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战争贯穿了人类历史,而不管战争的最终结果如何,都会有无数战士战死在疆场上。

那么这些牺牲士兵的尸体又该怎么处理呢?

要知道在古代可不像现在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殡葬处理体系,更别说在封建时代把人入土为安才是符合文化传统的,这又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处理战死士兵尸体的难度。

其实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阵亡以后的这些尸体处理方式有很多,还要分环境、分场合和阶段,而且处理战死者遗体的事情是很严肃的,因为如果处理不慎会导致大规模的瘟疫出现。

所以在战场上不管胜负如何,双方都会努力地收集和处理尸体,并且把这些尸体全部都火化处理掉,因为火化是最可以避免瘟疫出现的一种方式,而且火化处理遗体的成本也比较低。

不过其实也有很多的例外。

战场上有赢有输,胜者往往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这些牺牲战士们的遗体。

在战场上有一些比较讲究的胜利者,会选择把己方战死的士兵遗体全部焚烧,并且放到小坛子里进行分类。

哪怕在封建时代的战士,身上其实也有证明身份的小牌子或者是其他的小东西,这些类似小牌子会写上所有者的名字,属于哪支部队,谁的麾下等等。

而在战死以后尸体被火化,被放在专门特制的小坛子里面最后运回家乡还给家人,这当然是比较好和科学的处理方式,不过也并不排除会就地掩埋。

毕竟火化对很多古代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而土葬则是中国人的传统。

这些战士毕竟是为了国家战死的,是为国牺牲的,所以很多将军会选择集中埋葬地,把他们土葬的,然后再把能够证明身份的牌子收起来给这些阵亡战士们的家属发阵亡通知以及后续的抚恤金。

当然,这也分人,有的比较尊重传统的还会给他们一个一个的立墓碑,这也是对阵亡战士们的一种敬意。

可是在封建时代什么人都有,有一些能够坐上将军位置的人也很残酷,他们可能会挖一个大坑把这些牺牲战士们的尸体一口气丢进去全部都埋到一块。

这既可以保证不会出现瘟疫,又符合土葬的传统,更主要的是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节省一些时间。

而战胜者一般处理遗体好歹还有一个规章制度,不过具体怎么处理则要看率领军队的将军自身性格,以及这支军队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补给去处理这些问题。

所以处理遗体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分开来讨论。

而对于战败的者来说,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处理遗体了,反正他们都已经战败了,能够逃跑留下一条命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有时间去处理这些战死战士们的尸体。

这些战败者军队的遗体处理的话也要分时机,其中有一部分是两国在开战过程中边打边处理,而且交战双方每天都会给对方留一段时间去处理各自战死士兵的遗体,毕竟这也是为了从最大程度上避免瘟疫的出现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尊重。

所以在战争初期双方未分胜负的时候,这些战死者的遗体一般都可以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

而战败以后,战败者战士的遗体会怎么处理,那就真的很难预料了。

但大概率还是被集体火化。

这些战士曾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证据都会被付之一炬,而究竟是战死了,还是逃亡了,或者是去哪了没人能知道。

所以这些战败者战士们的亡魂从封建时代的角度上来看,很难得到安息。

不过能够被火化处理已经很不错了,有一些比较残暴的军事将领是完全不会顾及这些对手战死者士兵遗体的。

因为想要处理这些遗体本身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况且如果战死者太多的话,想要处理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压力。

这些比较残暴的将军本身性格里对于对手的军队就没有任何的好感,处理他们的遗体还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更别说在处理战死者遗体的过程中万一出现了瘟疫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他们有可能会选择直接把对手战死士兵的遗体直接扔在原地,不管不顾地撤军。

不过这也要分作战地点,首先就是在敌国境内作战,把这些遗体放在这里让他们自己滋生瘟疫,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打击自己对手国家的国力。

因为瘟疫一旦扩散就会有很多人染病去世,而在封建时代从某种程度上人口的多寡,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究竟有多少。

能够减少对方人口的事情,对于很多统帅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在自己本国境内作战那就是两码事了,本国境内作战这些敌国的战死者遗体也可以得到比较妥善地处理,毕竟是在自己的国家内部,当然不愿意看到各种瘟疫横行。

成本高一点就高一点吧,只要能够杜绝大规模并发症的发生就是值得的。

其实总的来说,无论是输还是赢,都难免会有牺牲。

而幸运的是,我们如今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根本就不用去纠结这些战死者的遗体们到底如何去处理,毕竟现在各国都在处理战死者遗体方面有公约的存在。

