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汗在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呢?

明朝经过“土木堡之变”后,虽然二十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英宗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即使也先率大军围困北京城,要想恢复元朝统治也基本是不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虽然大明的皇帝被抓,但是维持中原王朝正常运转的官僚体系并没有乱

从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朝代起,郡县制的官僚体系到明朝时已经运转了一千多年,可谓是经过了千锤百炼,非常成熟。在这套系统下,国家就像一台机器,可以通过法律和制度惯性自行运转。

在这套政治系统里,虽说皇帝的权力最大,但是,只要官僚系统有明确一致的行动目标,实际上对底下干活儿的人来说,皇帝他老人家就只是个象征符号。只要官僚系统能够保证相对的稳定,国家就不会乱。

也先抓住了明英宗,兵临北京城下,要挟大明的官僚们开城门,这携天子的目的昭然若揭啊。这也先要是个汉人还好说,护天子还朝,复合儒家的伦理。但恰恰你是个蒙古人,大明有华夷之辩,这就是拒绝天子还朝的理由。

于谦等大臣当机立断,“社稷为重,君为轻”,拥立郕王为帝,据守北京城,等待各地军队前来勤王。

也先也不傻,凭瓦剌的实力,如果大明朝没有发生内乱,军队据守京城不出,他们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更何况,瓦剌大军在北京城下多呆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为何这么说?

万里长城就像勒在瓦剌大军脖子上的绳子,使得他们不敢在北京逗留太久

一说起长城,一般大家的印象中,它只是个文化象征,在军事这一方面,更像是个摆设。因为,在历史上,长城好像没起到多大作用,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还是后来的满清,他们该来还是来。中原王朝的边境,从来没有因为长城的存在消停过。

甚至有人说,中原王朝修长城,是一个农耕民族没有进取精神的表现,是喜欢修篱笆围墙的本能,希望用墙挡住敌人,这样很傻很天真。可实事上真的是这样吗?

长城的作用可不是挡人这么简单,它其实是一套防御系统。

我们都知道,长城的烽火台,有敌人入侵时的预警功能,它只是一个最基础的功能。长城最核心的功能其实是高效的运兵。

大家都知道,长城的选址一般都在崇山峻岭,这些路比较不好走的地方。为啥这样设计?

你想啊,游牧民族的优势是啥啊?骑兵灵活的机动性啊。他们可以利用骑兵灵活的机动性优势,集中兵力对中原帝国的防守薄弱点进行精确打击。而崇山峻岭上修建长城,就是为了抵消游牧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提高中原军队防守的机动性。草原骑兵在一个目标进攻受阻后,必须绕过群山,才能对下一个目标发起攻击,而防守的中原士兵,可以从长城通道上实现快速换防,这样就降低了防守的人员成本。

有人抱怨长城太长了,游牧民族很容易的集中兵力进行突破。但如果,你反过来看,中原进攻草原,是不是也可以将长城任何一个关口都可以作为军事基地呢?这样一来,游牧民族根本不敢把长城附近作为主要活动场所,都得离长城远远的。

也先的瓦剌大军,虽说突破了长城防线,兵临北京城下。但想拿下北京、甚至控制华北平原,谈何容易?

也先可以突破长城,但是你没有办法摧毁长城这个防御体系。换句话说,只要长城的防御体系还在,你只要越过长城,你的后方就是不安全的。因为,你的后方不安全,所以你既没有办法占领北京、华北平原,也不可能长期在此驻军,除了抢劫一圈之外,啥事也做不了。你是孤军深入,在北京呆的时间越久,对你越不利。

这就好比一只苍蝇面对一个大水瓶,想要飞进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你再从那个口再飞出来,这本身就不容易。更何况,那个瓶口随时会被人堵住。

因此,虽然瓦剌大军在北京城下围困着京城,但是他们时刻都会觉得自己脖子上拴着一条绳索。因为,一旦明朝军队把长城口堵起来,他们也就出不去了。

正是这种心理,也先看到大明的群臣对自己手中的英宗皇帝并不买账,进不了京城也就撤军了。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也可以证明,只要拥有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且中原王朝不发生内乱,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很难有机会入主中原,建立政权。

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僚体系,虽然存在着腐败、低效等问题,但是它能运转两千年,有条不紊地统治如此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证明它是一套稳定、可靠的制度。瓦剌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明朝的皇帝,但大明的官僚系统并没有因此被破坏,停止运转。大明的官僚内部虽然平时吵吵闹闹,派系林立,但是面对外部共同的敌人时,尤其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恰恰能相对地达成统一,抵御外敌。

