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故事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美国成功研发出了核武器,并使用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核武器的出现也彻底地改变了整个国际局势。
不过在后来,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也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自此美国与苏联之间形成了在核武方面的战略平衡。双方都有核武器的存在,这也是为何美苏两国进行冷战,却没有正式开战的重要因素,否则第三次世界大战估计早已经打响了。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也同样在二战结束后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计划。只不过估计很少有人了解,英国这个从“日不落帝国”转变成“二流强国”的国家,也晚于苏联一步成功造出了原子弹,甚至还在1962年的时候制定过使用48枚核弹轰炸我们的战略计划。
一、打算用核弹轰炸的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就已经承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而在战后英国又同时受到了美国、苏联的降维打击,因为美苏两国为了争霸,一直都在试图瓦解英国曾经建立的全球殖民帝国。
因此二战的结束,并不代表着英国将会重现辉煌,反而让英国进入到了一个接近50年的漫长衰落期,这逐渐的导致它失去了对于绝大多数殖民地的有效控制。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曾经的老牌工业强国,英国的科学底蕴还是极其雄厚的,所以在1952年英国奋发图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只是在这个时候,它在全球的殖民体系已经开始全面崩坏了。
面对困境,英国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它想了不少办法,试图稳住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地。比如说通过自己的核武器从美国和苏联那里找回一点面子。而苏联和美国虽然一直在肢解英国的殖民地,但是破船还有三分钉,他们或多或少也还要给英国一些面子。
大的殖民地虽然是保不住了,但是英国在海外的一些小的岛屿殖民地,还是能够留下的,因此在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原先的殖民地大多独立脱离控制后,一些小型但却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港口殖民地就成为了英国的重中之重。
比如说新加坡、香港之类的这些地方。新加坡、香港可以说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重要的商业港口。只不过在1959年的时候,在美国、苏联的支持之下,新加坡成功独立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脱离了英国的控制,英国自此失去了对于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
二、最终为何取消?因此此时的英国更加看重对于香港的控制权。但是当时的新中国已经建立,我们也在谋求收回香港主权,所以英国与中国两国在香港问题上是有着很大的分歧。更别说这时的中国还没有成功地研发出核武器,所以英国在东亚的基地里开始大量的部署轰炸机和核武器。
1962年的时候,英国在东亚的空中战略核打击体系基本完成,英国军方也制定了用48枚核弹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战略计划。只是这一项计划最终还是破产了,这和当时的国际局势变化以及中国的快速发展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首先就是彼时的中国虽然和苏联关系已经逐渐冷淡,但是我们和苏联还是签订了正式同盟条约的友好国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可还没有过期。如果英国对中国发起核打击的话,苏联仍然会按照同盟条约帮助中国,因此英国多多少少要考虑来自苏联的威胁。
更别说二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进入到了一个长久的和平发展阶段。虽然美苏之间的冷战一直在继续,两个超级大国也不断地试图通过代理人战争的方式扩张自己的全球利益,可是大规模的战争却已经被基本禁止了,如果英国向中国直接发起核战争,也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国际形象。
再者就是中国的发展速度也超乎了英国的想象,在英国与中国周边部署了战略核打击力量以后不久,中国也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显然是有些出乎英国的预料,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并没有工业基础,研发出核武器这样的顶尖武器是完全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更让它大吃一惊的是在1967年的6月17日,中国的第一枚氢弹也试爆成功,这代表着中国在基础核武力量上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虽然我们的战略投送能力略差,可是对英国在东亚地区的重要岛屿和附属基地进行核爆,还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所以此时的英国如果真的要对中国动手的话,很有可能也会导致大国之间的核战争。
若真出现这种情况,英国自己也绝对是吃亏的那个,毕竟它当时也在走下坡路了,它还需要绞尽脑汁地考虑如何稳固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保证自己如何在美国、苏联的蚕食之下,护住自己的国际地位,因此继续和中国搞核对峙显然不符合英国当时的战略需求。
三、总结而后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更是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代,而英国却一直在走逐渐下坡路。
虽然在20世纪末期,英国还偶尔有一些亮点,比如说获得了对阿根廷的马岛战争胜利,让国际社会看到了英国还有三分底蕴,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中英两国的发展速度是能相进行比较的毕竟一个是逐渐没落的强国,而另一个是正在快速复兴的文明古国。
到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核武力量也明显比英国更强了,香港如今也已经收复了,英国则更加没有胆量对中国发起核威慑了。其实说了那么多,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自己强大了,别人就不敢再欺负我们。
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故事呢?
