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伯邑考这个称呼最早是出现在史记之中。后来《封神演义》正是引用了史记中的名字,将姬发的哥哥称之为伯邑考。

按照中国人的命名习惯来说,儿子都要继承父亲的姓氏,为什么伯邑考的父亲叫做姬昌,他的叔叔叫做姬鲜,而周公旦也被称之为姬旦,而他的弟弟叫姬发。

除此之外之外,包括他的堂兄弟以及其他的弟弟都姓姬。既然家里的其他男子都按照即这个形式来叫名字。

为什么他唯独叫做伯邑考呢?是因为特殊原因,还是当时他的名字就是这样叫的呢?姬昌的大儿子为什么要叫伯邑考历史上一共有两种说法。

按照称呼习惯

目前权威性最高的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名字按照排行以及当时的称呼习惯来叫的。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姬发昌的大儿子叫做姬考,所以伯邑考的姓氏也是姓姬。而世人之所以称之伯邑考,是因为最早来源于姬昌对于他的称呼。

当年商纣王还有苏妲己想要杀害姬昌,而当时伯邑考为了救姬昌也就置身进宫,后来被商纣王和苏妲己做成了肉丸子,强迫姬昌吃下。

姬昌出于对于长子的纪念,所以也就将其称之为伯邑考,而伯邑考应该是姬考的家族名号。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当年姬发在当上周王之后才给他的哥哥所修改的一个名号。因为当时伯邑考早已死掉了,若是直接叫他的名字叫则是显得自己对兄长不敬,若是叫他姬伯考,则是显得他的身份又是凌驾于自己之上。

所以也就直接将其前面的姓氏去掉,改名叫做伯邑考。既说明了他是自己的哥哥,又代表着出来他的名号。

伯邑考三个字代表着不同用意

按照当时人命名的传统风格来说,长子一般用伯来代表,所以伯邑考的第1个字也就代表着老大的意思。

因为姬发的第2个名字叫做仲发,而且有一个成语叫做难分仲伯,这也就是仲伯第一第二的意思,所以他的第1字是代表着他是姬昌的长子。

邑只是代表着他的官职的意思,因为在古代的时候邑代表着县,所以有人猜测这是代表着他做的官职,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县长。而最后一个字则是直接说他的名字,所以连起来称之为伯邑考。

至于为什么不在伯邑考前面加上姓氏“姬”,是因为当时姬昌还活着。因为若是叫做姬伯邑考的话,则是代表着姬家老大的意思。

虽然说伯邑考确实是姬昌的长子,但当时姬昌活着,如果称姬伯邑考,就会显得伯邑考是老大,如果如此称呼,很容易就被人误会了。

从姬昌的身份角度来讲,也就称呼他伯邑考比较更合适一点,而且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直接叫名字显得更为的亲切。

综合的来说,伯邑考的名字应该是代表着他所有的身份信息。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伯邑考,一个奇怪的名字,也许就牵扯出了三千多年前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悬案。

商周时期,古人和现代人的称呼可大不相同,那时候一般是不称姓的。

大家要了解个概念,什么姬昌、姬发、姜尚、赢政,都是后来人这样叫,在当时是绝对不会这么称呼的。

那时候古代成年男子通常是不称姓的。这些带着姓的名字都是后来人硬给加上去的。

咱们看看《史记·管蔡世家》中的内容,记载了关于周文王的儿子们:大家看,并没有什么姬昌、姬发的说法。都不带姓的,都是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等等。

那么咱们来逐个分析几个名字。

“姓”,这个字一分两半,就是“女、生”,什么意思呢?意为“从女而生”,代表的是血统。贵族们如果家里有了女儿,到了“及筓”的年龄,该取名字了,名字中是带姓的。为什么女孩子要带姓呢?其实是为了避免同姓通婚,把女孩确定了姓,大家就注意了,不会泡错了妞,求错了婚。

举例如:姜嫄。“姜”就是姓,而“嫄”是名。

但贵族男性的名字不能这样。名字的开头要么是爵位,要么是封地、要么是官职、籍贯、居住地或者职业等等。这些开头的字有些就逐步发展成为了“氏”。

这就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然后要有排行,这个大家知道,有伯(孟)、仲、叔、季,或者其它什么的。