长城的据敌作用,不仅仅是靠围墙本身,更体现在,它建立起的边境防御体系给敌人心理上带来的威慑。也先大军虽然击败明朝二十万大军,但是,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并没有因此被摧毁。正是因为忌惮于长城的防御体系,各地秦王的明朝军队也会从各地赶来,因此也先不敢在中原长期孤军作战。

俺答汗在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呢?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当时的蒙古部实际领导者是瓦剌国师也先;而俺答汗是鞑靼部的首领,他兵临大明京师城下,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史称“庚戌之变”。

两场虽然都是由蒙古部落主导的,但前后相隔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

对于“庚戌之变”,很多人都对俺答汗没有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感到奇怪,因为有一种主流的声音,即:土木堡之变后,大明伤筋动骨,对于草原部落开始处于守势,根本无力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兵力入侵,尤其是经过百年发展后,大明已经有了衰败的气息,而鞑靼部取代瓦剌,正处于上升期。

何况,此时的大明最高统治者是道君皇帝嘉靖,首辅又是大奸臣严嵩,二人合作之下,朝堂乌烟瘴气比较严重,而这一次,大明没有再出一位类似于谦于忠肃公这样的擎天之臣了。

按理说,既然俺答汗可以从草原长驱直入,兵临京师,那么想要打下北京城也是很容易的,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功呢?

汪郎以为,具体原因有三。

1、俺答汗攻打北京城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恢复元朝,而是逼迫明朝同意互市,故此,攻打北京城就不会尽全力一击。

蒙古贵族虽然从中原退回了草原之上,但在汉地所经历的一切,让他们对中原物资产生了强烈的依赖。

那么,蒙古贵族所求何物?无非是煮牛羊肉用的铁锅,解油腻喝的茶叶,做衣服所用的布料等生活物资,以及明朝皇帝册封的爵位。

是的,汪郎没有乱说,你们也没有看错,俺答汗的所求就是这些,希望大明能够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贸易,希望自己可以获取明廷册封,允许自己向大明进贡(为什么会如此?实际上这是中原汉族王朝的特性,只要藩国进贡,都会得到一笔比贡品还要丰厚的赏赐,俺答汗又不是傻子,这样的便宜当然要占。)

然而,大明不这么看,明廷君臣对俺答汗称臣纳贡的要求始终保持警惕,他们害怕土木堡之变重演。

故此,明廷发起了贸易之战,和俺答汗之间的互市通商时断时续,当然,关闭互市的时间远高于开放互市,期间还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杀了俺答汗的外交使臣石天爵和肯切。

这样的做法,自然也就激怒了俺答汗,以致其多次在宣府、大同等边境侵扰明朝,最后酿成了庚戌之变。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俺答汗长驱直入,在毁了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的民居后,将在通州俘获的宦官杨增放了回去,让其给嘉靖帝带了封信,指明了他这次兵犯大明,目的就是互市。

“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四夷考.卷5》

所以在这样的心态下,俺答汗即使有实力攻破北京城,也不会去强行攻打的,因为这不符合他出兵的目的。

而这一点,嘉靖君臣也是很清楚的。

因为俺答汗写给嘉靖帝的信,用的都是汉字,目的就是想让明朝政府相信,自己对通商互市的需求,只是因为明朝不允许,无奈之下才发兵入关。

故而,明朝一面加强京师的防守,一面和俺答汗进行谈判,而谈判的底线就是俺答汗先退兵,大明才会考虑互市(大明不受威胁)。

“其书皆汉文,朝廷疑而不信,且无临城胁贡之理,可退出大边外,另遣使赍番文,因大同守臣为奏事,乃可从。”---《明世宗实录.卷三百六十四》

这条件一出,俺答汗真的撤兵,庚戌之变的京师之围就这样解了。

2、俺答汗后方不稳,此时的他并不是草原上唯一的汗王,这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和明朝死磕。何况,毕竟此时蒙古贵族的政治重心已经回归到了草原之上,称雄草原才是他们的政治、军事的侧重点。

俺答汗是十六世纪中叶,明朝最强大的对手。

此时的俺答汗控制的区域,东抵辽蓟,西迄甘肃、青海一带,不仅如此,他还不断深入明朝宣府、大同等地,又进一步出兵征服瓦剌,事实上,他近乎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

