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20万八旗兵,为何还出动40万绿营平定三藩之乱?

我都都知道八旗兵是满清最精锐的部队,绿营给人的印象是,清朝正规军序列当中比较次要的一支,以汉人为主,人多但是力量不大,战场上主要负责给清朝最精锐的“满蒙八旗”打下手,在政治上也没什么影响力。

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是这样的吗?其实则不然。

介绍下,什么是绿营

1644年清军入关的时候,他们的全部兵力,包括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共加起来也不过是18万人,如果再扣除掉一些在满人东北老家看家的部队,入关的兵力还要再打折扣。

满清以这样的兵力,面对割据南方的南明政权、李自成义军残部,以及各地的地方武装,显然是寡众悬殊,那清政权是怎样做到快速席卷全国的呢?

满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吸纳、整编了投降的明朝军队。这支新收编的军队,用绿色的旗帜作为标志,所以被称为绿营兵,顺治元年,直隶,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就设置了绿营编制。

期初,在清军征服全国各地的过程中,还是以八旗兵为绝对主力,但问题是,他们人数少,而面对的敌人又复杂,除了要对付南明政权,还得四处镇压汉族义军,八旗军经常是疲于奔命。比如顺治四年,山东农民起义,巡按山东的监察御史记载说,八旗兵往西南进军,义军就溜到东北,好不容易追上了,义军又钻进山里了。

针对这种情况,皇太极时随祖大寿降清的一位将军,叫刘武元,他上奏朝廷,提出了8个字的建议:“得一省必镇定一省。”这里的“镇定”,不是“镇压平定”,“镇”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军事单位,简单类比一下可以说,一个镇就相当于一个省级的军区单位,这是明朝就实行的一种制度,叫作“镇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镇守”。

刘武元提议的“镇定”,说白了就是:清军每攻打下一个省,就在一个省内建立一个军事单位,用来镇守当地,省内有叛乱,他们去平叛,邻省有叛乱,他们能帮忙,这样就用不着八旗精锐远征了。这个建议被采纳实行了,那这些“镇”的兵源从哪里来呢?就是就地取材,招募汉人,所以,这些以汉人为主的治安部队,也就被编入了绿营系统。

从以上我们能看得出来,绿营是随着清政府统一全国的步伐,逐步建立起来的。据估计,到顺治后期,大概有80万的兵力被编入了绿营,其中大部分是原明朝军队。康熙年间,全国范围内的绿营系统,已经基本定型,18个省建立了54个属于绿营系统的“镇”,每个省都有,有的省还不止一个镇,最多的是广东省,建了8个。

讲到这儿,我们就清楚了,清朝起家的班底虽然是靠八旗兵,但仅靠他们是绝对不能统一全国的。虽然八旗兵野战能力突出,但就算他们能攻城拔寨,也守不住,毕竟人数不够,而且他们的战斗力也受战场环境制约,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发挥优势的。明白了这些,再看康熙有20万八旗兵,为何还出动40万绿营平定三藩之乱,就好理解了。

首先,八旗兵善于骑兵作战,战斗力受地理条件约束

在遍布水网的江南地区,以及山林茂密的西南丘陵地区的作战中,绿营兵就比八旗兵更管用。八旗兵,尤其是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其强项在于骑射,在东北平原打野战,明朝军队确实打不过他们,但入关后,在西南山地丘陵地带,马爬不上山,丛林里又射不了箭,八旗的骑射功夫根本用不上,而当地汉人习惯了穿山越涧,山地战斗力比八旗强多了。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兵攻打南京,眼看着南京不保,满清只好掉绿营兵出马,打退了郑成功。这一战之后,郑成功再也无力进攻,他的正规军都指望不上,反清复明的民间力量就失去了主心骨,从此彻底断送了推翻清朝的希望。

因此,清廷能在中原站稳脚跟,首功在绿林。因为绿营不管在兵源数量还是特定战场作战能力,都优于八旗兵。

其次,康熙平定三藩时,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不行了

以康熙十三年平三藩的岳阳之战为例:

当时前敌指挥将军让八旗兵去切断吴三桂的水路粮道,八旗兵说我们的船不行啊,江上风浪大啊,百般耍赖推诿。将军又让八旗兵去攻城,结果八旗兵没一个敢冲锋的,鸣金收兵的时候,反而“三军欢声如雷”。康熙先后换了三位将军,也没拿下岳阳。

