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乾隆皇帝对张廷玉可以说是百般针对,他就差把“我讨厌你”四个大字写在脸上了。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呢?

外界对张廷玉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即:“今见汝居心赤忠,办事敬诚,益知为天主所笃生。”

也就是说,张廷玉对皇帝忠心耿耿,而且他办事非常靠谱,只要把任务交给他,基本不会出岔子。而且他关心百姓,在民间也有着很高的声望。

张廷玉这个人几乎没有污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乾隆针对张廷玉,不是惩罚他的过错,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

张廷玉是前朝重臣,在朝廷当中拥有很高的权势。军机处刚设置那会,各种规定基本都由张廷玉亲自制定。

乾隆在登基之后,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攫取更多的权力,所以他肯定会打击张廷玉。只有这样,他才能对旧的势力进行洗牌,将重要位置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

换句话说,无论张廷玉做什么,皇帝都会针对他。这就是传说当中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而面对乾隆的百般刁难,作死的张廷玉没有想办法化解,而是火上浇油。

张廷玉可能是老糊涂了,他担心乾隆未来会收回先皇的命令,所以让乾隆皇帝给自己写一份文件,保证自己肯定会履行承诺。

虽然乾隆写了,但是他的内心是非常不爽的,因为他觉得张廷玉是在质疑自己。张廷玉压根就不明白,讨得皇帝开心要比白纸黑字的文件更加重要。

张廷玉昏招频出,在写完保证书之后,皇帝本来就对他不爽,准备坑他一波。

张廷玉这边真的是瞌睡来了送枕头,他第二天不是亲自谢恩,而是派儿子来。

这里张廷玉确实有些过分了,虽然张廷玉上了年纪,但是亲自谢恩还是没有问题的,这里他派儿子前来谢恩的确有些倚老卖老的意思。

乾隆皇帝借题发挥,直接重罚张廷玉,甚至把他配享太庙的资格都给取消了。

因为立场的不同,所以乾隆站在了张廷玉的对立面。当时皇帝或许只是想为难下张廷玉,没有想要过度打压他。

后来张廷玉开始花式作死,连续辞职,让皇帝写保证书,亲自谢恩等都是他给自己积攒的材料。

张廷玉作死到这种程度,乾隆要是不惩罚一下,感觉他都对不起自己。

实际上,张廷玉不是有意和皇帝对着干,而是他的政治敏感性不高,或者说他不会揣摩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虽然生前的时候各种为难张廷玉,但是死后仍是让他配享太庙。毕竟,张廷玉还是为国家做了很多的贡献的。

乾隆的考虑也是非常长远的,配享太庙是先皇赐予张廷玉的荣耀,如果他真的剥夺,不但违逆了先祖遗训,同时还会让很多朝廷当中的大臣寒心。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如果不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真想说一句:乾隆丫的就是一个精神病!

在说乾隆打压张廷玉之前,先来讲讲张廷玉这个人。

在清朝的三朝元老并不多,能够横跨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以汉人身份成为三朝元老,死后配享太庙的,估计是独一无二的。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康熙朝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应该算是清廷高级长官,然而张廷玉的发迹却并非全部依靠父亲的恩荫,年仅二十九岁的张廷玉就考中了进士,再加上他父亲的影响,康熙皇帝将张廷玉调到南书房。

很多人对南书房可能并不太了解,在《鹿鼎记》中南书房好像就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康熙亲政之前,清朝有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为了加强皇权,设立南书房,南书房也是康熙一朝重要的权力机构,可以说年纪轻轻的张廷玉就能够进入权力中枢,不仅是其父亲的恩荫,也跟他自身的能力有关系。

张廷玉一直作为康熙的贴身秘书到四十五岁,第二个官职直接就是二品的礼部侍郎,45岁官居二品在清朝是相当不容易的做官成绩了。

然而张廷玉开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雍正皇帝即位后四个月,就提拔其为礼部尚书,雍正四年晋升文渊阁大学生户部尚书,雍正设立军机处后,第一任首席军机大臣就是张廷玉。