说几个毛泽东生活的历史故事——一件衬衣穿了14年,一件睡衣73个补丁,穿着破烂衣服主持开国大典……
众所周知,开国领袖毛泽东生活简朴,清廉如水。
可是他到底有多简朴,多清廉,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
闲话少叙,首先来看两张图。
第一张图是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照片。
第二张图是1962年,毛泽东在列车上照片。 有没有发现什么?
如果你细心一点的话,就会发现,两张照片里,毛泽东穿的都是白色衬衣,唯一的区别就是1962年这件衬衣领口没有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两件衬衣是同一件。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切就从这两件衬衣开始说起罢。
01、一件衬衣毛泽东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他这一生中发过不少火,比如刘子善、张青山就曾让他勃然大怒;
比如面对赫鲁晓夫侵略中国主权,他也曾当面怒怼。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很能克制自己的脾气,很少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火。 无论是身边的医生护士、厨师司机,还是警卫员,他都很少提出指责。
可是有一天,毛泽东突然大怒了起来,找到身边的警卫员李家骥发起了脾气。
1949年3月27日,李家骥从1949年3月27日,成为毛泽东的警卫员,一直干了12年。
他曾随毛泽东访问苏联,视察黄河、回韶山、上庐山,等等大事都有他的身影,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夹着尾巴做人,获得了毛泽东的认可和肯定。
1953年6月,更是担任毛泽东的警卫员组长。 后来,他响应毛泽东号召去基层工作,离开了毛泽东身边。
就在他临行前,毛泽东找到他,当面怒斥道:
“说!我的衬衣哪儿去了?中南海还能有人偷我的衬衣?!”
原来,毛泽东要接待一位客人,却发现自己平时穿的那件衬衣不见了,于是,他找来李家骥询问。
这一问,李家骥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毛泽东一见他这样,仿佛想到了什么,问道:
“你是不是把我的那件衬衣丢掉了!我不是说没有我的同意,谁也不能给我丢掉吗?”
毛泽东向来很反对工作人员私自扔掉他的生活物品。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来到北京,住进香山双清别墅。
当时他随行的生活物品中有一个旧脸盆。,这个旧脸盆是个“老古董”,从延安用到了西柏坡,又从西柏坡用到了北京。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旧脸盆不见了,换成了一只新的。 他立刻找来卫士长李银桥询问情况。
李银桥回答说:
脸盆太破了已经不能用了,就换了一只。
没想到毛泽东很生气地说道:
“今后换我的东西要经过我的同意,否则谁也不能换!”
从此以后,这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
身边工作人员都不敢私自换他的生活物品。
毛泽东这一发火,李家骥不敢再隐瞒了,解释道:
“我哪敢丢啊,我见李风华孩子没衣服穿,又见那件衬衣确实是不能再修补了,于是就想用这件衬衣,给孩子改件衣服不是挺好嘛,所以,我未经请示就把它给了李风华爱人,给孩子做衣服了。”
原来,李家骥在为毛泽东整理衣服时,发现毛泽东这件穿了十几年的衬衣,洗的都薄的像张纸,而衬衣的领口早已经磨烂到没法修补,只能剪掉。
李家骥一不小心,将衬衣后背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这衬衣实在太破了,根本就没法穿。
于是,李家骥便自作主张,未经请示,就将这件衬衣,送给警卫班李风华的孩子当尿布。
结果,毛泽东以为李家骥把衣服丢了,发了好大一通脾气。
等李家骥解释清楚后,毛泽东这才转怒为喜, 笑道:
“没丢就行,改给孩子穿,很好。”
最后,这件陪伴毛泽东十多年的衬衣终于“光荣退休”。
不过,李家骥终究还是没舍得将这件衬衣当尿布,又拿了回来,珍藏了很多年。
02、缝缝补补实际上,毛泽东很多衣服,都是这样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毛泽东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此简朴呢?