再后就是自己的私名了。

咱们就拿周文王的儿子们来举例。

蔡叔度

封地――“蔡”

排行――“叔”

私名――“度”

当时大家称呼他的时候,可以叫“度”,也可以称他为“叔度”或者“蔡叔度”,但是不能叫他“姬度”。

这是通常的情况,咱们再来说说特殊的。“武王发”。

王,这是他的爵。“武”是谥号,死后追加的。“发”是名字。

为什么没有排行呢?因为他当了王,称孤道寡,太尊贵了,就不能和兄弟们再论排行了。

同样,“周公旦”也是这样。太伟大了,地位尊崇,不和兄弟们论行排位了。当然,也决不能称呼他为“鸡蛋”,他会生气的。

说了老半天,终于早说到“伯邑考”了。这个名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复杂。

“伯”,这不用多说,肯定是排行,是老大。

“邑”和“考”怎么解释?

“邑”是他的封地吗?不对。伯邑考早死,并没有封地。那么,是他的本名吗?也挺怪的,不像。

咱们来看《逸周书·世俘》中一段内容:《逸周书·世俘》是周朝初期的文献,里面的记载很接近那个年代。这段文字是说周武王克商以后,将列祖列宗升祔祭祀。

我们发现,在文中“邑考”和“太王”、“虞公”、“文王”这些称呼是并列的。

咱们来分析分析,假如前面写了一串这样的称呼: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要你写出下一个称呼来,你会写什么?

你会写“刘彻”吗?当然不会,你肯定写的是“汉武帝”。

以此类推,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后面跟着的这个“邑考”,必然是死后的称呼,绝不可能是生前的。

跟据这个原则,咱们再分析。

邑――周朝在覆灭商朝而取得中原统治权之前,通常将商朝称为“大邦”,而将自己称为“小邑”,由此可知,“邑”很可能就是“周”的省略语。

考――《礼记》中说:“生曰父,死曰考”。“考”就是对父辈或更高辈分的死者的尊称。

所以说,“邑考”实际含义就是“周国之父”,表示赞美和怀念。

那么,周武王为什么如此尊崇伯邑考呢?《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这意思是说,周文王认为发和旦更加贤能,就舍弃了伯邑考,而立发为太子。而伯邑考是在周文王之前去世的。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吗?咱们继续看。《尚书中候》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说是周文王废掉了伯邑考,而改立武王发为太子。

为什么周文王要废掉伯邑考的太子之位呢?董仲书写了一部《春秋繁露》,这样写道:“群心贰”,伯邑考知道朝中的臣子们背离了他,失去了拥护,只好“自引而退”,放弃了太子的地位。

事情到此就完结了吗?没有,咱们看这么一个事情。《列女传·晋圉怀嬴》中有这样的记录:这是说,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晋怀公,后来晋怀公死了,重耳流落到秦国,秦穆公又将寡居的女儿许配给了重耳。

秦穆公的这个女儿叫“怀嬴”,为什么叫“怀赢”呢?因为她继了晋怀王的“怀”字为名。

我为什么要扯上怀赢这个寡居的女孩呢?咱们再来看看《左传·昭公元年》中的记载: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有史书确定,这个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儿。

她为什么叫“邑姜”呢?难道周武王的封地是“邑”?根本不可能。

联想一下吧,这位“邑姜”会不会其实就是伯邑考的寡妻呢?

好了,咱们把整个事情的过程整理一下:

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曾被立为太子。姜太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邑考,一方是太子,一方是重臣,靠着裙带联系起来。

这样强大的势力哪能被容许存在,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有人则利用了文王的心底的忌惮。

经过复杂的政斗,伯邑考被废,武王发被立为太子。

伯邑考郁郁而终,留下了一个寡居的妻子邑姜。

周文王死后,武王发继位,纳了寡嫂邑姜为妃。姜太公与周武王重新建立了权力联盟。

伐纣成功,周武王夺取天下,姜子牙受封齐国。能如此高位显爵,他靠的不仅仅是军功啊。

钓的一手好鱼!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周文王姬昌有很多十几个儿子,著名的就有嫡长子伯邑考,二儿子周武王姬发,四儿子周公姬旦。其嫡长子伯邑考死得最惨,这也是为什么周人都不呼其名,而尊其为“伯邑考”的原因。

