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老庄的精神与思想对魏晋文学的影响非常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用老庄的道家精神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互相补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互补的结构体系,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
具体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01、 如果想要理解“老庄”精神思想对魏晋文学的影响,首先要了解“老庄"的精神思想是什么?老子——面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世道,老子开出“无为而治”的药方我们都知道,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在面对这样一个乱世时,思想家们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救世:
- 面对乱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选择的是一种“入世”的积极态度。
- 面对这个病入膏肓的世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做出了放弃治疗的“出世”选择。
很多人以为,老子选择“出世”,就是骑着青牛云游四海,逃避乱世的纷争,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老子也想救世。
想要救世,就必须找出这个乱世的病根,为什么时间会乱成这个样子?
孔子给出的答案是,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世人都不认周礼了。
而老子并不这么认为,造成乱世的原因不是因为礼崩乐坏,而是大家没有认识“天道”。所谓的天道,跟儒家的“天命”类似,就是老天爷的意志。
老天爷的意志是什么?
孔子认为,天是人格化的,所以它是通人性、有道德的。
而老子则认为,天没有意识,更没有人格,天的意志跟人的意志没有关系。正所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情,老天爷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坏。“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对百姓也一样,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坏。从宇宙到社会,都是没有人格,没有好恶的世界。
因为对“天”的理解不同,老子与孔子对世道败坏的诊断也就不同,采用的救世方法也就不同。
孔子的救世方法是“克己复礼”,而老子的救世药方则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总是被人曲解、歪读。无为,听上去是不屑救世的消极态度,但不要忘了后面还有一个“治”,无为只是手段,治世才是目的。
无为而治其实有两层意思:
- 第一层针对的是统治者。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充分地认识事物的本来规律,耐心等待客观条件的自然产生,待到时机成熟,自然可以四两拨千斤,小动作撬起大格局。因此,无为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有为。
- 第二层意思是针对百姓的。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就是说不要圣人、贤人、能人来拯救世界,世道不太平,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圣贤太多了,人人都坚信只有自己那一套才能救天下。最后吵来吵去,打来打去,结果就是天下大乱。如果大家都不当救世主,不管别人的闲事,只为自己而活,守好本分,天下就能避免纷争。
所以,与孔子主张的积极有为不同,在老子看来,最好的政治秩序是“不争”。孔子与老子的这两种主张,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人们在有为与无为、积极有为与消极无为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庄子——摆脱束缚肉身的枷锁,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道家的老子与儒家的孔子在世界观上既对立也互补,但是道家跟儒家除了世界观的互补关系,在人生观方面也形成了互补,这回轮到庄子出场了。
庄子生活在战国年代,那时候的世界比老子所在的春秋时代更乱。这时候的人也不想什么救世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乱世中自救。活下去,成为了人们生存的第一目的。
处在乱世之中,大量时间的自处让庄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们特别注重人的心灵问题。庄子认为,这个世界既然已经无药可救了,那么不如逃离这个世界,做一个隐士。逍遥、自由、独立,成为了庄子的思想核心。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幸福快乐不能用一套通用的客观标准去衡量,每个人幸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只要你在做你想做的事儿,而且你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并非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庄子想告诉我们,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独特的天性,没办法相互比较,因此,幸福的标准是不同的。顺乎自己的天性才是幸福的源泉,而盲从于狭隘的价值观,被欲望支配,才是痛苦的根源。
庄子在《齐物论》中,还进一步解释了“天道”:
老子的天道是抽象的,而庄子认为,天道无处不在,遍及宇宙和世间万物,人、动物、大树、小草、甚至一粒尘埃中,都有天道。
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非、善恶、贫富,贵贱,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差别,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如果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天地万物没什么区别,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天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人生中世事无常,今天你努力得到的地位、财富,明天就可能失去,世上的差别都是偶然的,没有意义,世上万物,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那么,区分事物的不同还有必要吗?
