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除了罗马帝国为啥很难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帝国?昙花一现?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弄懂它,会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现代欧洲的政治。

欧洲在罗马帝国灭亡后,为何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过去,曾经流行过很多角度的解释:

一、地理环境因素

打开欧洲的地图,你会发现,欧洲的地形可以用支离破碎来相容。中部是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欧洲主要的河流都是从阿尔卑斯山流出来的,呈辐射状,流向四面八方,在这些河流每一个流经的地方,就形成了当地的民族,比如波河流域聚集的意大利人、罗讷河流域聚集的法国人、莱茵河流域聚集的德国人、多瑙河流域聚集的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

欧洲还多半岛、峡湾、岛屿。不同的半岛都有各自的山脉(比如比利牛斯山隔绝了伊比利亚半岛),于是,每个半岛上都有各自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

欧洲的四周是沿海平原,中间的山把其他的平原隔开了。这种地形条件实在不利于欧洲整体的统一。

二、文化因素

欧洲众多民族、国家林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又发展出不同的文字和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民族之间沟通困难,也很难在具体的事物中达成共识,日久天长就难以统一了。

三、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陷入混战,谁也打不服谁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各路的封建领主为何争夺利益大打出手,甚至出现了英法百年战争。最终,大家都在战争中白白耗费国力,谁也无法完成统一。

我承认,以上这些,是欧洲难以统一的因素,但他们并不充分。要说,欧洲各个地区在地理、文化上比较割裂而难以统一,那么,罗马帝国是做到长期统一欧洲广大地区的呢?如果说是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混战导致欧洲难以统一,但法兰克帝国、以及拿破仑,都曾经统治过欧洲的大片领土。

那么,如何解释欧洲在罗马帝国之后,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的原因,我们必须从欧洲的政治结构变化进行分析。

罗马帝国是如何统治欧洲的?

罗马之所以能够长期统治欧洲大陆,有两个方面是不得不提的:

第一、是罗马创造的行政管理组织。

罗马的行政管理组织,也就是它所创造的行省制度。因为罗马帝国是从亚平宁半岛这一小块地方逐步地向外发展起来的,它每发展到一个地方,就把那个地方叫做罗马的行省。即使新发展的地方的居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罗马人,他们也会把它当成罗马的行省,并且承认当地的人是罗马的公民,而且这些人到了罗马,都能享受跟罗马公民同等的待遇。逐渐的,罗马靠着这样的行政管理制度,就把自己的领土扩建得越来越大了。

第二、是罗马的法律。

罗马从亚平宁半岛不断地向周围发展,然后建立自己的行省,那怎么去管理这些行省呢?罗马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开始在当地设立官吏,制定各种法律。

罗马人制定的法律,最开始是一种习惯法,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就设立什么样的法律。当时,大概在罗马广场立了12块铜牌,每一块铜牌刻写上一条规定。这里面包括了司法权、审判权、父权、借贷权等,后来就被统称为“十二铜表法”。实际上,那个时候的法律已经包含了现代法律上的一些星星点点的东西,这也是后来罗马法的起源。

之后,就是皇帝都会建立一些法律,根据当时不同的情况,有针对元老的、针对公民的、针对人际关系的、针对社会秩序的各种各样法律,这些法律就汇集成为了罗马法。

维持大一统的关键,是罗马帝国的军事和财政逻辑。帝国中央政府如何低成本地从社会上汲取财政资源,因为财政资源是军事能力的基础。如果能够低成本大规模汲取资源,超过某个门槛之后,中央政府就可以碾压任何区域性的反抗力量。统一的行政管理组织、统一的法律,就是罗马帝国低成本地汲取行省资源的保障。

