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操控东汉王朝数十年,都没有称帝,为何曹丕一掌权就称帝了呢?

曹操生前已经加九赐,封魏王,大权在握。汉献帝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曹操离帝位可谓只有一步之遥,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踏出那一步,只作个无冕之王。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原因在于,称帝的客观条件不成熟,还有他对于称帝的主观意愿也不强烈。

称帝?那些士大夫们可不同意

东汉末年出了十常侍宦官集团,宦官成了全社会痛恨的对象。因为曹操宦官的出身背景(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曾经通过买官的手段当上太尉),他在那些自视甚高的门阀士大夫的眼中很不入流,很多人看不起他,包括他的发小儿袁绍。

尽管曹操有宦官的家族背景,但他对宦官集团并没有好感,甚至成为参加了铲除十常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曹操在宦官集团和门阀士大夫集团两边都不被欢迎。曹操是个文人,喜欢结交名士、亲近士族。一方面是因为想融入士族文化圈,另一方面也是意图洗去自己宦官的出身背景。但是,除了桥玄等人,大部分传统士族们都并不接纳他,包括他的朋友袁绍。

这是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寒族出身的内廷宦官子弟与外廷士大夫子弟,在思想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传统士族重视礼法,以经学为立身之本,按修、齐、治、平的儒家人生观来为人处世。而官宦出身的大多数是非儒家出身的寒族,他们虽推崇文辞,好智谋权术,不看重儒家那一套经义,更像是法家的强国之术。

东汉末年的政治时局,刘汉皇族已经疲软无力,天下诸侯割据,很难再出现一个振兴汉室的光武帝。天下士人都痛恨朝廷的腐败,怀念两汉盛世,光复汉室是天下士人的共识。士族阶级希望维持对自己有利的汉室统治旧秩序,所以以法家智术起家的曹魏想代汉的话,必须先消灭儒家的士族集团。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士族至东汉末年已经树大根深,曹操想以一己之力将其连根拔起是不可能的。东汉时局动乱,想平定天下也还要借助士族大夫的力量。所以,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向是用人唯贤,显得很开明。然而,开明的用人政策背后,曹操却执行了一系列大力提拔寒族出身的人才、打击豪族、抑制士族的政策。这使得法家色彩浓厚的曹魏政权与传统儒家士族的矛盾一直很深,以致于,后来士族门阀司马氏,联合其他士族取代曹魏。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曹操打着振兴汉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士人虽然骂他,但有汉献帝在那摆着,君为臣纲,就不得听曹操的号令。孙权曾经就给曹操传话:“我孙权愿意向你称臣,你就别当什么丞相了,干脆称帝得了。”曹操看到孙权的信,当时就是一番冷笑,向群臣说:“大家看看,孙仲谋这小子,心眼儿坏得很啊,这是要把我放在炉子上烤。”(是儿欲距吾著炉火上耶)

曹操心里明白,虽然他已经封魏王、加九赐,但天下人并没有认同他,尤其是儒家士族。就在汉献帝颁布诏书给曹操加九赐时,他手下的核心文臣荀彧就出来反对。对曹操说:“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荀彧在当时可谓是曹操最亲近的谋臣,都出来反对他,这让曹操大为震惊。身边的士人都反对他,何况天下的士人。从此以后,曹操安心的做他的魏王。

曹操主观上不愿意称帝

人的主观上的想法是在客观条件的的影响下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允许,曹操是个聪明人,所以他是不愿意称帝的。

曹操不愿意称帝,除了过不了儒家士大夫们那一关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特殊身份角色——“士”。曹操的文才可是响当当的,比著名的“建安七子”还要高。所以,不管士族阶级承不承认,文化圈里不能没有曹操的一席之地,他自己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士”这个身份。

曹操正是有了这一层身份,他才可以做一些皇帝都没法做的事情。比如说,诛孔融。孔融是孔丘后人,东汉顶级士族的代表。孔融自视甚高,眼尖嘴利又目中无人,常常出口羞辱曹操。孔融等顶级士族掌握着当时舆论,他当堂指控,天下大乱,都是拜曹操所赐,勒令曹操辞去相位。曹操有再大的度量,也不能忍这个啊。

曹操杀孔融,之所以没有造成类似于后来的司马氏杀嵇康导致天下士人不与之合作的悲剧,这是因为曹操充分仰仗了自己即是士人,又是汉相的特殊身份。不管他杀了杨修还是孔融,都不影响帝权与士人的合作。直至今日,嵇康之死仍然被称为悲剧,而孔融呢,人们只记得他小时候让过梨。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写到,“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以示自己对汉室的忠心。曹操常以周文王、周公为人生榜样,借《让县自明本志令》向天下人表明,我曹操至死愿当汉室的“征西将军曹侯”,永不称帝,算是对得起汉室,对得起天下士人了。至于自己死后,能否成为周文王,那就要听天命了。

曹丕为何称帝?