正所谓,“退一步,则海阔天空”,这一步,并不是意味着避让、退隐,消极。而是后退一步,从功利的世俗当中抽身出来,站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中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本色是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进取而奋斗。但是,有的时候人生无常,天命难违,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庄子,退一步海阔天空,追求心灵的自由。
02、了解完老庄的思想后,我们再来看看魏晋文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从“老庄”、“孔孟”的时代,到魏晋南北朝,中间其实还有秦汉,秦朝很短暂,我们重点说两汉。两汉时期的思想,总体上是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占主导。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将神秘、令人敬畏的“天”、具有绝对真理意味的“道”、与圣人对政治伦理及各种人事的阐说(经典)结合起来,建构起了一套以天道纲常思想为主导的思想体系。
独尊儒术,不仅强化了儒家主张的政治伦理观念,还使之成为大一统社会秩序的保障。天道纲常思想体系强化了士人们对君王的信念,将个人的理想、社会的理想与辅弼君王、参与政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围绕政教主题,汉代的学术形成了以下几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 一、重实用、重政教,忽略或轻视精神和审美需求;
- 二、以绝对永恒的天道为本,天道决定人事,“天人合一”系统中,天高于人,制约着人;
- 三、以抽象的、理想的圣人代表天道,淹没了具体的个体的存在;
- 四、赋予儒家典籍以“经”也就是纲领、指南的地位,经典本身成为一种价值载体,重视经典而轻视不合经典的文章,重视文章内容而轻视文章形式。
因此,两汉时期的士人将君为臣纲立为首要的伦理原则,忠君、济世和自我的价值实现了统一,辅佐君王成为了士人的人生理想。然而,汉代士人的信念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君主代表天道。如果君主不能真正成为臣纲,士人的信念也会崩溃。
汉代政治不断出现内乱,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不断颠覆天下士人的信念。古圣先贤无道则隐、独善其身的思想,尤其是老庄素朴无为的思想逐渐抬头,加剧了士人的信念矛盾。
最终,何晏以无名论和素朴无为观念消解了流行的政治实用主义理论,王弼将老学和易学引向全面反思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道路。若讨论文学思想,“人的自觉”,则是贯穿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一条主线。
0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转变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在《国学概论》中指出,从思想史角度来看,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时期:
“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之觉醒,是已。”
余英时先生也说过,魏晋人的自觉是“士之个体自觉”,有别于汉代的“士之群体自觉”,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
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围绕“魏晋风度”,提出“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问题:
- 所谓“人的觉醒”,是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 “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命题,并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
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六朝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较之前两汉的时代发生了显著变化。所以他们才关注到包括“文”在内的各种对象的审美价值,发现了对象关乎主体精神生命的特殊性质,从而更为自觉地进行审美创造和美学批评。
秦汉的文章观念突出的是实用主义,汉儒特别推崇圣人和经典所阐明的天道纲常。魏晋士人则更多地注意到文章的形式美,注意到一些文学文体的特殊性质、功用、价值、特殊技巧与规律,释放文章的多元文化价值,充分肯定文章中的情感内容,甚至是游戏文字。
“文的自觉”主要体现为人们对审美的凸显,审美则是“人的自觉”的体现和推动力。
秦汉的文章主要体现在“治世”,审美而言无外乎是圣人、明君、人世间的道德楷模。而到了魏晋时期,审美对象不断扩大,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田园山水到世间的万事万物,或者寄寓思考,或者寄寓情志,或者仅仅就是诉诸感觉和体验。
总之,是一切都能成为再现与表现的对象,甚至,思考、言说及写作本身,也成为一种审美方式或精神生命存在的方式。这一切思想的源泉,都是来自“老庄”的道家思想。
思想家们常常着意于理论本身而非事实和现象,着重于宏观的思考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有些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或者无需答案;清谈家的有些言说根本没有目的,只是为言说而言说,甚至是不可言说的言说。许多作者也是为写作而写作,将写作本身当作意义与价值。
这样,到了南北朝,文学更加突出情感、追求形式美。完全无用的艺术,甚至离实用目标很远的学术研究,也更加发达起来。