可以说,罗马若是要照着这样的发展状态,欧洲文明的统一还是会继续地被传承下去。可是,后来的罗马帝国,由于领地不断地扩展,到最后大家都开始享受领土带来的优越,帝国也慢慢变得腐败,骄奢贪污横行,直到最后被一个叫做日耳曼的民族攻占了。而当时的罗马人把日耳曼人叫做蛮族,野蛮的蛮,也就是说人家是不文明的民族。

罗马帝国遭受蛮族入侵的后果:“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欧洲再难形成自上而下的强权政治

日耳曼蛮族入侵了罗马,打下江山后,蛮族的国王们面临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如何统治欧洲

原来抢掠的强盗模式肯定行不通了,罗马的法律、行政和管理他们又不会,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慢慢摸索出了封建制。

分封的领主有义务保护附庸不受武力侵犯,附庸有义务对领主的征召予以响应,派兵派马。他们彼此之间就结成了相互保护的军事契约,整个欧洲就用这样的契约织成一张大网捆在了一起。

可是,时间一长,有些兵强马壮的领主们难免会有些不安分。这种情况下,国王不得不去向外部寻找能够维系中央权威的新力量。相比于对各地进行军事和经济控制,在理性化程度还很低的中世纪时,宗教是一个成本更低的好办法。所以,“神圣罗马帝国”在国王利用教会,而教会也在利用国王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国王、教会、贵族领主之间的多元博弈,共同促成了中世纪早期欧洲碎片化的政治景观。这就是公元1000年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基本背景。宗教上一统、地理上集中,体制上又很相似,各国就是从这种共同的起点成长起来的。

罗马帝国的皇帝都需要教皇来认定,并主持加冕。国王、贵族领主和领主的附庸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领主和附庸之间签订封建契约,领主是大哥,附庸是小弟,契约的内容就是谁欺负了小弟,大哥就带一帮人替他出头。对等地,大哥要是招呼小弟一起去揍谁,小弟得派兵派马。在军事这个底层之上,再加上领主和附庸之间的司法上诉关系,经济上的地主-小地主关系,封建制才得以建立。

中世纪欧洲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意思是,欧洲的每个领主只能掌管自己的附庸,无权管理自己附庸的附庸。

这个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封建贵族等级系列,组成了一个封建政治金字塔结构:首先是国王处于塔尖,他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是全国贵族的宗主。其次是国王的直接附庸,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和教会的主教、修道院院长等大封建主。再次是子爵和男爵等。最下层是人数众多的小封建主骑士、单甲骑士,他们没有属于统治阶级的附庸。整个阶梯可以达到10级或20级。

在这样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国家虽然在名义上由领主与附庸的关系联系为一个整体,但实际上,由于领主与附庸之间属于私人性质的关系,附庸的离心力很强,缺乏稳固性。而且层层分权的制度将国家政府的权力分散到各级封臣手中,造成了王权式微、封建割据的局面,所以国家内部是极度分裂的,阻碍了民族统一的实现和政治稳定。

这样的政治维持久了,就会产生两个严重的后果:

  • 其一,欧洲历史上所有的强权企图统一欧洲的进程,几乎都会被定位成无耻的侵略。既然是野蛮侵略,那么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得,所以,只要遇到妄想统一欧洲的强权,其他欧洲国家势必火速结成联盟与之对抗。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罗马帝国解体之后的欧洲,几乎一直在打仗,就没有完全和平的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摩擦和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 其二,在欧洲的中心,很难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强权统治。这也不难理解,欧洲的封建贵族们,平时都在各自的封地上自由闲散惯了,突然来了一个对他吆三喝四的强权国王,他们肯定受不了。强权政治一时可以凭借武力优势让他们臣服,但是,一旦帝国实力减弱,封建贵族们就会出来进行反抗。所以,欧洲封建国王们的权力非常有限,一旦他们滥用权力,甚至会被贵族们围攻(比如,英国的约翰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欧洲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改革,把原来天主教对神权的解释重新阐述了一遍,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派,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新教。

