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一直饱受争议。

在不少反对者眼中,诸葛亮常年北伐,只是空耗国力,做无用之功。这种说法显然是一面之词,从三足鼎立的局势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实则是不得不为之、不可不为之。

首先一个原因是:名义上。

汉末乱世,曾有不少军阀都建立过政权,但得到世人承认的,唯有魏、蜀、吴三国。其他诸如袁术的仲氏王朝、辽东公孙渊的燕国,都被当成合法的存在。

而曹刘孙三家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帝国,则主要是因为其政权的合法性得到了承认。

曹魏居北方,曹操花费多年时间平定中原,占据了地理上的正统;曹丕继魏王之后,又胁迫汉献帝三次禅让。

其篡逆之心虽朝野皆知,但禅让制毕竟是儒家提出的理想方式,在王朝更替的背景下,它可以用一种较为和平的方式完成。

蜀汉的合法性,来自于两方面。

一个是刘备的血统,其为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属于汉室宗亲;另一个是刘备的政治立场,为“反曹联盟”的先锋。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名义上占据高位;故而吴蜀两国皆以“国贼”“奸贼”称呼,用以宣扬其篡逆形象。如此,他们便能名正言顺地对抗曹操。

当然,对东吴而言,其社会地位毕竟太低,故而孙权倒向曹魏后,开始在江南各地宣扬谶纬思想,以示天命在吾。

这种办法虽然有些蹩脚,却也让孙权如愿当上了皇帝。但碍于其“自导自演”的痕迹太重,导致后人都颇有微词;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承认了东吴的存在。

或许有人会说:在乱世之下,真的有人会在乎名义吗?答案是肯定的。

古人对名声的看重,要远超今人想象。至东汉时期,名士皆重名节而轻生死,无论是各种社会活动,而是进入仕途,名声都是重要评判标准。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儒家伦理体系的成功构建。世人皆重儒学、通经典,对圣人所言无比重视。凭借这层关系,大汉王朝才能在世人心中保持其权威性。

即便它后来崩塌,曹刘孙三家仍要以汉室名义建立政权。东汉王朝的三大政治遗产:法统、血统与谶纬,便分别为魏、蜀、吴瓜分。

正因如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蜀汉政权立国的基础。

说得更直白一点,刘备建立蜀国,虽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皇帝梦”,但他打出的幌子,却是“兴复汉室”。换言之,蜀国存在的主要意义,便是为了“攘除奸凶”,以延续汉朝江山。

参见刘备登基时的祭文,便能很好说明这一点,见《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这段文字的信息量很大。首先一点,汉献帝的建安年号只有25年。刘备之所以自称“建安二十六年”继位,便是为了将汉朝给续上。实际上,这一年当为章武元年(221年)。

其次就是,刘备在即皇帝时,将曹操、曹丕父子打成“奸凶”,称其“唯恐汉朝将亡”,这才建立蜀国。在此,刘备便将讨伐曹氏父子当成了蜀国成立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上,刘备更多是为了自己的霸业。如果他真的一心一意讨伐曹魏,便不会在称帝后匆匆进攻东吴。

对此,赵云曾表示反对:“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赵云的谏言很有大局观,也照顾到了蜀汉立国之基,但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也顾不得太多。

因此,当刘备在猇亭战败,病逝白帝城后,一些益州大族便蠢蠢欲动,暗中勾结南蛮,意图作乱。

碍于蜀国国力大减,诸葛亮一直等到两年后,才发兵南中各地,将叛逆一举收服。南中即定,收其金银、赋税、兵马、粮草,蜀国暂时恢复了不少国力。

在此情形之下,蜀国又有了用武曹魏的资本。因此,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的主要原因,便是为了给蜀国正名,以宣示其正统地位。

当然,以后来人的角度看,诸葛亮此举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对蜀国来说,北伐不仅能表明蜀汉的态度,也未必不能寻找到突破口。