曹操时期,东汉朝廷分为三个集团,第一个是曹氏亲族(包括夏侯氏)和青州兵,第二个是反对曹操的士族大夫,第三个就是汉献帝为主的一些势力。曹操凭借个人能力,能够压制后两拨人,但曹操死后,曹丕就不得独自去面对这棘手的问题了。

曹操死讯一出,由原来黄巾军改编的青州兵就发生哗变,短期内造成了较大的混乱。因为他们只服从曹操一个人,什么少主曹丕,在他们眼里跟曹操无法相比。曹丕废了很大的劲儿,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为了防止他们造反,向他们无条件提供粮食和金钱,将他们遣散。

这次危机给了曹丕一个警示,和自己的父亲相比,自己的权威差了一大截,要想巩固自己的权威,必须给众人好处。尤其是曹家亲族和忠于曹家的文臣武将们,有必要让给他们看见些奔头,才能让他们对自己这个少主死心塌地。给什么好处呢?只有一个办法,自己当皇帝,让他们变成开国元勋。

但是,强行废除汉献帝势必会遭到朝内政治对手(之前提到的后两个集团)的反对。于是,曹丕想出了一个磨磨唧唧、半推半就的禅让办法。汉献帝无奈的颁布禅让诏书,曹丕假惺惺的推辞。期间,支持曹家的大臣们拼命的劝进,曹丕拼命拒绝。周而复返的表演了九个月时间,到了第四次禅让诏书下达,曹丕才扭扭捏捏的同意登基。

九个月时间,在曹丕看来是一个篡汉的缓冲期,就是要试试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对于大汉的忠臣们,这么长时间,如果没有胆量公开反对的话,那以后曹丕登基的那一天,就只能怪自己胆子小苟且偷生了。再有,禅位诏书是汉献帝自己下的,而且是反复下诏书,皇帝自己都不干了,等于给忠臣们一个台阶下。

三次禅让过程中,士人们不反对,那从此以后,就必须得承认曹魏的正当性。要不然,自己心里都说不过去。

汉献帝自己也是不得已,因为曹丕向他保证,封自己为“山阳公”位列普通诸侯之上,将来好吃好喝的供着,这么一来,总比和曹家硬磕丢了性命强吧。最后,汉献帝也得了善终,死的时候,曹魏以帝王的规格厚葬了他。

曹丕急着称帝,首先,是为了平衡内部矛盾,通过利益激励的手段,巩固自己在曹氏追随者心中的地位。其次,因为曹家“挟天子”在天下士人看来名义不正,通过禅让制称帝,可以纠正曹家权力的正当性。

曹操操控东汉王朝数十年,都没有称帝,为何曹丕一掌权就称帝了呢?

从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都后,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这期间的二十四年间,曹操实际上始终是所谓的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而汉朝名义上的君主汉献帝则一直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傀儡,没有任何权力,曹操执掌汉廷二十载,虽名为汉臣,实则为汉贼,特别是晋位魏王之后,曹操与皇帝的区别仅差一个名号了,已经时一个无冕之皇。

在在这期间也有很多曹操的心腹之臣进行过所谓的“劝进”行为,但是曹操每次都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似乎叱咤风云一生的曹操无心皇位,而最终曹操也并没有篡位登基,终其一生,仍属汉臣。曹操死后,魏王世子曹丕承袭魏王爵位,同年便逼迫汉献帝退位,同时登基称帝,建立魏国。继位不到一年的曹丕做了曹操二十多年没有做的事情,那么为何曹操终其一生没有代汉称帝,而曹丕登基伊始便篡位自立了呢?

