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估计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普高怎么办呢?

今年四川职普比45%,可怜的初中毕业生,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普高,15岁左右就面临被动的抉择,或许人生就不一样了!很多家长也不清楚普高和职高的区别,以为只要有书读就可以了,实际上,或许真的就改变了孩子的命运.关于普高和职高,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事实上,这样的普职比是为了响应教育部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出的攻坚计划。

该计划提出了,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目标和5个具体目标。其中一个具体目标是:全国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事实上,四川省的这个普职比,就是为了完成教育部的考核目标。其他的省份,情况基本和四川差不多。所以,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四川一个省的初中毕业生要面对的问题,全国的初中毕业生都要去面对。

为了完成这个考核目标,还有更狠的呢,陕西省宝鸡市下发了明文规定,连初三复读生都不让招了。简直是强制让学生读中专、职高。

教育部严格考核普职比,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近10年,中专、职校的地位逐年下降,大家都愿意送子女去读高中。这就导致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工业大国,却面临着技术工人日益短缺的问题。

因此,国家希望中考中有一半人能留下来读中专、职高。国家为了发展职业教育,还按照学生的数量给学校发经费,给农村学生发补助。

去年国家给职中专院校的学费补助是每人每年2000元,助学金也是2000。补贴由中央财政和各个省财政分摊,中央出80%。

孩子中考成绩上不了普高,怎么办?

是啊,接近一半对一半的普职比,万一孩子上不了高中怎么办?

其实,这也没必要过于担心。孩子没考上高中,也别就觉得他前途渺茫。你想啊,即便他擦边考上了一个高中,但还有高考那更严峻的一关等着他呢。除非他能在上高中后,突然爆发打通读书的任动二脉。否则,到最后稀里糊涂地上一个野鸡大学,毕业后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所以,与其说折腾了六年还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找一个靠谱的职中专上了呢。

当然,你说你有实力,让孩子上私立高中,出国留学,这咱们另当别论。有这个实力人,也不会被这问题难住。

事实上,国家如此重视职中专的招生情况,是有依据的。这是为了中央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打基础。

职中专有何发展?

我们都知道,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是,这个“第一”只是体量上的第一,在质量上我们还离德国、日本有一定的距离。

德国的工业为何那么强?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批批优秀的产业工人。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我们已经不叫他们工人了,而是叫“工匠”。

德国的工人有多厉害?

举个例子,在德国有从事精密仪器生产的工人,从长期的工作中练就了非常敏感的手指,他们随便拿起一颗螺丝钉,就能感觉得出微米级的尺寸差异。

这有多恐怖?一微米是什么概念?那是一毫米的千分之一!这简直是一种“超能力”。

正是拥有这种高技能的工人,德国的企业才能生产出高精度的手表。

那么,我们要问了,德国的高技能工人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德国的教育了。德国的教育施行的是特有的教育双轨制,也就是学徒教育和高校教育并存。

你猜在德国年轻人中,有多少人上过大学?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高校毛入学率大概为48%,也就是说,中国年轻人里有将近一半上了大学。

那德国那么发达,读高校的学生比例肯定要比中国高吧?错了!在德国的年轻人中,选择进大学连30%都不到。其余三分之二的德国年轻人,从他们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接受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徒制教育,走上了高技术工人的道路。

学徒培训一般要持续两年半到三年半的时间,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担。

而学徒们每周在工厂实习3~4天,再花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徒完成学业毕业后,一般会直接进入实习的工厂工作,就业率高达95%。

一般情况下,一个德国工人会在一家企业里一待就是50年,15岁当学徒进去,一直干到65岁退休。在徳企中,甚至有不少CEO都没上过大学,他们都是通过学徒制教育,从一线一步步的提拔起来的。

中国过去的中专、职高技校都是依托当地的国企办学,企业愿意配合,不缺设备,也不缺老师。现在中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用国务院的文件来说,结构不合理,办学条件薄弱,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

现在的中专技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计算机专业,根本不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是什么,所以这些学校的学生在本地很难有实践机会,只能干巴巴的听老师讲一些理论,我们就算未来找到工作,也只能是一些低级别的技术工作。