一方面,曹魏的敌人不止有蜀汉一方,还有北方的游牧族、东南地区的东吴。曹操去世前,便同时面临多方进攻,心力交瘁。

以陆机《吊魏武帝文》中所言:“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曹魏虽然强大,但好虎也未必能架得住群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才会屡次出兵。

另一方面,曹操实行的一些政策,如“唯才是举”“民屯”“都督制”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对地方豪族做出了严格限制。

因此,三国时代的豪族中,北方大族的反抗最为激烈,其内部动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结合这一点可知,诸葛亮北伐的理想打算,便是解决曹魏内部的重重矛盾,加之东吴、鲜卑等盟友的相助,试图将偌大的曹魏政权拖垮。

就算不能,也能趁着曹魏内乱图谋好处,趁机进攻陇右地区,将其与汉中联为屏障。倘若功成,便能保蜀地数十年无忧。

只可惜,人有穷尽时。战场之上形势万变,曹魏一方亦不缺乏出色统帅,加之东吴、鲜卑等人皆有小算盘,这才导致诸葛亮的谋划未能成功。此为天命,非人力能及也。

参考资料:《三国志》

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从内因来说,像蜀汉这种以正统自居,由外地人控制朝廷中枢的边陲小国,如果统治者不主动北伐,且长期霸占着中央政府,那本地人就该造反了。即便不遭反,只要曹魏攻过来,本地人也会缴械投降,不会为外地人掌控的朝廷卖命。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问题,所以他才要以北伐缓解内部矛盾。

从外因来说,魏国整体实力虽然强于蜀,但曹魏的边防压力也比蜀汉大。诸葛亮完全可以趁乱赌一把。

公元228—234年期间,曹魏的南方受东吴的牵制,有十几万兵力常年驻守在襄阳和淮南地区无法灵活调度。东吴的存在,无疑就缩小了蜀汉和曹魏的机动兵力差距。

除了东吴这个最大劲敌之外,曹魏的北方还有鲜卑轲比能和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后来被公孙恭取代),这两股势力的实力也不弱。

就拿辽东公孙氏来说,其兵力约七八万,人口约六十万,是一个整体实力约为蜀汉三分之二的存在。魏国要防公孙渊,其在幽州和冀州的兵力就不能少。

PS:根据《晋书·宣帝本纪》记载,司马懿消灭公孙渊时,“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这还没计入乐浪、带方二郡的人口。如果再根据《后汉书.郡国志》对乐浪人口记载,公孙氏的地盘上,人口不会低于60万。(带方郡没有人口统计资料)

至于鲜卑部落,虽然人口不多,但草原民族善战,魏国不可能不防备轲比能入侵,而要防备他,魏国在北方并州和幽州的留守兵力自然也不能少。

另外,青藏高原的羌人时附时叛,魏国也要派兵力监视。

所以说,虽然魏国实力四倍于蜀汉,但魏国的敌人也多,其在扬州、荆州、幽州、并州常年保持了巨大的兵力部署,它的机动兵力和部署在雍凉地区的兵力,并不多。

PS:魏国在凉州的兵力未知。但根据凉州的人口(约为益州的8%)推算,其兵力不可能有很多。至多也就1~2万。

以街亭之战为例,当时曹真在关中的部队大约为五万,曹叡率中央军增援,派张郃领五万进攻街亭,此时魏军兵力约十万,与蜀汉的十万常备军规模其实是1比1比例。诸葛亮的兵力并没有很大的劣势,他完全可以通过北伐偷袭一把。

再一个,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凉州,也就是曹魏防御力量最薄弱的一个州。他以局部优势兵力撬凉州,实际上是以强凌弱,具备逐步蚕食魏国西北部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除了第二次和第五次北伐(第二次是配合东吴打石亭之战,第五次是自感命不久矣,没时间再逐步蚕食)外,诸葛亮其它三次北伐的进攻思路是以汉中为跳板,截断陇右与关中的连接,关门打狗,将凉州据为己有。

