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想逃离,改革对国有利,对一部分人无益吗?

当然对一些人无益了。所谓改革,就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任何改革都让旧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们感到威胁,商鞅的改革也不例外

商鞅改革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调整,使得君主的权力越过中间层贵族,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抵达平民,以加强君主的中央集权。

这样一来,对于贵族这一“中间商”来说,再也赚不了差价了,对于国家政治事务的影响力也就被削弱了。对于君主来说,权力逐渐向自己集中,国家真正的变成了自己的家,对社会资源想怎么取与予不再处处受制,提高了国家的组织力与组织效率的同时,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挥起之前攥不紧的拳头,指哪打哪。

为什么这么说?下面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将此问题具体召开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和贵族之间为何有矛盾?

这得从周武王分封天下开始说起。

周本是陕西的一个小部落,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得了这么大的一片土地后,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么大的一块土地,该怎么管理?

对于统治者来说,有两种统治方式可以选择:

  • 直接统治,就是统治者任命官员对某一片土地进行统治,这片土地的税收,除了给官员开工资外都归自己。
  • 间接统治,就是将土地交给别人去打理,地方的事务由别人全权负责,地方的税收除了一部分纳贡给自己,剩下的就是代理人的。

这两种统治方式,不管你放在任何人眼前,他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直接统治”。然而,在西周初期,周天子虽然已想将天下所有的土地归为己有,但想进行直接统治,却是行不通的。

因为,周朝初期,我们说好听点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部落联盟。周武王当初伐纣时初期只有五万部队,后来加入的基本都是俘虏或者收编的商军。当时,要想对得到的大片土地进行直接统治,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尚未成熟的部落政治来说,根本就没有实现普查人口、制定统一的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制作地图等将国家统治进行简单化、清晰化处理的条件。

所以,周天子只能选择一种双轨制的统治:将函谷关以西设为镐京——王畿,由周王室直接派官员管理;其他的地区,分给了亲戚、盟友进行间接统治。

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本质上是一种将政治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模式。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天子和诸侯、诸侯跟卿大夫,既是亲戚,也是君臣,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这种社会秩序中,周天子就有了双重的身份:从宗法制的角度讲,他是大家庭的族长;从国家的层面讲,他又是天下的共主。所以,有家国同构一说。

在家国同构的宗法制社会中,要想让社会保持稳定的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人根据血缘远近,长幼尊卑等方式划分出等级,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谁都不做非分之想。所以,根据这样的需求,才有了“周公制礼”。

所谓,“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礼记·大传》(《礼记·大传》中宗法社会的结构,由于篇幅原因,详细的结构关系不在此展开介绍,有兴趣请自行查看。)

分封制下,天子裂土分封了诸侯,诸侯也得裂土分封卿大夫——我们所说的贵族,这些大贵族就是各个氏族集团的领袖。由于“嫡长子继承制”,若无外力影响,天下的土地就会按照划分的状态一代代持续下去。

权力,是自上至下逐级传导,自下至上逐层恪尽义务,正所谓“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诸侯管不了贵族们手下养的门客,因为他们没有向他们主子的主子尽忠的义务。所以,周天子要行使中央权力往往要看诸侯的脸色,诸侯也往往控制不了他们手下的卿大夫。

所以,在诸侯看来,这种臣与君之间的义务关系不牢靠,毕竟晋国的教训就摆在那(三家分晋)。

不仅如此,在社会的组织方面,贵族们甚至成为了国家的竞争者

当时的社会中,不管是平民阶层还是贵族阶层,都是氏族结构——也就是同宗抱团生活。因为生产力水平有限,只能抱团才能生存。比如,当时还没有铁器,更没有耕牛犁地,耕作时需要多人配合使用一种叫“耒耜”的脚踏耕具松土,这必须是氏族集体才能实现的,单个家庭根本就干不了这事儿。耕作尚且如此,更甭说修建灌溉系统、打秋霜等需要几百上千人协助的项目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的普及,得一家两口子拉一头牛,就能开垦之前几十人都难以开垦的荒地。这样一来,再让农民将自己辛辛苦苦精耕细作打出的粮食,全部交给氏族集体(当时是井田制,被统治的氏族还有将大部分粮食再交给贵族),他们心里就十万个不情愿了。于是,大家都有了私心,荒地那么多,我偷偷地开垦出一片自己种不就完了?