这个宗教改革持续了一百多年,对于神圣罗马帝国那些不满帝国统治的诸侯国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几乎是立刻宣布信奉新教,果断干脆地抛弃了天主教皇和帝国皇室。

但是,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来说,这能忍吗?当然不能忍,所以他们马上联合国内的天主教诸侯国势力进行武力镇压。

公元1618年,法国、瑞典、西班牙、荷兰、丹麦,甚至罗马教皇国纷纷入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战争,就这样开始了。这场战争虽然并没有称为世界大战,但是从它造成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来看,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差不太多。他们打了整整30年,德意志各邦国的人口被消灭了60%,几乎相当于亡国灭种了。

从这场战争就可以看出,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多么混乱无序。各个诸侯国之间因为地盘、权力、甚至话语权等等各种原因,随时随地都会爆发战争,没有秩序,没有准则,只有弱肉强食。

这场战争把中世纪欧洲的混乱和无序推向了顶点。但是黑暗中也往往孕育着黎明,在混乱无序中,一样孕育着和平和秩序。这场战争打到第30年的时候,参战各方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和谈。这次和谈的结果,奠定了整个世界以后500年的基本秩序和外交基础,是现代国际法和外交原则的真正发源点。

这次和谈的地点也比较有趣,在威斯特伐利亚,几乎就在双方交战的前线,和谈双方也没有住在同一个地方,而是住在各自所属的一边,然后约定在中间的一个小镇碰头谈判。由此可见双方的互不信任到了什么程度。历史和政治就是这么有趣,谁也不知道哪件小事就会改变世界。

这次奠定了500年世界秩序的和谈,双方甚至没有一个大人物,跟以后的维也纳四巨头、雅尔塔三巨头来说简直寒酸得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就是这些小人物,却用超人的大智慧达成影响世界的外交原则。

这些外交原则,最开始提出的时候仅仅只是为了解决欧洲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之后经过几百年演变,国际上逐渐发展确立了几条精髓原则(你几条原则你肯定听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源头居然在这里):

  • 第一个主要原则:各个主权国家都是平等的。这个原则的意思是,天主教和新教体系内的各个国家都是平等的,搁置宗教分歧,在政治体系内解决问题;
  • 第二个主要原则:不得干涉其他主权国家内政。这个原则比较容易理解,欧洲人吸取了神圣罗马帝国各个诸侯国寻找外援作战的教训,规定主权国家内政不容干涉;
  • 第三个主要原则:主权国家互相派驻常驻大使机构。这个原则主要是为了加强沟通,要知道当时的世界可没有电话网络,信使快马加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传递消息,为了消除误会,加强沟通,所以设定了这个原则。

是不是都很熟悉?确实是这样,在现在看来,这些国际关系的原则,几乎都是不可辩驳的常识,但是在1648年的时候,这是混乱的欧洲中世纪首次建立秩序的黎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世界秩序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往后的500年时间里,这是解决世界各国争端的首要方案,世界各国几乎都受惠于这个和约。

那么,既然签订了和约,接下来的世界是不是就顺理成章的走向和平守序了呢?不一定,因为我们知道,在之后的时间里,欧洲接连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世界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以后的100多年里,欧洲利用这个成果,行之有效的解决了很多问题。30年战争那样的混乱血战也再未出现,欧洲国家之间的外交也建立了初步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虽然功绩卓著,但是有一个巨大的缺陷。这个缺陷,让无数欧洲人对和约内容心情复杂,不知道该感激还是该痛恨。这个缺陷就是,它堵死了欧洲再次统一的所有可能性。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以后,所有的欧洲国家在欧洲内部的开疆拓土,都变成了侵略,这是写在法律约定上的。

再此之后,虽然有拿破仑这样的野心家撕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时统治了欧洲。但是,但是,不要忘了,在此之前的两百年里,欧洲的政治传统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主权国家不容侵犯的概念早已是欧洲各个国家统治者的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拿破仑征服欧洲的行为,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悍然挑衅。没有国家愿意为了欧洲统一大业牺牲自己,所以反法同盟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地成立了。