作为一名汉族大臣,有此殊荣应该是十分难得的,尤其是雍正这样一个皇帝,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对臣子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对读书人并不是很友好,这对于文秘工作的张廷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张廷玉依然依靠自己勤劳的工作能力,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取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本身就是一个工作狂,能够得到雍正的认可,说明张廷玉也是卖了老命了。

雍正表面上看起来薄情寡义,实际上骨子里真的很重情义,比如在追封康熙的庙号上,雍正力排众议,坚持康熙对清朝有再创之功,尊为圣祖皇帝,对于张廷玉,雍正也曾坦言:“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一个皇帝能够抛开君臣论亲密,可见对张廷玉的认可。

雍正在政治遗嘱中对汉族大臣张廷玉的身后事政治荣誉给予了最高安排。有清一代汉族大臣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殊荣和政治待遇:“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洵为不出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雍正遗诏》

在清朝能够入选太庙的,那都是对清朝立有大功的人,能够入太庙者寥寥无几,因为一旦入选太庙,就可以受到爱新觉罗家族的朝拜,连一半的铁帽子都不能进入,张廷玉一个汉臣能够进入太庙,张廷玉的这种待遇有清一代再无第二。

在雍正朝如此受到重用的一个大臣,到了乾隆朝竟然受到各种打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的。

按照正常的思路,如果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的打压,历史上早有定律,但是张廷玉的身份并不允许他能够威胁到皇权,充其量不过一个忠心耿耿的打工仔,所以这一点根本就说不通。

张廷玉得罪乾隆是因为,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张廷玉请求告老还乡,但是乾隆皇帝可能是出于沽名钓誉的理由,怕别人说他亏待前朝重臣,就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宣谕慰留。

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张廷玉再次请求告老还乡,这次乾隆批准了张廷玉的辞职申请,然而这个时候张廷玉却上奏说:"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

意思就是让乾隆给一个承诺,让张廷玉死后可以遵照雍正的遗嘱,乾隆当时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结果第二天因为张廷玉没有亲自入宫向乾隆谢恩,而是派遣了他的儿子前来,这让乾隆大为恼火,随后就剥夺了张廷玉的官爵,罢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优容。后来因为其他案件,乾隆又将赐予张廷玉的东西全部追了回来,导致张廷玉晚年郁郁而终。

很多人认为是张廷玉晚年犯了老糊涂,竟然去向乾隆要承诺,所以激怒了乾隆。

其实,乾隆就是一个精神病,前脚答应的事,后脚就能反悔,本身就反复无常,张廷玉跟他要承诺,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一个八十岁的老爷子都不让辞职,为了自己的名声,这不就是要人命嘛!

乾隆大概是由于人生太顺的原因,渐渐产生了一种逆反的心理,前人说往东,我就必须要说往西,总之是要拧着劲的来。

比如鳌拜案件,关于擒拿鳌拜一事,康熙晚年的时候想起来都感觉有点对不起鳌拜,到雍正的时候,给鳌拜平反了,结果到乾隆的时候,乾隆又说:"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等于是不把他爹说的话当回事。

关于评价人物,乾隆办的最操蛋的事就是对李卫的评价,李卫是雍正最为信任的重臣之一,乾隆时期不中用也就罢了,李卫在乾隆五年去世的时候,乾隆说:“才优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

等到乾隆晚年的时候,对李卫的评价就变成了:“并非公正纯臣······颇多任性骄纵之处”。

这就是反复无常的表现,张廷玉自然是看到了这一点,如果不要一个承诺,怕是没有好下场,事实证明张廷玉并没有看错人,乾隆就是这个德性,张廷玉还没死,就宣布不让他配太庙,寒人心寒到这个程度,当真也是不容易。

当然,最后乾隆迫于沽名钓誉上的压力,最终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了,毕竟这是你承诺过的,说到底还是张廷玉胜利了。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张廷玉在一个满人集团中,临幸三朝而不倒,这和他满脑壳的智慧,加上他哪谨小慎微的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有些人就说,智慧?你快拉倒吧老梁,这天朝上上国大清朝,就那开会的金銮殿,乌央乌央一大片,这么多人里头,撬开那大脑壳瞅瞅那一个没有装智慧的。

