家,听说我在外面混的不错,并跑来向我妈妈借钱,因为我妈妈没借给她,姐妹俩后来还闹矛盾吵了一架。从那以后,她就算回娘家路过我们门门口,要么绕路而行,要么低头路过。

其实,这个小姨很早就嫁到江西去了,之后我们就再没见过面,平时也不通电话。她以往回娘家也从来不去看我妈妈,那次要不是向我妈借钱,估计也不会去。

我有两个外甥,大的上高二,小的上初一。小时候,他们很喜欢去我家,上了初中,就不怎么去了,有时看见我还会躲避。我感觉不对劲,就问她妈妈。她妈妈说,小家伙害怕我问他们成绩。

突然我才意识到,其实我小时候也是很害怕舅舅他们问我的成绩。虽然不好好学习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也有自尊的,每次走亲戚都特别害怕这个话题。尤其是我那个大舅舅,要是发现我考得不好还会责备我。

春节走亲戚,拉拉家常,聊的都是吉祥的话,说的是关心的词,长辈们总会问问有没有考满分呀,有没有找对象呀,今年存了多少钱呀等,全是些年轻人敏感的话题,实话实说嘛又很丢人,撒谎嘛又不会,真的很难为情的。特别是亲戚多的人家,那简直就是开批斗大会一样,这哪是走亲戚嘛,分明是送上门去被批,谁还敢去呀

我是特别害怕这些问题,特别是婚姻问题。我是32岁结婚的,那几年我走到哪,哪里就有人问我对象问题,有些亲戚光是问个不停,也不帮我想想办法,你说这气人不。

人懒了,虚荣心也强了,伤不起

我有个堂姐,离我家直线距离大约20分钟,实际距离至少2小时。她家住在山顶,我家住半山腰。了解贵州地貌的朋友都知道,贵州全是大山,能听到对面的人说话摆龙阵,但要去对面,

首先要下到山谷,然后再爬上山。

小的时候,我们还是很喜欢去我堂姐家的,就算是爬山也不觉得累。慢慢的,通公路了,有了摩托车,现在有了小轿车。感觉出门爬山真的很累。

再加上有时没车,感觉走在路上感觉和千百双鄙视的眼睛死死盯着我,怪难受的。从最开始的每月一次,到后来一两次,最近三年我已经没有再去堂姐家了。

人嘛,总有一颗虚荣心。同一个寨子,同样的生活条件,只要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总感觉没面子,与其走出去被人笑话,还不如窝在家里。这是我春节不走亲戚最真实的想法了。

再加上这些年的春晚、麻将以及年轻人们浓重的江湖兄弟情,春节要么是一窝子打麻将,或者天天猜拳喝酒,你去到亲戚家,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不可能不打两圈,也不可能不喝两杯嘛。这些事情,一但粘上了,一时半会也脱不了身,不喝醉是不可能放行了。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安静的过一个宁静的春节,一家老小365天没聚在一起了,哪怕桌子上吃的是白菜萝卜,陪孩子放鞭炮,玩烟花,嗑瓜子,聊聊自己家里的事情,一家人都是很幸福的。只不过,整个生活圈子的氛围就不是再是宁静的,可能屁股刚坐下,电话就响了,视频也开了。

要我说呀,现在不是年味淡了,不是不走亲戚了,而是表达方式变了。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要是在30年前,我们只有到了过年才有零食吃,才有肉吃,才有新衣服穿。但是现在不同,鸡鸭鱼肉想吃就吃,衣服想买就买。年轻人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与五六十岁的长辈们过年守夜,这是全新的幸福年。一家人就算相距千里,也可以通过手机来一个视频拜年,一家人的心还是紧紧贴在一起的。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亲戚不走,朋友不见,初三离家,这样还有年味吗?