结语

可以说,欧洲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是集合了地理、文化、政治等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偶然性的产物。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如果罗马帝国能够再持续更长时间对欧洲进行统治,统一各地的语言、文化,那么欧洲的历史或许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欧洲除了罗马帝国为啥很难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帝国?昙花一现?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取决于它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帝国的制度,往往产生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国家。

我们具体来看欧洲的历史,它的文明起源于希腊,希腊南部是农业发达的埃及,东部是欧亚交通要冲的小亚细亚,而自身所处的希腊半岛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生产。这一切因素都决定了他们只能发展工商业,因此在政治制度上他们只能选择共和制。这一制度产生了民主文明,而这一缺乏向心力的文明,最后也导致了城邦的解体。

帕特农神庙

因此,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罗马帝国,必然走向不断领土扩张的道路。必然采取独裁专制的政治制度。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凯撒大帝为世界历史所承认,也为一向推崇民主的欧洲人所承认。

凯撒头像

我来,我见,我征服。战无不胜的恺撒罗马军团。

但是随着帝国的发展,贵族的利益与平民的土地要求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了。

基督教的传播暂时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欧洲所面临的状况,被后世称为中世纪的黑暗。

海洋文明到来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的工商业空前繁荣。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航行于全世界的海洋。巨额的利润刺激着欧洲各国。很快,工业时代的到来,促使着人们去寻找更为适合他们的政治制度。

此时再回首罗马帝国,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传说。

欧洲除了罗马帝国为啥很难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帝国?昙花一现?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保持“大一统”的文明也只有中国,两千年来,华夏文明不是大一统,就是在追求大一统的路上,而其它文明的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问欧洲为何不能完成大一统,与问中国为何没能自主完成工业化是一样的。

所以,明白了中国为何能够完成大一统,就找到了欧洲为何不能完成大一统的原因。

1,中国地缘结构封闭,而欧洲则呈开放状态

我国西面和北面被高原山脉阻隔,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在古代除了游牧民族外再无其它文明可以与华夏文明相抗衡。

欧洲半岛众多,全部深入海洋,极易成为独立势力,同时几乎每一个半岛都形成了一个文明中心。比如巴尔干半岛的古希腊和马其顿帝国,亚平宁半岛的古罗马和罗马帝国,小亚细亚的古赫梯和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等等

2,中国有唯一的文明中心,而欧洲的文明中心是薪火相传的

欧洲的纬度整体太靠北,与中国相当的地区是地中海,而这一点,是华夏文明至今一脉相承,而欧洲则经历了地中海周围古希腊~古罗马~神罗~西班牙~英国等文明中心变迁的重要原因。

3,中国有表意的“汉字”一脉相承,而欧洲的表音的“拉丁字母”变化多端

这一点被我们所熟知。

4,中国有维持大一统的郡县制,而欧洲在罗马帝国后是更利于分裂的封建制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易于统一,而封建制容易分裂,我国的周朝便与欧洲中世纪形式上很相似。

5,中国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文官体制,其方式通过科举保持帝国的稳定性;而欧洲在中世纪始终靠的是血缘和效忠,不确定性更大

在我国,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役,无不说明靠血缘、靠分封不靠谱,容易天下大乱。

欧洲的中世纪便是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天下。

6,中国一直是世俗社会,有儒家这样的道德伦理维系统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欧洲中世纪则是神权社会,宗教纷争、战争不断,同时一个强大的世俗政权也并不符合罗马教皇的利益。

其实还可以举出很多,无非也就是说明欧洲的发展与中国迥异,欧洲确实不会大一统,中国也确实没能自主工业化。

因此,仅就大一统这一点来说,中国才是个案,其它文明均没有完成。

欧洲与中国的对比,也说明文明的发展并非只有一个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欧洲文明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中国发展的不足。而对于本问题来说,其实看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就可以明白欧洲为何不能完成统一了。

欧洲除了罗马帝国为啥很难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帝国?昙花一现?

