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梁山好汉招安弊大于利,宋江真的不清楚吗?
不少朋友《水浒传》看到宋江选择被朝廷招安时,“跪舔”朝廷官员的模样,便会肾上腺素上涌、血压升高,恨不得穿越到《水浒传》里手撕了他。或是,气的拍大腿,大声疾呼,“宋押司误梁山”。
说起梁山好汉,我们脑海中便会浮现,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快意恩仇、替天行道的画面。他们脱离社会制度、法律的限制,好像得到了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由”。所以,我们看《水浒传》的时候,就难免会把它当成一部武侠小说来对待了。
梁山的出路在哪?《水浒传》中所谓的“梁山好汉”,其实就是个“流氓团伙”。这里的“流氓”,并不是我们现代话语中的贬义词,而是古代社会中游手好闲、长期游荡在社会底层、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边缘份子。
上梁山前的宋江,原本是郓城的一个押司,总是自称“小吏宋江”。我们说的官吏,在那时候“官”和“吏”是两种角色,两个升迁体系。官,有真正的权力,而吏,说白了就是官手底下打杂的,一旦做了吏,这辈子想做官基本就不可能了。所以宋江虽是吏,但依然是个“入不了主流”的边缘份子。
看看水泊梁山的阵容,劫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还算是好人。横行乡里的小霸王周通、偷鸡摸狗的鼓上蚤时迁、开杀人黑店的孙二娘夫妇、跟在宋江身边的什么李逵、王英,那分明就是不干人事的败类。
虽说有豹子头林冲、等能人坐镇,但都是些“犯了事儿”、或不得志的边缘武官。从社会阶级来看,梁山好汉多是社会下层。所以小旋风柴进这样的士绅能够受到重视,但其影响力十分有限。后来,宋江用尽千方百计,也要拉卢俊义上山,为的就是这位北京大乡绅,在北方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一个组织没有战略目标,即使做大了也很难走远。和晁盖不同,宋江深知这一点。从上梁山,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梁山的未来出路。摆在他面前有三条路:
第一条,推翻大宋朝廷,自己做皇帝。大宋虽然内忧外患,但还远未到气数将尽之时。梁山对于朝廷来说,弱的像只蚂蚁。宋江不是妄人,有自知之明,这条路显然不现实。
第二条,割据一方,与朝廷分庭抗礼。这显然也有些不靠谱。怎么说呢,梁山有几万人马,没有财政收入,养活这些人靠的却是打家劫舍。梁山周边富人再多,也总有劫完的一天吧,那将来这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难道指望菜园子张清那点儿菜地吗?没有好吃好喝的伺候,先不说顶不顶得住朝廷的围剿,梁山从内部就得瓦解。所以才有三打祝家庄、打曾头市,这本质上都是战略扩张。
第三条,既然前两条路走不通,那梁山只能通过一步步具体的行动,弄出动静,让朝廷知道自己。再通过和朝廷的对抗,来展示自己的实力。最后让朝廷掂量掂量死磕的成本,逼朝廷坐下来谈判。这是唯一一条活路,实际上,宋江也是按照这一步走的,最终走上招安这条路。
梁山的“四分五裂”是个必然结果提起梁山“一百单八将”,总感觉是一个整体。事实是这样吗?其实他们压根儿不是一路人。最初的一些人是因为一个“义”字,聚在一起的。在他们心中,义的内涵是很简单的,就是别人怎么样对我,我就怎么样对他,而且要加倍。为了朋友要两肋插刀,报仇雪恨则一定变本加厉。
仁义的口号,对于一个小帮派可能好使,但是队伍越拉越大,对于后来梁山这样的几万人大型集团,显然不够用。“义”的标准很宽泛,如果谁觉得你办事儿不够“义气”,随时可以找借口另起炉灶。
考虑到这一点,宋江在晁盖死后将“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表面的解释,是好汉们虽然被逼上梁山,但心里是忠于皇帝的,由于此时小官吏、地主出身的头领越来越多,这种说法很有市场;但是,真正的意思是:从此以后,山上的弟兄们都要尽忠于宋大哥了。
梁山好汉,有的人想借助招安融入主流,报效国家;有的人却只想占山为王,快活一天是一天。这种战略目标上冲突,是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他们从来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招安与否,四分五裂都是“梁山好汉”们的必然结果。
《水浒传》梁山好汉招安弊大于利,宋江真的不清楚吗?
从林冲开始,大量的武官落草,水泊梁山已经有大江湖便成大社会,从林冲火并了王伦,跟死了晁盖,冲锋在前,功劳居首。卢俊义也白搭,上不了位,这还是明着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是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区别在具体的缘法行止。这林冲是明面上的,还有暗的,从宋江和各好汉的境况看,能有个好死,就足慰了,这已经是条不能回头的路。逼上梁山,就是写照。山东人讲义气,也是意气十足。
从国家朝廷的角度,这次是玩胜利了。最后也充分趋使了这股武装力量,达到了目的,不过手段有点龌龊,当然,也是上层斗争的结果,这一波过去,国家朝廷便没了后劲,逐渐走向衰败,灭亡。
《水浒传》梁山好汉招安弊大于利,宋江真的不清楚吗?
封建时代,战乱、饥荒、水灾、旱灾、暴政……人民流离失所后,只能啸聚山林。有些强人是天生的恶人,更多的是被逼无奈的良民。古代统治者也深知此理,招安往往是最佳政策,不费一兵一卒,还能彰显朝廷的仁德。即便武力剿灭,也往往是贼首法办,胁从不问。宋代比较宽仁,也是以招安为主,且许以高官厚禄。
官场的黑暗,宋江当然心知肚明;奸臣当道的时局,宋江更是比谁都清楚。宋江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招安确实是最好的出路。北宋如果不是有金兵入侵,还会持续不少年。宋江等人已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朝廷必定想法设法加以铲除。第二、招安符合大多数梁山人的意愿,尤其是那些朝廷降将,宋江当初笼络他们的筹码就是招安。如果不招安,梁山保不齐会发生内乱。
第三、朝廷有四大奸臣,但也有宿太尉那样的好官。况且奸臣历朝历代都有,即便他们权势熏天,也总有良善之人的活路吧。皇帝虽不英明,但也不算昏君、暴君。若是皇帝下决心铲除奸邪,不就天下太平了吗?第四、宋江对未来抱有幻想,对自己也有信心。他有一大帮兄弟,有忠君爱国之心,有官场生存经验,更有钻营笼络的本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