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要帮赵高篡改遗诏?
秦始皇死后,发生了“沙丘之变”,扶苏被赐死,胡亥继位。李斯为何帮赵高篡改遗诏?这其中有李斯自己的原因,但是,“沙丘之变”的种子,其实是秦始皇自己亲手种下的。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突然病重于沙丘(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境内),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当然也包括李斯。七月丙寅的一天,秦始皇在病榻前口授遗诏,赐送远在北部边境监军的长子扶苏。遗诏由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赵高笔录,主要内容是“(扶苏)将所监领的军队托付与将军蒙恬,迅速赶到咸阳主持丧葬”。遗书加封后尚未送出,始皇帝驾崩,享年五十岁。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史记·李斯列传》
秦始皇留下的权力真空秦始皇的驾崩太过于突然,除了身边负责侍候的宦者之外,知情者只有同行的秦始皇少子胡亥、丞相李斯、以及中车府令赵高三人。始皇帝的死事关重大,此时虽然天下已定,但六国遗民复国之心仍未泯灭。所以丞相李斯当机立断,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将始皇帝的尸体置于通风良好的辒辌车中,近幸宦者仍然定时奉献饮食,百官奏事如常。饮食的摄取,政事的处理,都由隐藏于车中的宦者秘密代行,一切完全如同始皇帝在世时一样。在安排妥当以后,车队迅速西行,直奔首都咸阳。
古代君主死亡之后,新主交接之前,会留下一片权力的真空。这片真空往往会被嗅觉敏锐的政治投机分子捕捉利用上,因为这是一次权力的洗牌。作为臣子,不管你地位如何显赫,随着新主上任,你当前拥有的一切都有可能与旧主的棺材一起埋入黄土。
这时候,政治投机者心里一定会有一丝不安的同时,更感到一种机遇到来前的渴望和兴奋。这个政治投机者就是中车府令赵高。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说服胡亥很简单,关键在于如何说服丞相李斯。没有李斯的支持,夺权肯定是没戏的。
那么,赵高是如何打到李斯的“七寸”,说服李斯的呢?
李斯的“七寸”软肋李斯是秦朝丞相,在当时的秦朝是仅次于秦始皇的人物。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李斯是幕后的关键人物。
李斯生于楚国,年轻的时候,李斯在楚国的郡府中做文法小吏,觉得自己有些怀才不遇。有时候,他一个人去厕所时常常遇见老鼠偷吃粪便中的残物,每当有人或者是狗走近,老鼠们纷纷惊恐逃窜,他觉得老鼠可怜,更觉得它们悲哀。有一天,他有事去政府的粮仓,看见仓中的老鼠个个肥大白皙,住在屋檐之下,有吃有喝的,也不受人和狗的惊扰,与厕所中的老鼠有如天壤之别。
就在这一瞬间,李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忍不住高声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人之贤明与不肖,如同鼠在仓中与厕中,取决于不同的地位而已。”社会地位决定人的贵贱,人生在于选择。李斯当机立断,郁郁卑贱的生活不能再继续下去,他必须改变自己的人生。
李斯投身于荀子门下与韩非同窗,学习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李斯学业完成之后,分析了各国的形势,决定投靠秦国,去建功立业。在与荀子告别时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史记·李斯列传》
意思是,“弟子听说过这样的话,机会来临的时候,万万不可怠慢。眼下是各国争雄的时代,游说之士主持各国政事。秦王有意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平民布衣纵横驰骋的时机,学者游士博取收获的机会。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思变,正如圈养的禽兽,只能张嘴等食,不过徒有一张人脸,两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说,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利禄,以自托于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绝非士人应有的情怀。我决意西去秦国,游说秦王。”
汉朝以前,儒家的三纲六记还没有在社会流行,君为臣纲之说也还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李斯奉行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最是深刻实用,以法、术、势规范政治和社会,一心致力于强权的建立。李斯将禄利视为人生最大目的,这种极端功利的人生观,荀子以为危险不祥,最终可能会招来不幸,所谓物极必反,道家之所忌讳也。因此,世俗功利,趋利避害,就是李斯的“七寸”。