而且每三年戳吧戳吧,掐吧掐吧都能有那么二三十个名额,带着智慧的高帽挤到这人群中。咋就张廷玉就这么特殊呢,死后作为为唯一一个汉人,居然蹲进了满人的太庙之中,享受满人的香火供奉。

各位看官您可别忘了,他还有个谨小慎微的性格,这俩件事搭配起来这才让张廷玉无往而不利。(张廷玉自己个不还总结了一句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从哪里体现出无往而不利?老梁就用简短的两句话介绍一下,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期间的一些表现来说明一下。

了解一下康熙和雍正朝时期的张廷玉

当年康熙还在的时候,二十九岁的张廷玉,这可就是状元了,顶着科班出身的牌子就挤进了人才济济的翰林院。三十三岁那年,这是撞了大运和康熙私下里交流了一下。

这满脑壳子的智慧,把康熙给折服了,丢了个贴身小秘的职务,这一服务可就到了四十五岁了,礼部侍郎的帽子就扣脑袋上了。

赶着脚的,康熙休息了,雍正开始接班,说实话这雍正是一位很难伺候的人,但对张廷玉那感情好的很,好到啥程度呢,一天不在眼跟前晃荡,雍正都觉得这身子都不带劲,干什么都缺那么点意思的感觉。

举个例子,那年张廷玉生病了,抱了个假,这一休息就是半个月。就这段日子里头,雍正瞅着自己的近卫们说:“这两天胳膊疼!”

就这么一句,一帮人可就慌了神,这就要找御医。

雍正乐了解释道:“张廷玉就是我的胳膊,他病了,我的胳膊当然疼了!”

从这件小事,不难看出雍正对张廷玉的信任,这张廷玉的官帽子一顶一顶的就扣在了脑袋上。

这临了,雍正休息之前,就下了这么一道旨意,让张廷玉死了之后,也蹲进太庙里,和他雍正做个伴。

那他咋就被乾隆这个号称十全老人的人,给盯上了,而且逮着狠狠的咬了那么几口,这事就和这道配享太庙的旨意,再加上朋党,这俩点就把张廷玉给折腾坏了。

那咱先说说朋党

朋党

这张廷玉有着两任帝王的恩宠,再加上是乾隆年间唯二的顾命大臣的身份,有心的和无心的这就开始在朝堂上站队了。

因为张廷玉的身份是汉人,所以一帮子汉人大臣可就聚集在了张廷玉的旗下,另一般子满人就聚集在了另一个顾命大臣鄂尔泰的身边。

乾隆那是个聪明的皇帝,瞅着朝堂上的样子,一个脑袋俩大。

这鄂尔泰是满人,所以朋党斗争中这张廷玉始终处于下风口,有句话说的好,枪打出头鸟,乾隆操起手里的家伙什,就开始收拾鄂尔泰,所以在这个期间,张廷玉是没有什么大事。

这顿炮火把个鄂尔泰给揍的,这不六十六岁也就是乾隆十年,就被乾隆安排进了太庙,这满人的朋党就被拆的散了伙。

说道这里就有人要问了,乾隆不是喜欢满人吗?为嘛要先做掉鄂尔泰?老梁要说的是,康熙的时候也有朋党——鳌拜,这鳌拜差那么一丢丢就要成功了,所以能够作乱的其实就是满人,乾隆不拿鄂尔泰做文章,那脑袋一定是被水洗了,至于汉人,在那个时期的朝堂上还真掀不起什么浪花。

好了,这满人的朋党被收拾了,这剩下的可就只有张廷玉身边的汉人朋党了,这就要开始交锋了。

第一次交锋

这时间可就进入乾隆十三年,这个时候的张廷玉已经当了四十七年的官,离他退休回家的日子就剩下三年了。

这正月的时候,一帮子近臣和乾隆开了个“新年趴体”,乘着乾隆这个大老板高兴的时候,这张廷玉就提出了要退休的要求。

乾隆作为大老板,拍了拍张廷玉的肩膀说:“你可是死后配享太庙的主,和咱列祖列宗逢年过节一起吃香火的主,咋也得干到死在位上才好啊!”

