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德国是有王室的,后来他们去哪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室被彻底推翻。
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不过即便威廉二世失去帝位,他依旧是欧洲最显赫的贵族之一,因为他所在的霍亨索伦家族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都算是底蕴最为雄厚的皇族。
除此之外,威廉二世本人还与包括英国国王、俄罗斯沙皇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统治者都有血缘关系。威廉二世在退位后选择前往中立国荷兰隐居。在那里,他也得到了威廉明娜女王的接纳与保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原本是想要惩治威廉二世,毕竟他是一战的直接发起者。作为主要战犯,他理应为各国所承受的损失承担责任。
只不过为他提供庇护的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拒绝了协约国所提出的引渡申请,毕竟威廉明娜和威廉二世也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最后在荷兰政府的斡旋下,协约国放弃了追缴威廉二世的责任,只是要求他公开发布声明,不再谋求德国或者是普鲁士的王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协约国也算得上是给足了霍亨索伦王室的面子。
后来哪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三十年时间内,希特勒的纳粹党上台执政,威廉二世以及他所领导的霍亨索伦家族依旧在德国国内有着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毕竟他的家族可是缔造了整个德意志帝国。
霍亨索伦家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时候,该家族的始祖布尔夏德一世便是在此时成为了索伦伯爵。
在往后的数百年内,霍亨索伦家族建立了欧洲工业化时代以来最强大的王国之一:普鲁士王国,该王国的军事力量一度冠绝整个欧洲。
在历代君主的英明统治之下,普鲁士王国先后赢得了多次关键战争——比如说反法战争,再比如说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普鲁士也确立了自己在德意志诸邦国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1871年1月18日,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威廉一世正式建立德意志帝国,成为该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没有霍亨索伦王朝就没有近代的强大德国。
如果没有霍亨索伦家族的崛起,那么德国的正统或许还在奥地利。
这也是为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明明霍亨索伦王室都退位了,但是在德国国内的影响力依旧不小。
威廉二世虽然之后一直都隐居于荷兰,可是他的儿子威廉王储却经常会回到德国。这位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及普鲁士王国的末代皇储,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德国时期都受到过礼遇。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当时的共和国总统兴登堡本身就是第二帝国的元帅,他本人对德意志皇帝有特殊的尊敬、忠诚。哪怕是自己成为了共和国的总统,但在办公桌上还是会时常摆放出威廉二世的照片。
而且那时候德国境内的保皇派势力也相当庞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希特勒以及他所领导的纳粹党能够在德国崛起,也同样有保皇派势力的支持。
在纳粹党上台执政后,虽然霍亨索伦家族拒绝与纳粹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是不管是威廉二世,还是他的儿子威廉皇储,都默许了纳粹党在德国的统治,甚至还主动帮助纳粹政权笼络当时德国国防军中遗留下来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军人。
可以说纳粹党能够稳固自己在德国的统治,和霍亨索伦家族的帮助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当时霍洪索伦家族还同意纳粹党在一些象征性活动中,使用霍亨索伦家族的各种仪式性徽章。
而威廉皇储本人也多次参加过由纳粹党所组织的各种集会。
1941年,这位皇储成为了普鲁士的王位继承人与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亨索伦家族再一次逃过清算。
虽然说在纳粹党上台执政的时候,他们提供过一些帮助,可是这样的帮助却是相当的隐晦,所以霍亨索伦家族成功把自己的财富保留了下来,直到现在为止该家族依旧存在。
——如今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领叫做弗里德里希,他出生于1976年,有爵位,还是普鲁士王位的继承者。
这位曾经的德国王氏后裔,现在依旧享受着人上人的生活,他自己以及他的家族在德国境内拥有超过1500万欧元的财富,这还只是仅公布出来的财产,肯定还有一些“隐性”是外界所不知的——比如说霍亨索伦城堡的所有权。
作为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贵族之一,他们现在依旧有影响力。理论上来看,目前霍亨索伦家族的领袖也就是弗里德里希亲王,甚至与英国女王还有血缘关系,毕竟在他的曾祖父和曾祖父那一代与英国王室就有通婚。
这也是目前很多欧洲王室的共同现状,虽然有一些王室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权,但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依旧享有着一些特权。因此,这些王室成员混得还是相当不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老公:菲利普亲王。
菲利普亲王除了是英国的亲王外,它还拥有希腊王位的继承权,是希腊的王子,所以说这些欧洲的老牌皇族的底蕴还是颇为强大的。
一战时德国是有王室的,后来他们去哪了?
