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和隋朝的命运为什么那么相似?秦朝和隋朝是如何导致灭亡的?你觉得千古罪人是谁?

秦朝和隋朝相似的地方,仅在于“命短”。

秦朝灭亡的原因,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篇》中早有论述。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翻译过来就是: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大秦帝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希望建立一个从制度到文化上,统一的帝国,将战国时期秦国的基本制度和手段毫无保留地强加给六国。战国时期,不同的地区的在治国传统和风俗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难以通过行政上在短时间抹平的。战国诸侯国的民性,吴起在《吴子·料敌篇》中有所描述,文化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秦人与楚人的对比: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

吴起阐述了,凶险恶略的自然条件塑造了秦人英勇好斗、不屈不挠的性格,和秦国政法的严苛,赏罚分明。相反,楚国地势开阔,政治比较混乱,人们比较慵懒,不够团结。其他的国家的风俗文化跟秦国也存在不少差异,所以,秦国强行将以自己的风俗文化为标准制定的政策,强加给统一后的六国。这就意味着,大秦帝国内时刻存在着,政治和文化上的巨大冲突。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也面对过,所以国家划分了那么多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县,为的就是解决国家统一后,不同地区中央政策与地方文化上的对立。可惜,大秦帝国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自己埋得雷,也得自己趟。

秦朝将统一前农民全员服兵役的制度延续下来,另外,还有一只罪犯组成的庞大军队。在无仗可打的统一年代,为了不让这些军队闲置,就毫无目标地四面出击,开疆拓土。修筑长城、驿路、新都咸阳、皇陵等浩大的工程。秦以扩张立国,四面出击,消耗国力的同时也积压了民愤。终于,在大泽乡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掀起了一场对秦统治者的反抗起义,大秦帝国在建立仅仅15年后,就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了。

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质上是皇权对门阀贵族削权失败,导致的权力替换。

隋唐本是一体,大隋的杨家和大唐的李家本是亲戚。不管杨家还是李家,都和“关陇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质上,唐代隋,都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流转。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走马灯似的来回更替,但皇帝不管真么换,都是“换汤不换药”。因为,皇帝换来换去,都是同一个势力集团出身。在历史上,这个集团被称为“关陇集团”。隋文帝杨坚,就是这个集团里面的人。他通过娶了独孤伽罗皇后,和关陇贵族里最有势力的独孤信家族联姻,逼迫北周皇帝禅位,当上了皇帝。

隋文帝杨坚知道自己相当于关陇集团的“代言人”,杨家的江山随时会后被取代的风险。所以,他想摆脱关中本位,创建科举制度,稀释关陇集团的权力。然后,废掉了亲关陇集团的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因为,他知道杨广与自己同样有摆脱关中本位的战略。

杨广登基后,将他爹创建的科举制度发扬光大,又开凿大运河,使得南北贯通,重用南方贤士。为了更彻底的摆脱关中本位,杨广采取了迁都洛阳这样激进做法,将政治中心彻底从关中抽离。然后,他又以征讨高句丽的方式,重构贵族们手中的兵权。在这一通折腾下,繁重的赋税终于导致地方起义,贵族们也趁机揭竿而起,最终李渊集团平定叛乱,建立大唐。

至于谁是千古罪人,秦二世和隋炀帝都不是。秦国开启了帝制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政治和地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不是个人能够预见和左右的。隋炀帝虽丢了江山,但他开砸的大运河,为南北的融合统一作出巨大贡献。因为在铁路出现之前,用牲口运送粮食到60公里外的地方,花费的成本比粮食本身还要高。所以,大运河的意义,在于帝国可以低成本地向南方投放军队和粮草,维护国家统一。

秦朝和隋朝的命运为什么那么相似?秦朝和隋朝是如何导致灭亡的?你觉得千古罪人是谁?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秦朝和隋朝在命运上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王朝都在建国之后对外大规模用兵(秦朝出击匈奴,吞并百越等;隋朝出征匈奴、吐谷浑、朝鲜等),对内则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并完善政治制度、大规模进行建设(秦朝修长城、疏通运河、扩建宫室、兴建皇陵;隋朝则营造大兴城、开凿大运河又迁都洛阳等)。