然后,蜀汉再以凉州为第二根据地,与汉中形成夹击之势,往东再谋取关中。

这个战略正是建立在一口一口逐步蚕食曹魏根基的想法上,并不是盲目的出兵,不知天高地厚的以卵击石,也不是故意打压魏延。

(若按魏延走子午谷偷袭关中的打法,蜀汉的主攻方向就在关中平原了,而不是诸葛亮的既定目标凉州)

总的来说,诸葛亮时代,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差距并非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么大。以诸葛亮的北伐思路来说,他西掠凉州,蜀汉是具有局部兵力优势的。而这种优势就是他两出祁山,三伐陇右的前提。

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阿斗继位。蜀汉政权进入诸葛亮时代。但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蜀汉,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是蜀汉。公元219年六月刘备称中王,那是蜀汉政权的顶峰。

这时的蜀汉跨有荆益,荆州虽然没有全据但也有三分一吧。人口在一百六十万左右,军队十六万。这时的蜀汉人口军队跟东吴差不多,是曹魏的三分之一。魏蜀吴三家分天下,魏占六分、蜀汉东吴各占二分。蜀汉在达到顶峰后,接连受挫。公元219年荆州三郡丢失,损失人口六十万。公元220孟达降魏,致使汉中东部的上庸房陵西城归属魏国。损失十多万人口。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刘备东征接连三次大败。夷陵猇亭之败、马鞍山之败、秭归之败。损失军队不详,有说四万、有说五万、也有说八万。魏人傅子的记录是八万。只知道黄权部万降魏(晋书:黄权愿以千万人当寇。据魏书黄权和庞林、史郃和三百一十八名中低将领投降)张南率万人在夷道战死。因为张南把孙桓五千人围在夷道,所以推测不下万人。夷陵猇亭之败,损失不详。只是说吴军破四十余营。马鞍山之败损失万数。秭归之败损失不详。就算是损失五万人,那也是蜀汉精锐。损失文武三分之二。(按三国志中有名字)所以说诸葛亮接过的蜀汉政权,已经烂的不能再烂摊了。刘备死是当年南中诸郡皆反。

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准备北伐。在其一生中进行了五次北伐。 很多人讲是诸葛亮姜维等人的连年北伐是穷兵黩武,蜀汉的衰弱也是他们造成的造成的。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虽然说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伐中原。次数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大多是很小规模的。论北伐次数规模东吴远胜蜀汉,东吴北伐次数超过二十次。但却从未有人讲东吴穷兵黩武?像明朝洪武永乐五十年间十三次北伐,规模是蜀汉的五倍十倍。也没有人讲穷兵黩武?像唐朝唐太宗二十三年间对外讨伐战争,至少有十七次以上。怎么没有人讲穷兵黩武?东晋南宋不北伐,还遭不少人骂。 其实大多数人不过以成王败寇来论。假设蜀汉统一了中国,别说是十六次北伐。就是三十六次北伐也不会有人讲穷兵黩武的。

曹魏的人口军队五倍于蜀汉,经济更是无法相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无变,一路北伐岂能成?诸葛亮是非常清楚。蜀汉这时又处于虚弱时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我认为是:

第一以攻为守

公元220年曹丕下诏询问众臣,问刘备会东征东吴吗?群臣都讲不会的。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关羽死了,蜀汉胆破,没有力量进攻。只有刘晔讲肯定会的。三国志: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刘晔的意思是讲蜀汉虽然是小国,但刘备的策略是依仗军事力量辉武扬威。肯定会兴师动众显示他的力量有余。

可以说诸葛亮也是采用这个策略。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刘备死后,魏国已经不把蜀汉放在心上。曹丕连续用兵伐吴,五年间就三征东吴。曹丕是急切想完成一统天下。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三国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而魏略的记录: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所以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还能进攻。