一战时期,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是威廉二世,也是德意志帝国的末代君主,威廉二世在位期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895年,威廉二世生于柏林,他是前任德意志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与腓特烈皇后维多利亚的长子。1888年,继位不久的腓特烈三世因病去世,威廉二世继位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视察时萨拉热窝时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的导火线。一个月之后,奥匈帝国在德意志帝国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宣战。
紧接着德、俄、英、法等国家相继加入了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德、奥组成的同盟国与英、法和俄、美等国组成的协约国。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国宣布投降,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意志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一战结束之后,因与当时的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有亲戚关系,退位后的威廉二世便流亡到了这个一战中的中立国,余生便在此度过。1941年6月5日,威廉二世因病去世。
威廉二世与妻子维多利亚共育有七个孩子,比较有名的就是独女维多利亚·路易丝公主。路易丝公主的独女弗雷德里卡公主与当时的希腊国王保罗一世联姻,他们的长女索菲亚公主正是前任西班牙国王的妻子,也是现任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的母亲。
值得补充的是,由于欧洲王室联姻的现象非常普遍,威廉二世的母亲腓特烈皇后维多利亚正是被誉为“欧洲祖母”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长女。
一战时德国是有王室的,后来他们去哪了?
德国皇室现在在德国过的很好啊,霍亨索伦城堡就是他们家的私产之一。
(在我国霍亨索伦城堡的人气很大程度是靠着这二位,不过他们租场地的费用可不是给德国政府而是给霍亨索伦王室,霍亨索伦城堡现在是德国皇室和他们的施瓦本亲戚的私产,而新天鹅堡就没有被发还维特尔斯巴赫家族)
霍亨索伦城堡在德国其实是可以与新天鹅堡齐名的几个著名迪斯尼风格城堡之一。因为游人少而且交通不方便所以一直不能和新天鹅堡相提并论,但是因为袁弘和张歆艺在这办婚礼所以人气有了提升。这里今天就是霍亨索伦家族的私产,当然不是霍亨索伦普鲁士系一家的,他们家拥有城堡三分之二的产权,霍亨索伦-施瓦本系的后代拥有三分之一的产权。
(这位普鲁士王子是霍亨索伦普鲁士系的代表拥有城堡三分之二的产权)
(这位卡尔-弗里德里希是霍亨索伦施瓦本系的代表,拥有城堡三分之一的产权)
1918年德国爆发革命,威廉二世皇帝被最后的帝国宰相马克斯-冯-巴登宣布退位。但实际上威廉二世皇帝自己11月28日才宣布退位。皇帝退位之后皇储威廉曾经试图在军队的支持下登上皇位,至少为自己得到普鲁士王位,但是兴登堡因为担心导致内战和德国的分裂,建议皇储也到荷兰去流亡。
(在帝国灭亡以前皇储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在军队里也有了自己的追随者)