为什么欧洲在罗马帝国后没有再次形成大一统帝国,这还要从欧洲封建社会的开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说起。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灭亡

公元三世纪,分据东西的两个庞大王朝都迎来了自己的麻烦。东边的大汉王朝皇室衰微,无力控制地方,而陷入诸侯乱战;西边的罗马帝国,因无限制的扩张最终导致局势的失控,被迫将帝国分成四个大区,进入四帝共治时期的混乱时期。

△罗马帝国四帝共治

364年,经历一百多年的分裂和统一循环后,罗马帝国还是走向了彻底的分裂,形成一东一西两个罗马帝国。

476年,在外族的频繁入侵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占据了罗马,建立奥多亚克王国;居住在莱茵河的法兰克人,在克洛维的带领下,吞并了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建立法兰克王国。至此,欧洲进入封建时期,即黑暗的中世纪。

△罗马帝国2世纪-5世纪的外族入侵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其很难形成一个大一统帝国

欧洲的封建制度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封建”,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制度。欧洲的“封建”是真正意义上的“众分封建诸侯”,而古代中国秦汉之后的“封建”,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含义,称为“君主专制 ”更为合适。

说起欧洲封建制度,就不得不提法兰克王国。

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的带领下,占领了罗马帝国高卢行省北部地区,建立起法兰克王国。但是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为了与其他日耳曼人对抗,克洛维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体制,并皈依了天主教,开启封建改革。

在法兰克王国的扩张中,克洛维没收了被杀或逃亡地主的土地,收为王室所有,而为了巩固王权和继续扩张,作为外来民族的克洛维将得到的土地赠送给其他贵族用以收买人心,这种以土地换忠诚的行为被法兰克王国的历任统治者所沿用,并最终形成了采邑制。

贵族通过封赏的土地和农民,构建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体系。在庄园中,贵族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庄园内的农民不仅要耕作自己的份地以维持生存,还要无偿为耕作贵族的自营地,其收获全归庄园主。当自由农民因为战争或其他变故而破产后,只能依附于贵族,便彻底沦为贵族的庄园农奴,为贵族提供一切劳动和服务。

国王将土地和农民分封个大贵族,成为其私有财产,大贵族则在获得土地后,向国王效忠并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大贵族又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小贵族,形成两者之间的权力和义务。但在这层层分封中,小贵族的权益来自于大贵族而非国王,因此只需要向大贵族负责,无需听从国王的号召,这也就形成了“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特殊现象。

这种金字塔结构的采邑制度,使国王和中央政府的权力难以深入地方基层,只能通过贵族之间的层层传递,维持脆弱的统治。这种错综复杂的臣属关系使得王国很难聚集起强大的力量,进行对外征服和对内平叛,而贵族之间也常常因为各种矛盾而互相征伐,加剧王国的动乱与分裂,很难形成入罗马帝国那样大一统的帝国。

法兰克王国的分裂将封建制度推向欧洲大陆

在法兰克王国的王位继承体制中,每代国王死后,都由其儿子平分国土。继承王国土地的几个国王,又会相互征伐,直到某一个国王再次统一王国,可在其之后,又会因为奇葩的继承制度陷入分裂。

768年,丕平三世逝世,查理曼作为丕平三世的唯一继承人,不必像他父亲那样经历兄弟之争而顺利坐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并于800年加冕称帝,即查理大帝,被后世称为“欧洲之父”。

△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查理大帝本想将帝国分给他的三个儿子丕平、路易和小查理,但丕平和小查理却死在了自己的前面,路易得以继承一个完整的查理帝国。然而,路易决定放弃平分王国的继承体制,最终导致路易和他的儿子们发生战争。随着路易的战败,庞大的查理帝国被他的三个儿子平分,形成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而这三国王国就是后来的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王国的前身。

继承法兰克王国的法兰西王国和德意志王国,进一步强化了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同时也继承了“分裂”的传统。在法兰克王国之后,欧洲再也没能形成大一统的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欧洲除了罗马帝国为啥很难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帝国?昙花一现?