赵高的政治分析赵高长期在秦始皇身边,对政治时局能够审时度势,将眼下的权力形势分辨得十分透彻。
始皇帝死后留下的瞬间政治真空,可以由自己、胡亥和李斯三人来抢注填补。三人夺权共局,胡亥以无缘帝位的幼子入继大统,李斯以拥立皇帝的新功继任丞相,自己则可以居于皇帝和丞相、宫廷和政府之间左右政局,这对于三人而言,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胡亥那边已经表示百般乐意,赵高前去说服李斯已经有了二对一的优势。拿皇子胡亥当枪,出示的是未来皇帝的威慑力量;赵高根据自己与李斯有近二十年的往来,以李斯的为人和眼下的处境而论,不由他不听从。
因为,赵高深信,利益所在,就是人生的选择所在。他自己如此,胡亥如此,李斯也是如此,他们在逐利这一点上是一类人。他深信自己能够说服丞相李斯。
见到李斯后,赵高直接摆明利害:
你自己说,论功高劳苦、谋远不失、无怨于天下、与公子扶苏的个人关系,你能跟蒙恬相比吗?如果公子扶苏继位,你丞相的位置还能保住吗?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承认自己不能与蒙恬相比。
赵高乘胜追击,列举了二十多年来,没有见过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赏延及第二代的,几乎都被问罪诛亡。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既能取信于人,又能激励用人,即位以后,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如此君臣政局之下,李斯最终肯定得不到怀列侯之印安归故里的结局。胡亥仁慈笃厚,轻财重士,明辨于心而绌纳于口,礼义周全而敬重士人,秦的诸位公子当中没有比得上他的,可以立为继嗣。
然后李斯以“晋献公易动太子,晋国三世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位,公子纠死于内乱;商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不听劝谏,社稷倾危,国都成为丘墟。”等事情为例,大谈君臣之道,表示自己要顺守为臣之道,不能干预继嗣。
这时候赵高孤注一掷,顺着李斯的政治哲学劝说:“天下事在人为。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丞相若是听高之计,定将长有列侯之位,世世有封君之称,寿如乔松,智如孔墨。丞相若释此不从,祸患将及于子孙,足以寒心。善处世的人因祸为福,请丞相您择善决断”。
李斯与扶苏、蒙恬有政治上的分歧,政治上的分合对立,有纲有线有怨。政见上的分歧是纲,人事上的站队是线,政见和人事之外,还有个人间的恩怨掺杂其间。李斯与扶苏、蒙恬有政见上的对立;而在人事上,因为扶苏与蒙氏联盟的关系,他也自然是站在了对立面上。
李斯已经七十多岁了,人到了这个年龄,身后事是其最在意的。何为身后事,不外乎于死后的名声、子孙的生计。此等利害关系,李斯不可能说不在乎。对此,李斯只能仰天长叹:“呜呼哀哉,落日黄昏,遭遇乱世,身不能随先帝去,命将何处依托哉!”
终于,李斯接受了赵高的建议。
三人政治同盟达成之后,迅速销毁秦始皇给扶苏的书信,另外伪造制定了遗诏:朕巡游天下,祷祀名山众神以求延年益寿。今扶苏与将军蒙恬领军数十万屯驻边疆,十余年间,不能前进,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反而多次上书诽谤朕之所为,因为不能回归京城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身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辅佐扶苏居外,知其谋而不能匡正,为人臣不忠,赐死。属下军队,交由副将王离统领。
扶苏和蒙恬接到诏书后,蒙恬凭借对当前局势的了解,觉得事情蹊跷,怀疑诏书是假的,就劝告扶苏冷静。但是,公子扶苏是个刚正不阿的热血青年,竟然没听蒙恬的劝说,当即拔剑自杀。
如果扶苏不自杀,不管是再请复核,还是抗命拖延,秦帝国的命运将完全改观,历史将转向不同方向。扶苏自杀,蒙恬失去依托,被置于极为被动的境地。他无奈之下,只得将兵权交与副将王离,但拒绝自杀,被软禁在上郡阳周县。李斯手下舍人出任护军都尉,代替扶苏,监控北部军。
收到扶苏自杀的消息,胡亥、李斯、赵高喜出望外,马上赶路回咸阳,发丧,公布假遗诏,胡亥继位登基,称二世皇帝。
“沙丘之变”的种子,其实是秦始皇亲手埋下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创大秦帝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做了很多事情来巩固帝国的统治,后来证明,很多做法都是对的,奠定了中国长久统一的基础。