自留地就这样产生了,氏族也就开始解体了,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开始由氏族社会的大家庭向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转型。

小家庭虽然有了自留地,但是,说到底土地的所有权都是贵族的,被发现后都会被贵族没收。而且,很多脱离氏族结构的小家庭发现,他们的自由是有巨大代价的:遇到灾害时,根本就活不了。

这时候,贵族就来了,他们有钱,有组织能力。派自己的门客,组织老百姓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土地,然后将开垦出来的新土地租给来百姓。这样一来,大贵族们支的摊子越大,投奔他们而来的农民就越多,人多了,就能继续开垦新的土地。于是,在这样的系统正反馈下,就出现了信陵、平原、春申、孟尝,这样势力比诸侯还大的大贵族。

四君子们号称门下食客三千,这些门客都是些失去土地的贵族,当时的贵族都是社会精英,四君子本质上是吸收失败的贵族为门客,将他们打造成新的管理层,实现了对社会上平民的在组织工作。在诸侯看来,他们就是在挖自己的墙角,所以,必须阻止他们进行变法改革。你说,诸侯和贵族这种关系下,他们能没有矛盾吗?

商鞅是怎么通过变法打压贵族的?

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世卿世禄,这样以血缘制定的等级制度,虽然能够维系过去“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社会秩序。然而,当社会发展到秦孝公那个时代,这样不能能者“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只会是阻碍国家富强的绊脚石。

贵族之所以为贵族,他们所仰仗的就是世卿世禄,不管他们是英雄豪杰还是酒囊饭袋,只要一出生就高人一等。

商鞅取消了除国君嫡系外一切贵族的世袭特权,即使秦君的本族,没有军功,也不准在宗室名册上登记,取消宗人的资格,不得以血缘关系取得官、爵、田宅,占有臣妾,穿戴表示尊贵的衣裳服饰。

商鞅划定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是军功,贵族没有军功一律得不到利禄官爵。商鞅还通过军功授民与爵,这样就点燃了农奴参军的热情,因为一旦他们立下军功,不但可以翻身变身为农民,还可以获得土地和爵位。商鞅把过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秩序全部颠覆了,取消了贵族不受刑律制裁的特权,正所谓“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

因此,商鞅的变法的废除世卿世禄制,等于对贵族阶层来个釜底抽薪。

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编户齐民,实施郡县制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除了世卿世禄外,还在于他们在受分封后,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当时的井田制,农奴们必须在贵族的土地上耕种。

所谓的井田制,就是用“井”字将一块耕地隔开,分成九个格子。中间的格子是“公田”,周围八个格子是“私田”。甭管公田还是私田,所有权都属于贵族,但是私田分别交给八户农奴人家种植,产出所得是八户人家自己的。公田则由八户人家共同种植,产出的粮食交给贵族,就相当于税收。

这样的分配看上去很美好,农奴给贵族打理公田,换取在私田的耕种权。但实际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儿.?统治者只会在乎自己的利益,井田制在真正执行的时候,不会像九宫格那样,将土地平均划分为九块。实际上,公田的面积要远远多于私田。

所以,对于农奴而言,种公田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他们在公田里干活时,自然会因缺少动力而偷奸耍滑。

人都有惰性,而且其能力高低也各不相同,用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事儿,生产效率和质量都不一样。但是,如果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不但能够激励人们去努力工作,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将生产资源交给生产效率高的人。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井田制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劳动者在公田干活儿,没有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贵族们经营土地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由于土地是国有的,不善经营的人,不能通过交易,将生产资源交给生产效率更高的人,这样土地的价值就白白的浪费了。

所以,商鞅不但废除了井田制,还将土地变为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你想啊,贵族再强,几代人中总会出现个败家子吧。这样一来很多过去的宗法贵族在失去土地后,就彻底沦为庶人,贵族就慢慢地消失了。

当然,经济和政治是不能分开的,商鞅废除井田制的目的是为了编户齐民,推行郡县制商鞅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把原先属贵族领主全权管辖的乡、邑、聚(村落)等组织都合并成县。