况且在现代化的战争中也很难留下什么完整的遗体。

不得不说还是生在和平年代好,起码不用担心秩序与道德的崩坏。

一直以来只要有战争到最后受到伤害的永远都是平民,那些上层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很少会被战争波及,甚至对于不少统治者来说,王朝的更替都是无所谓的。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马革裹尸还是最好的下场了,大部分死亡士兵的尸体都只有一个下场——曝尸荒野。

野战中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边追,一边逃,死者遍地都是,逃的只顾逃,追的也没工夫打扫战场,然后那些尸体就丢那儿不管了。

有时候某些战况比较激烈,士兵们的尸体会绵延一路,甚至死人连河沟都能塞满,把水都淤积住。

即便有后续打扫战场的部队,他们的处理方法也是以简单省事为主,剥下铠甲军械,搜刮出值钱的东西,然后附近有山沟就丢山沟,有树林就丢树林,只要不碍事就行。

运输和处理是尸体是很困难的事情,在缺乏交通工具、道路的古代,仅靠人力搬运这些尸体都很难,军队们不会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

即便在现代,快速处理战场尸体也不一定容易。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一些残酷的岛屿战后,不得不用推土机处理尸体。

苏德战场许多地方根本没有打扫,至今仍丢弃着大量双方士兵的尸体,挖土党挖这些东西都挖成了产业。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由于来不及转移,许多战友的尸体都是以薄土覆盖,匆匆埋葬。

车臣战争中,被打得头破血流的俄军,许多尸体都没有收回,甚至战后很多年还发现有成堆露天丢弃的尸体。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战争中,阿塞拜疆出动了挖掘机处理己方尸体,场面令人不忍目睹。

古人没有推土机、挖机,很难快速处理尸体。那些死人较多的战场,通常等不到人们去收尸,尸体就已经腐坏朽烂,或者让野生动物给吃掉了。

腐败的死人很容易滋生病菌,这对古代的军队而言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他们宁可眼不见为净,也不愿因搬运尸体引发瘟疫。

在中国古代,许多处理战场尸体的工作,都是由驱赶或征发的民夫来完成的。

古人当然也明白死人过多会造成瘟疫,但军队可以躲,民众却不能逃,一般这些收尸的工作会由官府出面征发民夫进行,以避免给州县带来灾害。

有的时候,随军的民夫也会被军队命令完成这项工作,或者干脆交给不顶事的辅军来完成。

当然,等待他们处理的多半都是已经搜刮一遍的尸体,古代打扫战场是美差,兵甲、细软都是很值钱的东西,一般都会让将领的“嫡系”给先行扫荡掉,后来真正的收尸者干的都是苦力活。

因此也别指望他们能对那些尸体多么友好,能找个坑,找个洞,找个山沟丢进去就算不错了,肯撒上两锹薄土,已经是给你施了恩情。

图省事儿的,拿鸡公车拖着往山林里一丢,或者原地上两铲土,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大多数时候,民夫们所做的也不过是眼不见为净罢了,史书也几乎不会讲这些细节,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之类的诗歌会为士兵们暴露的白骨传唱。

于是某些人烟稀少又冤魂众多的古战场,渐渐会成为谁都不敢过去的“禁区”。

腐烂的尸体大量堆积在一地,会吸引来大量食腐的野生动物,如老鼠、狐狸、狼群、乌鸦、秃鹫等等,它们大快朵颐,吃人肉吃得肚儿滚圆,然后大量繁殖。

尸体的污染,病菌的滋生,野生动物的泛滥,会给周围带来巨大的危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最终造成更大的无人区,将它们埋进历史的尘埃中。

日本战国时代也是如此,两个城主打仗,打完了收走死人的兵器甲胄,尸体就扔着不管了。然后附近的村子出人清理尸体。

有些彪悍的农民,会抢在军队前面打扫战场,搜刮财物和武器,甚至还会“捕捉”一些活口武士拿来换钱。

这些农民装备精良敢打敢杀,因此一般的武装也不敢惹他们。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丰臣秀吉颁布《刀狩令》后才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长期的攻防战中,尸体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无论是守城的还是攻城的,为了杜绝瘟疫的横行,整理攻守场地,都会及早对尸体进行处置。