一顿夸奖带勉励,这就把张廷玉一颗快要老了的心,就按回了肚子里。

这时间点可就到了九月份的时候,作为总裁官的张廷玉编修了一本《御制诗集》。

这东西可是乾隆当了十二年皇帝自嗨的时候写的诗,全被收录到了这本书里,您说这书里有多少诗,您先找个板凳坐好了,别吓着,一共42000首还得冒个头。

夸张一点说,这乾隆上个厕所的功夫他都能给你整出半首诗来,就这数量唐诗宋词加起来都没他写的多啊。

整理好之后,就放乾隆的案头上了,这乾隆拿着御制版本瞅了两眼,居然发现了几个错别字,腾地一下这火就起来了,把个已经是老头子的张廷玉丢给一帮人议处了一下。

这个结果放一般人身上,就是个不痛不痒的处理,但放在张廷玉身上,那可就不一样了,因为四十七年的仕途,这可是头一遭啊。

跟着这年冬天,孝贤皇后去了,张廷玉管理的翰林院这帮人又起草了祭文,文中用了“泉台”,就这么俩字,丢乾隆的眼珠子里勃然大怒,跳着脚骂:“这是皇后,你们居然用这俩字,你们到底想要干嘛?这是对俺老婆的极度不尊重!”

就这么点事,张廷玉被罚俸一年,一年俩件事都指向了张廷玉,官场混迹多年的张廷玉已经感到了,乾隆对他的极度不信任。

张廷玉也感觉自己个,是该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咋退出呢?

首先啊!我们得了解一下,乾隆为啥对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件事,这么的上心呢?您要知道乾隆这十全老人对满汉的问题区分的很重的一个人,干嘛事满人都会被这位老爷子安排在最前面,至于汉人实在是没辙了,这才让你上去试一试。

一旦出了结果,满人哪怕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成果,都会得到乾隆的大嘉褒奖,至于汉人除非你能干的极为出色。

就这么一性格的人,你让张廷玉进太庙,他心里能舒服吗?而且自己的老爷子似乎是害怕自己个不喜欢这张廷玉,死的时候还给张廷玉背书,必须进太庙。

这不乾隆得想办法告诉自己个的老爷子,您那真是看走眼了,这张廷玉不是个玩意。

但张廷玉为官四十七年就没有一丁点错误,咋办?

这时间就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十四年,这张廷玉又一次提出要告老还乡,乾隆瞅了一眼张廷玉,那叫个老态龙钟,耳朵也不好使了,说话的时候,这眼神也是迷离马镫的,这就准了。

你也不知道张廷玉,那根筋搭错了,回头就上奏:“大老板您好!前任老板也就是你爹答应我死了,进太庙,这事我可一直惦记着,但我怕我死了,您把这事给忘了,要不您写一保证书,我也安心不是!”

你说你一下打工的,还让大老板给你签个保证书啥的,这就有点过了,乾隆火头可就被烧了起来,牙咬的嘎嘣嘣响:“好嘞!我答应你还不成吗?”这就召集人手要下旨,丢个保证书给张廷玉。

这保证书下了,你张廷玉怎么也得谢恩才对,不!这张廷玉将自己小儿子给踹出来谢恩,自己个蹲床上休息去了。

哎!我去,乾隆这气就不打一处来,让军机大臣再下一道旨意:“让张廷玉明白回奏!”

那作为即将离职的打工一族张廷玉,回头奏个明白就得了,可坏就坏在,这让奏个明白的旨意他还没有下,张廷玉就已经跑到乾隆眼跟前来奏明白来了。

张廷玉提前就知道了消息,这是朋党啊!不收拾你才怪呢!

