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选择退位而不是效仿蒙古建立北元那样,退出关外建立北清呢?

1912年的时候,清帝没有效仿曾经的蒙古退回漠北那样,而是选择直接退位。这一退位与直接宣布投降没什么两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清朝贵族心态已经完全爆炸,对重新建立政权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当一个人内心已经崩溃的时候,他们能想到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只能是束手就擒了。为何会崩溃,不再抱有希望呢?我们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当时艰难的处境就知道了。

一、退位这个决定是经过溥仪和诸多王公贵族共同作出的,他们为何会如此决定?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当中,对自身的退位有着比较详细的描写。溥仪等人确实想过战略性撤退,毕竟蒙古也曾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是他们的实力没有办法支撑他们的野心。

在书中溥仪提到:“革命党太厉害,咱没槍炮役军饷,打不了这个仗。”

也就是说,他们的手中没有多少兵力,就连武器都是远远落后于革命党,在这种情况下想杀出一条血路,是非常不现实的。

当然,当时还是有保守派不服气,在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依旧想要对抗到底,良弼就是其中之一。可没过多久,他却被革命党人炸死。

对于良弼的被炸死,溥仪在书中是这样说的:“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了。这样一来,在御前会议上连毓朗那样两可的意见也没有了。”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良弼的死亡可能就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或许原本还有人和他一样是主战派,主张坚持不退位,和敌人决一死战。

可是在革命党拿良弼杀鸡儆猴之后,这样的声音就逐渐弱了下去。或许他们的心里仍然有反抗的欲望,但是为了保全性命,谁又敢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讲出来呢?

说完了皇帝和权臣,咱们再聊聊那些普通王公贵族。在袁世凯宣布皇帝退位的时候,他们的态度非常暧昧,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袁世凯施压,没施压,在当时的背景下就相当于是默认了他的做法。

其实袁世凯在劝小皇帝溥仪退位之前,早就把这些人给搞定了。袁世凯当时给出的条件是:“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

面对那些王公贵族,袁世凯双管齐下,先是说明了抵抗的后果,之后又强调支持退位并不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他们依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或许多年前那支在关外的八旗子弟是充满血性的,不会听从袁世凯的花言巧语,可是时过境迁,如今这些诞生在和平时期的满清贵族只会贪图享乐。

他们关心的不是清朝覆灭与否,而是清朝在覆灭之后他们是否还能享受到这样优渥的待遇。

袁世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皇帝退位”这一问题上,他们自然不会再有过多的意见。当然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是个狡猾的人,他虽然给出了无数承诺,但显然有一些承诺是明显不可能做到的,比如最大程度维护他们的权力之类的。

换句话说,袁世凯其实在有意欺瞒他们。但只有这样,他们才肯心甘情愿接受清朝覆灭的事实。袁世凯不需要为这个谎言承担任何后果,因为在退位之后这些八旗子弟已经没有办法对他形成任何威胁了。

二、满清王公贵族当时真的有的选吗?

不少人都会骂上到王公,下到贵族都没骨气。因为在很多人眼中,摆在满清王公贵族面前的除了直接屈服,还是可以选择“战略转移”的。

可实际上,在当时背景下,战略转移到东北压根就不现实,因为袁世凯对京城的掌控度是非常高的,整个京城的防务都归他管,那些八旗子弟根本就没有逃出京城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们内心是怎么想的,为了活命只能选择臣服(这里比较讽刺的是,袁世凯的权力基本都是他从八旗子弟这里忽悠来的。当时他们以为袁世凯是拯救他们走出泥沼的救命恩人,谁都没有想到他的真实身份是推动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退一步讲,即使这时候关外依然由满清控制,即便他们有能力成功逃走,估计满清贵族也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关外在当时依旧是非常的荒凉,这些习惯了优渥生活的满清贵族根本无法接受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虽然他们曾经出身于那里,但是在享受过人间极致的体验之后,再让他们返璞归真,相信不会有人愿意这么做。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此外,满清的汉化是非常严重的,有很多人虽然身上流淌的是满族的血统,但是在他们的认知当中自己是汉人。他们与中原大地上面的那些王室贵族,已经没有任何的区别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根不在关外,而在京城。

三、即便到“战略转移”回到了东北,还能东山再起吗?

别说当时的客观条件并不允许他们回去。即便他们回去了又能如何呢?曾经的东北无疑是满清八旗子弟的大本营,可是在当时满清在东北已然没有任何势力了。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满清在东北的驻军就被沙俄连根拔除了。后来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持下,成功打退了沙俄,在欧美的主持下,日本把东三省的主权交还给了中国。

虽然主权回来了,但是满清在东北的布置早就毁于一旦,此时东三省只是在名义上是满人的天下罢了。而后来随着东北改制,统治阶级都不再是满人,统率东三省的人变成了来自袁世凯的北洋系的人。这个时候,在东北主要有三方势力,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俄国,还有就是袁世凯的北洋系,总之与满清贵族整体关系不大。有人或许会说,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即便领导层换了,统治基础,百姓的支持应该还在吧?我的回答是“no”,因为当时的东北汉人或许已经超过了满人。

当初,随着满人的入关,一部分反抗清朝汉人就溜出关去,在关外生活,毕竟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到了近代,由于黄河水患自然灾害,加上清末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小刀会起义等)丛生,为了躲避动荡,大多山东、直隶的汉人为了谋生,也北上出关到了东北。

也就是说东北有不少汉人,甚至是对满清敌视的汉人。

如果清朝没有选择退位,而是选择退回关外,那么他们需要直面列强(主要是日、俄)的锋芒,还有袁世凯的监视,甚至是当地百姓的仇视,在这种苛刻的条件下,他们能东山再起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总结

总之,满清王公贵族已经是没有撤离的必要,因为属于他们的时代落幕了。随着反抗号角的吹响,各个省份相继独立,诸多清朝的将领选择反叛,无数百姓高举反对清廷的大旗,各地的电报纷至沓来,劝清帝早日退位,这些无不彰显着一件事,那就是处在内忧外患下的清朝,统治已经彻底终结了。

此时的清朝,完全可以用墙倒众人推来形容。在这种恶劣的外部环境下,退位的必然的选择。但凡有一丝希望,相信他们都会争取。他们之所以放弃,是因为前途渺茫到一丝希望都看不见,这时候与其做无意义的反抗,不如乖乖束手就擒,这样才能将伤亡降到最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