之后的德国虽然发布了一系列的反对各邦君主和皇室的法令,比如说魏玛共和国宣布没收所有君主的财产,为此还在1926年举行了公民投票。但事实上魏玛共和国存在一个非常强大的保皇党势力。从怀念普鲁士君主的旧军队到出身帝国传统精英阶层的高级官僚、外交官、金融家、大工业家都是皇帝复辟运动的支持者。
(流亡荷兰时期的威廉二世,随着年龄的增长保皇党人已经逐渐把复辟的希望寄托在他儿子威廉皇储身上)
比如说魏玛国防军的缔造者冯-赛克特将军就是一个公开的保皇党人,魏玛共和国的外交家和马克的拯救者施特莱斯曼也是保皇党人。霍亨索伦王朝能够复辟是他们最大的理想,但当这个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时候,先让霍亨索伦王朝回来就成了他们首先要完成的小目标,威廉二世皇帝住在荷兰的多伦城堡,不复辟绝对不回国给这件事增加了麻烦。但是到魏玛共和国的国内局势逐渐平稳的时候,威廉二世皇帝实际上已经不年轻了,而他的长子皇储威廉则正当年。而他其实1918年就试图在无法挽救父亲的皇位的时候,至少替王朝保住普鲁士王位,手段上比威廉二世皇帝要灵活的多。所以自然成为魏玛共和国保皇党人的旗帜。在施特莱斯曼的支持下,威廉皇储1923年就回到了德国,不但回到了德国还通过和普鲁士政府谈判拿回了遍布普鲁士的三十多处产业。霍亨索伦王朝其实在革命之后五年就回到了德国。
(最近很红的德剧《巴比伦-柏林》里保皇党人要暗杀施特莱斯曼然后发动政变,让威廉二世复辟,施特莱斯曼自己肯定觉得冤,他自己就是一个不掩饰的帝国怀念者,甚至把自己的外交路线写信报告给皇储)
从1923年到1933年之间威廉皇储和他儿子路易-费迪南是德国保皇党人的旗帜。在魏玛共和国里坚定的反对君主制的党是社民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还有后来德共,而天主教中央党则态度暧昧。但这几个当组成了大联盟内阁维持着德国的共和制。相比之下德国右翼党则或多或少的主张复辟,当德国右翼各党派在二十年代末开始趋于合流的时候,复辟成为他们团结起来的一面旗帜。比如纳粹党原本是一个草根路线的社会主义党。但希特勒从1926年就开始表示复辟君主制的必要性。1928年希特勒和胡根贝格会晤之后,复辟的问题成为掌握巨大新闻出版和传媒帝国的胡根贝格和希特勒合作的前提。也正是在这次会晤之后希特勒下令禁止纳粹党的报纸再继续发表攻击霍亨索伦王室的文章。
(皇储-希特勒阵线)
纳粹和保皇党人蜜月期的巅峰是1932年的总统选举,此时即将卸任的总统兴登堡宣布自己不再继续竞选连任。这时候右翼就失去了一个团结在一起的旗帜,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皇储威廉。但事实上以兴登堡总统为首的军官团并不希望一个霍亨索伦人以总统——》皇帝的方式复辟。他们更愿意以直接的军事政变的形式实现复辟。而且兴登堡在这个问题上也有私心,他曾经两次得罪过威廉二世皇帝,所以虽然他不反对复辟,但内心深处其实希望让皇帝在自己死后复辟。但皇储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所以他选择了最愿意支持他的右翼势力,那就是希特勒。
(希特勒内阁的部长们,右侧后排那位就是保皇党人胡根贝格,他一再宣称1933年和希特勒合作是他最大的错误)
1932年威廉皇储宣布竞选德国总统,希特勒则是他的支持者,一旦皇储当选总统就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个决定分化了德国的右翼势力,尤其是把那些根本不愿意承认魏玛共和国的贵族军官团和急切的想要复辟的保守派政治家分化了。于是当大部分肯投票的右翼势力都聚集在皇储-希特勒组合周围的时候,兴登堡竟然被自己的总理布吕宁说服也宣布参加竞选。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1932年的大选里保皇党和右翼势力站在皇储希特勒阵线,而社民党、中央党、工会这些左翼势力则力挺保皇的兴登堡。
