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百姓是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普通老百姓,是从西周开始对百姓的称呼。

那么“黎明”和“百姓”是同一个意思吗?

从字面意思来看,“黎”是黑色,“民”是人民,“百姓”中的百是量词,表示多,“姓”即姓氏。

只这几个字来看,有些难以理解,但根据历史长河追溯到远古时期,便已出现了关于这两个词语的记载,它们两个还与一些神话故事有关。

在几千年前,黄河流域集中了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各部落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引发战争。

在后来黄帝和炎帝族的部落决定联盟,共同来对付九黎族。九黎族的领头人物蚩尤最终被炎黄所杀,以战败结束了这场战争。

九黎族的人民被俘虏称,此后百姓与黎民便有了区别,百姓是奴隶主,九黎族的黎民变成了奴隶。

后来经过夏商朝代,到了西周只有有姓氏的人才是有地位的人,因而这百家的姓氏就称为“百姓”,是对贵族的一个统称,因而“百姓”成为了贵族的特有称呼。

这个时候的“黎民”已经不只是简简单单只指九黎族的人,还包括自由民、农民等。总之,这个时候百姓和黎明明显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阶层。

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为了逗褒姒美人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一开始诸侯国还慌慌张张跑来以为有敌人入侵,结果发现是周幽王的恶作剧。

第二次诸侯国还尽职尽责跑了过来,但是不久后周幽王真的遭到了危险,万分着急去点燃了烽火台,希望能够能到诸侯的援助,诸侯还以为这次周幽王又是为了女人大动干戈,于是没有前去护驾,而这就直接导致西周灭亡。

紧接着周平王即位,建立了东周,但由于手中没有权力,诸侯国对他可以说是不屑一顾。

周王的威信在诸侯国中一点点削弱,周王朝的实力也逐渐走下坡路,各个诸侯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盘。

诸侯国之间为了领土开始出现小面积的战争,有的实力比较大的诸侯国甚至明面上来吞并小的诸侯国的。

——最开始是郑庄公开了这个头,后来愈演愈烈,直到战国时期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场面。

此时许多贵族的“百姓”也慢慢沦落到“黎民”这个阶层中,慢慢地百姓和黎民成为同一个阶层的人,都是指普通的百姓。

因此后来“黎民百姓”就是指普通人民,沿用至今。

所以“黎民”和“百姓”在上古时代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代表了低下的奴隶,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贵族阶级即奴隶主。

但是从西周覆灭后,周朝逐渐走向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百姓”逐渐沦为“黎民”,两者差别开始缩小,直到如今,两者意思都是指普通百姓。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百姓是个成语,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就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黎民和百姓是同义词,指的是普通的平民,这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黎民”就是“百姓”。两者所代表的含义果真相同吗?

要弄清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真实含义,还得追溯它们的根源。

其实,早在远古炎黄时期,便已出现了关于这两个词语的记载,并且它们还与一些神话故事息息相关。

传说上古时代,在众多部落中,西北方的黄帝轩辕氏、中部的姜姓炎帝和东方的夷族太皞这三个部落的势力最为强大,炎、黄两部落在与南方的蚩尤争夺中原地区霸主地位时打败了蚩尤,接着该地的其余部落都臣服于炎黄部落。

后来又经过一番恶战,东方的太皞也归顺了炎黄部落,这三个大族就合为一体,号称有一百个部落,而属于这一百个氏族部落的人统称为百姓,后世也称百官或者百工。

尽管百姓部落占统治地位,但有些氏族不愿意听从其号令,并且经常与他们针锋相对,发生冲突,例如黎族和苗族。

这些部族的人民也有个称呼,即黎民。

从这上面看,“百姓”和“黎民”二者之间的称号不同是由于含有不同的部族意识,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

由于炎黄部落势力强大,苗族和黎族的人打不过他们,就被炎黄部落的人用刑罚强迫耕种来供养百姓部落的人。

这样百姓与黎民就出现了身份上的区别,如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这昭示着原始社会已经远去,奴隶社会到来了。

历史发展至今,百姓跟黎民在词意上已差别不大,这说明了中国社会正在进步,无论是百姓还是黎民都为中国的未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黎城”和“黎族”与“黎民百姓”的联系

如今黎字打头的,全国也仅有黎城和黎族。

对于黎族究竟与“黎民百姓”这个词之间有没有联系,没有史料上的记载。但是黎城和黎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却是史学家们所一致认定的事实。

只是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种联系,史学界还存有不同的观点。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学家们必将给我们一个满意的解答。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百姓基本同,无官无职人普通。

封建时代等级严,草民黎民贱百姓。

自从进入新社会,法律地位皆平等。

爱党爱国爱社会,社会主义大家庭。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黎民”与“百姓”,在上古时代不是一回事

上古时代,奴隶来自于少数民族的战俘。尤其是尧舜禹时代,九黎和三苗是被正统政权征伐的对象。因此,被抓来的奴隶,统称为“黎苗”。久而久之,演变为黎民。所谓黎民,即原来的黎人、苗人。所以,黎民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百姓”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首先说,上古时代,很多人没名没姓。只有贵族才有姓氏。百姓的近义词是百官。

《白虎通》讲:“为何百姓呢?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人含五常而生,声有五音,宫商角微雨,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异气,殊音悉备,故姓有百也。”

通过《白虎通》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姓氏的产生是有严格程序和规矩的。姓氏与五常、五音以及四时有关。所以称为百姓。

周朝姓氏渐渐增多。进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姓氏的规矩也被打破,变得平民化。从此“百姓”走下神坛。

今天所有的人都有名有姓。我们通常说平民百姓、老百姓、黎民百姓,泛指天下苍生。这是秦汉之后的事情。

履和斋的观点:“黎民”和“百姓”,上古不是一回事,当下黎民百姓可以混为一谈。上古的“百姓”是贵族,今天的百姓是平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