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敢称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曹操虽为魏武帝,但其魏太祖的庙号是儿子曹丕追封的。曹操本人并没有做过皇帝,不过他虽无号,却可以说是无冕之王。曹操生前已经加九赐,封魏王,在后人看来,可能离登基只差一步之遥了,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踏出那一步。那么,曹操之所以不称帝,真正原因只能是他真的不想称帝。曹操有没有过做皇帝的念头,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我们只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推测他关于称帝的客观条件和其主观想法。
曹操当皇帝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曹操有寒族宦官的出身背景,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曾经通过买官的手段当上太尉。东汉末年出了十常侍宦官集团,宦官成了全社会痛恨的对象。尽管曹操有宦官的家族背景,但他对宦官集团并没有好感,甚至成为参加了铲除十常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操喜欢结交名士、亲近士族。一方面是因为曹操自己是个文人,想融入士族文化圈。另一方面也是想洗去自己宦官的出身背景。但是,除了桥玄等人,大部分传统士族们都并不接纳他,包括他的朋友袁绍。这是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寒族出身的内廷宦官子弟与外廷士大夫子弟在思想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传统士族重视礼法,以经学为立身之本。之族子弟都是按照修、齐、治、平的儒家人生观来为人处世。满脑子三纲六纪,自视甚高,张嘴闭口大道理。
而官宦出身的大多数是非儒家出身的寒族,他们虽推崇文辞,好智谋权术,不看重儒家那一套经义,更像是法家的强国之术。这在重仁孝,以举孝廉为入仕途径的儒生眼里就是不入流。所以,曹操娶别人媳妇儿挨骂、玩弄权谋也挨骂。
再看东汉末年的政治时局,刘汉皇族已经疲软无力,天下诸侯割据,很难再出现一个振兴汉室的光武帝。天下士人都痛恨朝廷的腐败,怀念两汉盛世,光复汉室是天下士人的共识。士族阶级希望维持对自己有利的汉室统治旧秩序,所以以法家智术起家的曹魏想代汉的话,必须先消灭儒家的士族集团。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士族至东汉末年已经树大根深,曹操想以一己之力将其连根拔起是不可能的。东汉时局动乱,想平定天下也还要借助士族大夫的力量。所以,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向是用人唯贤,显得很开明。然而,开明的用人政策背后,曹操却执行了一系列大力提拔寒族出身的人才、打击豪族、抑制士族的政策。这使得法家色彩浓厚的曹魏政权与传统儒家士族的矛盾一直很深,以致于,最后士族门阀司马氏,联合其他士族取代曹魏。
曹操打着振兴汉室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士人虽然骂他,但有汉献帝在那摆着,君为臣纲,就不得听曹操的号令。孙权曾经就给曹操传话:“我孙权愿意向你称臣,你就别当什么丞相了,干脆称帝得了。”曹操看到孙权的信,当时就是一番冷笑,向群臣说:“大家看看,孙仲谋这小子,心眼儿坏得很啊,这是要把我放在炉子上烤。”(是儿欲距吾著炉火上耶)
曹操心里明白,虽然他已经封魏王、加九赐,但天下人并没有认同他,尤其是儒家士族。就在汉献帝颁布诏书给曹操加九赐时,他手下的核心文臣荀彧就出来反对。对曹操说:“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荀彧在当时可谓是曹操最亲近的谋臣,都出来反对他,这让曹操大为震惊。身边的士人都反对他,何况天下的士人。从此以后,曹操安心的做他的魏王。
曹操主观上不愿意称帝人的主观上的想法是在客观条件的的影响下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允许,曹操是个聪明人,所以他是不愿意称帝的。
曹操不愿意称帝,除了过不了儒家士大夫们那一关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特殊身份角色——“士”。曹操的文才可是响当当的,比著名的“建安七子”还要高。所以,不管士族阶级承不承认,文化圈里不能没有曹操的一席之地,他自己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士”这个身份。
曹操正是有了这一层身份,他才可以做一些皇帝都没法做的事情。比如说,诛孔融。孔融是孔丘后人,东汉顶级士族的代表。孔融自视甚高,眼尖嘴利又目中无人,常常出口羞辱曹操。孔融等顶级士族掌握着当时舆论,他当堂指控,天下大乱,都是拜曹操所赐,勒令曹操辞去相位。曹操有再大的度量,也不能忍这个啊。
曹操杀孔融,之所以没有造成类似于后来的司马氏杀嵇康导致天下士人不与之合作的悲剧,这是因为曹操充分仰仗了自己即是士人,又是汉相的特殊身份。不管他杀了杨修还是孔融,都不影响帝权与士人的合作。直至今日,嵇康之死仍然被称为悲剧,而孔融呢,人们只记得他小时候让过梨。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写到,“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以示自己对汉室的忠心。曹操常以周文王、周公为人生榜样,借《让县自明本志令》向天下人表明,我曹操至死愿当汉室的“征西将军曹侯”,永不称帝,算是对得起汉室,对得起天下士人了。至于自己死后,能否成为周文王,那就要听天命了。
曹操死后,历史也基本按照他设想的逻辑发展了。在汉室感天动地的三次禅让,和曹丕扭扭捏捏的半推半就中完成曹魏代汉。
无冕之王曹操在后世眼里之所以名声差,一半是因为他没有当皇帝,另一半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