不主动进攻,难道等着别人来打。曹丕称帝后,魏国不少人认为:蜀汉东吴凭山川重险三江之固,阻挡魏国统一。我们不如屯田练兵,数十年后魏国益强。蜀吴衰弱,那时再讨伐可一统。但是曹丕不接受,反而在五年内三征东吴。电视剧三国曹丕讲人生有几个数十年,岂能等那么久。虽然是电视剧,但说出了历史中的曹丕想法。魏国地盘是占据田地最好的中原,人口也比蜀吴加起来还多。如果大家一起发展,蜀吴怎么也发展不过魏国的。正是由于蜀吴频烦北伐,再加上前期魏国周边的游牧民族。魏国一直没能安心修养生息。 公元240年后魏国再次准备大规模屯田,将来用于讨伐蜀吴。司马懿令邓艾在淮南淮北屯田,开凿河道修水利通漕运。邓艾讲:用五万人屯田,六七年间,可积累三千万斛粮食在淮。这些粮食够十万大军吃五年。然后借此伐吴,胜算就非常大了。东吴收到消息立马派十余万人马北伐,主要目的是破坏屯田。破坏屯田,东吴掘断一些大坝,水利设施毁坏。一些屯田被淹,一片汪洋。之后魏国派驻更多的军队保护。每逢有战事,粮草能直接通过漕运到前线。(几年后又把邓艾派往西线)东吴却陷入南鲁党争中,此次北伐后。坐视魏国在淮南北屯田成功。 曹魏在凉州秦州雍州也有屯田(凉州秦州为东汉的凉州,雍州为东汉的司州一部分)司马孚讲:对付蜀汉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每次蜀汉军队入寇,关中的军队挡不住。每次都要调洛阳中军去支援。要再派驻两万步骑去关中。但关中连年战乱又多贼寇,粮草不足。应从冀州调屯田兵屯于上邽。秋冬习训练,春夏修田桑。这样关中粮草才能更充足,防御蜀汉也更容易。 邓艾到了西线雍凉秦州也是开始着手深一步屯田。并上书朝廷: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三国志讲: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所以说蜀汉能让邓艾安心的屯田,将来伐蜀吗?这时姜维每次要大举北伐,费祎只给他不到万人。如诸葛亮在世必然会大规模北伐。一来破坏魏国的屯田,二来也可趁机蚕食。

第二蚕食魏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二次北伐攻陈仓(支援东吴)、第三次北伐攻下阴平郡武都郡、第四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五次北伐武功五丈原。除了第二次北伐是支援东吴外,其余都是蚕食雍凉。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就曾上书阿斗: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这也是诸葛亮不打长安打陇右的原因。因为蜀汉尚无跟魏国决战的实力。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也是考虑到魏的实力太强。所以才不采用魏延占领长安潼关,切断雍凉跟魏国的联系。改为攻占陇右,切断魏国跟秦州(陇右)凉州的联系。公元228年北伐,陇右四郡的南安、天水、安定郡皆降。只有陇西郡坚守。(红色部分就是陇右)

所以说诸葛亮并非完全否决魏延的计策,只是有所缩小。诸葛亮的策略是切断陇道,一举拿下秦凉两州。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当时司马懿讲根本不用担心。郭淮反对,那样才对魏国威胁大。三国志郭淮传: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建立,立马在那里布防。营寨还没建好,蜀汉军果然来攻。后来姜维北伐也是采用当年诸葛亮的策略。三国志: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 (红色部分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切断凉州和西域跟魏国的联系)

