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究竟是个怎样的君王?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昏庸的君王,你怎么看?

说起隋炀帝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如果让中国大众评选中国历史上最昏庸残暴的皇帝排名,这哥们儿可能是毫无疑问的前三甲。评书《隋唐演义》里更是将隋炀帝说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但大家可能真的冤枉他了,真正的历史上隋炀帝杨广实际上是个颇有雄才的皇帝。

在隋朝打天下时,杨广是灭南陈的最高军事统帅,在江南广交义士,又取了南朝大梁皇族后裔,使他江南颇具声望。可能是作为次子,给哥哥设套取得太子身份的原因,成为了让后世不断抹黑他的一个污点。他登基后开凿大运河,又巡游天下,极力想要成为一个比肩秦皇汉武的皇帝。

但是,他这样的野心给他招致了麻烦。要知道,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不光依靠的是他在北周的政治资本,没有他老婆独孤皇后背后关陇贵族势力的支持想要夺取天下很难。独孤皇后出身名门,其父独孤信是关陇集团顶级军事贵族,母亲出身清河崔氏,是从汉朝直到唐朝的中国北方顶级汉人豪族。独孤信一生育有七女,其中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嫁给了当时唐国公李昞(后育有一子,名曰李渊),李渊(李世民之父)建立唐朝。这些大豪族靠着联姻关系,结成了庞大的关系网络。杨坚靠着这个庞大网络的支持,才篡夺了北周宇文氏的皇位,进而一统天下。

所以看似大隋朝是杨家的江山,但盘踞在关中的关陇集团是杨坚和杨广父子万万得罪不起的。 隋炀帝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登基之后就要极力摆脱“关中本位”,摆脱关陇贵族对他的约束。怎么办呢?那就是迁都洛阳,得罪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为了进一步弱化关陇集团的力量,杨广加大力度发展隋文帝时期开创的科举制。目的是要从贵族之外的平民中选拔人才,替换掉不听话的贵族官员。

当然,结局我们都知道,杨广失败了。因为那时候读得起书的人大部分还是贵族,能给杨广选择的平民并不多。再有,当时还是府兵制,所以大部分的军队掌握在管陇贵族手中。

没兵怎么办?想来想去,没辙,只能以打仗的名义征兵。于是朝廷开始征兵攻打高丽,想通过动员战争的方式改造贵族势力。问题是,朝廷没钱养兵,打仗还得靠贵族出马。几次出征高丽后,贵族终于对这位不安分的皇帝没有耐心了。于是各地势力发动兵变,天下大乱。

隋炀帝是个很有野心也很勤奋的皇帝,他在位时间里都在为摆脱关陇集团自己皇权的舒服。但在他自己根基并不牢固时去实施一些过激举措,又低估了贵族势力对此举的抵触力量的反弹。借用葛大爷的一句话说就是,“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隋炀帝究竟是个怎样的君王?

真实的隋炀帝,是一个年轻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个人,扬州历史上做了很大的贡献,如扬州大运河等……不过也是一个暴君。

隋炀帝究竟是个怎样的君王?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次子,在位14年。在位其间颇有建树,为隋王朝及后世立下了不朽之功,也落下了骄奢淫欲,弑父夺位,穷兵穷兵黩武的贬誉。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隋炀帝杨广的主要功绩有:

一、集举国之力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南北大运河的建成,在当时起到了运输大命脉的作用,使中国有了南北水运通道,不但提质了全国的水运交通,水利价值得到了质的提升,为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大运河可谓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伟大工程!

二、重视教育、开创科举。

  杨广在位期间积极兴办学校,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尤其是杨广王朝创办了科举制,通过科考来选拔官员,开创了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来选拔人才的先河,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平等h以机会,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隋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隋朝的科举制选拔人才,当今的中考、高考不正是改良版的科举制吗?

三、开疆拓土,巩固国防,扩大中国版图,发展经贸。一是派兵打败了契丹大军,使契丹长期无法崛起、强大而威胁中原。二是征服了吐谷浑,开拓了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的数千里疆土,并在新扩张的这片区域实行有效统治。三是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到甘肃陇西,经过青海横穿祁连山,一直西进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自打通了古丝绸之路,使隋朝与西域各国加强了沟通,西域各国商人纷纷到张掖开展商品贸易,中原的丝绸等工、农业产品也通过在张掖这个贸易市场输向西方,中西文化交流也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得到更广泛对接。杨广此次挥师西巡还开拓了疆土、安定西疆,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地区成为中国的版图。四是隋王朝还向东南发动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的版图南部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以及台湾等地,隋王朝的疆域得到了迅速的扩展。五是隋炀帝亲自发动了3次远征高句丽的拓疆战争,虽然由于各种原因3次征高句丽的战争均告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华厦文化带进了所到地区。