如果曹操当了皇帝,唐太宗就不会说他,“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 儒生们也不会因他以士人的身份掌天下之柄,仗着才能高,好处两头儿占,骂他,“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
后人,尤其是现代人,了解三国历史,通常是通过《三国演义》。拿《三国演义》当历史读,往往习不得历史观,反而身上会染一身说书人的纵横家习气。张嘴闭嘴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为自己读过三国演义就能撒豆成兵、运筹帷幄,五千年往事信手拈来,现代国家大事谈于股掌之间。这样的风气,从出租车司机,到国学大师,无不沾染。你跟他们聊曹操,他们倒是不像千百年儒生那样骂他了,反而对他很推崇。细问究竟,竟然得益于《三国》曹操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厚黑学。如此说历史,说来说去,只会将自己变成个说书的。
曹操不敢称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时,曾经说过: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
不过,一般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调皮的曹操却受到了老师们普遍地喜欢。
体育老师喜欢他,因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赛都得第一,给老师和班级争得荣誉;
历史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曹操学得好,经传、典籍烂熟于心;
语文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每次诗歌比赛,他总是得第一;
但最喜欢他的是数学老师,因为曹操最精明,账算得好,从不吃亏。
曹操最喜欢曹冲曹仓舒,就是因为曹冲数学学得好,小小年纪就会称象。数学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聪明,所以,曹冲也就最讨曹操喜欢。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个数学问题,曹操深谙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称帝弊大于利,不合算。
没有人不想当皇帝,也就没必要用道德的标准去看待这个事,还是从利弊上分析一下这个事吧。
01
袁术、刘备这样的称帝,是曹操所不齿的。
袁术捡了个石头疙瘩,就以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称帝,最终只能被人取笑。
刘备好一些,到现在还有许多人给他擦脂抹粉,其实,刘备的境界比老曹还是差了一截。
刘备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华丽的衣服,喜欢犬马、音乐。这就说明,刘备从骨子里是贪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人。当然,这并没有错,谁不喜欢呢?
一个老板穿布鞋那叫休闲,一个农民穿布鞋是没有钱。一样舒服,给别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刘备没钱,就需要华丽的衣服满足虚荣心;曹操有钱,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样很酷。
由此看来,刘备、曹操都有个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刘备得到了益州、半个荆州、一个汉中,就憋不住称王了。比袁术是聪明的多,但与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点。
都清楚曹操的势力,是孙权的两倍,孙权又是刘备的两倍。就是说,刘备的势力仅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称帝,是因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华丽的衣服一样,不是他穿不起,是因为没有必要。
有没有感觉刘备、袁术称帝,就像“挣钱不多还穿个貂”一样,有点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统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说了很多的话,具体看一下他说了些啥: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曹操说自己本来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写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现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贵已极,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这显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话,也不仅仅是曹操谦虚,是他有更大的企图,也可以说是更大的格局。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曹操说,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还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说:我也就占据了一半多一点的天下,怎能称帝呢?否则,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吗?