当诸葛亮进行第一北伐时,选择进攻陇右五利。 第一出其不意:公元227年诸葛亮到汉中时,魏明帝就想伐蜀。大臣劝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据险防守。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就派曹真在长安西边扶风郡郿县一带布防以阻止诸葛亮进军关中。三国志: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伪装主力做出向郿县以进军关中,诸葛亮率主力进攻陇右。据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就是说当时魏国大臣都没猜到诸葛亮攻陇右而不进攻关中。诸葛亮隆中对就讲益州之众出秦川。出师表也讲还于旧都。谁都没有想到诸葛亮真正目的是陇右。 第二陇右有粮: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上邽也有粮,后来北伐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麦。 第三秦凉魏国统治力量弱:诸葛亮采用的是向魏国力量薄弱的地方。诱羌胡叛、切断陇道,一举拿下陇右以西(凉州、雍州西部)。而雍凉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攻陇右,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公元233年鲜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第四拉长魏国支援补给距离:陇右诸郡距距离蜀汉近魏国远。距离蜀汉不过六七百里,但距离魏国洛阳两千多里。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第五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关中):拿下四郡后可进军关中,收降四郡兵,招纳羌、胡扩充实力。三国志: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

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降,只剩陇西郡在坚守。这时魏国已派张郃率五万援军救援陇西郡。诸葛亮派马谡去街亭就是为了挡住张郃为大军攻取陇西郡赢得时间。当时陇西官员讲如果蜀军能切断陇道并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打陇西郡就会投降。三国志裴注: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马谡只要挡住张郃一个月就够了。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也就是说马谡守街亭只是守不到十天。当时诸将是推举魏延或吴懿去守街亭,诸侯亮不听众人的执意用马谡。 马谡只有在街亭挡住张郃援军一个月以上,陇西郡一破。诸葛亮就能率军回师跟马谡内外夹击张郃。张郃援军一破,曹真根本兴不起什么浪。等到魏国再集结大军前来。则陇右城已固,诸军足办。蜀军所在深险。

蜀汉把秦凉消化后,又可趁机向东进逼长安。虽然雍秦凉残破,但确实是一块值得经营的好地方。汉巴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但蜀道难于上青天汉中地理堪为天狱。粮草很难运送到前线。刘备当年东征打一年都不缺粮,那是因为水运比陆运至少节约三倍。路蜀地难走的路相比至少在五倍。蜀汉军队可在雍凉秦屯田,再召抚四周的汉朝遗民。东汉末大乱时很多汉人跑到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去了。例如高昌国是汉魏遗民建立的。魏书: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就是说他们是汉末魏末时迁到那的,在晋朝八王之乱后建立国家。后来想归附中原王朝,当时北魏没有接受。他们的礼仪跟汉朝差不多。

第三自古偏安者不能久存

电视剧三国中,阿斗问诸葛亮。魏国并没有打我们,反而我们频繁打人家。大家相安无事不好吗?诸葛亮回:陛下今年多大了,才十七。(应该是二十一)我已经五十有三了。凭蜀中险要可保二十年无事,我只要每天上朝下朝就好了。可是二十年后我可能不在了,可是陛下您才多大?虽然是电视剧,但道理是对的。

自古以来有偏安能久存的吗?要么一统要么让别人一统。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

后出师表就把这道理说的很清楚。虽然很多人讲伪作,但道理是对的。后出师表最早出现在公元252年,诸葛恪看后决定北伐。于是有人讲可能是诸葛恪弄的伪作。三国志: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诸葛恪也写了一篇讲以前的诸侯不思进取。三国志: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还讲了高皇帝为啥不关门过小日子,而是东出。

后出师表六条理由:1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我们不打魏国,魏国迟早是要来我们的。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高皇帝和其谋臣都比蜀汉历害,但还是数败于项羽,最后一战定乾坤。3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刘繇、王朗当年都在杨州割据,而当年孙策渡江时才几千人。刘繇、王朗都没有主动消灭,最后让孙策消灭了他们。4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曹操用兵比得上吴起和孙子,但还是接连大败。所以一时的成败不足以论英雄。5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就是说自公元227年到汉中至公元229年间损失了很多人才,再过些年又会再损失。那时如何抵御魏国?蜀汉的人才是由: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公元221年时已经死的差不多)2荆州人才,荆州已失。已经不能再从荆州补给人才。3避乱到蜀的士人。现在三国鼎立,也没能补充了。4益州本土人才。就像东吴一样都是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到了后面丁奉昔日不过是甘宁的小将都能成为统帅了。6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我们不打魏国,而关起门来发展。一州之地怎么发展也比不过九州的魏国。时间久实力必然越拉越远。