最后,将军们摸索出一个战术:让绿营打先锋,八旗跟在后面,反而能打赢。对此,康熙不得不找面子说:自古汉人作乱,都是汉兵去平叛,我是不主张让满族军队上阵的,很容易破坏团结啊。其实,康熙心里明白,八旗战斗力衰退,根本打不赢,就别上阵现眼了。平三藩也用绿营当主力军,可见,除了数量和在特定战场的优势,绿营兵在综合战斗力上,也很快超过了八旗,绿营对清政府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后,最重要一点,满清统治者心里还是提防着绿营的汉人

尽管,康熙平三藩时满清已经入关过年,康熙嘴上还喊着满汉一家。但是,面对数量上远远朝过八旗兵的汉人绿营,皇帝才不得不对他们深怀戒心,找机会就要打压。

所以,平三藩让绿营兵当先锋,既能消耗绿营的实力,又保存了八旗兵的有生力量,这就是康熙心里打的小算盘。

康、雍、乾三朝,全国绿营总兵力维持在60万上下,嘉庆朝白莲教起义时,绿营兵达到66万,是清朝历史最高水平。但同期,八旗兵不到20万,是绿营兵数量的三分之一。满清统治者为了防汉人,就必须在制度上限制绿营的发展。

如何限制绿营兵?主要有两招:

  • 限制的第一招,是分兵。比如,四川省在明朝只有一个“镇”,也就是一个“镇”级军事单位,兵力1万,而康熙时四川绿营兵1万5千,却被分为四个“镇”,这样一分拆,哪个镇的兵力都不足以造反。
  • 限制的第二招,把绿营的职能分散。最特殊的例子是北京。京师是军事禁卫重地,但防卫军队是八旗,绿营不设镇,仅仅有一个5000人的巡捕营,做一些维持治安的工作,从任务分配上限制绿营的重要性。到了地方省,也是这个思路。其实绿营兵不都是作战部队,它的职责中还有一些差役任务,比如押送犯人、把守城门、护送漕运、看守皇陵,甚至蝗灾来了,绿营兵还得去抓蝗虫。

康熙平三藩时,绿营的战斗力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但经过后来满清对绿营的长期限制,这一代人过去,新兵就指望不上了。乾隆晚期有一次御驾阅兵,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绿营骑兵竟然有从马上摔下来的。到了嘉庆末年,绿营兵吸鸦片已经很普遍了,更别说克扣、空饷、窝娼、聚赌这些腐败现象了。

结语

从绿营的沉浮中,我们能看到满清的军事制度的变动,对国家政治的影响,那就是:清朝统治者从制度层面对汉人绿营的防范打压,导致这支原本应当,也有能力成为清朝国防主力的军队,不可避免地逐渐衰落。而绿营没落造成的军事力量真空,又为满清晚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类的汉族大臣提供了成长空间,他们凭借地方武装起家,凭借军功,成为政治新贵,又反过来极大影响了晚清的政坛格局。

康熙有20万八旗兵,为何还出动40万绿营平定三藩之乱?

因为八旗兵入关之后就被朝廷养起来了,八旗军队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承担。因为没有战事,八旗子弟从此开始了游手好闲的生活,他们提笼遛鸟、撩鸡斗狗,尤其是在清朝后期,八旗子弟成了浪荡公子、败家子的代名词。八旗子弟天天躺着都能有钱花,生下来就有军饷,号称铁杆庄稼,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根本没有动力去为了战功拼命,有钱人都是最惜命的。到了乾隆阅兵的时候,八旗子弟”上马人堕马,射箭箭坠地“。再加上当年八旗兵入关之后南征北战本就伤亡不少,补充上来的都是新兵,战斗力本就会下降,到了三藩之乱时,八旗兵上了前线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到最后连跟吴三桂交战的勇气都没有。

而绿营本来只是作为八旗兵的补充,以应对清兵入关之后急剧增加的领土统治,以明朝降兵为主,并没有军事作战的任务,只是以镇守疆土为主。没想到在三藩之乱中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在战争中,又涌现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等一批新锐汉人将领,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反而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八旗军,沦落到当后勤保障和维持地方治安的地步。

然而150年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攻打镇江,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子弟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抵抗,直到战至最后一人。恩格斯曾在题为《英人对华的新远征》的时评里写道:……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他们在应战以前好像就已料到战斗的结局,他们将自己的妻子儿女绞死或者淹死;后来从井中曾打捞出许多尸体。司令官看到大势已去,就焚烧了自己的房屋,本人也投火自尽……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因为镇江的八旗子弟在镇江已经驻扎了200多年,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妻子儿女家产都在这里,祖坟都在这里,此时平日里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同样是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也就解释了军队战斗力的最终来源。八旗子弟不是没有战斗力,而是缺乏战斗的动力和生存的压力。而明朝降兵汉人为主的绿营在和平时期不受重视,作为军人只有在战时才能通过战功扬名立万荣华富贵,好不容易等来战争哪能放过,所以才会有出乎意料的战斗力。

康熙有20万八旗兵,为何还出动40万绿营平定三藩之乱?