据《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曾经对夏侯惇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豹眼以为,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话。第一,这说明了曹操还是想取代汉室的;第二,让曹丕取代汉室,自己做个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来,自己称帝弊大于利。
曹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不会为了虚名去做一些不利于自己霸业的事情。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响当当的官二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于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尽管地位显赫,但还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从骨子里就有大志,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让天下人彻底服气,绝不会贪恋那些虚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呢?
不能统一天下就去称帝,除了招致骂名,几乎没有实质的利益。
虽然在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后,献帝这个招牌已经失去了作用,但留着它没有任何坏处。
如果在曹丕时期能够一统天下,到那时候曹丕再称帝,曹操爷们那就风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难违,曹丕最终不能一统天下,这也让曹氏父子遭受了诟病。
其实,曹操并不怕承担骂名,他不会去考虑这些虚无的东西。根本而言,还是为政治利益考虑,弊大于利,所以才没有称帝。
曹操不敢称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个说法太多了,我也不清楚,可以这样认为,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第一呢,你想呀天子在自己手里,汉献帝在曹操的手里,其实称不称帝曹操都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去号令全国,历史上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源于此!
第二呢可能是怕刘备,孙权等诸侯称帝
红色星河吧,他并不是不想称帝,你想前期是反对的力量强大,局势还不稳,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此时曹操也不敢称帝,当时外有刘备,孙权等对抗实力枕戈待旦,内有孔融荀彧,程昱等拥汉派来不及清理,处理,后期曹操对内经过处理整合,内部已经稳固,曹操也基本做好了称帝的准备,但突然爆发的汉中之战和关羽发起的襄樊战役打破了曹操称帝的步骤!
也有人是这样说的,说在那时群雄逐鹿,魏蜀,吴天下三分的格局,其中曹操就控制着最强大的势力集团,拥有九州之地,最为庞大的人口,最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可惜曹操一生没来得及称帝,而实力弱小的刘备,孙权则先后称帝!
这期间汉献帝先后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不久曹操又自封为汉丞相,当有了与袁绍对抗的资本后,曹操果断脱离袁绍,并将袁绍集团消灭,一统北方!
曹操还没有来得及整顿内部,还没有肃清内部的拥汉派,而且外部还有刘备孙权等力量的对抗,曹操也因此不敢称帝,怕拥汉派反对他,更怕刘备以此吸引人才而发展壮大!
看看赤壁之战,不仅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顺势称帝的美梦,还造成了刘备的强大,让刘备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使得天下三分,曹操自此再无机会统一天下,本来曹操开始实施称帝计划,但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自此天下三分!
在公元217年春刘备突然发起汉中之战,此战惨烈而又紧张,又耽误了曹操称帝,随后关羽于219年七月下旬又发起襄樊战役,并且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迫使曹操差点迁都,这耽误了曹操称帝!
等到公元220年初结束时,曹操已经重病缠身,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奸雄曹操病逝,结束了其雄才大略!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份称帝,国号依然是汉!
就这样,曹操生病去世,所以曹操还没来得及称帝!
曹操不敢称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曹操离皇位一步之遥,为什么不称帝呢?
这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曹操官进国公,魏王,丞相,加九锡确实是一人之下了,而疆土辽阔,军致大权在掌,说要废献计是一句话的事,着为曹操本人来说是奉天子以令诸侯,也有人讲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坚是凭自己的智慧及武艺高强打出江东一片天地,而刘备也弄出个早已被冷落的皇叔头衔来称帝,为的就是师出有名,而曹操是打着奉天子的口号来平定天下,演义上不是有一段虚拟的诸葛亮骂死王朗吗?王朗就讲诸葛村夫不识时务,反朝庭之类的话,诸葛亮呢说刘备是正义之师,争吵的目的就是谁是正义与非正义,当然王朗被骂气死纯属扯犊子的事。
那么曹操就这样一心一意的来维护一个腐败的烂摊子大汉朝,本人看也没有这样纯洁,他是要先平天下,安民心,可惜的是老天爷没有让他多活几年,天下没有统一,曹操不会称帝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曹操能算第一人呢?他要的统一国家的理想,真正的大手笔,大家,如果国家统一了,曹操要称帝等于写个一字这样简单的事,曹操水到渠成时肯定会称帝的,反到不像刘备,孙权,弄块小地方自己做起草头皇来,曹操不想做一个一方霸主,还要落下骂名,不管怎么说曹操还是很注重名声的,再见!