所以现在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去中专、职高技校,宁可让他们读高中,在高考中碰碰运气。所以送孩子去中专职校的家长也对孩子没有什么期望。只是不愿意让他们十几岁就去社会上闯荡,在中专技校里混几年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导致中国的中专技校风气很差,真正有想法的家长也不会将孩子送到这里来。

幸好,近些年国家教育部看到了这一点,下决心扭转中国内地中专、职高学校的办学风气。这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国内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所以教育部对各省完成普职比的考核才抓得越来越严格。相信国家也势必会加大企业和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力度,毕竟这一类的院校脱离企业办学比较不切实际。

因此,我们对孩子进入到职中专类学校也不必过于悲观,如果能够选择一个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学校,孩子的未来还是可期的!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部坚守“‘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考核政策,却忽略了中国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而教育的发展却恰恰又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幅员辽阔,不但各省之间的经济差距巨大,即便是同一个省的不同地市之间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所以,职业教育的规划也必须要根据地域间的差异,因地制宜。

总体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普高比例占比高)方面,可能会更合适。因为经济发达的地区,GDP中的第三产业占比比较高,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是完全应该的,也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

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而且这些地区很多都是以工业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你扩大了普通高中的招生,将来他们在高考中竞争不过其他地区,如何就业?所以,在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依然要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总体上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一二线城市的经济水平已经具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标准,但是,我国依然还存在很多贫困地区。

到目前为止,很多贫困地区也仅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至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发展受限的问题。

因此,一刀切的严格考核“普职比”,这是否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结构是否会因此出现问题?是值得商榷的。

再有,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按照学生人头补贴的方式,也养活了一大批没有竞争力的学校。

这些职中专随便编一个时髦的专业,忽悠一批农村学生来读书,就有固定的拨款,因为是封闭管理,还能赚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的钱。

因此,只要国家还是按照学生数量拨款,这些混吃混喝,没有竞争力的学校就不会倒闭。国家阳光普照式的平均拨款,反而恶化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形象。所以,预期平均拨款,倒不如按照办学的质量进行拨款,和企业合作紧密,就业率高的学校,多拨款,帮助学校扩大规模。那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能上流水线的,少拨款补贴,甚至不补贴。这样才能扭转当前职中专学校的投机式办学风气。

因此,学生在选择职中专院校时,一定不要被学校那时髦的招生广告迷惑,一定要看学校与当地的企业是否有深入的合作。比如,对于那些当地支柱产业是汽车、冶金等工业,学校却大量开办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课的,尽量不要理会。选择学校时,家长必须为孩子把好关。

结语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终身事业。其实,教育从孩子的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了,所谓的“三岁看老”,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的,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必然是对他们人生影响最重要的老师。

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家长都知道,孩子上一个好大学,步入现代社会找一个收入接近平均水平的工作,才算长大成人。

然而,大多数的父母却对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发展没有整体的概念,只熟悉自己看到的那一小块,不知道社会在10年、20年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教育是什么面貌,更不知道在孩子每个年龄阶段,该如何教育,怎么样才能考上大学,最后能够融入社会。

一个未成年人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很难,但是,接受现代社会的消费、娱乐文化却很容易。短视频、网游、手游这些能够带来即时刺激的活动,大量填补了孩子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而很多人作为家长,却和孩子一样经受不住这些东西的诱惑,甚至和孩子一起刷短视频、玩王者荣耀。这样的人,又怎能引导和教育下一代热爱学习,选择积极的生活呢?

因此,与其说被“孩子初中毕业上不了普高,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困扰,家长们不如早早的纠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上出现的偏差,首先需要让自己活的明白,才能为孩子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这样,孩子即使考不上高中,也不至于去读职中专后就觉得自己人生前途渺茫,随波逐流混日子。人生是一场长跑,而学习也是终身的,随着教育体系的完善,职中专也可以继续深造。

所以,我们不能将孩子的成长完全寄托于社会化养育,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如果,家长都对此感到迷茫,你怎能指望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在一片迷雾中跌跌撞撞地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呢?

今年估计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普高怎么办呢?