伯邑考并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据考证应该是“姬考”或者其他,至今历史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为什么周人要尊称姬考为“伯邑考”呢,这里面有一段相当血腥的故事隐秘于历史长河中。

周文王姬昌是奠定周王朝基础的国君,在商末周初时期,当时的商朝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帝辛登基了。商帝辛就是大家熟知的商纣王。

商纣王登基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其最重要的改革有两点:提高奴隶待遇,打破贵族阶层固化、大量减少活人祭祀活动,动摇神权基础。

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改革家恶来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家)得到了商纣王的重用,在商纣王的支持下,恶来革对奴隶社会政权带来了非常先进的社会变革,但是这触动了商朝贵族的利益,特别是代表神权的贵族利益。顺便说一句,姜子牙是其中姜部落的首领,并且担任了商朝的大祭司,代表着商朝神权的最高领袖,其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商纣王还高。

商朝历来有用活人进行祭祀的传统,几乎所有的重大祭祀都使用活人,当然这些活人肯定不是贵族,也不是商人,而是“邑”人,这个邑就是其他部落的人,比如周部落就自称自己是“小邑”人,商是国,周是邑。

越是重大的祭祀,祭品的登基就越高,甚至使用部落首领来祭祀神,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就是被商纣王的父亲给活祭了的。

商纣王登基后,一方面进行奴隶制改革,一方面对神权进行控制,加大王权,这样就触动的贵族利益,在强大的阻力下,商纣王决定开展一个重大的祭祀,选定的祭品就是周文王姬昌,此时的姬昌早就被关在朝歌的牢房里了。

这个时候的周部落为了解救周文王姬昌,于是他的三个儿子:姬考、姬发、姬旦前往朝歌请求商纣王愿意替换父亲作为祭品。

商纣王为了不引起更大的周部落的激烈情绪,就选定了姬昌的嫡长子姬考为祭品,祭祀姬考非常的残忍,把他放在祭坛上,破开他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把他的肋骨一根一根的剥出来......

不要以为祭品只是拿来祭祀神仙就完了,祭品是要被吃掉的,越是等级高的祭品,越是会被地位高的人吃掉,这样才能显示出神对他的庇护,商纣王把祭品姬考也给牢中的周文王姬发送了一份。

大家不要以为姬发不敢吃,或者说边吃边伤心,他没有那种思维,他吃得相当的虔诚,因为此时姬考已经不是他儿子了,而是神圣的祭品,周文王能够得到如此高等级的祭品享用,他心怀感激。

姬考作为祭品就把周文王姬昌给替换回了周部落,就是今宝鸡一代的岐山地区,周文王回到了岐山后,把所有的部落事务全部交给了二儿子姬发,自己一门心思的研究《周易》。

周部落的人为了尊重嫡长子姬考,就以“伯邑考”来尊称他,“伯”就是长子的意思,“邑”是商朝时期对除商人外其他部落的称呼,周人也自称“小邑”,“考”是姬考的名。另外有一种说法,“考”是对此人的死有重大贡献的人的称号。

伯邑考的死的确为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周部落有三代人都被商王作为祭品祭祀,姬发成为部落首领后,为了杜绝自己再被选中成为祭祀品,就进行了积极的灭商准备,他首先联络了商朝的最大祭司姜子牙和朝歌的贵族阶层,朝歌的贵族也希望周部落能够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另外新王。

在商纣王出征期间,朝歌的贵族与姜子牙给周通风报信,姬发率领大军在牧野与商纣王进行了一次大战,而商朝的军队瓦解很快,真正为商纣王作战的就是他手下的奴隶。而倒戈的那一部分人是其他部落的俘虏,并且有少部分士兵被朝中贵族所收买。

姬发攻占了朝歌后,违背了与姜子牙、商朝贵族的诺言,对商王室成员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基本上全部作为了祭品祭祀上天,并且恢复了大量祭祀的传统,甚至周武王与姜子牙曾经亲自杀祭品。