这样一来,全国的政权和兵权就集中于中央,绕过贵族这个“中间商”,将权力一竿子插到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封建政治体制,巩固了君王的封建统治,发展了新的地主制经济。

结语

商鞅变法的本质,是国君与贵族之间,就国家该进行“直接统治”还是“间接统治”问题的博弈。

商鞅的变法,一方面通过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壹赏壹刑”的原则,论功行赏,无功不得受禄,“刑上大夫,礼下庶人”,使过去的宗法社会秩序被打破,未立军功的旧贵族在重定等级的过程中丧失爵位和土地;

另一方面,通过废除井田制,编户齐民,实施郡县制的方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摧毁旧贵族的领主制。

商鞅的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贵族势力虽然遭到重创,死的死伤的伤,但几百年的宗法秩序不是轻易被彻底打破的。对于秦国的社会来说,商鞅变法这样的颠覆性改革,需要时间去消化。贵族集团对商鞅本人可谓是恨之入骨,所以,在秦孝公死后不就,商鞅就被车裂了。

为什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想逃离,改革对国有利,对一部分人无益吗?

作为高中时期校级历史学霸,我最喜欢的一册历史,就是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讲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十分震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也堪称整本书的一个总结,任何一个变法者都必须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如果没有,那样的变法最终只能失败。

商鞅变法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成功的一次变法,只不过商鞅个人有点惨,在变法完成后,由于变法措施触动了太多的人利益,最终惨死,就当时而言,商鞅的口碑也并不算好,这大概也是所有勇敢变法者的必经之路吧!

商鞅变法最大的亮点就是改变秦国过去的世卿世袭制,通过奖励军功,鼓励农耕让更多底层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战国四名将之首的白起,就是平民出身,后来通过军功逐渐被提拔,最后担任武安君,为秦国的军事扩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世卿世袭的弊端就是一些无能者占据要位,比如赵括明明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官二代,却受其父的影响,能够直接率领几十万的军队,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总体而言,商鞅通过捆绑军功和爵位,极大地调动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打击了原来贵族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国的政治框架。所以,以前那些什么都不用做的贵族,现在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也要上战场杀敌,这些人是最痛恨商鞅的。

当然,实际上想让商鞅死的,绝对不止贵族,还有那些平民。

很多人问了,商鞅变法给了平民上升的机会,为什么他们还要恨商鞅呢?通过军功奖赏平民只是一种激励措施,有的人比较冷,他不一定被这种激励所感召,怎么对待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老百姓呢?

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战国时期最为严苛的法律《秦律》,通过这部法律,商鞅将什五连坐制度推广开来,所谓什五是将平民按照户数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他们都是秦国发动战争的兵源,一旦前线打仗,秦国就可以通过什五把老百姓集结起来,在长平之战的关键阶段,秦国能够调动几十万的大军,就是依靠这种制度。

所谓连坐就是,在什五中的人,一家犯罪,其他家没有举报,那么一起受罚,这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什五组织的团结,弊端也是很大的,什五中的各户都跟防贼一样防着别人。

在这样强大的法律构架面前,简直就是人人自危,以“秦法”治国,难度系数还是挺大的,这也是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何短短十几年就被推翻,那是因为其他各国的人实在受不了秦国的法律。

基本可以说,商鞅变法是一个对国家有利的变法措施,但是对整个秦国的人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人都比以前活得更累,打个比方,老师让你好好学习,肯定是对你有利的事情,但是你为什么不去做呢?自然是因为累啊!

读书的时候大家都讨厌那个打你,骂你让你学习的老师,等到毕业以后一事无成才想起,当初要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就好了,在若干年以后,人们才意识到商鞅为秦国所作出的贡献,所以商鞅的个人形象又被无限夸大,他的改革措施也都受到热烈的吹捧。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商鞅变法的内容来说,大多数都是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成果因地制宜的搬运到秦国,只不过最后秦国取得了统一的成果,对商鞅的评价也应该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态度。

就当时的环境来说,尽管在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是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国苦“商君”久矣,所以群起而攻之,商鞅被逼无奈,造反不成,兵败被车裂而死。

秦孝公的继位者秦惠文王作为秦国的第一个王,并不是一个昏庸之辈,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可以说是商鞅新法的集大成者,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了立威有一个“南门徙木”的成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拿太子立威的做法,也就是在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触犯了法律,商鞅借机拿他开刀,为商鞅新法的推行带来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个举动也让秦惠文王在担任太子期间吃了不少苦头,后来继位的时候,他也深知,保商鞅无用,杀商鞅反而更能促进秦法的推行,连法律的制定者都死于这个法律之下,可见这个法律的强悍程度。

所以,商鞅之死,是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以身试法”,使得秦法又进入一个新纪元。

为什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想逃离,改革对国有利,对一部分人无益吗?