可这样的事,他也不能把张廷玉怎么着,于是乾隆就把自己个颁给张廷玉的头衔一个个都扒了,但配太庙的事,毕竟是他老爹准的事,还留着。

但乾隆是个气量不大的人,这不张廷玉一回家,就派了钦差,去给张廷玉下旨,明着是下旨,实则是抄家,好家伙,字画,衣物抄了一箩筐。

得就是一清官,乾隆老爷子这脸可就挂不住了,说这钦差是听错了,这顾命大臣的家能抄吗?忙着给自己脸上贴金,其实明眼人谁不明白,这要是有一丁点的疏漏,张廷玉和张廷玉的家人脑袋瓜子可就得全搬家。

乾隆秀了这一波接着一波的操作,得令,汉人集团的朋党算是烟消云散了,张廷玉从脑袋瓜子和脚后跟被黑的是不要不要的。

张廷玉五年之后死了,乾隆该得到的都得到了,最终乾隆将那捧子香火又塞回了张廷玉的面前,你不是要太庙吗,准了!俺也是个说话算话的人。

后话:你要说张廷玉是老糊涂了,可老梁觉得这也可以看做是张廷玉给自己留的后路,污了自己,但后人却没有事,要知道你要是不随了乾隆的心愿,你就是进了太庙,他老张家也不会留下几个活人喽。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加个关注,点个赞呦!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答:本来嘛,乾隆对张廷玉还真是不错的。

但张廷玉也是年老糊涂,有些倚老卖老了。

怎么说呢?

乾隆重用张廷玉,是主要是因为张廷玉属于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

雍正临终前,明确指示由张廷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和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并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补充一下,太庙是皇帝的宗庙,一般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和历代的皇帝。功臣在皇帝的批准下,可以配享太庙。对功臣而言,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

乾隆即位后,奉亡父遗命,就由张廷玉四人辅政。

张廷玉不但政务谙熟,又兼学问广博,曾是乾隆的老师,且于乾隆元年(1736年)再次奉命为皇子师傅,成为乾隆父子两代人的老师,可见恩宠眷顾。

特别值得说的是,乾隆于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亲谒景陵时,让张廷玉留京总理事务。

并从此成为定例,乾隆自己每逢巡幸,都由张廷玉留京总理事务。

清朝防汉人、忌汉人,却能对汉臣张廷玉如此深相信赖,可称奇迹。

说起来,乾隆帝不但将张廷玉留京总理朝政,让特准他夜宿紫禁城!

其他诸如典试科举,选拔人才,考察荐举官吏等等,也都交张廷玉主持处理。

乾隆还不玩虚的,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张廷玉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打破了大清建国以来文臣不封伯的先例,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

受封伯爵这年,张廷玉已经66岁了,年近古稀,脑子多少有些迟钝了,原本他的脾气就有些偏执,脑子迟钝加上偏执,又兼殊荣加身,还有帝师的身份,就不免飘飘然,只知道乾隆是自己的学生,而忘了乾隆是个阴险沉猜的主,时不时做出此“批龙麟”、“逆圣听”的事儿来。

比如,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将临辟雍视学,举“三老五更”古礼,张廷玉就非常扫兴地提出,“待人行,事因时起”,古礼不可行。

又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朝官条奏,“取士之法,不当专用制科试士之法,不当专用制艺者”。 张廷玉认为取士方面,自己是权威,最有发言权,“力持以为不可更张,当以仍旧为善”。

还有,朝官奏请“均田限田”,张廷玉又跳出来以“事属难行,徒滋扰累”唱反调……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并没有和乾隆发生正面直接冲突,也就并没过多影响到君臣间的亲密关系。

补充一下,张廷玉此人,有些史书对他妥善为人处事的做法赞誉很高,说他为人谨小慎微,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格条。其实,言过其实了。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关系就处理得很糟嘛,两人共事十余年,势同水火,“往往竟日不交一语”。鄂尔泰偶有过失,张廷玉也必如长舌妇一般当面讥讽,一逞口舌之快,非要见到鄂尔泰狼狈不堪地低头方才过瘾。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代替鄂尔泰职务的人是讷亲,张廷玉和讷亲也同样相处不好,为面奏内阁班次的居首问题和讷亲闹别扭。