城下的尸体当然是没法收的,城上守军巴不得有些恶臭熏天的残骸拦路。打着打着,城下的残骸就化为血泥了。

城外的一般是找个专门的场地集中处理尸体,或埋或烧,有些同乡甚至还能雇人托人把尸体送回去,赚一笔银钱。

城内的就麻烦了,尤其在那些旷日的围城大战中,尸体肯定是不能堆积的,所以他们唯有集中焚烧这一条出路。

破城后就又是另一番景象,攻城军队往往会烧杀抢掠一番以振士气。比如曾国藩破天京,全军掠夺,分段搜杀,秦淮河里尸体如麻。

蒙古军队倒是个特例,古代蒙古人根本懒得处理敌人的尸体,任他们在草原上被狼群吃掉,但他们很热衷于争夺自己人的尸体。

这是因为他们有个特殊的规矩——谁带回了战死者的尸体,谁就继承他全部的财产,从他的牛羊、牧场到妻子、儿女,全部继承。

就算是奴隶,他如果能抢回蒙古军士的尸体,也可以得到牛羊甚至自由的赏赐。这如何不让人眼红呢?能留下尸体才怪。

对敌人的尸体蒙古军队可就没那么友善了,曝尸荒野是普通操作,愤恨的话他们还会纵马踩踏上几个来回,上千匹马哒哒哒几下就把人跺为肉泥了。

在攻城中,蒙古人还将腐烂的尸体扔进对方城池里,为对方制造疾病。

比如1346年蒙军进攻卡法,因久攻不下,蒙古人用投石机将患病的尸体丢入城内,造成黑死病流行。

因为战乱和杀戮,无数曝尸荒野的尸体引来了老鼠的繁殖,鼠疫疯狂流窜到欧洲各地,最后杀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死后尸体变化的情况。

人死后马上就开始了腐败的过程 一两小时就会有苍蝇等外来食腐生物麇集,开始产卵。八小时左右由于血管里积存的血液不再流动 会出现明显的尸斑。因为季节缘故,此后人体腐败程度会因气温湿度有所不同,大体上春秋季节户外尸体会在三至五天左右出现人体内腐烂气体膨胀导致的巨人观现象,冬季会延长到一周到两周左右,夏天则仅要一两天时间就会出现。伴随巨人观现象到来的 就是臭气熏天的恶臭,但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很快剧烈膨胀的尸体会破裂甚至爆裂炸开,流出花花绿绿的人体组织液,接着蝇蛆的时代就热烈登场了。注意 这些蝇蛆不仅是美食爱好者,同时也是快乐的旅行家 会在尸体周围半径一两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周密而复杂的食尸王国——各种规格品种的苍蝇在尸体上(先是软组织腹股沟腋下眼睑一带 接着就扩散至全身)产卵,新孵化出来的蛆虫忙着啃食尸体,蝶变成蝇的新生代们则在附近求偶交配,而以苍蝇为食的各种昆虫小兽和鸟类也绝不会错过这类盛宴。这就是让人谈虎色变的尸体白骨化阶段,通常要三至五个月,夏天则会缩短到一个月之内,甚至几天时间。而一旦这个充满味道的半径和活人的生活轨迹重合,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灾难了,尸体分解的过程就是一次生物大爆炸的过程,各种有害微生物弥漫在空气里,并随着苍蝇的到访污染所能到达的一切地区。古代惨烈的围城战中,攻城一方最具威胁的武器就是把战死者的尸体或腐烂的牛马尸体作为生物武器,利用投石车投进围城圈内,以造成防御方的非战斗减员。而这种减员,往往比战斗本身所造成的杀伤还要严重。

所以,你如果了解了这一套大自然规律后,会如何处理战死者的尸体呢?一一掩埋固然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实际上除非个别重要将领或有特殊身份的参战者,普通人肯定是埋不过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趁尸体没腐烂,迅速将其处理掉,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敌我双方现成的壕沟进行填满。如果是夏季作战,死者过多,连填满也无法保证免疫的话,那就采用更直接的办法,集体焚化。皇太极继位后第一次叩关选择了夏天,久战不利,八旗死伤惨重,临撤退前就是这么处理多达万人的尸体的。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征途上,始终离不开的就是战争,而围绕战争所引发的就是伤亡,在大型战役上,牺牲的士兵有时会多达好几万,于是战争就多了一个环节,那就是打扫战场,尽管时代不同,但对于战争结束后的尸体,人们的处理方式还是非常相似的,那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战争结束后,大多是由战胜方来处理善后的

他们会击杀或俘虏未死、重伤的敌方军人,收缴兵器、战车以及粮草辎重,对自己方存活的军人进行救治。

如果敌方的人也想来收尸的话,那也是可以的,这就像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一样,只要你不具备进攻性就行,估计敌方来的人也不会很多,一定是老弱病残,不会是正规军队。

胜利方之所以允许敌方来收尸,一是自古以来存在的规则;二是尊重对方;三是不愿意激怒对方,试想如果某人父亲被杀了,儿子本来已经两眼通红要报仇了,尸体再拿不回来,被烈日暴晒,就更加导致他的敌意;四是尸体长时间暴晒,也容易传播疾病,没人愿意自己家门口摆一个死人吧,哪怕是被你杀死的仇人。

筑京观

筑京观,又称作骷颅台,就是战胜方把战败方军人的尸体集中起来,堆积在道路两旁,上面再用土盖住,夯实后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土堆,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表达蔑视,以此炫耀战绩,这种残忍的方式在清朝以前有使用、