这个外国史难倒我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在国外网站查了很多资料,本篇回答综合查阅资料分析如下: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中国和欧洲似乎可以看作是两个平行宇宙。——他们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纬度相似,都在北半球,面积差不多(1016万平方公里VS960万平方公里)。面积虽然如此广袤,但是实际的文明核心区其实并不大,都只有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北方是苦寒的蛮族聚居地,塞外草原的匈奴-鲜卑-蒙古人,北欧的日耳曼-维京人,数千年来在寒冷和饥荒的压力下不断南迁,成为文明核心区遭受攻击的输出源头。——大陆之外有一个孤悬海外的群岛,日本和英国,都曾经在近代文明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但在古典文明时代,则无关大局。——文明核心区的北方,都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华北平原和中欧平原,南方则是崇山峻岭分隔开的小块农业区。

二、文化、历史、信仰的影响

文明的火种,从三千到五千年前开始先后被点燃。东方落在了黄河流域,人们在甲骨上篆刻的象形文字,成为文明记忆的符号;西方落在了两河流域,人们在泥板上刻写的楔形文字,则成为了后世广泛流行的字母文字的起源。文字一经出现,思想就有了载体,薪火相传。在东方,他们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用儒家、道家、墨家来注解心中的困惑;在西方,他们进入了希腊城邦时代,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来填充空虚的灵魂。

接着,出现了短暂的征服者,将整个文明统一起来。在东方,这个人的名字叫秦始皇,在西方,这个人的名字叫亚历山大大帝。然后很快的,帝国崩溃,一个更伟大的时代开启。在东方,这个时代叫“汉”,在西方,这个时代叫“罗马”,他们搭起了两个文明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四根支柱:文字的统一,法律的统一,历史记忆的统一,信仰的统一。

文字:东方将篆体文字在全国推广开来,西方将拉丁文字在整个西方世界推广开来,那些说因为中国书同文,所以中国更认同统一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亚历山大没有秦始皇的远见,但是罗马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中世纪,西方各国虽然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拉丁文却是知识阶层的通行语言,就像今天的英文一样普及。法律:东方采纳了法家的思想,西方则有罗马的法典,构成了整个帝国的运行秩序。历史:东方有司马迁的“史记”,西方有希罗多德的“历史”,这些伟大的著作构筑了一个文明的共同记忆。希罗多德虽然是希腊时代的人物,但他的作品在罗马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比如罗马的执政官西塞罗就赋予其“史学之父”的头衔。信仰:东方独尊儒术,西方定基督教为国教,信仰也被统一了。

语言、行为、记忆、信仰,在一个统一的帝国内,就这样被铸造,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将这个文明打散的了吧?

公元三到六世纪,全球性的寒冷气候将北方的蛮族往南驱赶,两个文明同时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东方有五胡乱华,西方有日耳曼入侵,他们摧毁了古典时代的帝国,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混血文明——在东方,这是隋唐第二帝国时代,在西方,这是法兰克-查理曼帝国时代。

那些说罗马之后,欧洲就再没有统一的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查理曼帝国的疆域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欧洲文明核心区,其国土面积和隋唐的汉人聚居区相比差不了太多。并且该帝国起源于荷兰,首都先后设在巴黎和今天的德国亚琛,曾经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继承了罗马以来的文化和信仰,这是一个大欧洲的概念。