曹操不敢称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曹操追求的是政治利益最大化,称帝的虚名对于曹操而言,是弊大于利的,拿曹操的话说,就是“不可务虚名而受实祸”。纵观曹操的一生,为人做事都是比较务实的,比如为除董卓,不惜牺牲自己,行刺权倾朝野的董卓,用人上,主张唯才是举,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懂得治国用兵之道,就可以量才委任以官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个个心怀异心,踌躇观望互相算计,曹操却独自孤军与董卓作战,所以说曹操一生办事非常的接地气。那么曹操不称帝有哪些利弊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实权派人物。曹操在讨伐董卓时,已经组织起来了自己的团队,文臣武将以及钱粮地盘都具备了,成为了一方很有实力的军阀,对于自己的这一班人马,曹操在军政上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所以曹操名为地方军阀,实则地方的土皇帝,称帝无法增加他的权势,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给别人落下叛逆的口实例如袁术称帝,马上就有人起兵讨伐。所以曹操称帝无益,不称帝无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曹操不称帝,需要汉朝天子的旗号。两汉王朝自建立以来,统治中国四百余年,先后经历汉高祖伐秦灭项、文景之治、武帝开疆拓土、宣帝威服匈奴、光武反莽复汉中兴、明章之治等盛世,对华夏族立下了丰功伟绩,汉王朝在华夏族心中的威信非常之高,在意识形态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正统地位,在当时的形势下,东汉王朝虽然衰弱,对地方已经没有实际控制权,但仍然是天下名义上的正统共主,谁也不敢公然挑衅,汉王朝在政治舆论上依然有着其它姓氏无与伦比的号召力,这正是曹操最看重的东西。曹操不称帝可以汉之忠臣自居,借拥护汉献帝之名,实则打着汉王朝中央之名为自己扩张地盘实力,同时逼迫汉朝皇帝授权,而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政治上取得了制高点。即便是后来称魏公、称魏王那也得在名义上得到汉朝皇帝的分封授权成人才行,只要汉朝皇帝还在,曹操篡权夺位的事就无法百分之百坐实。这也正是曹操不称帝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汉献帝代表着正统,曹操拥护汉献帝,自然能够招揽大量的士族阶层,汇聚天下能人,为己所用。因为汉朝皇帝所在的地方,就代表着政治正确,也是最有政治前途的,所以天下人才自然是趋之若鹜。毕竟大树之下好乘凉,站错了队,下场了就惨了。汉朝刘姓皇帝这块宝贝招牌,曹操自然是不愿意摘下来的,毕竟他老曹家没有人家那么强大的号召力。这也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称帝的最佳时机不到,自己不称帝留下汉朝皇帝的招牌,是对付孙刘两家的有利政治武器。曹操所做所为,最终目的就是要统一天下,君临九州的,他是要做统一王朝的皇帝的,所以天下没有统一,他就不会称帝,因为孙刘曹三家一直以匡扶汉朝的功臣自居,谁称了帝,谁就是叛逆,就是天下的公敌,就会失去天下人的舆论支持。不称帝,曹操挟天子就代表中央,孙刘两方就是地方政权,曹操就可以中央的名义号令孙刘,掌握居高临下的主动权,如果曹操称帝,则为汉朝叛臣,不但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还会给孙刘两家落下口实,一旦汉献帝被废,早就想称帝的刘备就逮到了自立为帝的机会,因为他姓刘,以皇族自居,他称帝会将支持汉朝的士人全部招揽过去,孙权也会名正言顺的趁机反曹,从而挣脱曹操的压制。这对曹操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曹操临死前,对曹丕讲,“二虏未灭,未可效尧舜”。曹操临死,都没有灭掉孙刘,自然不会称帝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曹丕继魏王之位,迫不及待的废汉自立,称帝建魏,果不然刘备、孙权也公然称帝称王,形式上统一的东汉王朝自此彻底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不敢称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46条回答。
曹丞相不是不想称帝,只是当时客观条件不具备。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点点来看。
第一,曹操是想称帝的,而且想的发狂。
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丞相,成为地位最高的权臣。
公元212年,曹操可以不用通报、携带武器、不需要穿礼服就可以直接面见皇帝。
随后8年,到曹操220年病死,他步步推进。
213年,曹操成为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公然有了自己的班子。
214年,汉献帝宣布,魏公的地位在任何一个诸侯王之上。
这还不算,216年曹操成为魏王。
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西汉刘邦去世之前,立有一个规矩,只有刘家人才可以称王,其余任何人不得称王。
而曹操打破了这个规矩,其中意图已经很明显了。而魏王的服饰和依仗已经同汉献帝非常接近。
到了217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车马服饰都已经和皇帝没什么区别。
那么,为什么随后到曹操去世的3年时间,曹操没有干脆称帝呢?