用火烧尸

就是火葬,这种方式比较安全、环保,即便是可及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在使用火葬,而在古代战争结束后,战场上的尸体往往比较多,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极有可能产生瘟疫,通过火葬的方式烧掉尸体,就可以基本杜绝瘟疫的发生。

但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工作量较大,如果一场战争死亡的人数太多,要想将所有尸体全部烧掉,那也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因此,尽管这种方式可以杜绝瘟疫,但这种方式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挖坑埋掉

就是土葬,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不管人因为什么原因去世,都讲究入土为安,战死也不例外,在古代战争结束后,最常用的尸体处理方式就是建万人坑,也就是挖出一个大坑,将所有的尸体全部放入坑中掩埋。

挖坑的任务一般都是由战俘来完成的,然后把所有的尸体都扔进去,再用土一盖,也算是尘归尘、土归土了,这种处理尸体的方式是战争中最常见的。

最后还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直接丢在荒郊野外,不再去管,任由这些尸体慢慢腐烂,让飞禽叼食,让野兽撕咬,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

当然了,这些处理尸体的方式都是针对战败方而言的,战胜方都会为自己战死的士兵修筑公墓,或者直接送回家乡去安葬,并给予家属一定的抚恤金。

其实,不管哪一种方式都不是最好的,最惨的是那些死在异乡或异国的,最好的是没有战争,没有牺牲,没有伤亡。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历史上在战争中死亡的士兵遗体处理方法没有统一规定,多数是曝尸在荒山野岭、无人问津。

在二战时期处理士兵遗体就有了文明做法,比如日本军人总是把战死的士兵遗体就地火化,把骨灰装进瓷器里再送回国。如遇到大量的士兵成千上万的死亡,那就顾不得再送回国,而是挖个大坑进行集体掩埋。

假如说战败时,士兵的尸体根本就没人管。比如国军在我军渡江战役后,追的丢盔掉甲,留下的士兵尸体就没人管,一个月后才被当地百姓掩埋。

我军在朝鲜战争中士兵牺牲后的尸体,大多被朝鲜人民集中收到一起,建立了烈士陵园。中越战争中我军士兵的尸体都被拉回我国的云南边界,并建起了集体烈士陵园,供后人永远缅怀。

在特殊情况下,尸体就是活人的伙食。比如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没有粮食时,就把美国兵的尸体都开膛下锅、用来充饥。它们认为在战场上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一般会就近埋掉,越深越好,越快越好,如果条件不具备深挖,先撒一层白石灰再埋掉,也可以很好的抑制因尸体腐败带来的瘟疫横行,特殊情况下集体焚烧掉尸体也是一种处理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从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接受,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侮辱和暴力。

战后尸体是否及时处理关系着活着人的健康,这是交战双方的共识。但是既然是交战双方,作为战胜方对待自己和敌人的尸体,待遇肯定是不一样的,自己人的尸体肯定会逐一深挖厚葬,再立一块墓碑,写上名字、年龄和籍贯、军衔等,聊以纪念。而对待敌人的尸体,充其量挖个大坑集体掩埋,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如果有俘虏,那就好办多了,这些挖坑、搬运、掩埋的体力活就由这些俘虏们代劳,作战胜方只需要安排少量的士兵看管就行了。最为悲惨的是坑挖好后,这些俘虏先被杀掉,然后扔进坑里被一起埋掉,就是所谓的坑杀。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战国时期秦军坑杀40万赵军,秦末秦军又被项羽坑杀了20万,都是著名的例子。这个方法应用之广,从全国各地出土的各种白骨坑、万人坑就能看得见。

古代因为医疗水平所限,不知道尸体腐败为什么会带来传染性瘟疫,他们并不了解细菌和病毒是导致致命疾病的蔓延。但是尽快埋葬可以消除隐患是作战双方的共识。所以一场惨烈的厮杀后成千上万的尸体被有组织的掩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火葬也普遍存在于古代的战场上,能够很好的避免尸体腐烂变质带来的瘟疫,在《伊利亚特》对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中,就有关于双方协定休战各自焚烧己方士兵的描述,可见火葬也是古代一种处理战后尸体的方法。火葬在古代多带有宗教色彩,人们相信火焰的力量能够净化人的灵魂,帮助死去的人早生极乐,或是上天堂,但是在中国,佛教进入后才开始慢慢接受火化的尸体处理方式。

当然,处于仇恨对方和战略威慑的必要,也有拿对方战败后的尸体做文章的,比如曝尸荒野,辱尸、割下头颅挂在城墙上等等,更为极端的也有那对方的尸体救急做军粮的,不能不说古今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激烈程度非常人所能想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