很遗憾,现在已经找不到资料了。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红军时期。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红1军团红4军,歼灭第49师,俘副旅长以下1674人,缴获各种枪2140支(挺)、各种炮6门、飞机2架,顺利攻克漳州。
而后,红军筹款百万银元,扩军上千,巩固和扩大了闽西苏区。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一眼看见毛泽东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
警卫员十分惊讶,仿佛看到了什么不敢置信的事情。
毛泽东发现这个警卫员一直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解释道:
“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
说着说着,毛泽东还一脸不舍。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有一条毛毯子,是他行军中来御寒的毯子(长征时期,毛泽东分配的御寒物品就是两条毯子,一条薄棉被,一条布床单,一块油布),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了,毛毯子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但他一直将就着用,一路用到了延安。
其实,红军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后勤部门也多次想给他换毯子,但他硬是不要。
他觉得还能用,就这样缝缝补补将就着用过去了。
0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经过28年的战斗,毛泽东率领人民子弟兵,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按计划,这天下午3时,毛泽东将在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正式宣布新中国的建立。 当时,负责为毛泽东整理衣着打扮的贴身警卫员是马武义。
毛泽东和马武义
马武义是从1948年5月开始到毛泽东身边做警卫员的,此时也就刚一年多时间(马武义于1956年11月离开毛泽东,和毛泽东生活了8年时间)。
由于毛泽东有白天睡觉,晚上办公的习惯,因此,按毛泽东的吩咐,马武义要在下午一时要把他叫醒,而后参加两个小时后的开国大典。
当马武义叫醒毛泽东后,毛泽东也显得有些激动,起床、洗脸都加快了速度。
洗漱一番,接下来就是穿衣打扮了。
当天,毛泽东最外面穿着一套黄色中山装。
这件中山装是毛泽东最好的衣服。 料子是美国产的将校呢,这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
毛泽东就是用这些战利品,再请北京王府井有名的裁缝王子清做了一件中山装。
毛泽东很喜欢这件衣服,开国大典就穿它了。
于是,毛泽东穿着这件中山装,举行了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
可是,在这件体面的中山装下,藏着一个令人的秘密。
当马武义拿着一套羊毛衫,准备帮毛泽东穿衣服时,马武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为,这件毛衣的两只袖子胳膊肘处有两个醒目的大补丁。
原来这件毛衣在西柏坡时就破了两个大窟窿,还是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用袜子头给补上的。
裤子则破得更厉害:两个膝盖也各有一个大洞,因为找不到这么大的袜子头,就一直破着。
结果,毛泽东两脚一蹬,竟然蹬到两个大窟窿里去了!
不得不又把毛裤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重新穿好。
毛泽东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开始举行开国大典。
吃完饭后,毛泽东在勤政殿开了个短会,下午2点50分,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里云集了开国时期党内外高层领导人。
3时整,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城下百万人欢呼如潮。
除了毛泽东身边贴身的工作人员,没人能知道,在这普天同庆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竟然穿的是一套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
04、艰苦朴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如既往的保持的简朴的生活作风。
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建立,毛泽东就率代表团访问苏联。
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新中国元首第一次出国访问,意义非凡。
出行前周恩来指示为毛泽东做了四套中山装礼服。
毛泽东连声说:
“做的新衣服太多了,花钱不少啊!我毛泽东也开始浪费了!你们记住今后不能再做衣服了,这些衣服够我穿一辈子的了。”
四套中山装竟让他兴奋不已,就够他一辈子穿的了。
这还能说明什么呢?