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晋朝的司马氏上台以后。周易 ,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因"易学"是谈阴阳变化,"老子","庄子"谈天道。都是玄之又玄的学问。
他们主要取其"无为","自然"的理论,要使人们安于当时的统治而无所作为。玄学不仅统治着思想界,哲学界。也支配了文学界。玄言诗风行一时,以孙绰,许询为代表。他们的诗成了老子"道德经"的讲义。"庄子"的注疏。"礼过其词。淡乎寡味"。连一点诗的味道,样子都没有。全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
喜欢清谈玄理的人。大都喜欢游山玩水。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具体的记录了这种情况。山水的恬静与玄理的虚寂,正可以互为表里,所谓山水可以"以形媚道",所以玄言诗中不少写到山水。早期的山水诗也多带玄理。
谢灵运。(385一433)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以巧似极貌的笔法,恢复了诗的形象性。扩大了诗的领域。使晋,宋诗坛发生了转向。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对晋末宋初诗坛的变化,作了简明而又中肯的概括。
庄老告退,是指玄言诗的衰落。以后又经谢眺等人的创作,山水诗更为发展成熟。玄言诗终至消亡。
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老庄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脱不开关系。当时司马代魏,推行以孝治国,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实际上名教成为了司马氏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极大地引起了广大士子、名士的愤慨,因而大多名士选择崇信玄学而抨击儒学。这就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庄气息。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出
世”、“避世”的思想,庄子的“物我同化”思想实际上主张超脱物外,看淡兴衰。(ps:老庄思想比较高深,我这里说得简单粗暴了点,见谅。)脱胎于老庄思想的魏晋玄学主要有几个大主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辩、名理之辩,其中对文学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崇尚自然派、言不尽意派、得意忘言派。
那老庄思想对于文学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呢?我想首先老庄思想直接导致了玄言诗的出现。其二是推动了诗歌中的隐逸主题的出现。其三,隐逸思想的不断发展,演变出了一种新的诗歌流派或称诗歌类型:即山水田园派,这也是老庄思想的间接影响。除此之外魏晋文学还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出现了游仙主题。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几点。
01玄言诗
玄言诗的主要创作目的是为了阐释老庄思想,这种诗歌体材始于西晋末年,而盛行于东晋时期。
严格意义上来讲玄言诗并不能算作诗,只不过是古人借助诗的躯壳来盛放玄理而已。但是,玄言诗最大的优点就是充满了理趣。
玄言诗经常借助描写山水风景或日常生活而揭示理趣,其中最经典的代表作品就是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甚至于《兰亭集序》。其后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陶渊明与谢灵运,尤其是谢灵运赋予了玄言诗新的生命力:在诗歌中缩小玄言的篇幅,而将重点侧重在山水描写上,这也使得玄言诗渐渐向山水诗转变。
例子:
秋日
孙绰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再如陶渊明的《游斜川》: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有一些玄言诗脱离现实生活,但也有部分玄言诗富有理趣,引人深思,注重传播道家的人生态度。
02.隐逸主题与游仙主题
其实除了隐逸主题与游仙主题之外,魏晋诗人们还喜欢吟咏生死主题的诗歌。为什么呢?
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四起,诗人们普遍感受到人生短暂、生命脆弱以及福祸无常,又受到道家隐逸思想与道教求长生思想的交叉影响,魏晋时期的文人们通常倾向于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因此,这个时代文人们普遍服用五石散与酒。酒与药的结合造就了别具一格的魏晋文坛与魏晋文学。
于名士来讲,他们讲究任其自然,追求“真”与“自然”,因此魏晋名士往往言行放诞,风流潇洒。例如嵇康锻铁、刘伶醉酒、阮籍“猖狂”等。于普罗大众来讲,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佛老思想的影响,造就了当时异与任何朝代的逐美风潮以及大胆民风。例如“看杀卫玠”。
于文学来讲,生死、游仙、隐逸成为大多数文人感叹的共同主题。
生死主题如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中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描写,江淹的《恨赋》中有“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的说法。
游仙主题主要是幻想神仙世界,表达对其的向往,其本质是对于长生的渴望。例如郭璞的《游仙诗》: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隐逸主题主要歌咏隐逸的生活。世道动荡使人们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安宁生活。这一主观愿望恰恰契合了《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既有主观能动性又有理论支撑,因此人们身体力行地进行隐居生活、拒绝征召、拒绝为官,体现在诗歌中就是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隐逸主题的诗歌。