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对外大规模用兵以及对内大规模建设成为这两个政权被人民抛弃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造成这两个政权空前强大又空前短命的主要原因。

但是历史上很少提及,这两个政权之所以采用了类似的政策的原因又是在哪里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是在于这两个政权建立在空前混乱、亟需完成全方位的统一、否则中华文明将产生巨大倒退的关键时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秦始皇、隋炀帝等人在明知统一天下的战争已经导致民力凋敝的情况下依然采取了“暴政”——他们必须要转移国内矛盾,让整个国家统一于团结、统一于进步。但是上天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真正做到统一于团结、统一于进步的,是后世的汉朝和唐朝。汉唐之所以出现了多位明君并且空前繁荣,一方面是因为秦朝和隋朝留下了太多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秦朝和隋朝的命运为什么那么相似?秦朝和隋朝是如何导致灭亡的?你觉得千古罪人是谁?

秦朝与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一,秦朝享国十五年,隋朝享国三十八年,都是短命的大一统王朝。

二,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五十年的战乱,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的战乱。

三,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创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王朝。

四,秦朝建了万里长城,隋朝建立隋唐大运河,都是因为滥用民力,暴政而亡。

五,秦朝与隋朝都是因为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大起义,最终都是二世而亡。

六,在秦朝之后有强汉,在隋朝之后有盛唐,两个短命王朝之后都有一个强盛的王朝。

秦朝与隋朝的命运为何如此相似?

这是一个关于文明时代阶段迈进的问题。

按照西方的史学观,商周两朝称为远古时代,秦汉两晋被称为是古典时代,隋唐两朝是中世纪,两宋是火药时代。中国没有启蒙时代,因为在西方历史学家眼里,宋朝的灭亡其实就是说中国不存在了。

当然,中国的历史学家不这么认为,理论上无法反驳西方,只能按时代并立的原则,将元明列为火药时代,而清朝是启蒙时代,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则是近代。说清朝是启蒙时代真的不合适。

而宋朝则被认为是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将宋辽夏金时期与南北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并立为时代的过渡时期。

按照这样的时代划分,很清晰地可以看出秦隋两朝命运如此相似的原因了,因为他们都是“第一个”,既是旧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按照这个说法,元朝其实也算一个。

一,不到百年的国运,也算是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

二,元朝结束了唐朝崩溃以后,五代十国辽宋夏金长期的分裂。

三,元朝创建了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也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王朝。

四,元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并治理黄河,使得黄河继续向北流注入渤海直到现在。

五,元朝同样残暴,元朝之后的明朝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也算是万国来朝的辉煌时期。

导致秦朝与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说,就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就有了农民起义,就有了阶级斗争。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肯定的是正确的。不过,这个解释并不能具体分析秦隋两朝的专有特点,毕竟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都是这样灭亡的。

时代阶段的演进既然是造成隋唐命运相似的原因,那么也就说明了导致隋唐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时代阶段的演进。时代阶段演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陈述三个定义。

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出现新的内容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二:国家即最大地聚集财富进行地理环境扩大的政治权力机构,扩大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

三:国家意志即全体国民求生存和发展意志的集合,一个国家进行地理环境扩大就是为了满足全体国民求生存和发展的意志。

其次,从这三个定义出发,看时代阶段演进下,秦隋元三朝不得不做的事情。

一:铁器、钢、火药,这三样东西的出现和普及,是文明时代阶段迈进的根本原因。有了这三样东西,人类社会就能开发以往不能开发的地区,地理环境有了新的内容。

二:地理环境有了新的内容,对他们的开发权以及归属,就成为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争斗的对象。因而旧有生产秩序崩溃,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陷入了分裂与动乱之中。

三:当新的生产秩序建立,各地区新的地理环境得到全面开发,人口达到时代阶段的最大值,国家就需要统一并对外扩张,夺取地理环境,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秦朝、隋朝、元朝就是在需要国家统一,集结最强大的力量对外扩张,夺取地理环境的情况下成就的大一统帝国。统一是国家意志的需要。