往下看。
第二,国家情况有所变化。
赤壁之战大败以后,曹操很快稳定了局势,还继续扩张。
211年,曹操进攻西北,花费2年时间击败韩遂、马超,平定关中平原,马超南逃投靠张鲁,韩遂则投降称臣。曹操顺带击溃西北羌族等少数民族武装,由此西北收归入曹操控制,大局已定。
213年,曹操南征孙权,花费近1年时间占据上风。虽没有给东吴造成沉重打击,却也遏制了赤壁之后东吴的气焰。
217年,曹操再次全力南下,打败了孙权,孙派都尉徐详求降 ,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由此南方相对平稳
215年,得知刘备已经控制四川以后,曹操立即南下进攻汉中张鲁。因为刘备如果从四川北上,首先就要进入汉中平原。曹操守住汉中,就可以将刘备困死在四川。
同年,张鲁战败投降,曹操占领汉中。
以上似乎一帆风顺,但218年就不同了。
刘备出兵大举进攻汉中,守将夏侯渊挡不住,曹操只能御驾亲征,坐镇长安。
然而曹军主力南调以后,乌桓鲜卑联军趁机南下,攻打河北等地。
双方鏖战到219年初,刘备在定军山大破曹军,斩杀夏侯渊,汉中被刘备夺取。
曹操打了个大败仗,被迫退回西安。
更要命的是,见曹操吃了败仗,荆州刘备大将关羽跃跃欲试,看来马上就要发动全面攻势。
而荆州曹军横征暴敛,不得人心,218年宛城老百姓虽已经归曹20年,因受不了沉重的税收和徭役,直接造反,试图投靠关羽。虽然曹操大将曹仁平叛成功,还屠城以恐吓,但民心不稳,荆州局势很危险。
可见,当时曹操尚且没有控制住强敌刘备,未来国家局势还很难说。
如果刘备继续联合孙权,分别北伐和南征,从几个方向夹击曹军,曹操还是有很大危险的。
这种情况下,曹操擅自称帝,除了搞垮自己以外,没有别的效果。
第三,称帝不是好事。
前面是董卓专权,试图篡位,结果天下诸侯讨伐,曹操也参与讨伐,最终董卓死无全尸。
随后袁术不知好歹的称帝,最终也是众叛亲离,军队土崩瓦解,老百姓反对,袁术吐血而死。
更重要的是,如果曹操是个草头王,自己称帝也就算了。
但曹操一直演戏,以汉朝忠臣自居,现在突然篡位不是自掌耳光,如何服众?
曹操手下也不是铁板一块,颇有些忠臣。
比如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跟随他多年。
然而,曹操强行成为魏公,荀彧竟然跳出来说此举不符合规矩。曹操大怒,随后将荀彧贬到乡下慢慢弄死。
铁杆部下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内部出现严重问题也是可能的。
最关键的是,这还会被政敌利用。
当时刘备已经自称汉中王,而刘邦当年就是汉中王,显然刘备已经打起来刘家、汉朝张政治牌,只是不敢称帝而已。
此时曹操如果称帝,等于帮助刘备上位来攻击自己。刘备可以顺水推手说曹操是奸臣、篡位者,自己则合法登基成为皇帝。
这对于曹操非常不利。
第四,身体原因。
曹操晚年虽多次亲征,身体却不好,有着较为严重的头疼病。
曹操当时也有60多岁,汉代老人平均寿命也就50多岁,曹操知道自己也活不了多久。
这种情况下,临死前做区区几年皇帝,又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做个拥有实权的大权臣。。
做皇帝的事情,留给儿子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