商纣王与周武王其实被后人误解很多,总体说来,商纣王推行改革,废除祭祀,弱化神权,统一城邦,而他的改革遭到了贵族的反对,并勾结周部落实施政变,周立朝后,通过大肆祭祀来笼络人心,周武王死后,殷商贵族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周公旦对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焚毁了朝歌,建都镐京。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伯邑考的称谓是《史记》中就有的,这个称呼是符合当时习惯的。姬发的称呼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有,至少《史记》是没有的,而比较广为人知的是《封神演义》。伯邑考当然也姓姬,在黄玉郎的《天子传奇》漫画里也称“姬考”。但是“姬考”“姬发”在当时都是错误的称呼。

因为周人男子一般是以“氏+名”作为称呼,比如孔子就是孔氏子姓,但我们只会叫他孔子,而不会叫他子子,对吧?女姓的称呼则一般是以“姓+名”,比如宣太后芈月,虽然名字是虚构的,但称呼结构并没有错。

至于为什么要区分姓和氏,因为在当时姓和氏就是不同的,姓表示的是父系血缘,氏表示的是身在氏族,可以大致理解为一个是出生地,一个是户籍地(不完全准确)。因为出生地是不会变的,那么你父系的姓就是你的姓;但是户籍地可以随时变动,所以你最早是父系的氏,然后男子可以自己立氏,女子则从丈夫的氏。

最后再回到“伯邑考”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的结构也有些特殊,甚至不一定是人名。伯邑考是长子,“伯”代表排行不必说,“邑考”可能是名,但也可能不是。“考”是什么意思呢?“生为父,死为考”,更像是对死者的尊称,而记载“邑考”最早的《逸周书》中恰恰就是把伯邑考作为先人祭祀的,那么“考”可能就不是名,而只是一个称谓。

至于“邑”,可能性也非常多。第一种情况,“伯邑”是字,类似“仲尼”;第二种情况,“伯”是排行,“邑(考)”是名;第三种情况,“邑”是谥号或者封邑(氏)。总之,因为称呼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已经很难知道“邑考”代表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伯邑考肯定是姓姬,但不能称“姬邑考”或者“姬考”。

感谢阅读!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 姬昌有两子,次子是和他一样风格的姬发,为什么长子的称呼偏偏叫伯邑考?

姬昌姓姬名昌,伯邑考也是姓姬名考。如果要给姬昌找出一个跟他长子同样风格的称呼,那就是西伯昌了。事实上,姬昌这样上姓下名的称呼始兴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更早期的夏商周是不存在的。如果不是名声太响,“文王昌”不会被称为姬昌。

姬昌都不能被直接称呼为姬昌,那姬发呢?在伯邑考还是世子的时候,他的称呼应该是仲发。而当伯邑考去世,他成为继任的世子,称呼又该改为仲邑发。文王昌撒手人寰,他继位称王,便是武王发。要不是一部封神捧红了这段历史,也许,到现在都没几个人知道他叫姬发!

而伯邑考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称呼,也是由于他英年早逝,不像父亲弟弟那样登基为王,很侥幸地保留下这个特殊的称呼。不过,如果他能够选择,或许不会选这份侥幸,而是会用伯邑考这个称呼来换一个存活机会吧。

  • 你觉得,如果伯邑考活了下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伯邑考,姬姓,周氏,名邑,行大曰伯,考为敬称。

姬姓周氏这个不用解释,‘其余的,需要解释下在周文王(姬昌)在世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应该分别被称为伯邑、仲发、叔鲜、叔旦等等完全按照排行+单字名的方式排列。

但是至晚在成王执政之后,出于对长辈的尊敬,出现了以下称呼伯邑考:考,老也。是对长辈的敬称,怀疑是成王继位的时候,由叔旦主持的追加的敬称。通过对大哥的追赠,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是符合叔旦的需求的。

武王发:目前看是在文王去世武王即位之后就有的称呼,不是谥号,是尊称。管叔鲜:老三只是正常的被封到管地,故称管叔鲜。

周公旦:应该是在叔旦执政的时候,由其自身策动,以成王之名颁发的敬称。周公的周不是周朝,而是周国,一个域内小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