例如左思的《招隐诗》,沿袭的《归田赋》,潘岳的《闲居赋》等等。
03.山水田园诗
玄学与隐逸主题的持续发展,使得玄言诗与隐逸主题盛行不衰。但玄言诗过于注重对于老庄思想的注疏,使诗歌逐渐偏离了艺术轨道,此时,东晋出现了一位千古大师,上承诗歌艺术脉络、沿袭隐逸之风,下启一代诗风。
陶渊明的诗歌中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两大恒久的核心思想。这也意味着儒道思想在他身上的交融: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对于自己品德情操的要求,他努力追求纯洁的品德,不愿意被高官厚禄所玷污,这是他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是为“存真”。
而崇尚自然则是道家思想。老庄认为“自然”是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陶渊明追求这样的人生状态,是为“去伪”。
引用一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请大家共同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因此,老庄思想对于魏晋文学的影响可以概括为:1.对于文学体裁的影响。2.对于文学内容的影响。3.对于文人的影响。
以上只是浅见,或有不精确、不完善的地方,敬请指正。
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礼乐崩坏的春秋乱世,诸子百家各自以不同的侧重点为民族传承寻找出路。儒家关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建,而道家关注的是个人生命的状态、价值和宇宙人生之本来面目。同样处于乱世的魏晋时期,身处黑暗政治压迫下的文人在文学创作上也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虽然同属道家宗师,但是老、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他们对魏晋文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分而论之,把个人的理解跟大家分享如下:一,老子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老子以逻辑推演型、铺陈描绘型、形象比喻型、直观体悟型、创造出“淡而无味”的悟道美感,深刻影响了魏晋文学尤其是魏晋玄言诗的表达方式。
所谓逻辑推演型,就是不以情感和形象结构诗句,而以逻辑思维直接说理。比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
所谓铺陈描绘型,是以赋法描摹形象、事像说理,但其形象也只是玄、道的图解。比如《老子》第十四章对道的描绘。
所谓形象比喻型,就是以现实或者想象中的物象来比喻体道的心境和深刻的玄思,由于本体与喻体之间在某一点上有相似性,能引起人的联想,且具有独创性,所以有一定的诗性韵味,但所用的形象一般是概念性的。比如《老子》第十五章对悟道人容貌的描绘:若冬涉川,若冰之将释。
所谓直观体悟型,就是运用涤除玄鉴的体道方式,体味道之幽微绵邈,有一种空灵、沉静的风格。比如《老子》第六章:玄姹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提倡的“淡而无味”、悟道美感与其所持的哲学观点、思维方式、人生理念都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些内在的联系也深刻的影响魏晋文学的创作思维和表达风格。
1,从哲学特点来看,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反本的特点,蕴含着反传统,反世俗的意义。对魏晋士人思维的拓展和精神的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其一为论证事物的相反相成,其二也是反本复初的意思。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追求自然,反对人为雕琢。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等都有着老子辩证思维的影响。而以物为本、得意忘象、遗形取神的追求也分明是老子反本复初价值观的延续。
2,从思维方式来看,《老子》“淡而无味”中其实蕴含着辩证思维体现的玄味,这使魏晋玄言诗形成一种理趣。魏晋玄言诗的玄味主要表现在对玄学义理的精辟注解,乃是一种思辨之美。
3,从人生理念来看,老子淡而无味实际上是其守柔思想的一种体现,经魏晋玄学改造,成为魏晋玄言诗创作的心理基础。在玄言诗创作中被引申为心灵之体无境界。
二,庄子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但是他独特的三言和坐驰想象的情景寓理,又在老子外另开一宗,成为魏晋文学的又一表达方式。究其深层原因,那便是庄子追求彻底的无为与精神的绝对自由,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与深深挚爱。
三言出自《庄子•寓言篇》:寓 言 十 九,重 言 十 七,卮 言 日 出,和 以 天 倪。三言以 超越 常 理 的 话语方式,使精 神超越 世俗保持人格的 高度 独立是庄子 面对沉浊人世采 取的特殊言说方式。
语言 的风貌与 创作 思 维方式密切 相 关,与三言密 切相 关 的是庄子独 具一格的坐驰想象思维。坐驰思维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与物 不分,二是驰聘无心。
重言,即为人所重之言或重复前人所言,以增强说服力。《庄子•人世间》借用颜回拜见孔子一事说明道理;魏晋玄言诗《答许询诗》“遗荣荣在,外身身全”所用语典就来自《老子》第七章,《答谢安诗》则用的是徐庶和诸葛亮的事典。
庄子使用重言,或使说理更有力,或为叙事更生动;魏晋玄言诗也用此方法增强玄理的深刻性,有时也能避免枯燥,使诗歌具体生动。
寓言分远古神话,如庄子所言“貌姑射山”和阮籍所言“挥袖凌虚翔,飘渺恍惚中”;奇特的想象,如庄子所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和郭璞所言“高滔风尘外”;巧妙的比喻,如庄子所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和王彬之所言“得意岂在鱼”;还有生动的形象、谐趣的故事等等———