问题就在于,俺答汗虽然称雄于草原,也姓孛儿只斤(蒙古黄金家族姓氏,成吉思汗之后),但他却不是蒙古正统的大汗。

按照汉族传统的说法,他只是庶出,虽然有能力,但并不代表可以继承家产,此时的蒙古正统大汗是他的侄儿库登汗,叫孛儿只斤.达赉逊。

在俺答汗的强势下,库登汗被迫迁至兴安岭以东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但身为黄金家族的荣耀,岂肯就此罢休,他一面和明朝在辽东进行争夺,一面不断挑衅俺答汗的霸权,也使得俺答汗不敢过分对明朝进行攻击。

除此外,没有被俺答汗征服的瓦剌余部,如和硕特部(其实也是黄金家族,只不过不属于成吉思汗后裔),虽然地处鞑靼西边(在今天的新疆、中亚一代),但依旧对自己民族的母亲河斡难河,以及蒙古帝国的都城哈拉和林念念不忘,和明朝保持着一定的外交关系,这也足以让俺答汗有所顾忌。

3、明朝并没有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衰,事实上,此时的大明国力依旧强盛,而火器(仿制的佛朗机炮)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之一。

很多人以为,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大幅度下降,北疆空虚,才会让俺答汗可以长驱直入,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俺答汗之所以可以一路打到北京城下,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有熟悉明朝北境防线,而且对用兵布阵也很有研究的部分白莲教徒充为向导,还帮俺答汗打造攻城器械,这样可以使得俺答汗从明朝防守最为薄弱之处入关。

但是,这不能就说明明朝军事力量已经下降,因为此时的明朝边境和京师防御已经装备了自己仿造的佛朗机炮,这是正德十六年屯门海战后,明朝抗击西方侵略取得胜利后的最大收获。

“至嘉靖八年,始从右都御史汪鋐言,造佛郎机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二十五年,总督军务翁万达奏所造火器,兵部试之,言:[ 三出连珠、百出先锋、铁捧雷飞,俱便用。母子火兽、布地雷炮,止可夜劫营。] 御史张铎亦进十眼铜炮,大弹发及七百步,小弹百步;四眼铁枪,弹四百步,诏工部造。”---《明史.卷九十二 》

正因为汪鋐建议大规模仿制佛郎机炮用于军事防御后,明朝加大了火器的研发和制造,进一步加强了明军的防御和进攻能力,这对于俺答汗来说,面对北京城的火器防御,让其也无心强硬攻打京城。

汪郎说:

嘉靖二十九年的大明朝,即使因为皇帝朱厚熜酷爱修道,将朝政放手给首辅严嵩管理,但国力尚在,并没有因为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就一蹶不振了。

何况,土木堡之变后的百年间,明朝在景泰帝朱祁钰、天顺朱祁镇自己、成化帝朱见深、弘治帝朱佑樘、正德帝朱厚照的相继统治下,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恢复的,不然也不会有“成化新风”、“弘治中兴”之说。

当然,此时的大明要想和洪武、永乐年间相比还是差得很远,但还不至于被蒙古贵族打到家门口后而无还手之力。

俺答汗兵临京师城下,对于大明君臣来说是一剂猛药,让嘉靖帝朱厚熜产生了严重的耻辱感,并要求兵部、户部准备兵马粮草,对俺答汗进行战略报复。

“外域之臣,敢于我前带信坐观城池,可欤?不一征诛,何以示惩!杀人盈万,天岂不怒焉?闻其归亦多毒疮死者,此时以承平日久,不可更以好武为阻。惟财用乏,固非君理之事,然所司不奉旨,曰:不敢便行,今先集兵聚粮为要,卿等视兵户二部臣知。上复谕仇鸾,曰:卿勿怠此戎务,必如皇祖时长驱胡虏三千里乃可! ”---《明世宗实录.卷三百六十六》

正是有了这份羞耻心,嘉靖帝难得从修道之中清醒过来。

故而,他设置了蓟辽总督,加强了北疆边防,也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在大同开了马市,但他直到驾崩,也没有改变对俺答汗厌恶的态度!

不过,开放马市,打破了明朝和蒙古贵族之间的坚冰,为隆庆年间明朝册封俺答汗,扩大互市,维护边疆稳定打下了基础。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俺答汗在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呢?

这个问题很好解释,一句话就足够了:因为在元朝灭亡后,蒙古各部出现了分裂,所以俺答汗己经无力再去图谋恢复了。

自从元顺帝逃回大漠草原之后,北元的国势便出现了日渐下行的趋势。而且因为北元己经无法再从中原获取人力、物力和智力上的补给,所以已经成为了无源之水,故而其实力早己经一落千丈,势难复起。

其后在经过北元权臣鬼力赤的纂夺之后,北元随之而灭亡。而此后草原各部便陷入到了无休止的分裂与内讧之中,瓦刺与鞑靼是后来掌握草原大局的两大派系。他们彼此之间因为积不相能,所以不仅难以合作,反而是斗得你死我活!