每次过年腊月二十五六回家,到家后再一起去老婆娘家一趟,然后接下来的几天就是朋友喝酒聊天,大年初一去自己家长辈挨个磕头拜年,初二在家迎接姐姐们回家拜年,初三去姥姥家给长辈拜年,初四和老婆孩子到丈母娘家拜年,至此拜年基本完成,初五忌讳拜年一般都会同学聚会,初六有的会去关系好的朋友家里拜年,初七以后基本没啥事儿了,初八开工上班也准备走了,晚几天走的基本也是在家聚聚会吹吹牛。但是也有一部人回家除了拜年,几乎天天晚上没事儿就是打牌赌博,有的输几万十多万一年白干(因本人不喜欢打大牌和扎堆赌博,也只是听说而已),所以过年回家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机会或者噩梦。

现在由于环保原因,禁止了烟花爆竹的燃放,虽然缺少了过年的味道,但可以给空气治理做一点贡献也是可是接受的。

以前过年大街上人来人往,敲大鼓的,练习扭秧歌的,爆竹声、小孩子们的追闹声、村委会安置的临时又简单的娱乐设施,好不热闹,尤其是晚上,大街上的人跟赶集似的,都是三五成群转圈闲逛的,有个十几个人一伙的都感觉好威风。

如今过年什么也没了,白天走亲戚拜年,晚上大街上比平常还静,几乎看不见人,不打牌的自己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就算想去别人家玩儿,到那也是一群人在打牌也没人理你,还不如不去。

孩子们也不闹腾了,因为有手机玩,现在孩子玩手机是社会一大问题,孩子一哭闹就拿手机哄,不让玩给你闹的更厉害,甚至写着作业还想着手机小游戏的事儿,背个书几天都背不过,玩个手机游戏咱大人还搞不懂呢,人家一会儿就玩透溜儿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现在过年感觉没以前好了,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我们80、90后都成为了社会主流,家庭的支柱,社会进步很大,物价飞快上涨,经济压力过大,小时候的无忧无虑、快乐童年谁不怀念,如今网络上吐槽的都是忆当年,甚至有的没听过的老歌都火了,我想连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吧!

我们小时候就喜欢过年,因为可以吃好吃的,可以看敲大鼓扭秧歌,可以不用写作业到处疯跑。如今小时候的东西什么也没啦,步入社会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等等都使你精疲力尽,挣不到钱怕别人嚼舌头,挣不到几个钱又怕别人借,借了怕不还,不借说你没情义,人心叵测啊!我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随便说说而已,有哪里不好的请原谅!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亲戚不走,朋友不见,初三离家,这样还有年味吗?

转眼还有几天就过年了,过年本就是全家人高兴的日子,但是近几年过年已经没有了“氛围”,以前还有一个月才过年,乡镇上买卖新年用品的人非常多,红红的灯笼,大气的春联,还有形状不一的鞭炮,但是今年,却出奇的平静,再也听不到小孩子偷放鞭炮的声音。有人说现在的过年已经成为了“伪过年风”,确实是这样,随着农村禁止使用鞭炮以来,农村过年的气氛就开始变得非常的微妙,本来过年就少了过年的味道,这再把鞭炮禁止了,过年已经没有了年味,甚至农村的很多年轻人过年已经实行了“伪过年风”。

那么什么是伪过年风呢?

伪过年风其实就是指的当下农村过年存在的现象,这种现在是普遍发生的,比如很多农民朋友千里迢迢地回家过年,而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不是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而是整天去和三五好友约上打麻将,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工回乡过年,有百分之50的时间在打牌,有百分之30的时间在吃席,有百分之20的时间在陪家人,所以说现在过年气氛已经彻底变了。过年必须要过完十五才算过年,很多农民工在腊月二十九才回家,然后又在初三或者初四继续外出务工,这也导致了初一后人口流动基数大,最主要的还是假期时间,假期时间直接决定了过年的质量。伪过年风在现在看来已经属于一种常年,过年这种独特的节日已经由于各种原因改变了,过年最初的目的是家人团聚,而现在更多人是为了敷衍了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