光凭这一点,秦始皇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但是,秦始皇晚年为了长生不老修炼方术,长期服用方士所炼的丹药,不仅毒害了身体,也导致其性情变得乖戾暴躁。这是这样,秦始皇晚年一直在继承人的册立问题上摇摆不定。虽然他看中长子扶苏,却因为扶苏的进言,将其发落出京,北上到蒙恬统领的上郡出任监军。
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在秦帝国缔造的这个刚性集权链条中,官僚体系是以利益为衔接的节点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稳固。一旦权力的源头断裂,帝国的大厦也就随之崩塌了。秦始皇将帝国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又没有确立继承人对权力进行过渡,自己的突然死亡,帝国的体系也就便随之崩塌。因为除了利益,已经没有理由能让任何人将自己与统治者联系在一起。
扶苏的离京外放,对于皇位的继承问题和始皇帝晚年的帝国政局,不可不谓有重大的影响。如果在沙丘陪在秦始皇身边的是扶苏,秦国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结语秦朝之后,汉朝吸取了秦朝的经验教训,以外儒内法之术治国,儒家的“君为臣纲”的三纲六记被搬上台,汉人编写的《孝经》“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强化忠君报国的意识形态。硬生生地将先秦以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样包含着双方的义务关系,变成了单向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集权的君主以为这样自己的江山就能稳固了。忠君,忠君,臣子们是忠于你这个君呢,还是忠于你手中的权力?毕竟,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忠烈之士,是古之少有的。
代表皇权的那把龙椅魔力太大了,坐在上面的人不想起来,守在旁边的人却也想坐上去。即使有心高风亮节者,也会担心人性也经不起考验,毕竟谁也不想重蹈赵武灵王的覆辙。就这样,中国两多千年的封建王朝,没到权力交接的那一刻都是帝国的政治最脆弱的时候,这都是权力过于集中造成的后果。
参考文献:
《史记》 司马迁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要帮赵高篡改遗诏?
李斯,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学者型的专家,精致的现实主义者。秦始皇在沙丘暴毙后,作为大秦帝国丞相的李斯,下令秘不发丧本无可厚非。全国刚刚统一不久,书同文,车同轨等等的中央集权制正在形成。正值壮年的秦始皇驾崩,帝国的继任者牵动着帝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利益荣辱。李斯为什么会同意赵高篡改遗嘱?说白了就是私欲作祟。
秦始皇死前是立有遗命,要长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政。可是遗诏被赵高扣押了,赵高一心想立自己带大的玩伴和学生胡亥为皇帝。于是找到了身为帝国丞相的李斯商议这件事情。赵高说,现在立谁为皇帝掌握在我们两个人的手里。在赵高刚刚去找李斯让他一起支持胡亥的时候,李斯并不同意反而是大义凛然的斥责赵高不遵皇命,目无法纪,这不是作为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赵高是有备而来,自然不会因为李斯的几句话就放弃自己的想法,并且直接告诉李斯要做的事情也是为了给他一点时间思考,让他做好准备。事实上,在赵高说服李斯的时候其实起到作用的也就是一句话,公子扶苏是一个非常勇猛果断的一个人,他的性格偏向于战斗,所以在他登基之后肯定会让蒙恬做新的丞相,到时候李斯在朝廷就没有容身之处了。
李斯作为当时大秦帝国的丞相,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说他受到赵高的威逼利诱,本身就是言过其实的。如果不是私心作祟,迷恋权势,仅凭当时区区的赵高根本不可能威胁到李斯的地位。从龙之功历来都是权臣的梦想,对于熟读史书的李斯不可能不知道拥立一个思想成熟的扶苏和拥立一个不经世事的玩主胡亥,哪一个更容易控制?哪一个更容易确保现在的好处和第位。
李斯本来就是一个贫民出生的小人,知道老鼠要在哪里才能活的滋润。他能借雇主吕不韦的人头往上爬,自然也能想借拥立胡亥上位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李斯的政策和为人在秦国是不得人心的。他的法治基础是皇权天授,而不是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就算是胡亥玩乐不成器,李斯为了害怕失宠依然劝胡亥“专权督责”,最终还是死在自己制定的大秦严刑苛法“刺字,割鼻,再断左右足趾,然后割去生殖器,最后腰斩的五刑”之下。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要帮赵高篡改遗诏?