五:最大的人口汇聚成最强的国家意志,国家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秦朝、隋朝、元朝,就是为了对外扩张而生的政权、

六:最大地聚集财富进行地理环境扩大是国家的本质。所以,秦隋元三朝需要开创性的社会制度以聚集社会财富,需要兴修水道河道驰道以便将各个地区的力量统一起来,一切都是为了对外扩张作准备。

七:国家的意志不可动摇,所以,秦隋元三朝无力是为了聚集财富滥用民力,还是为了扩张穷兵黩武,都是无法改变的。

最后,导致国家政权从内部崩溃灭亡的原因只有一个:国家财富饱和。

一:国家财富饱和即国家意志所需财富超过中央政权所掌控的财富。当国家财富饱和,中央政权所掌握的财富不够供应国家意志所需时,中央政权手中没有财富就无法运转,继而导致国家政权崩溃。

二:万里长城、大运河、驰道等许多伟大的工程都是国家意志的需要,秦隋元必须满足这个需要,当中央政权能够征收到的赋税都不足于满足这个需要时,横征暴敛就无法避免。

三:国家意志是全体国民求生存和发展意志的集合,当秦隋元完成统一时,国家各地区人民的意志就会瞬间汇聚成国家的意志而不可动摇。

四:然而,中央政权满足国家意志所需,完成各类工程的建设,扩建军队,对外征讨等都不是瞬间可以完成的,这都需要漫长的过程。

五:事关国家统一以及政权的生存,可不能等着慢慢做就行的。为此,秦隋元不惜一切就满足国家意志所需,用暴政来压制民力。

六:在暴政的过程中,又难于避免腐败。毕竟王朝新建,对整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了解和掌控并没有多长时间。中央政权对地方上的了解与地方上的实际情况难免有差别。于是在征调人力物力搞建设的过程,难免出现贫困地区征调的多,富有地区征调的少。

七:当征调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超过一个地区承受能力,超过某一阶层老百姓的负担能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横竖都是死。这个时候,暴乱就产生了,起义就爆发了。

八:中央政权为了完成国家意志所需,只能动用武力镇压,这又需要一笔财富。于是,整个国家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政权崩溃。秦隋元三朝都是农民起义的风火中倒下的。

九:政权崩溃,战乱与饥荒,导致人口锐减。当汉唐明三朝建立的时候,人口都是锐减得十分厉害,很多战乱的地区几乎十室九空。

十:人口锐减,全体国民汇聚而成的国家意志也随之消退。这个时候,汉唐明三朝不需要对外扩张了,因为自家的地都没有人种。也不需要修各种大工程了,因为已经有了,前朝已经建好,维护的费用就没有那么高了。所以,汉唐明三朝建立之初,都是需要人,而不是需要地。

十一:到了人口恢复以后,长期的统治下,中央政权对各个地区的情况已经熟悉,避免了施政的错误。同时,国家意志所需财富少,中央政权也囤积了大量的财富。这就为人口恢复后的扩张准备了条件。

十二:有人有钱,做了充足的准备。于是,汉唐两朝对外扩张版图成功,地理环境随之扩大,国家的意志得到满足,生产力有了发挥的土壤,也就有了生产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所以,汉唐经济发展快速,生产技术进步,文化昌盛。汉唐两朝走向辉煌。

元明清三朝失常,中华文明衰弱。

明朝与汉唐不同,对外扩张版图并没有取得效果,海外大陆扩张失败,郑和下西洋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收益。明朝除了打下了一段时间安南国外,并没有对外扩张,版图面积甚至不如前朝。

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汉唐的版图面积要远远超过秦隋的版图面积。

元朝与秦隋也不同,秦朝与隋朝,对外扩张,那是不死不休的,那怕政权覆灭,也要打到底,是几乎疯掉了的穷兵黩武。这才是正常的国家意志的展现。

元朝却没有坚持对外扩张,在征讨日本、爪哇、占城、安南等海外诸国失败后。元朝就停止了对外扩张,转而调整内部,缓和阶级矛盾。不对外扩张,这是不正常的国家意志。

元明两朝的失常,地理环境无法扩大,没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华文明便得不到滋养,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生产经验得不到累积,社会生产力得不到突破。于是,中华文明衰弱了。