从思维方式、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的特征来看,庄子坐驰想象所形成的纵横捭阖、仪态万方的风格,成为魏晋玄言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源自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无为精神,更源自于他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与浓烈热爱。
首先,庄子的道是为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从而导向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渔夫》所言:法天贵真。魏晋人士不拘礼俗、率性任情的心态,玄言诗突破儒家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然真我的特点均来自庄子这一思想。
其次,与老子不讳言死相比,庄子则多谈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价值的关怀。比如《人世间》的那棵树,枝繁叶茂,虽然没有实际用处,却不负生命之价值。
综上,魏晋文学、特别是魏晋玄言诗,以玄思之悠远微妙为外在形式,以老庄之思想为内在理路,以外枯内腴、摄形取神为旨趣。其不仅胎息于老庄的玄思中,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深受其影响。
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您好,我是《天心宗正》,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关于老庄精神对于魏晋文学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天心宗正》认为是这样的,老庄精神应该是思想更准确一些,魏晋文学又称为魏晋之风,老庄思想的核心是“清净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恰恰在魏晋时期出了很多此类的人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吧!
1.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的影响:老庄指的是“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时指的是老学和庄学的合称,也就是道家的老庄学派学说。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对假道德,认为这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活跃创新期,魏晋时期的文学新变化和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文学成就最高的陶渊明明显是受到道家的影响颇深,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居众人之上。在魏晋之前的儒家思潮是主流,魏晋时期努力的把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对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了个人行为,用来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这都是受到老庄精神的影响。
2.具体的表现,魏晋时期的文学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确立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追求言外之意,音乐追求弦外之音,绘画追求象外之趣等等,这些与老庄的自化不谋而合,以自化达到人人化、天下化的一种境界。老庄精神其实也是一种审美,追求的是内心的感受。这都与魏晋文学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而形成的魏晋玄学是步调一致的。魏晋玄学的重要议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辩、名理之辨之“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这些都是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影响的具体表现。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都是很明显的和《庄子》中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境不谋而合。是一种真自然,不受束缚,坦坦然洒脱自在。
以上就是《天心宗正》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朋友们身体健康,一生幸福,心想事成,谢谢阅读。
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庄子是个真正的玄学祖师,南华经,逍遥遊是玄学幻想的经典,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耶这段思辩对话与庄生化蝶或蝶化庄生都是玄学的教科书,晋代文人崇尚老庄,把老子道德经训为玄学,更多的是把庄子思想宏扬光大,用以支配生活的道德行为,晋人谈玄炼丹成了士人生活风气。逃避现实残酷的生活斗争是晋文学的主流表现。如竹林七贤,阮藉的白眼(看士人名利的态度),刘伶的荷锄行,(死于路上方便葬下),嵇康的绝交书(因山涛做了官),陶渊明的逃官挂印,孟康的落帽(弯腰拾起落帽有失风度),谢安的处变不惊(淝水之战大胜报捷不闻而下棋如常),等等,都反映了晋士人生活风气的玄味。文学中反映到了陶渊明田园诗歌,谢灵运山水诗歌中去,(采菊东篱与谢公屐)闲适隐居,徜徉山水是晋人的梦想,也是玄学的梦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