乾隆不得不出面和稀泥,制定了“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的做法。

但张廷玉与讷亲之间的明争暗斗仍不可避免。

乾隆十年(1745年),张廷玉也已经74岁了,老实说,这一大把年纪,活得挺累的。

这不?乾隆十三年(1748年)新年,朝野迎新送旧,其乐融融,乾隆心情正好,张廷玉突然向提出乾隆告老还乡,表示自己老了,要走人。

乾隆帝好言慰留,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张廷玉犟脾气来了,引经据典,说人家明太祖当年也允许配享的刘基退休。

在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里,朱元璋是诛杀功臣出了名的。

这新年开春,张廷玉就要乾隆向朱元璋学习,乾隆连叫“晦气”,正告张廷玉,刘基那不是退休,是犯了错被罢斥还乡的,反要张廷玉向诸葛亮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是老师,乾隆是学生,老师怎么会轻易向学生认输?张廷玉拿社会背景说事,说诸葛亮生于乱世,不同的;自己是生在太平盛世,又得遇明主,告老归隐山林正显皇恩浩荡。

乾隆不同意这种说法,强调: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忠臣都应该心境如一。

张廷玉没词了,告老事告一段落。

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张廷玉又旧事重提,以自己身体有病,艰于行动为由,再次乞求离职养病。

这一次,乾隆帝没法劝了,批准其以原官致仕,写了三首很感人的离别诗相赠。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就会载录在青史上了。

千不该万不该,张廷玉担心自己这一退休,死后就不能配享太庙了,上疏请求乾隆帝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意思是您老子世宗宪皇帝答应过我配享太庙的了,去年您又有过挽留我告老回乡的谕旨,我担心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您还是给我开一份保证书吧。

配享太庙者必须是有定天下大功勋的佐命之臣才有的厚遇,张廷玉既是汉臣,又没有开基廓业的殊勋,先帝虽然许你,但你也不应该出口向当今皇上索要。

乾隆帝老大不高兴,但还是在第二天,颁手诏赐之,并写了一首诗相赐,以安其心。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还是会载录在青史上。

但张廷玉认为自己是因病告老的,是病得动不了才告老退休的,为了演得更逼真,他真的装作行不了路,打发自己的儿子张若澄入宫,由他向乾隆说谢谢。

我的天,配享太庙这么隆重的礼遇,张廷玉怎么可以这样不知轻重?!

乾隆帝的火气很难控制了,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让张廷玉明白回奏。

可是,谕旨还未下达。第二天天尚未放亮,张廷玉早早就来内廷谢恩了。

张廷玉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一来装病装不彻底,二来这不就泄漏他在军机处有私人眼线,可以侦知朝廷的一举一动了吗?!

乾隆又惊又怒,交是廷臣会议,拟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

但最后也只是削去张廷玉的伯爵而已。

事情还没有完。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不等丧期结束,又一次请求归乡。

乾隆帝忍无可忍,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

于是张廷玉闹了个灰头土脸,恓恓惶惶地退休了。

不过,乾隆二十年(1755年),84岁的张廷玉病死后,乾隆还是遵照雍正帝的遗诏,命配享太庙。

最后说一句,有清一朝,配享的大臣只有26人,张廷玉是唯一的汉人。

乾隆对张廷玉还是不错的。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乾隆打击张廷玉,并不是因为张廷玉年老昏聩,也不是因为张廷玉犯了什么错误,而是乾隆故意找茬儿收拾张廷玉。不管张廷玉怎么做,都躲不过去。乾隆为何这么做呢?

因为四个字:帝王心术。

大家都知道,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两朝的老臣、重臣,深得康熙、雍正的重用,尤其雍正,把张廷玉倚为股肱,死前竟然留下遗诏: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整个清朝300年,张廷玉是唯一被皇帝恩允配享太庙的汉臣。

而且,张廷玉还是雍正给乾隆留下的托孤之臣。可以说,人臣可以获得的荣耀,雍正已经全都给了张廷玉。那么,接下来,乾隆皇帝还有什么可以给他的呢?