(总统兴登堡和皇储威廉,这两个人在1932年险些对阵竞选)
皇储vs元帅的大选最后还是被威廉二世皇帝给阻止了,他明确警告皇储如果你当选就要宣誓遵守魏玛宪法,如果你真心宣这样的誓,你就不是一个霍亨索伦人,我就把你革出皇室。如果你违心的宣誓日后再违誓,你就不是一个绅士更不是一个霍亨索伦人,霍亨索伦人从不违誓。于是皇储只能宣布退出竞选,让后原本视皇储为旗帜的人只能转而支持希特勒。这就是为什么1932年希特勒如同政坛黑马横空出世,一举拿到第二位的选票。而兴登堡总统尽管战胜了希特勒,却在总统府公开抱怨说“我不是被我的人选成总统的”。他和布吕宁总理的关系也因此进入冰点。
(皇储和纳粹的蜜月期基本上到1934年就结束了,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德国的反纳粹势力,你会发现1934年也是很多人从对纳粹心存好感转而坚定的反对纳粹的一个转折点。)
1932年以后皇储依然通过他自己的路线保持着和纳粹党的亲密关系,同时又通过他的好朋友施莱歇尔保持着对军官的影响。人们寄希望于兴登堡,普遍相信兴登堡总统已经来日无多,人们希望在兴登堡总统死后以总统政治遗嘱的方式实现帝国复辟,让威廉皇储在兴登堡总统死后通过总统的遗嘱和军队的宣誓登上皇位。但是在兴登堡总统死前,希特勒已经利用军队内的布伦堡集团,推翻了皇储的好哥们施莱歇尔和他的追随者对军队的把持。而且在1934年6月的长刀之夜里还杀死了施莱歇尔一家以及施莱歇尔的重要追随者。1934年8月兴登堡总统死后,他的政治遗嘱里没有让皇储登位的内容,人们相信相关内容被写进了给希特勒的信里,但是希特勒拒绝公开这封信。于是皇储和希特勒终于分道扬镳了。
(战后的威廉皇储背景是霍亨索伦城堡,实际上霍亨索伦城堡并不适合居住,那里到1950年代才配备上了家具和艺术品)
(袁弘、张歆艺同角度皂片哈哈哈)
(威廉皇储的葬礼,相比不恢复帝国就不肯回到德国的威廉二世皇帝,威廉皇储的葬礼要更体面)
之后皇储继续和忠于自己的军人保持联系,一直到1944年7月20日的政变,之后纳粹希望逮捕皇储,但皇储却成功的逃脱。战败之后皇储一度被逮捕,之后被盟军指定居住地。但战后的德国并没有没收皇室全部财产,相反西德承认了战前普鲁士政府对皇室财产的发还政策,其中就包括霍亨索伦城堡。皇储死于1951年,保皇党人给他举行了皇室规格的葬礼,之后普鲁士王位和德意志皇位的继承人归属皇储之子路易-费迪南,今天的德国皇室保持着自己的城堡、宫殿和皇室产业,在德国作为众多前君主之一过着人生赢家的生活。现任普鲁士王子在霍亨索伦举行的婚礼在B站上还能看到。
作为霍亨索伦皇室财产的脸面和象征的霍亨索伦城堡,很早就对外开放,现任普鲁士王子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堡旅游,所做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图一的灯光秀、图二的城堡体验日和图三的露天电影。但是客观的说霍亨索伦城堡交通方面非常不便,一天只有两班车到城堡,而且从车站到城堡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登山的景色说实话远不如新天鹅堡。而普鲁士王子自己的帕拉梅拉就可以开进城堡,直接停在城堡的停车场里。
其实德意志帝国除了霍亨索伦王朝之外还有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三个王国的王室,还有一个1867年被吞并的汉诺威王国的王室,还有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等等一大票大公国和其他帝国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君主。其中萨克森-阿尔滕堡大公国的公爵是战后唯一选择定居在东德的德意志邦君。如果有人感兴趣我以后可以慢慢讲这些君主们的故事。
一战时德国是有王室的,后来他们去哪了?