首先,曹操事汉多年,一直为汉臣,对汉朝尚算有感情:

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迈出称帝的一步,在东汉末年各路割据的诸侯之中,曹操是最有资格称帝的,在同一时期,袁绍企图拥立皇族为帝,袁术甚至公然僭越称帝,反而曹操却没有废帝自立,并且始终声称自己为汉臣。曹家确实几代以来都是汉臣,但是到了汉献帝时期,曹操想要废黜皇帝取而代之,实在是易如反掌。但是曹操最终没有代汉称帝,而是只说了一句:“若天命在我,原为周文王。”

其次,曹操实际已经与皇帝无意,挟天子可以号令天下:

曹操虽然没有代汉称帝,但是在其身居丞相、威望期间,实际上已经与皇帝无异。曹操只要握有汉献帝,便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人即便在心有不满,仍然不敢公然称帝,并且只要有汉献帝在一日,孙权刘备集团就仍然为汉朝臣子,实际上与曹操平级,而握有皇帝的曹操便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而实际上所为的天子就是曹操自己,因为汉廷所发出的所有诏令并非汉献帝的意思,而实质上这都是曹操的指令,相反如果曹操代汉自立,那么手中的优势将会丧失殆尽,孙权刘备等人自然不会将他的朝廷封为正朔,自然也会纷纷起来称王称帝。尤其是自诩为汉室后裔的刘备更是会举起兴复汉室,讨伐曹贼的大旗。这样的买卖不划算,曹操自然不会做。

第三,曹操心中的夙愿尚未实现,心中留有遗憾,故未称帝:

曹操一生未曾称帝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曹丞相始终没能统一天下,所以不是因为曹操的野心太小而是因为曹操的野心太大,他要的是天下共主之位,而不是偏安一隅的皇位,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想打败吴蜀两国称霸天下,可惜长江隔断了曹操的希望,北方称雄的曹操最终都没有踏入江东。

第三,曹丕从未做过汉臣,没有曹操的威望,急需立威:

相比曹操的一生事汉而言,曹丕可谓是一天汉臣都没有做过,他自然不会对这个徒有虚名的朝廷有任何感情。并且,相对于刘备和孙权而言,曹丕资历尚浅,如果向其父曹操一样继续挟持汉献帝发号施令恐怕不会服众。并且刚刚继承魏王之位的曹丕需要一个正统的名号来肯定自己,并且,曹操留给曹丕的旧臣们也希望曹丕能够带汉称帝,这样自己就会因为拥立之功而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曹丕自己的小心思加上曹氏众臣们的劝进,是的曹丕迈出了其父一生未敢迈出的一步。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曹操操控东汉王朝数十年,都没有称帝,为何曹丕一掌权就称帝了呢?

曹操不称帝跟曹丕称帝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的基本盘或者说依靠力量不同。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都是法家代表,他们的依靠力量或者说基本盘是寒族士人,简称寒士,也叫庶族,也就是小地主。他们的对立面是袁绍刘表刘璋司马懿等人为代表的大地主,也叫庄园主,这帮人信奉儒家,满口仁义道德。

曹操一辈子都在跟儒家大地主作斗争,杀了很多人,也得罪了很多人,比如杨修,就是因为儒家信徒,所以被曹操杀了。司马懿曹操也想杀,但是被曹丕拦住了。再说司马懿不像杨修那么张狂,曹操也找不到他的把柄,所以活了下来。

曹操晚年已经控制不了这帮儒家大地主,但是态势不明显。曹操死后,曹丕就得重组自己的基本盘,但是好多曹操的旧部恰恰是他的清洗对象,不是他的助手。而他的得力助手恰好是儒家信徒司马懿等人。所以曹丕必须联合这帮大地主才能坐稳江山。对于这帮大地主来说,谁当皇帝不重要,汉家江山还是魏家江山也不重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才重要。

因此曹丕如果不想被这帮人抛弃,就得赶紧称帝,给这帮人一个名分,保住这帮人的利益。如果他不当皇帝,那么这帮人就会推出别人反对他,很可能他就被搞死了。所以只有改朝换代才能让他活下去,让曹氏家族活下去。

曹操操控东汉王朝数十年,都没有称帝,为何曹丕一掌权就称帝了呢?

说起曹操,大家可以说非常非常非常熟悉了,熟悉到“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地步。有关曹操的事迹太多了,我们大概说一下,曹操举孝廉出仕,以平黄巾起义起家,诛十常侍之乱、讨伐董卓、征徐州灭陶谦、吕布,官渡之战灭袁绍、远征乌桓,赤壁之战、平定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等西凉军阀,争汉中、襄樊之战战关羽,南下征孙权等等太多了,估计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了。

曹操是厉害的,从公元190年讨伐董卓开始到公元213年最后一次南征孙权,中间二十三年时间,灭了十多个割据一方的军阀。从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昌,到公元216年称魏王,用了二十年时间,统一了北方,平定了雍、凉,占有天下十二州中的九州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那么曹操在世为何不称帝,而作为曹操之子曹丕敢在一掌权就称帝呢?我想大家心中都有各种不一样的答案,我说说我心中的答案。