三、军阀混战的影响

公元9世纪开始,两个帝国再一次陷入分裂之中。在东方,自从黄巢起义之后,整个晚唐都已是有名无实的军阀割据状态,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的正式独立;在西方,查理大帝的后代们三家分晋,瓜分为三个法兰克王国。看起来,这似乎就是后来德法意三个国家的来历了。然而,这时候还不是他们的分野,因为很快的,两个文明的核心区再一次被统一了。在东方,是宋朝(960-1279)。

在西方,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这个王朝的疆域北抵波罗的海,南达地中海,欧洲大陆的文明核心区,几乎尽收囊中。王朝里最著名的两位皇帝,一位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先后六次从北方的莱茵河畔出发,发动对意大利领土的征服战争,到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当皇帝的时候,记忆中的故乡已经是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如此相似的文明从这里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分化?我们将放大镜对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缔造者——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看看他的统治之道。腓特烈一世的一生,都在四处征战中度过,67岁高龄时还带领十字军东征,最终在遥远的亚洲结束了其轰轰烈烈的一辈子。这位皇帝是如此热爱战争和打架,以至于一言不合就要教训罗马教皇一顿,屠戮的鲜血都将其胡子染红,得了一个“红胡子”的绰号。其实这样行为的皇帝,在东西方的文明宇宙中比比皆是,也算不得有什么特别的。更重要的是,这位皇帝管“打”不管“治”,很喜欢将他征服的土地赏赐给部下,和各地效忠的世家望族。比如忤逆龙鳞的名将狮子亨利,最终被皇帝驱逐出境,他的封地被没收后,竟然又被这位皇帝分封给了其他的公爵。这种行为就跟西楚霸王项羽的分封天下是一个思路,以为如此就能安抚臣僚,孰不知几年之后就被汉中王造了反。

朝历代,国家统一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军阀的拥兵自重。这个问题,曾经长久的困惑过各个王朝的建立者们。最初级的解决方式,就是分封,将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希望“国家有难,兄弟有责”。然而这种方式,只是一厢情愿,在东方,自周朝开始,延绵了千年,周有春秋战国,汉有七王之乱,晋有八王之乱。而在西方,自从法兰克王国开始,就一直热衷于此道,并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发展至极盛,于是整个欧洲就像穿越到了春秋时代一样,城堡筑起,纷争不宁。高级一点的,则是郡县制,但即使如此,也并未能彻底杜绝。军队总需要将领来统御,时间长了,权力难免就落到了将领的手中,一旦帝国内部出现动荡,比如农民起义,皇帝的统治力下降,地方将领很有可能就会摇身一变,建立起独立的王国。汉末的三国,唐末的十国,都是这样来的。

这个千年的难题,最终被一个人解决了。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干了两件事,第一,杯酒释兵权,用赎买的方式让将领们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第二,让文官管治地方,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彻底瓦解了地方将领的权力。两件事说来很简单,但就是这样,整个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被赵匡胤以一己之力彻底扭转。宋朝之后千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国家分裂的长期局面。直到今天,我国的人民军队仍然坚守着太祖的方略,以保证党指挥枪的坚定执行。而另一边,西方文明则越分越小,列国林立,然后在长期的分裂中各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记忆和历史叙事,统一成为了几乎不可能的奢望。虽然在历史上,他们都曾经书写着同样的拉丁文,遵守着同样的罗马法,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明源头。

统一之难,不在“战”,而在“治”。与那些热衷于战争,攻伐四方的皇帝相比,宋太祖之伟大,简直就是宇宙中的一盏长明灯,而这就是欧洲为什么诸国林立,而中国走向统一。

更多精彩回答与文章,请关注@黑白史

欢迎大家评论探讨!!!

欧洲除了罗马帝国为啥很难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帝国?昙花一现?

提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就要开始讲历史了,嗯,怎么说呢?编年史就是之前发生了什么什么,然后一五一十的讲出来,最后得出个结论,欧洲民族太多,观念不同,最后导致无法统一……

你说这话对不对吧?也对,但是真的讲到点子上了吧,也不是。

你比如说一开始的法兰克帝国,曾经也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是他一分为三了,分成了三个部分,大家也都清楚法兰西,德意志以及后来的意大利,人家一开始也是高卢人的高卢人组建起来的帝国可最后还是一分为三,这是为何?

