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会将安禄山等异族任命为唐朝边疆节度使?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么做的?

异族不能当唐朝的藩镇节度使?别的王朝可能有华夷之分,可唐朝肯定不会。因为,李唐皇族本身就有胡人血统,自唐太宗开始,就推崇“华夷如一”的民族政策,唐朝才有了世人所赞美的包容性。所以,唐玄宗让安禄山这个胡人做藩镇节度使,不是什么问题。

唐朝奉行“华夷如一”的“羁縻”政策

唐朝开国之初,北部边境就面临突厥人这样的隐患。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发动玄武门之变,八月九日登基。得知唐帝国发生权力变更,长安城内兵力空虚,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人,一路南下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脚下。

唐太宗李世民沉着冷静,给了突厥人很多好处,才避免亡国。但渭水之盟让他深感耻辱,经过四年的休养生息后,趁突厥人遭受天灾和内乱的大好时机,遣李靖、李勣两位名将一举东灭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及其十几万人马。

接下来,如何安顿这些突厥部众成为了棘手的问题。最终,唐太宗采取了华夷如一的怀柔政策,在幽州到灵州一带,唐朝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来安置东突厥部众,还有将近万人的东突厥贵族迁居到帝都长安。唐朝保留突厥部落编制,尊重其风俗习惯,意图让他们做大唐北方的屏障。后来唐朝的民族政策大体上延续了这个路数,史称“羁縻”政策。于是,在一系列的军事外界行动后,西域与塞北各族都以大唐为宗主,尊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唐朝的羁縻政策,使得羁縻府州如同汉代的“属国”形式出现,是相对自治的区域。这些区域内定居的胡人由其部族首领管理,唐朝授予这些首领官职。他们不受朝廷“齐民编户”的政策管理,也不需要缴纳税赋或者服徭役。羁縻府州成为了唐朝和真正的化外“蛮夷”之间的缓冲带,因为是临时所建,所以经常缺乏清晰或固定的边界。

为什么选择安禄山?河朔地区高度的胡化,为安禄山上位创造了条件

“永嘉之乱”后,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胡人控制。虽然,胡汉杂居的北朝,也致力于推动胡族汉化,但是,自唐朝开始,河朔地区先后接纳了东突厥人、契丹人等胡族部众,这里的胡人一直保持着本民族文化,久居当地的汉人非但没有促进胡人汉化,反而自己被“胡化”。

公元695年,东北部地区的契丹和突厥人部众发生叛乱。武曌王朝花了两年时间才平定叛乱,战后,为了防御游牧民族再次作乱,武则天在北方和东北方建立了永久的藩镇。

大唐的边境地区,游牧民族的军队侵略的目的并非是永久占有汉人的土地,而是对其进行劫掠。为了防御这些高机动性的外敌,唐朝不得不将军队大量分拨给边境的十个藩镇:其中有七个,由西向东分布在剑南到范阳的弧形地带。另外的三个在西部边陲(今天的甘肃西部到新疆地区)。这些藩镇的将领被任命为节度使,掌管地方的行政和财政大权。在边境防御的压力面前,帝国的中央统治者已经顾不上藩镇们有割据一方的隐患了。

大唐为了维持唐太宗那“华夷如一”的指导思想,在藩镇节度使的选择上,往往会挑选兼具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的人才。唐玄宗时期,在选择节度使人选的时候,朝廷权相李林甫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更倾向于将军权授予与朝内没有瓜葛的人。这样,安禄山这样的人就被李林甫选中了。

据史书记载,安禄山能征善战,又是个语言专家,能说各个民族的语言。经李林甫的推荐,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后来又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平卢,是现今辽宁省西部一带。范阳,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带。河东节度使,管的主要是今天的山西省一带。安禄山身兼这三个地方的节度使,等于整个华北边境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了。

世人都赞美大唐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仰慕西域、日本各国学者在长安学习汉文化并入朝为官的包容精神,骄傲与华夏文明能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养分以壮大自己的强大向心力。但是,恰恰是在“华夷如一”的大唐时期,由于对胡人聚集地区的“放任”,导致河朔地区重新走向胡化,文化上与关中、洛阳、江左地区形成鲜明的差异。