一、曹操的出身及顾虑以及心中的抱负。曹操祖上为宦官,世代为汉臣,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不断的南征北战过程中,曹操的官职一直在变,由孝廉——洛阳北都尉——骑都尉——济南相——西园校尉的典军校尉——东郡太守——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冀州牧——丞相——魏公——魏王,说曹操的官职升迁,只想说明曹操就算有汉献帝这张王牌在手,如果没有相应的军功,他是不可能得到认可的,地位也不会很高。相反曹操是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而且从官职说明曹操一直是汉室的臣子,是汉献帝正儿八经的封给他的,这点曹操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是曹操的出身和履历。

再说顾虑,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并起,想称王称帝的大有人在,但汉室犹存,袁术称帝天下共讨,当时天下未定,外部南有孙权,西蜀有刘备,内部效忠汉室的人大有人在,搞刺杀曹操事件时时发生,曹操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称帝的,时机不对,天下不稳。曹操心中的抱负是平定天下,看到天下太平,但经过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后,曹操在有生之年以无法平定孙刘,曹操老矣,只能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服老豪言,也只好发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的感慨。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曹丕为魏太子。

曹操在公元216年,称魏王,享受一切天子的待遇,俨然如天子一般,只是缺一个皇帝的名号了,所以作为一个务实追求实权的人来说,去要一个所谓的“皇帝”虚号,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曹操也没必要去称帝。

讲完曹操,再来说说历史有名的短命皇帝曹丕,有了老爹曹操打下的江山,还有老爹铺好的路子,曹丕的人生应该是很顺利的。相反,因为曹操的能力和威望太高,给曹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曹操死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边境反叛频繁,曹丕没有曹操高超的手腕和威望怎么办?只能通过称帝来维护自己内部的稳定,以称帝来巩固手下的人心,曹魏宗亲和当时的士家大族只有站在自己的一边,才能控制住局面。所以曹丕在继承魏王爵位后,加紧步伐去称帝,让汉献帝禅让,还得三次推辞后再登帝位,来赢得天下人之心,来证明自己得位正统。曹操的不称帝和曹丕的称帝都是由当时的时局所决定的,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或许这也是他们心中的最真实写照,作为优秀的政治家,他们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所负的使命和责任,曹操使得汉室得以在乱世持续了三四十年,而曹丕也使曹魏政权得到稳固。

曹操操控东汉王朝数十年,都没有称帝,为何曹丕一掌权就称帝了呢?

曹操实际上在当时已经有篡位的想法和步骤了,曹操并不是不想在自己这一代取汉献帝而代之。

我们只要稍微整理一下时间表就能看到,曹操和后来杨坚等人篡位时所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两样:

公元212年:春,正月,曹操还邺。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公元213年:五月,丙申,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又加九锡。十一月,魏国开始设置尚书、侍中和六卿等官职。

公元214年:三月,献帝颁发诏书,确认魏公曹操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公元216年:五月,进封魏公曹操为王。

可以说曹操篡位计划实施的是有条不紊,但是217年一场特大瘟疫直接把曹操篡位打算给吓回去了。

公元217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特大的瘟疫,这场瘟疫不但夺走了大量平民生命,许多被曹操倚重的大臣和勋贵也接连病死。比如在曹操比较倚重的“建安七子”中有5人死于这场瘟疫。(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刘桢)

要知道东汉最流行谶纬之说的,换言之,就是非常迷信“天命”,曹操固然是一世人杰,但是他也脱离不了时代局限性,可以说曹操也是很信天命的,他把这场瘟疫视作了上天对他准备篡汉自立的警告,所以公元219年曹操才会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

而且这里曹操做周文王的意思其实是说希望曹丕完成灭蜀、灭吴后再完成篡汉自立,毕竟周武王也没有在伐商以前就做天子啊。

那么为什么曹丕一掌权就亟不可待的篡汉了呢?