先是瓦刺强势,碾压着鞑靼。但是后来由于也先在土木堡之战中大败,名望和实力因此而受到了折损,再加上以后也先又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故而后来瓦刺的势力便衰落下去了。

而鞑靼与瓦刺的势力是此消彼长的,故当瓦刺衰落后,鞑靼便趁机而起反压瓦刺了。但是即便如此凭借他们的实力,也依然不足以重新统一草原各部,也因此就更无法对大明王朝构成致命的威胁了!所以在后金崛起之前,已经没有任何周边部族具备能够挑战大明王朝的实力了!

(明朝前期疆域图)

俺答汗在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呢?

土木堡之变中,蒙古统帅是瓦剌的也先。 在土木堡之变中,明军惨败,明英宗被俘,大批文武重臣被杀。在即使遭此重挫,明朝迅速稳定局势,并在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击败了蒙古也先大军,最终转危为安,避免了灭顶之灾。究其原因在于:

(于谦)

于谦的力挽狂澜。消息传到北京后,朝野震惊。皇太后召集百官商议。这时,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成为了稳定明朝内忧外患的股肱之臣。首先,于谦和皇太后、众大臣遥遵被俘的明英宗立为太上皇,拥立英宗弟弟朱祁钰为帝,让也先本来认为是奇货可居的英宗成为废牌。其次,清算王振余党。王振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又是唆使英宗北征的首恶,朝中大臣无不对其咬牙切齿。针对于此,于谦力劝景泰帝宣布王振罪行,斩杀王振余党,平息众怒、稳定内部关系。第三,力主坚守北京。于谦是坚定的主战派,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翰林侍讲徐有贞提出都城南迁,于谦严词驳斥,“言南迁者,可斩也”。并指出,京师作为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第四,积极防御。明朝京师的精锐部队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打扮,北京防御极为空虚,于谦选拔了石亨等一批将领,重新组建据对,并调集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增加北京防备力量。

明军将士拼死杀敌。面对也先进犯,于谦主张背城决战,他身先士卒,临阵督战,并下令关闭九门,规定“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表明决一死战的决心。在交战中,也先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德胜门。于谦让石亨在城外设伏,并派少量骑兵诱敌,瓦剌上万人紧追不舍,被明军诱入伏击圈。明神机营伏兵火器齐发,随后人马反复冲击,大败瓦剌军队,击毙也先弟弟等人。也先发现明军主力在德胜门后,便集中力量进攻西直门,都督孙镗出城作战,失利后想要退回城中修整,监军程信据不打开城门,只是命令守军发炮、火箭攻坚瓦剌军队,随后明军来援,瓦剌军队退去。第二天,双方又在彰义门大战,明朝副总兵武兴战死。就在形势岌岌可危之际,北京居民纷纷跑上城墙骰子砖石,阻击瓦剌军队进攻。后来,援军及时赶到,瓦剌力不能支,下令撤退。最终,也先在围困北京城五天后,没有任何进展,退出了关外。

也先本人战略失策。在整个战争中,暴露了也先毫无战略眼光,没有明确的作战目的。在劫持了明英宗后,无非就是想利用英宗换取更多财物,并没有与明军血战到底,一举攻克北京城的决心。本来也先一开始,就要挟英宗,要求兵部三叔于谦、都督石亨等人亲自出城迎接,并索要金帛以万万计,在遭到断然拒绝后,双方才展开激战。在进攻北京城时,又低估明朝君臣抵抗决心,缺乏攻城的信心,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本来瓦剌军队多骑兵,长于野战,不善于攻城。而且,除了攻击北京城外,还四处剽略北京周围州县,以至于自己所到之处,遭到民众强烈抵抗,同时,又是孤军深入,没有援军,担心长期屯兵在北京城下,被明朝各路援军包围,最终不得不退回关外。而在英宗失去利用价值,跟成了也先的包袱,于是迫不及待的送还给了明朝。

俺答汗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希望扩大增加与明朝贸易,而发动的战争。俺答汗开始进攻大同,但是大同守将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汗,让他移师他处。最终,俺答汗从古北口长驱直入,直抵京城城下。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从严嵩建议,让诸将坚壁不战,最终俺答汗在京城外劫掠八日,得到明朝答应通商才离开,史称庚戌之变。但其实不论是也先也好,还是俺答汗也好,他们兵临北京城下的最终目的,与他们先辈蒙古大军有着截然不同,或者是为了劫掠财物,或者为了通商,都不是为了推翻明朝,恢复元朝统治。

俺答汗在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呢?