杨广王朝仅14年,便建立了数项惠及后世的旷世奇功,其功绩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是出类拔翠的,应该是有抱负、有胆略、有作为的杰出帝王。但杨广也被后人广为诟病,主要是其不顾国力,连年四周征战,大修宫殿和运河,几次南游江都,尤其是3次东征高句丽均告失败,耗尽了国力,没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导至民不聊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终至官民造反,反王四起,从根本上动摇了王朝根基。加上杨广政治手碗不硬,缺乏治国御臣之手段,兵权落到了奸臣手中,终被权臣宇文化及和李渊等推翻了政权,年仅49岁,仅当了14年皇帝便过早丢了江山,死于非命。所以杨广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缺乏政治智慧的君王。但绝不能算昏君,后人广为宣扬说杨广如何骄奢淫逸,沉迷女色,并以此判定是他是昏君是不公正的,试问历朝历代的帝王哪个不是三宫六院,佳丽无数?也有说杨广是谋害兄长杨勇而夺嫡,对此不少人也有疑问,杨广父亲杨坚可是文治武功的明君,母亲独孤皇后也是一位良母贤后,能允许杨广为非作歹?能明辨不了自已儿子的恶行?杨广兄长杨勇作为太子,肯定会得到父母的最多宠爱,最多信任,太子的权力无疑比杨广大得多,拥有的资源和支持自已的官员更多,接触父母的机会也更多,杨广就算天大本事也不能轻易谋害太子并使父母相信的,李世民还需玄武门之变才能废了太子呢!因此我宁愿相信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还有杨广弑父夺位之说,谁知道是真是假?

一句话,杨广是一位功远大于过的皇帝,杨广不算是昏君。

隋炀帝究竟是个怎样的君王?

隋炀帝这个人物兼具多种身份:关陇子弟、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历史拐点的关键人物、诗人、心怀大业者、暴虐的独夫民贼、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亡国之君等等。

隋炀帝杨广,父亲杨坚,祖父杨忠,出身于北周贵戚。炀帝祖父杨忠在西魏是仅次于八柱国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属于宇文泰缔造的关陇集团中坚力量。杨广母亲独孤伽罗,外祖父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下图为国博馆藏隋文帝像

有一首诗写“三百年间王气销,中原大半让胡苗,文皇功业今何在,并却南朝与北朝。”这是写杨广的父亲杨坚所建立的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杨广所接过来的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隋炀帝继位以后刚开始干劲实足,想缔造一个鼎盛的王朝:大修文治,兴学校、统一经学,兴起科举制取士。同时大兴工役,建东都、开运河、修驰道、筑长城。隋炀帝自己也西出玉门,北巡突厥,远征高句丽,希望建立不世之功。

下图为隋代五铢钱

但是正因为隋炀帝的目光长远又急功近利造成了庶民之苦,不懂得使民以时,自己也成了虐民的独夫民贼。能高瞻远瞩而不懂循序渐进,最后自己成了亡国之君。

隋炀帝好学而善属文,写宫体诗清新而动人,颇有江南民歌的气韵,相当明快而有感染力。如果以文采论,隋炀帝在古代帝王虽然不能拔头筹,但也算别具一格,独成风貌,反正比写了两万多首没一首脍炙人口的清高宗要强多了。

下图为隋代玻璃瓶

隋炀帝究竟是个怎样的君王?

对于隋炀帝杨广这个人,历来争议很大,有人说他残暴不仁、荒淫无道,有人说他独辟蹊径、创先河之事。究竟隋炀帝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仅从史书的记载上,并不能盖棺定论。为君者首先要看他对国家的贡献和对国家的影响,而不是评价他个人的品性。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揭竿而起,门阀之间争斗不休,最终隋朝走向了灭亡。但真正导致隋朝走向灭亡的是农民起义还是门阀之间的斗争呢?在我看来是门阀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了大隋的灭亡。隋炀帝杨广所做的很多事,在汉代就有类似的例子,只不过那个人叫刘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秦皇汉武中的汉武帝。隋朝一统天下之后国力强盛,创业之君隋文帝杨坚被外邦称为天可汗。杨广继位之后,开创了科举制度,为寒门之子改变命运提供了可能。开凿大运河,更是推动了了南北之间的水路运输和交通,这些举措都是利国利民、大快人心的。至于下扬州消耗民力,三征高丽有战无功,其实这些事无论是始皇帝嬴政,还是汉武帝刘彻都做过类似的事情,但他们并没有被人说成是无道昏君。因为评价他们的权威之作叫做《史记》,《史记》的执笔者叫做司马迁,是一个被称为“太史公”,立志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举个例子,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经过秦末的战争后,刘邦、刘盈、刘恒、刘启四代君主都选择了推行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来恢复西汉的国力。而隋末乱世结束之后,李世民能扬国威于外,这证明大隋的家底很厚,并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去休养生息,因为国力未损、国本未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隋炀帝究竟是个怎样的君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姓杨名广,又名杨英,小名阿麽,是隋文帝的次子。杨广容貌英俊,眉毛上端一对骨头高高突起,这种面相,据说是一种富贵面相。

杨广从小机敏聪慧,特别得到隋文帝及皇后的宠爱,开皇元年,杨广才十三岁,就被立为晋王,授予柱国、并州总管职务。不久,又被授予武卫大将军职位,随后又晋升为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 史书记载的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被后人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荒淫腐化的昏君。