其实现在仍旧还有德国王室,只不过他们已经不再是德国的主人,之前英国威廉王子与哈里王子成婚的时候,德国王室成员就曾经到现场出席并且祝贺。
所谓德国王室,也就是霍亨索伦家族,早在15世纪就成为普鲁士的统治者。
德国统一之后,霍亨索伦家族不仅是普鲁士的王室,而且也是德国的皇室,普鲁士国王也兼任了德意志的皇帝,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一战时代。
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德意志帝国的实力达到了鼎盛状态,但是这个身体不好而且性格乖张暴戾的皇帝,野心勃勃,因为意见不和就将铁血宰相俾斯麦赶出了朝堂。
出于各种缘故,在威廉二世的主导之下,德国发动了大规模对外战争,即一战。
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弄得德国元气大伤,终于不堪忍受的德国人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猪的十一月革命当中,作为皇帝的威廉二世被拉下了台,他被迫退位。
那时候德国的革命此起彼伏,威廉二世与其他的王室成员,被褫夺了德国皇室乃至于普鲁士王室的名号,只能到隔壁的荷兰避难,被荷兰安置在一个小镇中。
到了这个时候,德国已经不再是君主制的国家,但是德国王室仍旧存在。
当时的德国王室结局并不算差,好歹德国王室与英国还有荷兰王室之间,都有亲戚关系,英国等也不肯审判德国王室,时间长了之后,德国王室也就这么含糊了过去,没被惩罚。
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德国王室虽然想着复辟,但拒绝跟纳粹有所牵扯,也算保住晚节,这跟为了复辟不惜勾结日寇的逊清皇室,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威廉二世去世之后,霍亨索伦家族仍旧还保留着所谓的王室称号。
当然,霍亨索伦家族的王室称号完全是在自嗨,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的统治地,实际上就算是个大规模的家族,而这个家族仍旧以德国王室的名义自居,家族首领称作普鲁士亲王。
现在的霍亨索伦家族枝叶凋零,大不如当年,但是仍旧还算是有些小体面,比方说与欧洲各国的王室之间,都还有密切的联系,有啥活动的话,都有受到邀请出席。
此外,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国还有一座城堡与不少的土地,还有英国等国的王位继承资格。
当年的德国王室是整个德国的掌握者,如今的德国王室只不过是一群没落贵族自娱,他们坚守着所谓的王室称号不肯放弃,其实根本没啥实际的意义,以前的王室,如今就是普通人。
一战时德国是有王室的,后来他们去哪了?
一战过后,成打的王冠落地,幸运一点的跑去当寓公,比如说德皇威廉二世;倒霉一点的,则是一家子都没了,比如沙皇俄国的君主尼古拉二世一家,在物理意义上跟新上台的政权打成一片属于是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德皇威廉二世一家子在一战的落寞和结局。
(1)逃跑的德皇
当时间来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了,德军在西线战场节节败退,而德国国内的经济也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但是德国上层并没有把底层人民的死活当一回事,甚至强迫,最终激起了民愤,到了11月3日,有8万名德国水兵在基尔港举行游行喊着“要自由和面包,不要战争”的口号。
上街溜达喊口号这件事其实一开始还好,毕竟战争那么危险,大家有点怨言不过分,但是以德意志军队的特点,大家都要比较听话的,于是士兵们这种反抗的举动激怒了德军的军官们,他们觉得这伙人反了,于是他们开始抓人、杀人。本来水兵们就因为上级执意要他们送死而愤怒,结果看见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军官们居然屠戮同袍,于是在当地基尔港工人的支持下,水兵们进行了起义,反抗德国军官们。而基尔港的起义犹如星星之火掉落在火药桶上,于是德国全境都开始了反抗,连军队都倒戈了,那么其他人更是身体力行地反对战争,反对德皇,反对帝国,于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崩塌开始了。
见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倾,在德国的首都柏林的高层们开始谋划新的方向,打算在大变局下抓住新的机遇,于是两伙人开始斗法,一派是以艾伯特为首的社会民主党,这伙人是反对革命的右派;另一派是以卡尔·李卜克内西为首的斯巴达克派,他们要求德国建立一个苏维埃式的国家。但是这两伙人有一个公约数,那就是德皇威廉二世可以滚了,因为德国的战败需要有人来背锅,而这个人就是德皇威廉二世。