安禄山叛乱,是唐玄宗推行的制度改革的结果

由于边境面临吐蕃、回纥等强大的威胁,唐玄宗不得不将重兵投放到边陲地区,这也造成了大唐王朝军事上“外重内轻”的局面。军队推往边陲的同时,也意味着唐朝前期一直实行的府兵制不再适应新的需求。

府兵制是继承隋朝的兵农合一的制度,全国各地设置设置了600多个军府,每个军府有一千人左右。府兵并不用缴纳税赋和服徭役,平时务农,农闲的时候训练,这样,大大节省了军事开支。

但府兵制也有弱点,天下已定,兵农合一,承平日久,兵不堪用。而且,边陲前线离军府遥远,府兵奔赴前线的成本太高,前线基本都是草原和戈壁地带,环境恶略,府兵无法就地种田。

所以,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府兵制正式废除,采用募兵制。所谓募兵制,就是国家拨饷,招募职业军人打仗。由于军队不用务农,专心训练,这样军队的战斗力相比府兵提高了不少。由于不用依托于土地,所以募兵们可以长期驻守边疆。

募兵制固然优点众多,但有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容易导致军阀割据。之前的府兵是,打完仗后,兵归于府,将还于朝。将领不会长期带领一只军队,所以很难拥有自己的死忠部队。但募兵制就不一样了,将领和士兵朝夕相处,能力强的将领很容易将部队私有化,藩镇节度使就属于这种情况。

除了兵制的改革,唐玄宗还进行了财政改革。一方面,因为中央拨款给地方效率低,另一方面,北方很多藩镇也根本就收不上来什么税。于是,唐玄宗大手一挥,将财政权也下放到各个藩镇。这样,地方藩镇在军事和财政上,都独立于中央朝廷,节度使在藩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掌权,为了建立功勋,他鼓动唐玄宗派兵攻打南诏(近云南地区),结果折损八万人马铩羽而归。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掌管了十八万久经沙场的精锐。大唐朝廷,加上禁军才有七万多人。

杨国忠因为忌惮安禄山的权势,便想出阴招陷害安禄山。他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图谋不轨,我们要招他入京试探他一下,他若敢来,说明没问题。他要是找借口不来,就说明其做贼心虚,就必须派兵将其拿下。安禄山,知道这是杨国忠的毒计,但是考虑再三,还是入京了。这样,杨国忠就下不来台了,咬死安禄山有问题,在安禄山离京后还将其在长安的府邸给查封了。

安禄山身在朝外,知道朝廷内有杨国忠这样的人每天给唐玄宗“吹风”,保不齐哪天唐玄宗对自己翻脸。自己手握三镇,兵力又成倍于朝廷的情况下,面对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安禄山没理由不选择叛乱。于是,公元755年,安禄山打出“奉旨讨伐逆贼杨国忠”的旗号,发动叛乱。动荡八年的“安史之乱”,也成为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

唐玄宗为什么会将安禄山等异族任命为唐朝边疆节度使?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么做的?

李林甫为了避免边将入相成为自己的政敌,蛊惑唐玄宗使用寒族、蕃将为节度使。寒族在朝中没有根基,蕃将善武而少文,这两类人很难入朝为相影响李林甫的权势和地位。加上当时蕃将作战确实也有两下子,因此唐玄宗采纳李林甫的意见,任命了一大批蕃将,包括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名将。

唐玄宗为什么会将安禄山等异族任命为唐朝边疆节度使?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么做的?