俗话说得好世上无人无利不起早,不管是身为一人之下的高位还是处在万民敬仰的帝位,都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有害国家和社稷的事情。想当初始皇帝开创出一个偌大的封建王朝,封了曾经跟随自己的下属高官厚禄;李斯绝对是是其中得利最多的臣子。当然了,这也是李斯为秦朝建朝立下了极大功劳的缘故。当初他利用各种计谋助始皇横扫六国吞并八荒领土,所以秦王嬴政成就帝皇伟业后;就把仅在他之下的宰相职位给了李斯。贵为宰相的他位三公之列,其权柄之重、身份之尊贵世间少有人能及。加之李斯又推行轻徭役、减赋税,民间很多百姓都是真心敬重他。
可是当始皇突然病逝在巡游的路上,他这位秦朝的宰相就开始只顾及自身既得的利益;完全不顾忌秦朝未来的千万世。当时始皇帝逝世前曾立下过立公子扶苏继任秦朝帝位的遗诏,并把这份遗诏交给了陪同他一起巡游四方的李斯。可作为托孤大臣的宰相李斯却没有依照始皇诏书行事,在奸佞宦官赵高的极力劝说说服下;把诏书上娶他女儿为妻的扶苏之名改为二世祖胡亥。为何当时李斯要舍弃扶苏这个关系亲近的女婿,而选择让胡亥这个既无能又性格残暴的公子继位?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重!
其实不管是在秦朝建立之前还是之后,李斯都尽心辅佐尽力治理;为秦朝做出的贡献很大。在秦王朝建立之初,李斯就建议始皇嬴政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然后还在统一全国货币、文字以及度量衡和车轨道路等方面贡献卓越,其才能可谓是颇为突出世间少见。然而是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心,权势心极重的李斯就更不用说了。他绝不想因为始皇的逝世,而把手中好不容易得来的权柄和财富交给别人。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让一位他无法掌控的君王继位;那么他的位置就岌岌可危很可能别人取代。
而且,李斯可以说是法家集大成以及代表人,他和秦始皇可以说是君臣一心,令秦国执法家术,可公子扶苏明显是亲近儒家思想的,所以一旦扶苏上位那难保他的政治理想不会被改弦更张。对于李斯这样的人物,权势富贵倒是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过在他接到始皇遗诏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纠结和挣扎的;他一边想要念及始皇帝给他的无限尊荣很是待他不薄,一边又在担忧扶苏继位后会改由他人也就是蒙恬担任宰相之职。正当他处在焦灼的时候,赵高这个教导胡亥的宦官就过来推了他一把。其实赵高早在始皇薨逝之时,就想推自己这边的公子胡亥上位。可是他想把接继皇位的人选篡改为胡亥,是离不开李斯这重要一环的。毕竟始皇最后一次巡游的时候,李斯就陪伴在其左右;他和胡亥两人想秘密改诏绝无可能。
然而赵高也知道若是想要空口白话,来说服李斯参与进改诏书的行动是极难的;必须抓住他的心理以利引诱他入局才可能成事。因为公子扶苏当时已经娶了李斯的女儿为妻,他拥立自己的女婿继任秦帝之位岂不是更好;这样他还有可能当上国舅做皇亲国戚。所以说当时不管是从人情世故,还是始皇的嘱托李斯不同意的可能性更大。可是谁叫赵高抓准了李斯心理的纠结,而李斯又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所以李斯最终还是被赵高和胡亥策反了。不过赵高劝说李斯篡改继位者之初,李斯很是果决地拒绝了;并且还指责赵高之言是亡国的言论。可赵高岂是这么简单就死心的人,当时知道这份遗诏内容的人很少只有他们三人;且玉玺当时也在李斯的手上,这正是最容易改诏之时。
因此,赵高又说出他跟蒙恬相比的五个不如,既人心、功劳、谋略以及才能和与扶苏的关系。李斯听此也认同了他的言论,毕竟李斯当初是当枪匹马的来到秦国;人心上是难以跟蒙恬这秦国本土的世家大族相比的。当初李斯力谏始皇焚书,对始皇嬴政坑儒的举措没有丝毫劝谏。而扶苏还被皇帝嬴政贬谪去蒙恬的军队做监军,跟蒙恬的关系自然是非常密切;所以一旦扶苏坐上秦朝二世皇帝,极有可能会大力重用蒙恬。而对于跟他政治上意见不一的李斯,则很可能仅有尊荣的身份而没有实际的权势地位。