这是因为建安二十四年魏讽谋反事件深深刺激了曹丕。

为什么魏讽谋反会刺激到曹丕了?这主要是因为魏讽不是汉臣,而是魏臣。

东汉长期以来在政治上是“双重君主制”,所谓的“双重君主制”指的是士子对征辟他的长官有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诚。

而在公元213年曹操在魏国自行设置尚书、侍中等官职后,曹操的魏国和汉朝的关系其实已经变成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

也就是说出仕魏国的士大夫在法理上已经对汉朝没有任何义务了。魏讽没有法理上的责任为汉朝除掉曹操父子的。

魏讽所担任的西曹掾,可不是汉朝丞相的属官,而是担任的魏国丞相钟繇的属官。

之前针对曹操的叛乱都是汉朝大臣发动的,而魏讽叛乱则是第一次由魏国大臣发起。

这就严重刺激了曹丕,让他发现汉献帝以及汉朝影响力还是很大,如果不篡汉自立,只要汉献帝和汉朝还存在,那么针对曹家的叛乱就不会停止,而且叛乱已经从汉臣蔓延到魏臣了。

所以为了曹家的生命安全以及曹氏集团政治稳定,曹丕决定尽快篡汉称帝。

果然,曹丕称帝后针对曹家的武装叛乱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一直到影帝司马懿登场。

曹操操控东汉王朝数十年,都没有称帝,为何曹丕一掌权就称帝了呢?

首先,曹操没有称帝,不表示他没有称帝的野心和实力。

《三国志》记载,曹操后期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就是说,曹操曾经自夸,如果天下没有我曹孟德的存在,那么,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称王啊!那么,我们看曹操所说的要称王称帝的人都是谁?与曹操的关系是怎么样?

1,吕布。吕布占据徐州之后,手下有陈宫、高顺、张辽、宋宪等人。可以说完全有称霸一方的实力。最终被曹操亲征缢杀。

2,袁术。袁术实力最强的时候割据:汝南郡、颍川郡、河南郡、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广陵郡、沛郡,横跨了扬州、豫州、徐州部分地区等,整整三州十一个郡县800万户,实力强大。袁术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认为自己应谶语:“代汉者,涂高也。”所以称帝。称帝后被世人所不齿,曹操亲征袁术,杀袁术大将数人,大败袁术,后袁术病死。

3,袁绍。袁绍是袁术的异母哥哥,是庶出。虽是庶出,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家世显赫,后又担任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的总盟主,占据大城冀州。河北多名士,手下名人也很多,沮授、田丰、韩干、荀湛、颜良、文丑等人。自然有称霸一方的实力。官渡之战后,就江河日下,最终家族败于曹操之手。

4,刘表、马超、张鲁、孙权、刘备等人都是一时英杰,如果没有曹操的打压,最后发展成什么情况,不敢说了。

除了孙权和刘备,这些人在曹操征伐的30多年里,都是一方霸主,同时也都是在曹操的亲征下,被曹操打败或者投降的,因为他们曹操建立了功业,统一了北方。所以,曹操完全有实力,有能力,也有野心在东汉最末期,刘氏政权已名存实亡无德能控制中国之时称帝。但是,最终曹操却说了一句:“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矣。”周文王是谁呢?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定者,任用姜子牙,“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周文王没有称帝,称帝的是他的儿子建立周朝的武王姬发。其实,司马昭也有点跟曹操相似,自己不是不想称帝,只是由于个中原因,没办法,让自己的儿子称帝吧!

其次,曹操没能称帝跟荀彧、夏侯惇等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同年的5月,又加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216年被封为魏王,位在诸侯之上。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所有将要篡位的人,都先来这一套。像王莽、南朝的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篡位等都是这样,另外再玩个天象或谶语,然后就被禅位了。212年,曹操已经58岁,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少年了。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荀彧却站出来说了一番令他瞠目结舌的话来,荀彧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作为曹魏的头号建功者,说出这番话,表示不支持曹操,令曹操很是为难。曹操征伐三十余年,后方固守大本营的人正是荀彧,荀彧的作用就像萧何,不断在后方援助着征伐的前方军队,萧何被刘邦封了个第一功,荀彧的功劳自然非同小可,在这么关键时候,荀彧不支持曹操,令曹操很为难。同时,不光是荀彧,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还有表兄弟夏侯惇等人。夏侯惇与曹操都曾是汉官,又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在桓阶权曹操称帝之时,夏侯惇表示最好拿下蜀之后再称帝,意思是也不想急着让曹操称帝。这就让曹操非常的为难。最终到死曹操也没能称帝。曹操死后,夏侯惇还因为自己的这个劝诫而后悔,后来因此郁郁而终。

最后,曹丕急着称帝的原因。

曹操在220年初病故,曹丕在同年的12月篡位称帝。曹丕急着称帝主要原因就是急着“中央集权”。曹丕威望信誉完全比不上他爹,为了更好的中央集权,称帝是最好的办法。被禅位之后,魏政权就成为了人民心中的正统,是“天授人权”,既然是天授予的权利,那么在古代封建思想里就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从而能更好的统治自己掌权的地方。像司马炎的称帝也是这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