大家想想统一不好吗?很好啊,大家享受同一片天地,互相之间没有隔阂,没有关税,商品自由贸易,财富互相流通,而且可以你帮我,我帮你互相之间又没有战争,(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样统一的环境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讲都是渴望的事情,除了那些失恋失意的屌丝以外,那么欧洲为什么不同意呢?是有什么东西一直在阻碍着这种统一呢?还真有!

简单来说,两个时期各自有不同的东西在阻止他们统一,而这两个时期的不同的推动力来自于同样一个东西人的野心,或者说国家的野性。

一开始的时候罗马帝国崩溃,整个帝国四分五裂,整个欧洲也是混战一片,此时法兰克帝国开始独立出来,本来法兰克帝国的出现预示着欧洲大一统时代的即将到来,但是这个时候却莫名其妙的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我们一直在说当时欧洲的民族不同,但事实上生活的时间久了,民族之间互相的融合,这一点大家也都知道,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例子,很多原先的人并不是汉族,也并不是农耕民族,可是后来他们也融入到了农耕民族的生活,接受了农耕民族的信仰,并且成为了中华汉族的一员。

但是在欧洲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我们通常会忽略掉一个重要的动力,那就是欧洲的教皇。

没错,你如果要我说前面1000多年,欧洲为什么不统一?这个教皇就是一个主导因素。

教皇是什么,神棍一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之后,对于教皇的批评那是极其尖锐,其中某些形容词我也就不多做赘述了,说多了教皇人家脸上也无光,我们重点说一下叫黄为什么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可以凌驾于各国君王之上?

简单来讲,欧洲没有统一的王权,这一点可以去看一下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上神犬和王权之间的交接在哪里?上网吵商王朝时期伤亡五丁派遣自己的夫人,富豪率领军队秘密的挟持了商王朝的祭斯,统一了王权跟神犬。

那就想想,如果商王朝一直处于内乱,皇帝没有办法镇压自己身边那些大大小小的视力的话,那伤亡会不会选择去镇压这些神犬的?不会他们反倒更加依赖这些神仙的权利,让他们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对于神仙来讲,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玩物,如果谁对他有利他就扶持谁,只要自己能够继续掌握着市民的信仰,那自己就能够牢牢掌握着世俗的权力。

进入中世纪之后,国家越打越小,国家君王对于领土的掌控力越来越小,此时教皇或者是当时的基督教对于整个欧洲的掌控力度却越来越强!基督大法好啊!人家就是靠这种方式勉强维持着欧洲的分裂状态,而接下来的另一股势力则是完全使得欧洲变成现在的模样。

这股势力就是当时远在欧洲大陆之外隔海相望的因果,我们称它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嗯,或者叫他日不落帝国吧。

神仙总会有倒塌的那一刻,文艺复兴之后神犬越来越走向没落,而国家的权利越来越强,此时欧洲文可能进入到下一个统一的阶段,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国家的崛起确实到这一切,所有的节奏全部被打断,这个国家就是英国。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可是英国的崛起之路却是漫长的,而且英国一开始并不占据优势,所以对于英国来讲,他们奉行的国策就是搅屎棍政策,如果欧洲出现了一个强大而且统一的帝国,第一个受灾的就是他们因果。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每次欧洲大陆即将形成一个强势而且有望统一的政权的时候,英国人总是积极的联合其他的国家一起推翻这个暴君啊,当然这个暴君得打引号,总之,英国就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平衡欧洲内部的问题。

欧洲就是统一不了日不落帝国存在一天欧洲内陆总是存着战乱,以及民族矛盾。

一直到现在民族之间的观念越来越深,现在欧洲想要完全亲密无间的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