毛泽东和蒙哥马利
1961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东湖宾馆接见了访问中国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此时中国和英国还没有建交,处于半建交状态,国际形势处于两个阵营尖锐对立阶段。
蒙哥马利访华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毛泽东和蒙哥马利正式会晤那天,现场有很多国内外记者。
毛泽东这天也“盛装打扮”了,穿了一双蹭亮的皮鞋。 而这双皮鞋也是个“老古董”。
1949年,毛泽东刚搬进香山别墅时,经他批准,工作人员给他做了一双新皮鞋。
这双皮鞋成了他的“宝”,参加党内活动他不穿这双皮鞋,只有会见外宾、民主人士或庆典活动时,才穿这双皮鞋。
实际上,过了这么多年,这些皮鞋也已经很破烂了,底早就磨平了。
更夸张的还在后头!
当毛泽东坐在沙发和蒙哥马利交谈时,他一伸脚,把袜子补丁漏了出来。
工作人员赶紧在毛泽东身后小声提醒。
毛泽东听到后轻扯一下裤腿,遮挡住了补丁。
衬衣、毛衣、毯子、袜子、鞋子,毛泽东就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缝补过的。
毛泽东有一件睡衣,在1960年的时候就到处是补丁了,可他怎么都不肯扔掉。
工作人员藏了起来,毛泽东都要再三追问拿回来继续穿。
直到1971年,这件睡衣补的都没有地方可以打补丁了,毛泽东才同意让它“光荣退役”,毛泽东用了整整20年。
最后,工作人员检查这件睡衣上,发现里里外外足有73个补丁。
武汉有个单层庭式的别墅,叫东湖梅岭。
从1953年2月到1974年10月,毛泽东30次莅临武汉,44次下榻东湖梅岭。
东湖梅岭是毛泽东除北京中南海外居住次数最多、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而在东湖梅岭的故居中,还陈列着一个老古董—一台小冰箱。
毛泽东非常节约,中午吃不完的饭菜要留着晚上吃。
冰箱是东湖宾馆求助北京医疗器械厂做的,里面温度可维持在6℃左右,基本保证吃剩饭菜不拉肚子。
后来有了家用型冰箱,梅岭宾馆就换了一台,毛泽东发现后,不断追问:
“我的冰箱哪去了?”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把旧冰箱换回来。
结语、现在问题来了,毛泽东这么简朴是因为他买不起新的吗?
不是,毛泽东不是买不起。
这里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问题。
众所周知,毛泽东喜欢抽烟。 那时候,他抽烟用的是火柴,而当年的火柴是2分钱一盒。 有一天工作人员打扫卫生的时候,把火柴盒扔掉了。
毛泽东发现后就说:
“你们能不能给我想点办法,把这个用起来。”
后来工作人员从北京火柴厂买火柴头再装进去。
毛泽东难道真的用不起这两分钱的火柴盒吗?
毛泽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不要小看这个,我们大家要提倡这种精神,这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美德。即使生活好了,也不能忘,在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勤俭简朴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革命时,他艰苦奋斗,革命成功后,他依然厉行节约。
艰苦朴素,厉行节约是毛泽东的传家宝,更应该是一个无形的传国之宝。
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故事呢?
开国上将杨成武和秦基伟上将是儿女亲家,杨成武上将的儿子杨东明娶了秦基伟上将的女儿秦畹江,成为一桩美谈。
杨成武上将和秦基伟上将都是老一辈革命家,赫赫有名。杨成武在红军时期,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电视剧《长征》中专门反映过这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秦基伟将军也是一员战将,他13岁就参加了黄麻起义,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志愿军15军军长,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顶住了“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击”,把美军牢牢钉在上甘岭前,打得骄横的侵略者只好再在谈判桌前低下头来,从而加速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进程。55年被授予中将,88年被授予上将,历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杨东明是杨成武上将的儿子,1949年10月生于北京,196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空军副司令员,2007年晋升空军中将军衔。
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故事呢?