这样一来,李斯如今的权势高位绝对不保。然后赵高有进一步说明,公子扶苏继位后到时他就成了国丈;在朝中是要避嫌的。而且皇帝的后宫肯定不会只有一个女人,后宫女人的争斗最是凶猛残酷;甚至比之前朝的政治争斗还要惨烈。扶苏虽娶了他的女儿为妻子,可是她未必能坐稳皇后之位;一旦跌落凤位他李斯该如何自处。见李斯不言,赵高则抛下重利为饵引诱其上钩;他承诺李斯若是胡亥继承皇位,那宰相高位必定继续留给他做该有权力不该有的财富一点都不会少。一番权衡和思虑之后,李斯最后答应篡改遗诏推胡亥上位;因为他觉得无能无才的胡亥比扶苏更好掌控和拿捏。所以在他看来,只有扶持胡亥当上秦朝的皇帝;他的权位才能真正稳固无可动摇。而始皇的突然暴毙,也是李斯和赵高一起合伙篡谋的契机。
要知道嬴政生前可并无正式立下太子,虽然他很是中意扶苏;甚至借机把他调到军中磨炼。可是他的突然离去让毫无准备少有人知晓,以至于让李斯和赵高两人合谋起来秘不发丧。这也就是直接把主动权交到李斯和赵高手中,他们篡改或是伪造一份假遗诏提供很大的操作空间。而李斯之所以最后会同意,除了权势和高位外;还有就是他和公子扶苏的政见不同。李斯是由儒家转法家思想,而扶苏是坚实的儒家学者;不然也不会因焚书坑儒而与始皇产生很大的矛盾。可惜李斯千算万算也没算到,“沙丘”之变谋害扶苏和蒙恬后;他没能斗过赵高这个宦官掌握所有权柄,以至于最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要帮赵高篡改遗诏?
纵观李斯其人,能力很强,但却不是什么忠贞之士(本为楚人而仕秦),没有太大的容人之量(阴死同门韩非子)。其人志向远大的同时,功利心很重。
在古代,没有什么功劳比拥立之功更大了。李斯身为丞相,位极人臣,所追求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但是一来人心不足,二来他要考虑家族的长久富贵,始皇崩后,如果太子扶苏上位,无论按照嫡长继承制,还是按照遗诏,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臣子无任何功劳可言。但是如果拥立胡亥,则相当于立下最大的功劳,足矣让自己和家族长久风光下去。
再加上赵高的推波助澜,扶苏的实力与性格都不是很强,这件事好处太大,风险很小,于是……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要帮赵高篡改遗诏?
秦始皇死后,赵高运作了一系列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其中就包括说服了李斯,共同篡改了秦始皇遗诏,逼死了扶苏,确立了胡亥帝国继承人的身份。但结局出乎李斯的预料,他的下场很惨,“夷三族”。
如果李斯知道了最后结局还会联合赵高篡改遗诏吗?历史没有如果,但我想让李斯再从新来过一次的话,大概率还会顺从了赵高胡亥。
李斯本东门逐兔一小吏,师从荀子习得帝王之术。西游侍秦王,逐天下,位极人臣。李家鼎盛之时,李斯曾言:“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由此可知,李斯对自己的处境相当清楚。
首先,李斯在秦国的根基不深。李斯在秦国的发达主要依靠秦始皇的赏识,没有蒙家和王家那么深的根基和军功。秦始皇死后,李斯的位置很尴尬:和扶苏关系不好;因为制定了一系列严苛法律,在秦国威望不高。
赵高当时说服李斯,完全抓住了他的心理,摆在李斯面前两条路:1、遵从遗诏,立扶苏为帝,日后李斯被贬;2、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坐拥从龙之功,即使爵位不能更进一步,但也不会降低。
加之知道始皇遗诏的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和几位近臣宦官,赵高又为宦官之首。即使李斯不同意,也是人言可畏、有口莫辩。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李斯的判断,赵高后来竟然有篡位之念,不仅灭了李斯一族,还公然指鹿为马,架空了秦国王室。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要帮赵高篡改遗诏?
因为私利,他不想失去对权力的追逐,扶苏蒙毅蒙恬並不是他天然的盟友,况且赵高又一位绝代高手,揣摩透了他的心理,他也很难做出别样的选择。
政治在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往往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的品质,李斯的自私成就了赵高的阴谋,也铸就了他悲惨的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