汉唐两朝崩溃后,都是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割据,而分裂割据正是文明阶段的迈进时期。可是,明朝之后,没有长期的分裂割据,反而多了一个大一统的清朝。

元明清三朝失常的原因,这里就不说了。篇幅已经很长了。

再提一句,文明与国家的兴衰,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千古罪人,这个帽子还是不要随便乱戴。

秦朝和隋朝的命运为什么那么相似?秦朝和隋朝是如何导致灭亡的?你觉得千古罪人是谁?

秦、隋两朝都是盛极而衰,从大一统国家走向分崩的路,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大兴土木,掏空了国力,造成经济崩溃,在残余势力反扑或新势力取代中成为历史。

大兴土木具两面性,其一为了加强统治和享受的举措之过,其二为了抵卸外敌和繁荣经济的政策之功。第一、满足个人私欲之罪。

1、秦始皇大修宫殿,极尽奢华,并修筑了千古之谜的秦始皇陵墓,以满足这个史上第一个皇帝的享受和显示帝家的尊严。

2、隋炀帝以月使二百万人修建洛阳东京,以掌控中原和江南经济,避免长安供粮的窘境。主张是极有见地,但为了满足个人享受的私欲,奢华之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国力日渐趋微。第二、军事卸敌、经济繁荣之功。

1、秦朝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的六国残余势力的反扑,更有匈奴不断的入侵。由于匈奴游牧民族的特性,灵活机动性高,很难做到有效的防守,秦始皇下令改造和连接燕、赵、秦旧长城,并修建从临洮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彻底解决了匈奴犯边的威胁,保证中原的安定和发展。

孟姜女哭的是小家庭的破碎,没看到长城保证了中原千家万户的完整,虽然是对当时不人道的强征民丁的控诉,但掩盖不了长城当时防卸之功。

秦始皇开拓西南修建五尺道,并建立行政机构,掌控东南、岭南、北方边远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隋朝继续维护万里长城,并在朔方至灵武,榆林至紫河新修长城防卸突厥入侵。

以洛阳为中心,建造大运河,连接众多水系,形成贯穿南北的水路,使江南与中原紧密相连,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繁华,最重要的是保证了军事物资的运输。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修大运河,都消耗了巨量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急速消耗了积蓄的国力。再加上为个人享受的大兴土木,国贫民穷,最终被新势力的兴起而取代,成为昨日黄花。

长城依旧在,运河依旧流,虽然失去了战时的意义,但面对这些前人的遗迹,我还是很感慨。虽然一身骂名,后人隔得远了,也就看清了,瑕不掩疵,功在千秋。

秦朝和隋朝的命运为什么那么相似?秦朝和隋朝是如何导致灭亡的?你觉得千古罪人是谁?

我是六菠萝,我谈一下看法。

秦朝和隋朝确实都是短命王朝,他们如堤坝一样,看似坚固,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堤坝决口一样瞬间覆灭。两个王朝覆灭的过程虽然迅速,但都事出有因。

先说秦朝,秦朝的灭亡其实在始皇帝焚书坑儒时就留下了隐患。秦朝建立后,时代已经变了,但秦始皇仍然“卒用秦法”,即商君之法。对于六国贵族则严密监视,对于百姓则严刑峻法。

所以,“天下苦秦久矣”就是百姓的心里想法。陈胜吴广起义如星星之火,项燕等六国勋贵迅速起事。前206年,趁着项羽苦战秦军,刘邦抢先入关中,秦朝灭亡。

再说隋朝,隋朝的灭亡缘于隋炀帝三征高丽,每次动辄数十万大军。结果每次都惨败,由此导致的苛捐杂税繁重。杨玄感首先叛乱,随后瓦岗军、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纷纷揭竿而起,而并州李渊也与隋朝决裂,趁机攻占西安。走投无路的隋炀帝在东都被杀死。

说谁是罪魁祸首?秦朝的祸首在始皇帝,而隋朝的罪人则在隋炀帝。

秦朝和隋朝的命运为什么那么相似?秦朝和隋朝是如何导致灭亡的?你觉得千古罪人是谁?