在帝王心术中,第一,前朝的重臣必须逐渐加以清洗,直至全都换上自己亲手提拔的人——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数不胜数,但凡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第二,皇帝驾驭臣下,必须依靠“二柄”(韩非子语),一为“赏” ,二为“罚”。当赏无可赏之时,就只剩下罚了。

乾隆收拾张廷玉,无非是出于以上两点。

乾隆怎么找张廷玉的茬儿呢?

乾隆初登基,张廷玉就感觉到了,这位新皇帝并不打算继续重用自己了。张廷玉的意见,基本不会被采纳。张廷玉在宦海中一生沉浮,当然懂得进退之道。于是,他就以自己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为借口,要求告老还乡。

张廷玉的意思是,既然您觉得我碍事儿,那我主动辞职总可以了吧?

可是乾隆并不想就此放过他,于是趁机找茬儿,把张廷玉一阵训斥:你伺候了我爷爷,又伺候了我爹,怎么轮到伺候我了,你就不干了呢?你瞧不起我吗?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跟一个故意找茬儿的人讲道理。既然乾隆不让退,那就不退了呗。张廷玉继续当差。

为什么乾隆不放过张廷玉呢?因为还有一件事让乾隆如鲠在喉:雍正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乾隆以为,雍正对张廷玉有点过分优待了。更关键的是,张廷玉只会感恩雍正,却不会感恩他乾隆,但这件事情却要由他去做。

乾隆越想越生气,就继续找张廷玉的茬儿。

其实,配享太庙这件事,也是张廷玉晚年最看重的一件事。眼看着乾隆不断地找他茬儿,他非常害怕“配享太庙”的事儿没了影儿。于是,他专门找到乾隆,提醒乾隆,这件事是先帝雍正允下的,你可不能违背先帝遗愿啊?

乾隆一听就怒了。怎么着,这是来讨债吗?这是不信任我吗?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还是向张廷玉保证:你放心,先帝答应你的事儿,我不会改。

可是张廷玉仍然不放心,他要求乾隆写一个保证书。

仔细想一下,晚年的张廷玉也是很有意思的,竟然逼着皇帝写保证书。乾隆虽然生气,可是面对这么一位行将就木的老臣,总不能杀了他吧?于是,只好写了保证书。

当然,写了保证书,并不能证明什么。此后,乾隆有找过张廷玉的茬儿,甚至把他的配享太庙的资格取消了。但张廷玉死后,乾隆还是让他进了太庙。乾隆的意思是,雍正许诺的配享太庙,已经取消了;此番能够配享太庙,是我的恩赐。

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当官是一门学问,在权力的旋涡倾轧中,能求自保已经不容易,能保官运始终亨通更是难于登天,张廷玉的做官水准,可以说完全达到殿堂级水平。

他是三朝元老,为康熙服务22年,为雍正服务13年,为乾隆服务15年。

乾隆十五年,在张廷玉多次祈求下,乾隆准许他告老还乡,那一年他已经78岁高龄。

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他为这个王朝尽心竭力了整整50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50年的时间里,他多少个清晨去紫禁城点卯,给康熙、雍正、乾隆皇帝行了多少次三叩九拜,估计他都数不清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廷玉是缔造“康乾盛世”的见证和参与者。就这么一个为人低调、忠贞体国的人,在晚年的时候,也被乾隆皇帝几次戏耍,搞得啼笑皆非。

现在人回头看张廷玉和乾隆围绕“告老还乡”和“配享太庙”的几次交锋,都会觉得这一老一少玩的什么把戏。

张廷玉说,我老了,想告老还乡,享几年清福。

乾隆就说,你是先帝托孤老臣,以后是配享太庙的人,怎么能告老还乡呢。

言外之意是,死也得死在京城,怎么能回安徽桐城老家呢?

张廷玉可能是在太想叶落归根了,竟然顶了一句乾隆:当年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刘伯温都能告老回青田,为啥我不能?

张廷玉自比刘伯温,没什么问题,可是乾隆却不愿意自己是朱元璋。

朱元璋晚年暴虐、弑杀,深为后人诟病!