据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记载,杨广自幼狡猾奸诈,以种种假象迷惑父亲杨坚和皇后独孤氏,并取得他们的欢心。继而又用心爱的女人香娘作为诱饵,对太子施美人计,致使太子失宠,从而争得了太子大位。

据记载,杨广取得太子大位后,便迫不及待地弑杀了其父隋文帝杨坚,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有人说,当了皇帝的杨广极尽享乐之能事,为了游玩,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数以万计的百姓死于劳役。人们还说,杨广为显示国威,三次亲自挂帅御驾出征攻打高丽,征调全国二百多万军队,结果因杨广纸上谈兵胡乱指挥,最终隋军以惨败而告终。后来在起义军和反叛军的威逼下,卫队逼宫,杨广被迫自尽。

  • 还杨广一点清白
然而,当我们理性地看待历史,就会发现,隋炀帝的过失和大隋的短促寿命也是各方面因素联合造成的。实际上隋炀帝有很多政绩,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只不过因为隋炀帝最终国破家亡、身败名裂,所以后人夸大了许多不好的事实。

传说隋炀帝谋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又说他后宫无数,全国遍地都是他的行宫和宫女,甚至霸占父亲的妃子。还说他下江南的时候,逼迫妙龄少女在岸上给他拉船。其实谋害亲生父亲的说法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持,杨广本人也并不十分好色,因为他的子女数远少于历代帝王的平均数,史书记录在案的嫔妃数量也极少。至于逼民女拉船,其实是明代小说虚构的情节,史书上根本没有记载。

另外杨广也不是不理朝政的昏庸皇帝,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又酷爱读书,文化水平很高。他勤于政事,实际上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杨广既有远大抱负,也有相应的能力,统治前期称得上是英明君主。

  • 政治家杨广
杨广对政治的见解实际上还是很高明的,他和他的父亲一样,都认识到门阀贵族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杨广登基后,决心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杨广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解决中央到地方的交通问题来解决门阀贵族的尾大不掉。杨广认为,门阀贵族的难于管理,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政令不畅。

当时关陇地区的中心是长安,隋朝的首都,一开始也是长安。但是杨广决定把首都迁到洛阳。杨广认为,迁都洛阳,首都位于天下之中间,可以大大加快政令执行的时间。而且杨广认为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增加交通的速度。

要加快速度,一种办法是修路,像秦始皇的“驰道”,是一种非常平整的马路,马车可以走得很快。但是马车的速度再快也有限,所以杨广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也就是真正高效的运输方式……水运。

  • 京杭大运河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在设法开凿运河以通南北了。运河断断续续一直在修,一直到了杨广统治时期还没修好,杨广举全国之力,把剩下的都修好了。

“要致富,先修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主要产粮区在南方。杨广修建大运河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南方的粮食运到洛阳,这解决了首都吃饭的问题。

不过大运河的好处可不止如此。大运河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中国面积太大,陆地行军成本太高,各地的门阀势力强大,尾大不掉难于管理,经常和中央叫板。

杨广认为,有了大运河,中央的政令便可以迅速抵达,沿岸的门阀谁要是敢对政令说个不字,一两天之内,中央军坐着战船就杀过来了。

另外,杨广设计的大运河,途径中国经济最富庶的地区,大运河沿岸安稳了,全国也就差不多都踏实了。

从各方面来说,大运河的意义,都是远超当时时代的。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大型工程,对中国统一、繁荣经济、增强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这一点古人也承认,包括唐朝人都高度赞扬过大运河的功绩。直到今天,我们仍旧享受着大运河带来的好处。

唐人皮日休那年过大运河,感慨眼前繁华,写过一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劳民伤财的伟大功绩
只是,生活在杨广时代的老百姓不会这么想。修大运河,相当于要跨越中国南北生刨出一条河沟来,也不管中间有山还是有丘陵,一律全都推平、凿开。这可不是碰碰嘴皮子的事,哪怕放到今天,都是需要举国动员的超大型工程。而对于只能靠人力的古人来说,这个工程庞大到简直难以想象。

杨广之前的皇帝们不是没有这种战略思维,而是挖不动、挖不起。并且,杨广还不只是修大运河。他还修长城,修驰道,还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他还多次出巡,每次都携带规模庞大的队伍,甚至携带整支军队。他游江南时修大龙舟,沿岸建行宫。

所有这些工程加在一起,慢慢地超出了隋朝国力所能够承受的极限。后来隋炀帝一直被塑造为荒淫无道的典型,实际上,是因为正史不详不实,野史盛行,传说鼎沸,诗文夸张,造就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昏君。

  • 为昏君挽回一点好
应该说,隋朝是一个有苦难有辉煌,有功绩有罪恶的王朝。

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实际上纵观历史,隋之后,中国才开始有了比较频繁的大一统,大一统的观念也才真正深入人心。另外隋的一系列政策,也为后来唐宋的文化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隋朝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但是它在政治上创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只这两点,就足以说明隋朝并非一无是处。

大隋创造的盛景,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当时的中国社会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幅员辽阔。这个时期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更值得一提的是:隋朝是唯一一个让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