都说高考竞争激烈,其实中考的竞争同样也很大,能考上普高的考生比例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都在50%上下浮动,多的可以到60%以上,少的只有40%多,而且这个比例还包括私立民办高中在内,如果单纯算公办普高的话,录取率甚至只有30%多,比如本人所在的城市今年中考录取率超过了60%,但除去私立民办高中的话,公办高中录取率不到35%。

初中分流是有其必要性的,总不可能所有人都去读普高,这个不现实,那么剩下的初中毕业生怎么办呢?无非是三种出路。

第一,花钱读昂贵的私立高中

私立高中一般只有几个收费和公办高中一样的公办班,其他的都是收费不菲的民办班,不过这些民办高中虽然收费贵,但高考升学率一般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家庭财力许可的考生可以优先考虑这个选择。

第二,读职高和技校

早日学一门技术也不错,当然要自己肯去学,现在公办和民办的职高技校都很多,有些还可以多读几年然后升大专或本科。

第三,走向社会

十几岁的孩子就这样走向社会其实有点残酷。

公办高中学位不足,而且不是顶尖的几所高中高考升学率都一般,所以中考的竞争一点也不小,苦了那些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了。

今年估计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普高怎么办呢?

现在读初三的学生面临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是读普高、职高,还是技校?

这个选择对十五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实在太残酷,家长在孩子这个十字路口上也不少费神,如何帮助孩子做出恰当选择呢?

孩子学习习惯良好,基础一般,可以选择读普高。在普高学习,学生竟争压力大,基础太差,很难学习高中较难的课程。不少学生进入普高学习,刚开始信心百倍,补习基础知识。过一段时间,发现基础知识漏洞太多,难以继续学习深难的高中课程。所以,在普通高中放弃学业,甚至放弃高考的学生不在少数。学习习惯好是读普高的一个重要参数。高中学习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普通高中里不乏智力较好、基础知识掌握也较好,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习惯不好的,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不强。有的只重视听老师讲课,甚至连课也不认真听,课后不温习,不练习,不消化所学知识,学习效果不好是肯的。

孩子动手能力强,对某些技术性强的东西感兴趣,能静心学习,可以选择职高。去职高学习,对喜欢动手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国家大量需要各种技能型人才,就业路子比较宽。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选择办得好的中职学校。目前,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中职学校办得不好,学生流失情况较严重。有的缺乏专业技术老师,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技能。选中职学校也就是为孩子选学习环境。再则,根据孩子兴趣选学习方向,有的孩子喜欢机械的东西,可选机械维修。有的孩子做事细心,可选护士方向。有的孩子交际能力强,可先营销方向。

职高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学生必须能一面静心学习文化课,一面学习技能。技工学校对文化课要求比职高低一些。学习基础较差,又很难静心学习文化课的学生,可以选择中等技学校。当然,家长要亲自考察技校办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根据孩子兴趣和就业选择学习技能、技术。

如果你孩子正读初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你如果有亲戚朋友的孩子在读初三,可以转发给他们,为他们为孩子选择读普高、职高、技校助一臂之力。

今年估计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普高怎么办呢?

中考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也是规划孩子人生学业与未来职业的重要节点,孩子的中考成绩决定着孩子将来的学业规划方向。如果孩子中考不到400分,虽说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升入普通民办高中,考本科的几率不到5%。不如中考前从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就业渠道,对孩子进行一下未来职业规划。

从目前的考本数据来看,重点高中升本率在80%左右,普通高中升本率在20%左右。艺术生的落榜率在80%左右,春季高考落榜率在90%左右。家长要根据孩子文化课成绩和自身特点慎重选择艺考专业。

如果想通过艺术类专业考取本科,很多专业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和文化课成绩来选择。美术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学专业,文化课下降幅度非常大,高二低于400分的考生最好不要选择。戏剧文学 文管编导专业录取分数线基本都在450分以上,摄影 数媒 影视制作的很多院校也都采用美术成绩加文化课成绩的方式来录取,文化课也在400左右。摄影 影视制作 数字媒体艺术 播音主持有的省份和院校也有校考的,随着校考的专业越来越少,竞争也愈加激烈。目前只有表演 美术 书法录取分数线较低。

教育部连续多年对于目前就业率低,招生量大的专业亮起了红牌,整改了一些就业难,毕业等于失业的鸡肋专业,将部分普通学科转化为职业类技术学科,将部分普通院校转化提升为职业技术院校。