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应:蜀汉别说只有十万军士,即使三万也要不断的北伐,哪怕喊口号做样子,不北伐不行啊,理由是刘备,诸葛亮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上去了,下又下不来,因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他是汉帝的叔叔,不管过去做小编织生意怎么样,现在己是刘皇叔了呀,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那刘备自称正统,他若不不断的北伐不是打自己的脸吗?那可就也是乱臣贼子了,司徒王朗与诸葛亮不是有段精典的对话吗?都讲自己是正统,都想让对方归顺自己,所以诸葛亮无论兵力多少,包括后来接班的姜维,都要去讨《贼》,谁让你是汉室《正统》呢?哪怕拼到最后一人都得匡扶正义,无论现代,过去还是将来都得讲名正言顺,否则站不住脚,刘备的皇叔不能空穴来风,总得办实事。

就是刘备死后必须不断的伐魏,因为你的占地叫…蜀汉,是汉室子民就该不断的维持汉朝,否则师出无名刘备怎能和《曹贼》混为一谈呢!

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我感觉‬诸葛亮‬屡次‬北伐‬的目的是‬尽人力‬听‬天命‬。诸葛亮‬不知道‬蜀国‬兵力‬贫少‬?那是‬不可能的‬,他‬是‬丞相‬,对于‬蜀国的‬情况是‬了解的‬。

但是‬为什么要‬逆天而为‬呢‬?我想诸葛亮‬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的‬,因为‬他的身体不好‬,诸葛亮‬为‬蜀汉‬可以‬说的上‬是‬殚精竭虑了‬,而且‬晚上‬都睡不好‬,每天‬晚上‬要‬研究对手‬,要‬研究军事情报‬,要分析‬敌人‬的军事力量‬,真的不容易啊‬。所以说‬诸葛亮‬对于‬蜀汉‬的‬忠诚度‬是‬没有人可以‬比‬的‬。谁‬堪‬相‬论‬仲伯‬间‬呢‬?[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诸葛亮‬尽力‬辅助‬少‬帝‬,也是‬尽职尽责‬了‬。[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十分的‬难得‬,而且诸葛亮‬家里‬十分的‬清贫‬,没有什么‬积蓄‬。这真的是‬很难得‬,他‬位极人臣‬,而‬不‬贪‬权位‬,不要‬贪腐‬。古今‬良‬相‬真难得‬。[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

他怕‬有生之年‬没有办法‬带兵打仗‬了‬,因为他是‬刘备‬有力地支持者‬,

那时候刘备‬已经去世‬,很多将领‬都去世了‬,蜀国‬的‬兵力‬已经‬出现‬了‬衰败‬,但是‬诸葛亮‬还是‬要‬北伐‬,这就是‬他的‬信念‬支持‬了他的‬行为‬。[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可能无法‬坚持‬多久了‬,[捂脸][爱慕][爱慕][爱慕][爱慕]作为诸葛亮‬,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守护‬蜀汉‬,做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了‬。[捂脸][捂脸]

图来自网络‬,侵删‬)

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刘备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战略决策绘有宏伟蓝图:“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自从关羽丢了荆州后,诸葛亮就知道北伐是铤而走险之举,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刘备白帝城临终时只托孤,没再提北伐!那么,只有十万兵力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

1.当时蜀汉只有一个益州之地,而东吴有三州,曹魏有十州,实力摆在这里;如果不北伐任由自然发展,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蜀国提前被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北伐是以攻为守的无奈之举。

2.蜀汉待先主驾崩时,荆州已失,刘备死后,在益州:外来的刘禅、诸葛亮与原本荆州官员李严、谯周等尿不到一壶去,政治上充满矛盾;诸葛亮北伐如能成功便可扩大地盘,这样能缓解矛盾,所以北伐是权宜之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