咋地,你还拿我比朱元璋,难道是朕眼里容不下沙子,是朕让你这三朝元老无力足之地,让你这么急于自保,退出朝堂。

朕刚灭了鄂尔泰,你就赶紧撤,天下悠悠众口怎么议论朕!

乾隆下谕:不准!

这一年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这一年张廷玉76岁。

乾隆帝颁布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宣谕慰留。——《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七乾隆十三年正月甲寅。

一年后,77岁的张廷玉,可能确实老迈了。朝堂风雨变幻,他怕自己晚节不保,祸及家族,于是又旧事重提,要回乡叶落归根。

这次乾隆没有明朗表明态度,委婉的说,朕怜惜你的才华,但是又不忍心你年纪这么大年纪还为国操劳,朕不愿让你离去,也不忍心强留,是留是走,你自个儿拿主意吧!

张廷玉却马上回复,自己准备明年开春就动身。

这么迫切,竟然没有一丝留念,哪怕装个样子也行呀!

乾隆本就有些郁闷,就在这时候,张廷玉还惦记着雍正遗诏配享太庙一事,一生把“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做座右铭的张廷玉,当时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就怕乾隆忘了这事儿,居然怕乾隆不信守承诺,要他留一个字据。

张廷玉给乾隆上书:“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这位老成持重的皇帝,虽然不悦还是给写了一张字条,还附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清史稿·张廷玉传》

终于可以告老还乡的张廷玉估计是高兴过头。

几十年以来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他,当时也许是长吁了一口气,也许当晚还喝了点小酒,自顾高兴,忘了揣度乾隆字里行间的不悦,对乾隆准许高老还乡的恩旨和赏赐,当做了理所当然。

第二天,估计是想睡个懒觉,让儿子代替自己进宫谢恩了。

就这么一点小事,却惹恼乾隆!

就要回去了,该给的不该给的,朕高兴不高兴,都给你了,你倒好,连个面都不露了,你就那么不待见朕,这般轻慢朕。

乾隆怒了,看看地上跪着的张廷玉的儿子张若澄,拂袖让他退出,让军机大臣传旨,要谢恩是吧,让张廷玉自个来。

结果旨意没传出去,张廷玉竟然急吼吼的跑来请罪。

有可能是军机处提前向张廷玉示警,也有可能是张廷玉酒醒之后,恢复为官的机敏,想来让儿子代为进宫谢恩不妥。

当时乾隆就笃定是军机处泄露机密,问责军机处的同时,廷议罢免张廷玉的爵位。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作为老师的张廷玉依照原先定的行程,准备启程返还故里。

乾隆对张廷玉那样迫切的回乡之举,很是懊恼。

你就那么想走,你为我爷爷、我爹都尽心竭力的,到这我,怎么跟躲瘟疫似的,一次一次请辞这么决然。

好!治你,我有的是招!

于是,乾隆就把所有配享太庙的名单给张廷玉看,问他,你自己看看你够不够格配享太庙?

事儿都做到这份上,张廷玉还能说什么?

好吧,什么配享太庙,老臣不想了,只想乞一身骸骨还乡。

于是乾隆下诏:

罢配享,免治罪!归去吧!

后来乾隆还是不肯罢休,命人抄张廷玉的家,把历年来皇家赏赐的物件,全都收回。

看到这,就会觉得乾隆跟张廷玉,就像两个分手的恋人,你走可以,把我当初送给你的东西都还给我。

乾隆简直是个无赖!送出去的东西,还收回来,何况还有些都不是他送的。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在家中病逝,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雍正遗诏,让他配享太庙。

张廷玉一生谨小慎微侍奉三代皇帝,可是到老却被乾隆如耍猴一样,耍了好几把。

可是他始终不抱怨,不置一词。

只能说深谙官场之道的张廷玉,实在看得太透!不就是忌惮老臣,不就是怀疑结党营私吗?

他不争功,不辩解,不诉苦,不抱怨。

冷眼看着乾隆施展哪些个幼稚的政治手腕,他心里就冷冷一笑:不就不让配享太庙,我不稀罕了!

看你乾隆怎么面对天下悠悠众口!他把乾隆看得透透,也算的准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