俺答汗在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没有成功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呢?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首先更正一下题目中的俺答汗应该改为也先,俺答汗是“庚戌之变”,离“土木堡之变”有点久远了。那么也先为什么在“土木堡之变”后没有成功攻下北京城呢,个人认为当时也先没有灭明的思想准备和实力,加上他碰到了于谦,所以没有成功。

在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代马上皇帝之后,北方异族老实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有一位猛人出世,他就是也先,在也先的带领下,瓦剌军力强盛,有了跟明朝扳手腕的资格,之后更是在土木堡全歼明军,使大明面临了自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也先没有灭亡明朝的准备与实力

那么为什么说也先没有灭亡明朝的思想准备和实力呢

也先继承父亲脱欢的基业后,成为了瓦剌的领袖,而当时的瓦剌还是明朝的附属国,但也先很聪明,由于明朝的赏赐很丰厚,于是经常带着大批人去领赏,回来的路上再烧杀抢掠一番,但朱祁镇也不是傻子,后来就不上当了,于是也先生气了,觉得很没面子,决定发兵攻打明朝。

明朝这边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而朱祁镇与王振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人,在明军遭遇首败之后,马上班师回朝。但在王振的多次无脑建议下,明军在土木堡被也先追上,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

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明史》

我们可以看下土木堡明军的败因,明军不是败在实力不济,完全是死于王振的无脑加上朱祁镇的幼稚上,让也先立下了大功,而也先并没有拿朱祁镇做什么大文章,也没有乘胜直取北京。而是想靠朱祁镇来敲诈明朝,由此可见也先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是灭明复元。

于谦团结军民,打赢京城保卫战

而之后也先得知北京空虚,才决定再来捞点油水。而等他来到北京之后,这里已经不是他想象中的北京了,这里已经有了新皇帝朱祁钰,兵部尚书于谦,而各路勤王军也已集结完毕,加上于谦在这期间已经做好了团结军民,共抗瓦剌的战前动员,瓦剌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那么我们在这里必须要赞扬一下伟大的民族英雄于谦,如果没有他和王直等人力阻南迁,立下誓于北京共存亡的决心,没有前期的各种战前准备,大明朝也是很有可能变成南明的。

总结:综上所述,也先没有在土木堡之变后成功攻入北京,跟他当时的实力与野心有关,他更多的目的是想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是灭亡明朝,复兴大元,更因为他碰上了于谦,从而无功而返。

俺答汗在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呢?

明朝历史上,蒙古有两次军事行动打到了北京城下,第一次是“土木堡之变”后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土木堡之变后的得胜之师围攻北京城,在于谦等人主持下保卫京师,打退也先进攻。也先欲用英宗为人质,进行勒索、逼降,但未能得逞,只好撤退。

第二次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发动战争,该年为庚戌年,故名“庚戌之变”。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入古北口,杀掠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京师震恐。嘉靖皇帝紧急调兵守城 ,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明援军虽5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 ,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此前,俺答已引兵夺白羊口(在今北京延庆西南),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白羊守将扼险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复东向南,仍由古北口出塞。九月初,蒙古兵全部撤退。

我认为俺答汗不是不想攻入北京城,恢复元朝时的荣光,而是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不允许或者说是时机还不成熟,主要有几点:

首先,俺答汗所在的土默特部实力有限,至元朝统治者退出中原,逃回漠北,蒙古各部的实力削弱很多,加之明朝开国之初的北伐,蒙古各部实力大大降低。虽得到上百年的休养实力有所提升,但明朝一直实行有限的贸易政策,蒙古各族各种生活,生产物质匮乏,尤其是铁器方面,这就导致了战争武器的不足。

其次,俺答汗所在部落与瓦剌部不和,多次发生冲突,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想要入主北京城,甚至统一天下,肯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后方,蒙古各部中他们两个部落还没分出个高低,也就是没有统一蒙古草原,想入住中原很难,即使入主中原也是昙花一现。

最后,一次灭国战争,必须充分动员或者说是有这种欲望,俺答汗当时只是想着好些好处,压根就没想灭掉明朝,这是主观能动性不足。

当然从明朝的角度来看,明朝当时的生产力和军队都很强,勤王之师很快就赶到,这也是俺答汗抢掠一番就走的原因,因为就怕“偷鸡不成蚀把米”。

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