1、1926年,探险家彼得・弗洛森被雪崩困住,他用自己的粪便做成了一根细屑,并用东西截断了他的脚,从死里逃脱了。
2、巴伐利亚的罗马天主教徒于1740年建立了一个秘密社会,新成员必须戴狗项圈并在门口刮擦才能进入。
3、在亚伯拉罕・林肯成为政治家之前,他是冠军摔跤手
4、林肯的比赛超过300次,他的职业生涯只输了一场比赛,并于1992年入选国家摔跤名人堂。
5、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可以将丈夫告上法庭
6、自1945年以来,所有英国坦克都配备了沏茶设备。
7、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斯大林都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8、当第一枚原子弹投下时,山口勉在广岛。在第二枚原子弹投下前一天回到了长崎。他都活下来了,活到了93岁。
9、伏尔泰临死前在床上被一位来访的牧师要求放弃撒旦,他回答“现在没有时间结交新敌人。”
10、在查理・卓别林声名雀起的时候,他参加了旧金山的一次查理・卓别林竞赛,他排在第20位。
11、泰坦尼克号沉没前十四年,摩根・罗伯逊写了中篇小说“ 无用” ,这是关于大型不沉船“ Titan”撞到北大西洋的一处冰山。泰坦尼克号和虚构的泰坦号都没有足够的救生艇供船上数千名乘客使用。
12、托马斯・爱迪生曾经在科尼岛上将一名马戏团大象电死,爱迪生将其记录在视频中,有一千多人来观看大象的死亡。
13、在19世纪之前,假牙通常是从死去的士兵口中拔出的牙齿制成的。
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故事呢?
新中国国名简称的争议由来
在开国大典前的政协会议上,在国名问题上又引发发了新一轮的争论,起因应照顾民众的传统和习惯,就在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后面加注了“简称中华民国”的字样。但是沈雁冰、谭平山、梁希、许德珩、吴耀宗等代表,在全体会议上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提议统一个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消《共同纲领》和组织法草案中”简称中华民国”的字样;另由政府以法令规定之。
提案最后说:“在我们将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难道还要对已经走上死亡的旧中华民国再喊‘万岁’吗?”各位代表围绕着提案,进行了热烈讨论,发表了各种意见。9月26日,周恩来、林伯渠联名邀请了二三十位年逾七旬的辛亥革命以来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请柬上注明有要事相商,务请出席。
周恩来作为东道主之一,在午宴上开宗明义地说:“…各位在讨论文件时,都看见了共同纲领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关于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地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高见。老前辈对中华民国这4个字,也许还有点旧感情。中国老百姓感情上习惯于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个简称,是非常必要的。政协会议3年一届,3年之后,我们再来除掉,并无不可。”
何香凝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成果那是用许多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他是好的,如果大家不赞成,我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接着发言的是在辛革命后归隐了38年平生不写民国国号的清末进土周致祥,他说:“我反对简称什么中华民国。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群众对他没什么好感的名称你,20多年来,更被蒋介石折腾的不成样子了。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司徒美堂发言说:我没有什么学问,我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重孙中山先生 但对于中华民国这这4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涉’,最近两年来,更给蒋介石C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痛心疾首。”司徒美堂越说越激动:“我们试问,共产党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都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该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拋掉又臭又坏的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是一个极其庄严的东西,一改就要改好,为什么要3年以后再改?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仍然叫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我坚决主张光明正大的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司徒美堂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全体在座者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也顾不上满桌的丰盛菜肴了,纷纷发言。人口学家马寅初说:“中华民国这个简称,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像话的。”教育学家车向忱说:“至于人民一时不能接受的问题,只是宣传教育的事。慢慢的教育,让人民认识我们这个革命的政权的性质,万万不能因噎废食。何况,老百姓是不是反对用新国号呢?我看不见得。”
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法学家沈钧儒说:“有些群众还写中华民国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不必明令禁止。至于堂堂的政协会议三大文件里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这的确是法律上的大漏洞,万万不可如此。遍观世界各国的国号,只有字母的编写,而没有载之于立国文件上的其它简称。如果一定写上,那么将来在行文上用国家名义与别国订约也有不便。”
陈嘉庚也说:“大家对中华民国绝无好感。当然,落后的人一时不习惯,过些时候就好了。”
周恩来最后说:“我要把这些意见综合后,送主席团常委参考,由主席团作出最后决定。”就这样,大家畅所欲言边吃边谈,午餐用完了,意见也基术趋向一致。最终新中国的国号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中华民国”的简称。
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故事呢?