于是德国高层给出一个推翻德皇威廉二世的理由,那就是如果德国是一个共和国的话,那么其他国家就可能对德国网开一面,多可笑的理由,毕竟莫须有,政治不是讲道理。当然德皇威廉二世滚蛋的提议在德国是许多人都认同的,其中包括德国的军官们,因为他们觉得德皇就是实现和平的障碍。其实德国军队也不爱好和平,他们本质跟日本右翼一样,只是反战败,不过战败已经成为了定局,所以有个人背锅是必要的。
在11月9日的柏林街头,几十万德国工人上街溜达,要求德皇威廉二世滚出德国。当这场的德国革命在首都柏林爆发时,德皇威廉二世正在比利时斯帕的德军总部督战。后院起火般的兵变令这位君主异常惊讶。这个时候原本就打不下去的德军如蒙大赦,希望通过劝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而结束战争,于是在德军总部,德皇威廉二世遭遇了逼宫,先是德军的首席参谋总长鲁登道夫宣布辞职,职位由威廉·格勒纳接任。后者接任了岗位之后,就开始要求德皇退位,并且对其保证在元帅兴登堡的领导之下,德军会好好地撤退至德国,并且不会镇压革命。除此之外,其他将领也要求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皇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失去军队的支持,就连兴登堡都劝谕威廉二世退位。
德皇威廉二世一时之间进退维谷,万念俱灰,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觉得最坏的可能就是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称号,但是还是可以原本保留普鲁士国王的身份。不过帝国首相马克斯·冯·巴登却突然突然宣布把威廉二世以上两个称号废除。德皇威廉二世眼看大势已去,无奈只能跑路,他可不像跟表兄弟沙皇尼古拉一家被人突突了,于是在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马克斯亲王宣布皇帝陛下正式退位之后,德皇就决定离开德国,而德国的国家权力也正式移交给了社会民主党。在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后的第二天,他就带着一家麻溜地出逃荷兰,因为荷兰的王室跟德国王室也是亲戚。
(2)颓唐的王室
1918年11月10日,曾经威名赫赫的威廉二世走上流亡荷兰这条道路。尽管后来在巴黎召开的凡尔赛会议中明确规定将威廉二世定为战犯,指控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国际道德及条约的圣洁,反正就是罪大恶极,不枪毙个十几次都不解气。
但是荷兰的威廉明娜女王公开表示要收留德皇威廉二世,拒绝巴黎和会的要求,不引渡他受审,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而协约国中的英国皇室跟威廉二世也是亲戚,所以也不大好把事做绝,毕竟对穷亲戚赶尽杀绝不是一个好习惯,毕竟风水轮流转嘛,今天你把别人全家打靶了,明天说不定就轮到别人把你全家拖出去打靶,所以考虑到德皇一家的地位,巴黎和会没有彻底对其清算,于是德皇一家没被拉出去打靶。
德皇威廉二世一家在荷兰, 凭着与荷兰女王的亲戚关系,顺利拿到了一座小城堡,也就是多伦庄园,他们一家子得以苟延残喘。在他的小庄园里,他免除与在他落难时还愿意跟随他的官员和仆人的君臣关系,但是骄傲的德皇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头衔。但是一家子的日子过得不好不坏,但是和当初人上人的日子显然没得比,不过谁让德国输得一干二净呢?赔款赔得裤衩都快没了。
后来威廉二世在荷兰驾崩了,只留下两个遗愿第一个是在他死后的葬礼上不能出现有纳粹标志,但是纳粹党并没有听他的,反而借他的葬礼大做文章。第二个要求是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没办法复辟,那他的遗体就不运回德国安葬,这个遗愿却得到了纳粹德国的尊重,毕竟对于德皇威廉二世来说,王朝未复,何以家为?于是希特勒打消了把威廉二世的遗体迎回柏林举行国葬的主意,所以直到今天,威廉二世的遗体还安葬在荷兰。
(3)结语
相对于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德国士兵来说,威廉二世的下场其实已经非常好了,没跟沙皇尼古拉二世一样全家死光光,还算后来的魏玛德国对这位昔日君主有点人情味。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
一战时德国是有王室的,后来他们去哪了?