任何政权的覆灭,都不能简单归结在个人身上。虽然作为政权权力运作中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帝,应该负有主要的责任,但是他们的政治作为,也不可能跳脱出时代的窠臼,这就好像,都好搞不清楚怎么发明蒸汽机,就不可能想象出火车轮船一个道理。

秦与隋,国祚都不太长,皆二世而亡,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两者之间,却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两个王朝都很强盛,君王在政治上也寄托了太多的理想,倾注了太多心血,但遗憾的是,过分地压榨民力,最终酿成了帝国大厦基础的崩塌。

秦王朝统一六国,是经历了六世百余年的积累,厚积薄发才得以成功的,而这其中关键的便是秦国制度上的优越性。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制度与当时刚刚进入铁器时代迎来人类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相适应,所以秦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然后以此为基础征服六国。

六国归一后,本来秦国应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将这套制度推广到六国,深化改革,巩固政治,毕竟这套政治制度在秦国真正完善也经过了长达50多年的时间,何况秦国之前毫无统治基础的关东六国?

但遗憾的是,秦始皇急于实现一系列的政治目标,在追求更远大的政治理想中迷失了自我,也忽略了客观现实,过分迷信武力。他这种急迫的心情,逼迫着秦朝的官吏队伍,加大了对人民利益的掠夺,本就没有什么认同感的六国之民,对秦王朝的怨恨也就更深了,而这些是埋下秦灭亡的祸根。

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前几代君主,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但凡王朝想要走得更远,开国几代君主,都致力于在大乱之后的生产恢复,着重于秩序建设,完善政治法令,鼓励生产,解决社会矛盾,如此使得王朝迎来一个高速的上升期,而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却没有这样的意识。

一统六国的霸业成就了秦始皇,但也让他在这份成就中迷失了自我,人一旦被成功所迷惑,那么追求更大更多的成功道路上,就会变得专断独行,罔顾事实,盲目上马,最终身败名裂。

隋朝的灭亡,跟秦相似的地方,也在于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想要成就更大的伟业,超越前代君主的作为,这种野心,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而隋朝当是的条件似乎也达得到,但为什么隋炀帝最后玩脱了呢?

其实,这还要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讲起,自南北朝大分裂之后,北朝的政治走向了一条不归路,那就是国富而民穷的发展道路。

所谓国富而民穷,指的的是国家为了扩张和更加强大的军事实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从人民身上获取财富,实现国家政府的强大。而北朝获取财富的对象不仅仅是一般小民,还包括了大量的世家大族,从这些世家大族手上夺取户口,获取更多的人口来收税,是北朝君王们一直所努力的方向之一。

所以,北朝的政治动荡不安,北魏—东西魏-北周,北齐-隋。这一些列朝代更迭后,到隋朝时,北朝这套政治根本终于实现了强大军事实力,完成了南北的统一。

统一了并不代表隋朝就不继续向天下搜刮了,隋朝短短十几年时光里,人口增长了很多,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隋王朝从巨室手中夺来的隐户,以及强有力的大索貌阅(人口普查画像登记)

而隋朝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吃都吃不完的常平仓,并不是说人民老百姓都很富裕,缴税徼得多,而是隋朝的税制比较坑爹,除了常规人头税,还有户口税,毕竟人口就那么多,为了增加税源,只能析户来实现户口的增长。

除此之外,隋朝通过几次义仓(民间为了应对荒年所建立的仓储系统,原则上不归官府管辖)管理不善事件,强制控制了全国义仓,并且开始强制人民缴纳义仓的粮食。义仓的存在本质上就是非官方非强制性的,可隋朝将其半官方强制化,而粮食只见进不见除。

这些制度的本身,就已经跟强盛的隋王朝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加上一旁虎视眈眈的世家们,隋朝的灭亡,其实从隋炀帝开始他星辰大海的征途,就已经开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