讲一个八路军兵工厂发生过的小故事
这个兵工厂,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路军水腰子兵工厂,建在太行山的黄崖洞。当时生产过最优秀的产品,就是八一式马步枪。
它是水腰子兵工厂自行设计的一款新式步枪。短小轻灵,携带方便,尤其适合近战、夜战及白刃战,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现代武器。
但是,八一式马步枪定型的时候,碰上过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生产的撞针不过关,淬火的结果,不是太脆,一打就折;就是太软,放上几枪就变形。
怎么办?
大伙儿一筹莫展。
这时候,一个机遇从天而降:
有一天,一位战士在路上捡到一个小布包,翻出一把篆刻用的刻刀。
几位八路军技术人员都是识货的,一看之下,这东西简单就是专门设计用来做撞针的好材料。
这刀的样式明显是手工艺铺子里头出来的,刀柄上錾着3个小字——“小刀韩”。
所有在场的人都兴奋极了,这真是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无费功夫。
于是,八路军决定请小刀韩,传授炼钢的技术。但是,当他们来到北平城里小刀韩的铺子,请手艺人上山的时候,他却断然拒绝,教徒弟不干,给钱也不干。
旧社会的手艺人都有一传统说法,“徒弟学过手,师傅去讨口”。未毕这小刀韩就是这种人?
既然人家不愿意,咱也不能强迫,因为八路军有铁的纪律,八路军永远是人民的队伍。
第二次,八路军再派人去找小刀韩的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终于被八路军的诚意所感动,这时他说了实话,他自己根本不会炼钢。
原来,这刻刀使用的材料,常用的是清代遗留下来的钢材,但是,清朝灭亡几十年,以后不再生产了,如何能保证原料的持续供给?
于是小刀韩只好去逛旧货摊,有时还真能被他找到这种质量较好的钢材。有一回,他又跑到旧货摊“捡漏”,发现了一把德国锉刀,谁知道最后打出来的刻刀,特别好用,质量远胜清朝留下的钢材,可惜的是用完就没有了。
这件事最后汇报到八路军总部,大家伙觉得虽然小刀韩不会炼钢,但他给八路军启发了新的思路。
对,找另外一个人帮忙准成!
这个人就是时任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陈赓。
几天后,陈赓下令,主力部队向正太同蒲两条铁路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偷袭行动。当然,这主要是为了战局整体的要求,为兵工厂寻找宝贝儿,只属于顺手牵羊。出击之前,陈赓亲自做战斗动员,这一次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消灭敌人,而是要“抢光”敌人。
同蒲线的鬼子进了据点,准备抵抗八路军的进攻。然而,只听到四处的枪声,却不见八路军的影子。原来这就叫声张声势,围而不打。
因为八路军这次不是来打仗,只是借东西来了。
枪声停下后,鬼子摸摸身体,个个都毫发不损。只是所有沿线设施内的钢轨电线,工具箱都不冀而飞。
更让敌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是,榆社城外一大队伪军,被从天而降的八路军一阵暴打。后来,八路军捎话来,说你让我们进去,把所有的工具都运出来,咱们可以停火。
伪军本来对修理厂里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怕是八路军使诈,就说,八路军派个代表进来,尽量挑,要什么都行,选好了,我们帮忙给八路军送出来,至于劳务费也免了,就当是为八路军尽下义务。
就这样,陈赓旅长从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中,扒拉出几大筐钢锉和钻头,随即派人给兵工厂送去。
按一把钢锉造十根撞针计算,足够几万支步枪用的。
用光了咋办?
兵工厂方面说不怕,大不了脸皮再厚点,请陈旅长再去扒平绥线。
就这样,到了1940年8月,八一式马步枪正式定型,鉴定试验的时侯,连续发射200发撞针工作正常。
小刀韩在八一马步枪的关键零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时生产枪械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先进精密仪器,对钢锉钻头做处理的时候,全靠经验掌握火候,而小刀韩打刻刀的丰富经验,不疑对兵工厂帮忙很大。
从一把小刻刀,打造出了几万根撞针,从而制造出人民军队自己研发的新式武器,可以说,八路军广大官兵以及技师工人,都功不可没。从而更彰显了人民军队无穷的智慧和胆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