单单只靠八旗子弟是靠不住啊,整个平三藩八旗主力就像“算盘上的珠子”康熙拨一下才动一下,统帅勒而锦南下荆州和吴三桂隔江对峙,居然过起了安逸日子,娶妾生子不问军事,另一主将尚善更是屯兵岳州强调各种客观原因消极避战,整天花天酒地,安亲王岳乐也在岳州混了五年,都是靠“天”吃饭,康熙指头戳一下,他们就朝哪里动一下。

按当时吴军的战力,从云南一路北上攻无不克,清军望风披靡,要不是吴三桂心有顾虑希望和康熙划江而治不肯冒然杀过长江,否则他挥鞭过江杀向华北平原,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康熙的八旗军在湖南战场最后的取胜有侥幸成分,是吴三桂自己战术失误给了对手从容调兵的时间,他风烛残年最后中风而死,是吴三桂活活把自己耗死在湖南前线,树倒猢狲散,八旗子弟在湖南战场捡了个便宜。

之后收复四川时,康熙索性以汉军绿营为主,满兵为辅。鼎鼎大名的满将图海主要任务是搞好后勤工作,河西四将之一赵良栋率领绿营杀得风生水起,一举拿下成都,将吴三桂的得力干将王屏藩逼得自尽。

等康熙二十年九月,平藩战争接近尾声,几十万清军八旗兵包围昆明半年久攻不下。还是随后赶到的赵良动主动提出自己的部队打头阵全线押上,后面八旗跟进,没料到八旗统帅章泰轻蔑他说八旗不可妄动,你远道而来先一边凉快休息去吧。滔天巨功就在眼前,赵良栋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上奏康熙自己的计划,康熙明确同意。总攻只用了两个礼拜,残存吴军投降,云南平定。

战后康熙对平藩过程中迁延时日,作战不利,畏敌不前的八旗将领统统严行议罪。康熙自己也意识到曾经跃马扬鞭在白山黑水之间,驰骋沙场无敌的八旗子弟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曾经面对数倍自己的敌人可以无畏地发起冲锋,如今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缩手缩脚,最好能避其锋芒,大清国依靠八旗兵为主力保家卫国的时代已然结束了。

康熙时的八旗兵还能骑马射箭,只是功夫差点,等到他孙子乾隆年间,那时的八旗兵恐怕都已经烂到根上,不知道康熙是否想到过。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康熙有20万八旗兵,为何还出动40万绿营平定三藩之乱?

“以夷制夷”是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在对付强悍的少数族群时的惯用策略,也是基于现实的一种战术选择。同样,人口较少的少数族群,在入主中原进程中,必然面临人口基数非常庞大的汉人抵抗,而少数族群人口的弥补显然不可与汉人同日而语,加之汉人之间互相更为了解,因此采取“以汉制汉”便成为少数族群的一个“法宝”。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统一中原,大量使用汉人,除了刘秉忠等“潜邸之臣”文官外,也使用史天泽、张弘范等汉人将领及大量汉军为其冲锋陷阵。因此,康熙用汉军为其打天下,当然不难理解了。

康熙有20万八旗兵,为何还出动40万绿营平定三藩之乱?

因为曾经战斗力杠杠的八旗精锐到了康熙朝已经变成软脚虾了,那是真的指望不上,如果康熙想靠八旗去打三藩,那满清就得提前关门了。

就拿永兴之战来说吧,当时驻守永兴的满蒙八旗达到了五万人,而吴三桂派来进攻的只有两万人。两万对五万,并且还是进攻战,结果这一战八旗愣是被打趴下了,四十一名佐领阵亡,更可耻的是,永兴附近的清军根本就不敢来救援,只是眼睁睁看着两万吴军围攻永兴。如果不是吴三桂病逝,永兴的八旗兵就得全军覆没。

此时的八旗兵早已经没有了满清立国之初的战斗力,特别是京城的八旗,那骑个马都能摔下来,还指望打仗?别闹了,去遛鸟还差不多啊。

正是因为这些八旗都不顶用了,所以康熙才不得不大规模使用绿营兵。甚至雍正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满人和汉人有同样的才能,那他愿意用满人,可奈何满人不给力啊。

不过话说过来,任何一支开国军队在最初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经过时间的消磨都会堕落,这并不是八旗自己这样,当年的明军同样如此,这是封建王朝避免不了的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