1871年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史称霍亨索伦王朝。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意志帝国已掌握在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威廉二世手中。如果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威廉二世是德国甚至整个欧洲当仁不让的男主角的话,那么当战争一爆发,威廉就将第一次沦为配角。威廉二世根本没有做好去领导德国巨大战争机器,指挥战争的权力实际上也因此转移到了参谋本部的容克军官团以及前线。
1918年8月,德国在西线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溃败。在此之前,俄国的退出战争还曾让威廉有过一阵似乎无限接近胜利的欢喜,但美国的参战惊醒了这场春梦。眼看败局已定的鲁登道夫此时决定卸下军事独裁者的担子,找到威廉二世要求立即停战,之后干脆化妆跑到了瑞典避难。
最致命的是,德国国内此时也爆发了革命。身才比利时前线的威廉此时还坚信军队是效忠他的,计划带军队回国平叛,但他的三十九个将军里面只有一个人给出了肯定的答复。11月10日,在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之后——他的首相马科斯亲王宣布罢黜威廉的皇帝尊号,威廉决定流亡荷兰。从此,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祖国。
(晚年流亡于荷兰的威廉二世一家)
幸运的是,和威廉有亲戚关系的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接受了他的政治避难,并且还坚决顶住了协约国要求引渡战犯的压力。就这一点而言,威廉比尼古拉二世幸运太多,让他在众叛亲离之时感受到了即使得意时也鲜少有的亲情。他可怜的表弟“尼基”一家1917年退位后曾有机会赴英国避难,但却遭到了另一个表弟乔治五世的拒绝,最后“尼基”一家在西伯利亚全部死于布尔什维克的枪口之下。
“我将返回,只有当德国人民乞求我来拯救他们的时候——召唤我,正如他们曾经的拒绝我!” 威廉在荷兰带着强烈的背叛感注视着一战后混乱不堪的祖国,他将魏玛共和国蔑称为“香蕉共和国”,坚持认为只有传统的普鲁士价值观才能挽救德国。他警告说,复辟之后“要让军官和官员们,特别是贵族们,以及所有背弃我的人流很多很多血,直至血流成河”。
即使国内有如兴登堡这样的铁杆保皇派,但威廉始终没有等到回銮的那一天。在流亡的痛苦煎熬之中,威廉走向了反犹主义。在共同的反犹价值观之下,威廉一度和上台前的希特勒走得蛮近。但威廉身上毕竟还有那么一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旧欧洲传统价值观,但他对于希特勒的寒微背景和粗鄙行事风格始终不能接受,坚信“新帝国不会从一个啤酒馆中产生”。
当希特勒的屠刀在1938年的“水晶之夜”终于砍向犹太人时,血一般的事实惊醒了威廉。“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对作为德国人感到耻辱”,威廉向自己的随从宣布,所有“正派的德国人”都应该大声抗议纳粹的迫害。
如此,威廉与希特勒彻底决裂了。当然,希特勒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德国复辟君主制。
在被逼离开帝位,去国离乡22年之后,威廉终于又有机会跟自己最热爱的的军队在一起了——1940年,德军攻入荷兰后,威廉眼含热泪着与德国军官们一起聚餐,心潮澎湃地将他们取得的辉煌胜利与18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同而论,他在位时的那些旧帝国荣光仿佛鸳梦重温一样都回来了。显然真正让皇帝激动的是普鲁士的尚武传统而不是法西斯主义。在威廉心目中,纳粹是纳粹,德国是德国,两者并不能划等号,他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些人的老普鲁士精神就像在1870-1871年那样,再度展现风采。指挥这场战争的主要将领,都是从我的那所学校毕业的,他们曾作为中尉、舰长和年轻少校,在我指挥下参加世界大战。”
从战争伊始,希特勒就一直期待着皇帝的祝贺,但一直无法如愿,直到法国战败后,威廉二世才并不情愿地发出那封著名的电文,称颂德国取得了“上帝恩赐的胜利”。但他仍然拒绝称颂希特勒本身的功绩,而是重复了腓特烈大帝在洛伊滕大捷之后演唱的赞美诗:“现在让我们所有人感谢我们的上帝”。
1941年6月3日,82岁的威廉二世在荷兰多恩驾崩。希特勒本希望将皇帝的遗体运回霍亨索伦王朝的龙兴之地波茨坦,他希望通过举行一次国家葬礼向王朝传统彻底告别,而他本人将作为这一传统的合法继承者出场。威廉此时做了或许是他一生最正确的一个决定,他预先否决了葬礼与纳粹发生联系的一切可能性,他在遗嘱中不无伤感地宣布,直到德国再次成为一个君主制国家,自己的遗体将永远不再离开荷兰。在荷兰多恩城堡公园墓地的墓碑上至今镌刻着皇帝的遗训,流露着他最后的梦想与失望:“不要称赞我,因为我不需要称赞;不要颂扬我,因为我不需要颂扬;不要审判我,因为上帝自会做此事”。
直至今天,每逢威廉二世的逝世周年日,都有一批支持君主制的德国人齐聚于威廉的荷兰多恩,为帝国招魂。
(荷兰多恩庄园的威廉二世之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