首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不是想逃离,是不得不逃。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但凡改革变法,必然触动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其阻力来自民众的习惯势力,更来自宗亲贵族的反抗和破坏。商殃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割了鼻子,给公孙贾脸上刺了字,并且杀了祝懽,可以说这样就把握太子系政治权力和威权形象损坏了,等太子继位,不清算商殃才怪呢!

2、商殃的变法,很大一部分依靠严刑峻法来执行。太子继位后,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造反,派兵捉拿,商鞅逃到边境,想找客店住宿,由于没有“证件”,店主人不敢让他留宿。并且说这都是商君的法令规定,否则店主人是要犯罪人,连商鞅都感慨,变法的危害竟然害到自己头上了。

3、不听从赵良的苦苦相劝。赵良用原秦国宰相百里奚为例,说他走路不用车子,夏天不打伞,也没有全幅武装的警卫队,从而正面规谏商鞅把受封的十五座城池归还国家,从而退隐山林,找个僻静地方耕田为业,和本族父兄搞好关系,但商殃就是听不进良药苦口。

4、商殃已经掉进权力陷阱。大肆修建宫殿;每逢出门,用重兵、大力士做保护;贪恋商、於一带的富饶;迷恋秦国权力的荣耀等等。

所以说,商殃没有跳出其他变法者如吴起、兆错等人的宿命,最后的死也就不足奇怪了。

为什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想逃离,改革对国有利,对一部分人无益吗?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为什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想逃离,改革对国有利,对一部分人无益吗?

《道德经》说的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越是身处高位的人,做人做事更需要低调,要懂得居安思危。

秦孝公死后,太子赢驷继位,也就是《芈月传》中的秦惠文公。商鞅自负是前朝老臣,又有改革灭魏等不世之功,因此对惠文公有所轻慢。于是有人到惠文公面前进言,世人只知有商君之法,却不知有秦国之法。况且他位高权重,以后必定谋反。

惠文公找了个理由,收了商鞅的相印,让他回自己的封地。

本来这事也就完了,可商鞅偏要高调上路。华服豪车,具驾出城,仪仗队伍,犹比诸侯。朝廷的官员也不上朝了,纷纷去送商君。

惠文君知道后,以谋反罪论处,商鞅扮成小卒逃走。

为什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想逃离,改革对国有利,对一部分人无益吗?

因为秦孝公死后就没有人给商鞅撑腰。最主要的是得罪了秦孝公的大哥赢虔,还有太子驷。就因太子赢驷杀人犯法,商鞅说太子年幼,不能处罚。只能处罚当时的太子傅赢虔,所以把赢虔的鼻子割了,从此赢虔对商鞅恨之入骨,商鞅心里头明白,不逃离就只能等死。

改革虽然对国家有利,对平民百姓有利,但是对老世簇却无益啊。变法以前,老世簇都有自己固定的封地,封地内所有的事都是封主说了算。有自己的军队,封地内的官员有自己任免。还有就是自己官职是世袭罔替的。老子死了,儿子接着做,平民百姓没有自己的土地,永远都是世簇的奴隶,战场上不管你杀多少人都没有机会升官,因为功劳都被自己的主子领走了,有过还要替主子背。国家对军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权利在他们主子手里。

变法以后,国家推行郡县制,从老世簇手里收回了封地的治理权。取消了百姓的奴隶身份,把土地分给了老百姓耕种,国家只收取税收,郡县内的官员都由国家任免。军队实行军功授爵制,不再是世袭制,平功劳吃饭,只要你有军功,就能升官,分到住宅和土地。把老世簇的特权基本都剥夺了,对老世簇肯定无益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