使用蕃兵蕃将,是府兵制这个关陇集团政治基础逐步走向瓦解的结果,也是促使其彻底崩溃的原因(主观选择)。

蕃兵蕃将从本质上看其实是雇佣兵,从唐朝统治者的角度,选择他们有两层原因:

1、蕃兵蕃将确实具有值得一用的军事技能与军事素养,强大的综合国力、积极的边疆政策以及开放的民族政策与人才政策使得他们走上前台,成为唐朝保卫边疆与开疆拓土的重要依靠对象。

2、唐玄宗等最高统治者个人的角度,大臣、府兵从理论上是社稷之臣,而蕃兵蕃将与宦寺一样是私属的部下,号称有赤心一片的胡人只忠诚于皇帝一人,使得帝王获得了超越固有体制与机构的权力,运用之妙,得心应手,是非常爽的一件事。

由于上述原因,使用蕃兵蕃将有优势也有弊端,如果统治者有高超的政治手腕与不同武力集团之间的巧妙制衡,或许能玩得转,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制约其离心倾向,则很可能出现安史之乱这样的大混乱大动荡。

唐玄宗为什么会将安禄山等异族任命为唐朝边疆节度使?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么做的?

节度使是唐代所设的一种重要职位,掌管数洲的军民要政。权利极大,可全权调度所有兵权、人事权、财政权等资源。

唐朝是一个大有胡气的时期,皇帝们又热衷于开疆扩土,使于战争频繁。设置节度使就是应付这些战争,能快速高效的处理战争。

当时河北胡人多,胡化严重,民族问题严重棘手。朝庭为了解决矛盾。当时宰相李林甫为了自己的私利,保住自己宰相位置。向唐玄宗建议,重用胡人来做节度使。节度使这个官职做的好了,可以升到宰相级别,但是用胡人来做节度使,不管他干的多出色,最后也不能升为宰相。唐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重用了以安绿山等胡人为节度使,让这些胡人感觉到朝庭对他们的重视,这样使他们更忠心于大唐。胡人有了大权,胡人重用胡人自己,大用胡人,特别在河北三镇,响当严重,汉人胡化,反过来胡化了少数的汉人。

唐玄宗的这个决定大大的加速了这种情况恶化进程。最后终于形成了以安禄山为首的胡人掌握重权,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加速了唐朝灭亡的进程。

唐玄宗为什么会将安禄山等异族任命为唐朝边疆节度使?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么做的?

唐玄宗年少时杀太平公主,一位根基稳定了,但是皇族很多人对他心生芥蒂,当他爱上杨贵妃的时候,男人的智商就降低了,何况安禄山喜欢溜须拍马,深得杨贵妃赏识

唐玄宗为什么会将安禄山等异族任命为唐朝边疆节度使?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么做的?

唐玄宗任用安禄山等番将,展现出那个繁荣时代的文化历史大包容。更加突出当时强盛的军力。

唐朝李氏本来就是关陇贵族一系,传承自五胡十六国的西凉。对于番邦,排斥并没有那么大。

唐朝进入开元盛世之后,国力强盛,万国来朝,西域也融入进来,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繁荣时代。对于外族,唐朝是有信心统治他们的。据新唐书记载,唐朝一共369位宰相,有23位是外族。武将在开元之前有2人,天宝年间增加到9人,可以说玄宗对外族将领还是比较信任的。

造成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隋朝统一之前,经历了五胡乱华的时代,这时候的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大量迁到中原建立国家。他们后期大部分经过了汉化,融入了中原民族,很难进行区分。民族化差异减小。

宰相李林甫向玄宗建言说:「文臣为将,胆小怕死。而胡人不知书,做不了宰相。但是他们勇猛惯战。另外,又出身寒微,孤立无党。不如使用他们,给以恩宠。他们必能尽死保卫朝廷。」

李林甫的上奏是有私心的,但也获得了玄宗的认可,大量的外族将领这时候凸显出来。番将的英勇善战是毋庸置疑的,从一开始的东征高句丽,平吐谷浑,抵御突厥,吐蕃,汉人不愿当兵,没有这些番将,也很难创造这大唐盛世。就连哥舒翰和高仙芝这些名将也是外族人。

安史之乱的出现,并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番将,他们也在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当统治者蒙蔽双眼,只知享乐,却不体恤百姓,不关心朝政时,大厦倾覆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