如果家中有就业渠道,孩子就读本科后会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孩子中考350-450分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孩子有读高中升本科的理想与愿望,没被当地高中录取可以选择出国留学获得本科文凭,如韩国 俄罗斯 意大利 日本 欧美等,价格基本都是最低每年10万起。要是被当地民办高中录取后,可以按计划对孩子进行文化课补习,并让孩子学习一门适合自己的艺考才艺,如 播音主持 摄影 数媒 音乐 表演 灯光 影视制作等。文化分达到450-550分左右,可以学习 美术 戏剧文学 文管编导等专业。学习艺术类专业加文化课补习,三年花费基本在15万以上本科录取比例18%左右,大部分考生还是经过一番折腾,最终还是进入大专。

普通本科院校的艺术类本科生,如果不选择考研,就业率较低,不如好的职业类院校就业率高。对于低分段的学生,考本没有希望的,家长应尽早选择心仪院校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比率比夏考高,否则一定是高中这三年孩子与家长都身心疲惫。

2019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20条的颁布,2020年四川率先进行的职业教育试点改革透露出这样的信号,未来国家缺乏的是高等职业类大学生,不是艺术生。改革后职专考本率将达到20%以上,大专专升本率将达到20%以上,大专考取职业类研究生率将达到3-5%左右。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要经常性理智的审视分析观察孩子的近期变化,学会低角度的姿态与孩子交流谈心,平时能有固定时间随时监控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变化,正确规划孩子的学业,与孩子进行学业与未来理想的交流,随时修正孩子的弯道,陪伴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目标。

今年估计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普高怎么办呢?

我就是四川的初中老师,今年教两个初中毕业班的物理,其中:县中一个班物理,乡镇初中一个班物理。的确,有45%的学生上不了普高,这45%的学生最好读职高,千万不要放弃读书。

一、最好选择读职高。

国家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指适龄人口中有90%以上的人都具有高中(职中)毕业证,如果仅仅只有一个初中毕业证,就属于最后10%的人了。如果属于最后10%的仅仅只有初中文凭,将来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读职高国家一二年级每年给补贴1500元,三年级的时候实习,每个月都有4000元收入。

读职高毕业可以就业。职高的护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汽修专业、数控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等都可以选择,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

读职高仍然可以考大学。初中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读职高可以选择“综合班”,职高三年级下期,可以“对口高考”,职高对口高考的科目:文化课(语数外)+专业课;对口高考录取的大学生和普通高考录取的大学生都是同等待遇;对口高考的语数外试题难度大大低于普通高考。

二、15~18岁的年轻人各方面不成熟,最好不要流入社会。

我在乡镇学校教了一个班,极少数家长不支持孩子读职高,想等到孩子初中毕业就出去挣钱打工,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想法。

15岁左右的孩子思想上不成熟,正处于“三观”塑造期,对社会的看法很肤浅,尤其是容易跟着社会的混混们裹在一起,如果和混混们在一起,不到三个月,孩子可能彻底变坏,这个时候可能要拉转来,可能比登天还难,到时候,再来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结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孩子在18岁以前,家长一定要支持孩子读书,实在要工作,等到18岁以后,孩子有了正确的三观,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深了之后,家长就可以放心了。

今年估计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普高怎么办呢?

中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分流,大概50%的同学有机会进入普高,而45%的同学则只能进入职高。虽然都是高中,但是其三年之后面临的选择又不同。读普高的同学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读书,其中有一部分同学还会在大学毕业继续考研读博。而职高毕业的同学将在三年后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择业。虽然人生没有定数,但是职业领域基本确定,如果想在职场有大的提升并非不可能,但是非常困难。

所以,初中三年的努力很关键,他甚至决定了你人生的奋斗方向,能不能上高中,就在于你对待学习是否真正的用心,用功,用力。如果做不到,你也只能选择去职高,这也是社会优胜劣汰的表现,在竞争法则面前,大家是平等的。

怎么办?唯有努力,精进。人生的任何一条路都不容易走,学习这条路,坎坷不平。但是职业这条路,也是荆棘满地。所以,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准备。如果你连努力都不想,还又想怎么样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